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遺|匠心晉韻之山西三寶

2020-12-24 千年歷史在山西

匠心晉韻,山西三寶

漫長的歷史長河

三晉大地的傳統技藝珍寶經過歲月的衝刷

不斷創新,不斷融入現代科技

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被譽為"山西三寶"的它們

有著什麼樣跨越時空的故事呢?

琺華

一個人們並不熟悉的名字

僅聽名字,給你帶來一種清雅又不失單調的美感

卻是一朵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獨特地位的絢麗奇葩

琺華起源於山西

"琺華」一詞出自晉東南方言

原名又叫「粉花」法華

也稱法花

意為粉花、粉畫

用袋裝粉泥在坯件之上擠粉泥以裝飾

而最出名的琺華器,位於晉東南長治、晉城地區

琺華,始於元而盛於明

初期多使用於佛教法物

至明代早期,多用於民俗活動、宗教法事

以及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的陳列

雍正年間,全國停止了琺華器的燒制,這項技藝也逐漸失傳

屬琉璃旁系,它有別於琉璃

是一種全新工藝品

琺華在「晉地琉璃遍天下」的輝煌中

讓琉璃從建築裝飾構件走進了廳堂

琉璃以鉛丹作釉

釉色不透明,低溫燒成

琺華以牙硝作釉

釉色透明見底,中溫燒成

顯著的標誌是立線、隔釉見胎

琺華突破了傳統琉璃單調的黃綠色

呈現出藍白黃綠紫等豐富的色彩藝術

茄皮紫、葡萄紫

色澤透明鮮亮,歷久而彌新

製作方法——堆筋立粉

用胎泥堆擠出紋飾輪廓

再用毛筆蘸瓷漿在紋飾輪廓線中堆起凸起的線條

入高溫燒成素胎

在燒好的素胎上按花紋圖案的需要

再施以藍、白、黃、紫、綠、孔雀藍等彩釉

二次入窯低溫燒成

常見的紋飾有花鳥、雲龍、人物等

色彩濃豔,紋飾具有立體感

琺華傳承綜合了古代的審美成就

獨創了琺華彩釉藝術

以北方文化為背景

粗獷、豪放、樸實的審美意識刻畫其上

形成這極具山西特色的藝術風格

如陳年老品至於眼前

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推光漆器

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的一寶

是我國四大名漆器之一

在山西浩如煙海的傳統手工藝品中

平遙推光漆器始終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平遙推光漆器

始於盛唐,盛於明清

在1200多年的歷史演變中,

逐漸形成了外觀古樸雅致、繪飾精美絕倫、

手感細膩滑潤的藝術特點,

以及耐熱防潮、經久耐用的優良品質

堪稱漆器中的精品

有話說"滴漆入土,千年不腐」

說的就是

使用源於黃土高原廣泛分布的漆樹

刮掉樹皮後流出來的天然漆料——大漆

目前保存完好的出土漆器文物,幾乎全部採用了大漆工藝。

而這上好的漆器

從木胎選材到成品需要半年的時間

製作推光漆器的工藝更是特別複雜

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

每道工序又細分幾個步驟

整個流程共有30多個細分步驟

製作時,僅刮灰就需五六次

每次須等前次刮灰完全乾透

才能進行下一次刮灰

髹漆時,每件推光漆器要上5道至8道漆

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

都要先用水砂紙打磨

反覆推擦至手感光滑

而製作推光漆器最關鍵的一步是用手掌推磨出光

出好光是每件產品質量優劣的關鍵

先用2000目的砂紙打磨平整

後用優質椴木燒制的木炭塊蘸水細細打磨

增加漆面黑度

再用頭髮絲抹上豆油打磨光滑

最後撒上磚灰面,手掌出光

用手順著一個方向推磨至手掌發熱

方能推出光亮如鏡的漆面,越擦越亮

2006年5月20日

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陶堯故郡

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歷史名城

久負盛名的平遙推光漆器

是伴隨著這座古城應運而生的一朵中國工藝美術奇葩

絳州澄泥硯

"山西三寶"中

一個與"文房四寶"大有關係的

一縷來自三晉大地的墨香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悠悠汾河水,沉澱出靈動的澄泥

千年古絳州,閃耀著不息的窯火

一千多年前,在泥與火的反覆淬鍊下

它貯水不涸,歷寒不冰

質堅瑩潤,呵氣生津

用則膩而不滑,發墨快而不損毫

素來為歷代文人學士奉為案上珍品

製作絳州澄泥硯,必須用我們汾河千年的漬泥

水出清,泥沉底

製作工藝十分複雜

需要幾十道工序才可以製作完成

生產周期更是長達一年左右,成品率僅僅為30%

制硯匠人將河水中攜帶的泥沙流入絹袋之中

過濾出這一方水土獨有的澄泥

澄泥硯之名,由此而來

"從剛開始的迷茫,到慢慢的喜歡 到熱愛,到後來充滿激情,到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生命裡的一部分,我覺得這一切都要靠什麼呀,堅守!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傳承人

曾經,盛唐時期的絳州人

將絳州澄泥硯推向了藝術巔峰

如今

新時代的山西人在傳承中創新,創新中傳承

賦予了它新的時代內涵

來自方寸之間的傳承

始於歷史,源於感動,生生而不息!

積澱中華文化的精髓

成為代表山西文化的名片

你最中意哪一件「山西三寶」呢?

留言區評論或轉發聊聊咱們山西非遺~

相關焦點

  • 「山西三寶」為啥牛?文博會上逛一圈
    有3種展品 琺華器、推光漆、澄泥硯 被評價為「山西三寶」 他們攤前圍滿觀眾諮詢問價 他們緣何當之無愧稱「寶」 展品背後有何故事
  • 山西工美產業積極加強傳承和創新,不斷激發新動能
    近年來,我省把文化作為強省的載體路徑和精神支柱,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轉型發展之路。以此為目標,山西工美產業積極傳承和創新三晉文化,推出傳統工藝、文化驅動、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促使山西工藝美術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形成了百家爭鳴、蓬勃發展的新氣象、新態勢、新局面。
  • 山西為什麼簡稱晉?
    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 遷居到晉水之傍 故將國號改稱「晉」 晉國建都 公元前636年 晉文公即位定都曲沃 自此拉開了 晉國稱霸150餘年的恢宏巨幕 曲沃由此成為晉國建都之地 「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
  • 晉作家具 鋸刨榫卯成佳器 - 非遺文化_第二屆山西文博會
    襄汾縣南賈鎮東牛村村口,有一座氣勢恢宏、極具山西晉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誰也難以想到,這樣一座古院,竟然是異地高價收購後斥巨資整體搬遷回來的,每塊磚瓦、石雕都遵循了原有的規制。 7         襄汾縣南賈鎮東牛村村口,有一座氣勢恢宏、極具山西晉南民居風格的四合院。誰也難以想到,這樣一座古院,竟然是異地高價收購後斥巨資整體搬遷回來的,每塊磚瓦、石雕都遵循了原有的規制。
  • 山西會館傳承292年,攜手共創30年——山西會館的前世今生
    山西會館晉公館,創建於1728年,以五千年山西文化為底蘊,以山西傳統麵食為主體。走在館裡,猶如時空穿越,歷史再現,可體味文明、感懷人文、增加學識,是一座「能吃飯的博物館」。說起山西會館晉公館,就不得不提晉商,明清之際是晉商的輝煌時期,明清之際是晉商的輝煌時期,他們走南闖北,經營鹽業、票號,成功建立起晉商這一名號,但隨之而來,在外經商、趕考的山西人需要一個落腳之處,晉公館便應運而生。
  •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為什麼叫「晉」,答案其實很簡單
    「山西」得名於其位置位於太行山以西,因為山西大地,外有山內有河,它的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裡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洩千裡,裡裡外外的大山大河,地勢險要、固若金湯,所以常被人成為「表裡山河」。
  • 「遊山西·讀歷史」 讀什麼?怎麼讀?
    政策解讀:「遊山西·讀歷史」 讀什麼?怎麼讀?華夏文明看山西,為保護、傳承和弘揚我省優秀歷史文化,推動文旅融合、建設文旅強省,近日,我省啟動了「遊山西讀歷史」活動,這也是省委省政府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彰顯文化自信、大力實施文化強省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遊山西讀歷史」,讀什麼?怎麼讀?我們一起來看。
  • 晉作家具太原巡展
    本報訊 (記者陳辛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山西古典家具藝術巡展,昨日在太原美術館開展。展覽由中北大學、太原美術館等單位主辦,山西古典家具藝術巡展以晉作家具在山西民居建築中的空間分布為主線展開,分為載道於器、書齋長物、生息所系、匠心傳承四個板塊,展出家具作品近200件,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權重較高的「地方」概念,通過傳統民間美術形式家具,以山西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典家具藝術為核心展覽素材,傳達山西傳統生活方式及文化意境,推動晉作家具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第四屆山西文博會 150平米「交城館」盡展交城文旅新形象
    交城館緊扣第四屆山西文博會「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主題,交城館總體上以「山魂、水韻、林海、氧吧」為設計理念,以「青青的故鄉——交城」為主線,以「山水交融之地,人文薈萃之城」為展示脈絡,圍繞「英雄交城山,夢幻龐泉溝,康養好去處」視角,通過「文化與旅遊、與科技、與融媒體、與農業的融合及創新」協調設置展示區、表演區、洽談區三個區域,將交城的全域旅遊、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等幾大要素在「動靜結合」之中,讓遊客實地體驗著交城的「山魂水韻」,細讀品位著「山水交融之地、人文薈萃之城」的地緣魅力。
  • 「新晉之聲」山西唐詩朗誦比賽在澳門舉行
    為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澳門小學生對唐詩和山西文化的認識,在山西省海外聯誼會的大力支持下,近期,澳晉聯誼會在澳門舉辦了第一屆「新晉之聲」 山西唐詩朗誦比賽。此次唐詩朗誦比賽於7月拉開帷幕,以與山西有關的唐詩為主題,通過手機影片的形式接收參賽者的作品,共收到50多名澳門小學生的唐詩演繹作品。
  •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簡稱為什麼叫「晉」?看完你都不敢相信
    從地理位置上看,山西位於太行山西邊,黃河以東,所以得名山西。山西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而山西的命名也是一波三折的,也曾有過其他的叫法。山西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屬河東道;到了宋朝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是山西得名的開始;明朝設置山西省,後來又被改為山西布政使司;最後到了清朝又改回了山西省,山西省一直沿用至今。至於為什麼簡稱為晉,那歷史又得往上推到春秋戰國時期。
  • 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原標題:山西省級"非遺"達403項 國家級項目列全國第三   人民網太原12月16日電(張瓊)近日,經山西省政府批准,山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式公布,第四批省級非遺項目共計50項、保護單位120個。加上前三批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山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已達403項、保護單位達723個。
  • 走「晉」山西,青春興晉, 迎接挑戰,我們向祖國報到
    勤讀「無字之書」,躬行偉大實踐「挑戰杯」不僅是實踐的機遇,更是青春的舞臺讓我們走「晉」「挑戰杯」感受三晉青年的奮進激情吧!追夢剪影:走「晉」紅色文化,洗禮精神信仰當大家走「晉」山西,便會發現有很多熱血青年正在豐富生動的實踐中追尋著信仰,熱愛著紅色,並且努力探索將紅色文化與當地經濟轉型發展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創新道路,湧現出了一批精品「紅色創意」。傳承山西紅色文化,三晉青年從未缺席!
  • 晉善晉美的山西,太原理工大學是211/雙一流,山西大學表示不服?
    晉善晉美的山西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的山西省,旅遊景點那是數不勝數,美不盡收啊,如五臺山、太行山大峽谷、天池、萬年冰洞等。晉善晉美的山西,高等教育如何呢?按教育部官網公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山西省共有本科及其層次以上大學34所,佔全國2.67%(全國共有1272所本科及其層次以上大學),還是偏低。且知名大學更是偏少,僅有一所"211/雙一流"大學太原理工大學。
  • 山西麵塑培訓班開班
    山西麵塑培訓班開班(太原訊/編輯/晉成 攝影/劉通)  8月24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山西麵塑培訓班」開班儀式在省非遺中心舉行。
  • 「山西畫報·太行頭條」圖訊在線|非遺傳承「李氏月餅」
    (太行頭條拍客:魯近龍 賈亞麗)非遺傳承「李氏月餅」中秋佳節臨近,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坨村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李氏月餅」生產基地進入了月餅生產、銷售的黃金季。在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坨村省級非遺「李氏月餅」生產基地,非遺傳承人李建軍(中)正在向村民傳授傳統手工月餅製作技藝。
  • 非遺山西 陵川布貼畫
    他的布貼畫曾多次參加了在各地舉行的布貼畫比賽和展覽,曾參加深圳國際文博會、山西農博會、山西文博會等國內大型文化、旅遊博覽會,並獲山西農博會、山西文博會金獎;布貼畫被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非遺中國》、山西電視臺《黃土地》等欄目專題報導、山西日報、山西青年報、太行日報等也多次報到。今天的內容就到這兒,您還有和小文子不一樣的推薦嗎?歡迎下方留言!
  •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第十三站
    晉祠之於山西,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建的,是一座具有紀念價值的「祠堂」;  晉祠之於中國,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築群,現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築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塊、鑄造藝術品37尊,是集莊嚴壯觀與清雅秀麗,宗祠祭祀建築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範;  晉祠之於歷史,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誓師起兵,留下千年唐碑;白居易、李白、司馬光、歐陽修、範仲淹曾在此駐足
  • 晉港文化交流 合作與日俱增 - 山西晚報數字報
    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全面梳理20年來晉港兩地的文化交流脈絡。  A 學生代表成「文化使者」 搭起晉港文化溝通橋梁  坐公交車上下班、到基層法庭旁聽審案、配合媒體採訪……6月29日晚7時,記者在太原市黃河京都大酒店見到來山西實習的香港青年學生代表。
  • 山西民俗文化之山西家常飯(蒸製類)
    在晉南與晉北,早餐也大都是稀飯與饃。而晉東南一帶,則有早晚喝「和子飯」的習俗。山西人注重午飯,太原一帶農村,俗有「早飯飽,午飯好,晚飯少」之說。中午飯是人們一天中的一頓主要飲食,因此比較重視。晉中、太原一帶,中午一般是以麵食為主,晉西北午飯多吃莜麵馬鈴薯,晉南人中午多吃饅頭,晉東南地區則吃小米乾飯時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