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晉韻,山西三寶
漫長的歷史長河
三晉大地的傳統技藝珍寶經過歲月的衝刷
不斷創新,不斷融入現代科技
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被譽為"山西三寶"的它們
有著什麼樣跨越時空的故事呢?
琺華
一個人們並不熟悉的名字
僅聽名字,給你帶來一種清雅又不失單調的美感
卻是一朵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獨特地位的絢麗奇葩
琺華起源於山西
"琺華」一詞出自晉東南方言
原名又叫「粉花」法華
也稱法花
意為粉花、粉畫
用袋裝粉泥在坯件之上擠粉泥以裝飾
而最出名的琺華器,位於晉東南長治、晉城地區
琺華,始於元而盛於明
初期多使用於佛教法物
至明代早期,多用於民俗活動、宗教法事
以及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的陳列
雍正年間,全國停止了琺華器的燒制,這項技藝也逐漸失傳
屬琉璃旁系,它有別於琉璃
是一種全新工藝品
琺華在「晉地琉璃遍天下」的輝煌中
讓琉璃從建築裝飾構件走進了廳堂
琉璃以鉛丹作釉
釉色不透明,低溫燒成
琺華以牙硝作釉
釉色透明見底,中溫燒成
顯著的標誌是立線、隔釉見胎
琺華突破了傳統琉璃單調的黃綠色
呈現出藍白黃綠紫等豐富的色彩藝術
茄皮紫、葡萄紫
色澤透明鮮亮,歷久而彌新
製作方法——堆筋立粉
用胎泥堆擠出紋飾輪廓
再用毛筆蘸瓷漿在紋飾輪廓線中堆起凸起的線條
入高溫燒成素胎
在燒好的素胎上按花紋圖案的需要
再施以藍、白、黃、紫、綠、孔雀藍等彩釉
二次入窯低溫燒成
常見的紋飾有花鳥、雲龍、人物等
色彩濃豔,紋飾具有立體感
琺華傳承綜合了古代的審美成就
獨創了琺華彩釉藝術
以北方文化為背景
粗獷、豪放、樸實的審美意識刻畫其上
形成這極具山西特色的藝術風格
如陳年老品至於眼前
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推光漆器
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的一寶
是我國四大名漆器之一
在山西浩如煙海的傳統手工藝品中
平遙推光漆器始終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平遙推光漆器
始於盛唐,盛於明清
在1200多年的歷史演變中,
逐漸形成了外觀古樸雅致、繪飾精美絕倫、
手感細膩滑潤的藝術特點,
以及耐熱防潮、經久耐用的優良品質
堪稱漆器中的精品
有話說"滴漆入土,千年不腐」
說的就是
使用源於黃土高原廣泛分布的漆樹
刮掉樹皮後流出來的天然漆料——大漆
目前保存完好的出土漆器文物,幾乎全部採用了大漆工藝。
而這上好的漆器
從木胎選材到成品需要半年的時間
製作推光漆器的工藝更是特別複雜
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
每道工序又細分幾個步驟
整個流程共有30多個細分步驟
製作時,僅刮灰就需五六次
每次須等前次刮灰完全乾透
才能進行下一次刮灰
髹漆時,每件推光漆器要上5道至8道漆
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
都要先用水砂紙打磨
反覆推擦至手感光滑
而製作推光漆器最關鍵的一步是用手掌推磨出光
出好光是每件產品質量優劣的關鍵
先用2000目的砂紙打磨平整
後用優質椴木燒制的木炭塊蘸水細細打磨
增加漆面黑度
再用頭髮絲抹上豆油打磨光滑
最後撒上磚灰面,手掌出光
用手順著一個方向推磨至手掌發熱
方能推出光亮如鏡的漆面,越擦越亮
2006年5月20日
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陶堯故郡
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歷史名城
久負盛名的平遙推光漆器
是伴隨著這座古城應運而生的一朵中國工藝美術奇葩
絳州澄泥硯
"山西三寶"中
一個與"文房四寶"大有關係的
一縷來自三晉大地的墨香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悠悠汾河水,沉澱出靈動的澄泥
千年古絳州,閃耀著不息的窯火
一千多年前,在泥與火的反覆淬鍊下
它貯水不涸,歷寒不冰
質堅瑩潤,呵氣生津
用則膩而不滑,發墨快而不損毫
素來為歷代文人學士奉為案上珍品
製作絳州澄泥硯,必須用我們汾河千年的漬泥
水出清,泥沉底
製作工藝十分複雜
需要幾十道工序才可以製作完成
生產周期更是長達一年左右,成品率僅僅為30%
制硯匠人將河水中攜帶的泥沙流入絹袋之中
過濾出這一方水土獨有的澄泥
澄泥硯之名,由此而來
"從剛開始的迷茫,到慢慢的喜歡 到熱愛,到後來充滿激情,到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我覺得這一切都要靠什麼呀,堅守!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傳承人
曾經,盛唐時期的絳州人
將絳州澄泥硯推向了藝術巔峰
如今
新時代的山西人在傳承中創新,創新中傳承
賦予了它新的時代內涵
來自方寸之間的傳承
始於歷史,源於感動,生生而不息!
積澱中華文化的精髓
成為代表山西文化的名片
你最中意哪一件「山西三寶」呢?
留言區評論或轉發聊聊咱們山西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