12月6日
第四屆山西文博會進入第二天
在文旅融合展區
一件件技藝精湛的傳統工藝產品
吸引遊客駐足觀賞
在眾多展品中
有3種展品
琺華器、推光漆、澄泥硯
被評價為「山西三寶」
他們攤前圍滿觀眾諮詢問價
他們緣何當之無愧稱「寶」
展品背後有何故事
在文旅融合中扮演什麼角色
山西雲媒體帶你了解一下
文旅融合展區
琺華器:
失傳200多年,好物件絕不做「地攤貨」
省級傳承人甄國民介紹琺華器
「山西琺華器產生於琉璃,但不同於琉璃,琉璃以鉛丹作釉,釉色不透明,低溫燒成。琺華以鹼(火硝,也叫牙硝)作釉,釉色透明見底,中溫燒成,顯著的標誌是立線、隔釉見胎。」在山西琺華器展位,甄國民指著一個看上去像陶罐的五彩瓶給大家介紹,它起源於金元時期,興盛於明代中期,但在清朝雍正年間漸漸失傳。
琺華器作品
甄國民是山西陽泉郊區三泉村人,今年67歲,本是一名陶瓷工藝師。2003年,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山西琺華器,迷上琺華器獨特的技法和質地,挖掘研發《山西琺華器》製作技藝;2006年,山西琺華器展示於首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覽會;2010年,入選第四十一屆上海世博會山西館,受到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表彰。
甄國民研發的琺華器,是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以質感晶瑩的彩色立線技術代替了傳統工藝的胎泥立線,使立線與填彩互為輝映,從而提高了琺華器的欣賞藝術價值。彩色立線琺華器瓶紋飾線條剛勁流暢,多彩晶瑩,釉彩絢麗,做到了「黃如金箔,紫如茄衣,藍如水晶,綠如翡翠」。
琺華器作品
2013年12月,「山西琺華器製作技藝」經省政府批准,被收入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甄國民作為第四批非遺傳承人,獲得山西省工藝美術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令甄國民欣喜的是,他的兒子甄世強是該項目第五批傳承人。「在斷代生產二百餘年後,都是恢復工藝的傳承人,沒有直接傳承人。當下,只有傳承和創新發展提升質量才能成寶,否則就是地攤貨。」甄國民認為,這一古老的工藝,在未來更多先進技術的支撐下,如果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有望實現規模化生產。
推光漆:
自唐代起負盛名,製作工藝複雜
推光漆器
在推光漆器展位,平遙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推出的首飾盒、掛屏、工藝禮品等,吸引了很多遊客駐足觀看,精美的工藝、創新的設計讓人嘖嘖稱讚。
現場工作人員安倫緒介紹,平遙推光漆器在唐代就有盛名,距今已有4200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它以手掌推光、描金彩繪、三金三彩、堆鼓罩漆技藝著稱,其「髹飾」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左右滑動查看部分展品
據了解,推光漆器的製作工藝分為木胎、灰胎、漆工、畫工、推光等。所謂「推光」,是用不同目數的細砂紙由粗到細逐道打磨反覆數次,再用頭髮絲打磨,然後抹上豆油,撒上磚灰面,用手順著一個方向反覆推磨,直到手掌發熱,這樣推出的漆面才會光亮如鏡,有溫潤如玉的質感。平遙推光漆器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此。
如今,平遙推光漆藝在堅持傳統工藝基礎上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將傳統工藝與時代元素結合,拓展非遺利用途徑,並在產品內容、材料、工藝、技術等層面進行一系列探索,如今不僅逐步走入尋常百姓家,還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設了集「生產銷售、展覽收藏、研發培訓、旅遊觀光、文化傳播、創業孵化、漆樹種植、跨界融合、科普教育」於一體的文化創意園。
「希望有更多漆藝人才加入我們,共同保護和傳承推光漆手工技藝。」安倫緒表示。
澄泥硯:
失傳300年,古老工藝重放光彩
澄泥硯展品
在澄泥硯展位,展品上貼有一張紅紙,上面寫著「山西三寶之一——絳州澄泥硯」。絳州澄泥硯研製所副主任李文斌介紹,絳州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在中國硯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歷史上,絳州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而澄泥硯相對其他三者,獨具『溫硯』特色,製作更難,也更為難得。它的製作工藝孕於秦漢時期,曾失傳300年。」
左右滑動查看部分展品
據了解,新絳能出產澄泥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汾河的「恩賜」。汾河上遊多是峽谷,水流湍急,到了新絳段,河道拓寬,流速減緩,富含多種金屬礦物質的泥沙沉積成床。這得天獨厚的澄泥資源,為澄泥硯「窯變」出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沙綠、玫瑰紫等自然色彩創造了天然條件。
「下一步要精益求精,不斷創新,進一步弘揚傳承傳統文化。」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藺濤表示,目前他們正在製作山西「一縣一硯」,將山西117個縣的文化亮點融入澄泥硯製作中,以澄泥硯為載體講好「山西故事」。
李文斌稱,絳州正在建設澄泥硯文化園,計劃將其打造成傳統非遺文化的雙創基地,已入駐17家非遺傳統文化企業,明年將投入使用。
採寫:田小麗 攝影:嶽泰世責編:武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