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年畫五層木版 周家口木版年畫不只有「門神」

2020-12-19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年畫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代表著對來年幸福平安的祝願,在很多地方,年畫也被稱為門神畫。在河南周口市的川匯區,當地的周家口年畫正是門神畫的代表。其傳統的年畫內容中包含門神、灶神、馬王爺等民間傳說,當地人逢年過節時也都有貼年畫的傳統。始於清朝的周家口木版年畫,傳承至今已是第七代,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據傳承人夏明月老人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這種技藝曾中斷過一段時間,並在隨後的30年時間裡鮮有人見過。如今,周家口木版年畫依然保留傳統的製作工藝,製作一幅年畫往往需要5大步驟,其中的刻板更是多達5個。

曾十年沒再碰木版年畫

位於河南周口市川匯區的關帝廟,每日到此上香的人絡繹不絕。除了誠心祈福,許多人還會到廟內東側的一所房間,來欣賞周家口木版年畫的製作。對年輕人來說,這種年畫十分新鮮,是記憶中所沒有的。但老一輩人知道,這才是老周口的熟悉味道。

周家口木版年畫的命名源自當地的古代名稱。過去的周口市川匯區名為周家口,地處沙河、潁河和賈魯河交匯處,水運發達。三條內陸河的開通,使得周家口成為歷史上重要的南北物資集散地。

陳列年畫的房間很大,但常住於此的只有夏明月一人,他是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周家口年畫的第六代傳人。今年75歲的他,保持著「早八晚五」的生活作息,關帝廟開門時來,閉館時離開,這個「工作地點」離家還有10公裡。

「從小就學,跟著父親、爺爺,家裡面的幾輩人都是幹這個的,到我這裡是第六代」。夏明月告訴記者,自己18歲學成後,開始獨立製作木版年畫,一來是家族傳承,二來也算學個手藝養活自己。但在上世紀60年代末,周家口木版年畫的發展卻被迫停了下來。

據夏明月介紹,由於周家口木版年畫的創作內容以各類神仙為主,如門神、灶神、馬王爺等等。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些內容被禁止了,「很多木版都讓燒了,這個做不了了,我就去參軍,一直到1979年退伍。」

結束軍人生涯的夏明月回家種起了地。十年沒碰木版年畫了,卻還是忍不住重新將這些手藝拾起來。農活兒不忙時就刻版,雖然手有些生了,但一點點也算找回了以前的感覺。家就是他的創作室,只是除了臨近的村民外,外界很少有人知道老年畫又回來了。

就連一直從事篆刻類工作的於建軍也表示,周家口木版年畫過去只是聽過名字,並未見過實物,更不知道誰還會製作這些。如今,作為夏明月的徒弟之一,於建軍已成為該項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

有了工作室 多了倆徒弟

夏明月如今的「工作室」陳列十分簡單。一進門擺有一張桌子,上面有包括木版、刻刀工具、彩筆等創作工具。牆上掛有幾幅周家口木版年畫的經典形象,另一側的大桌子上,擺得滿滿的都是已刻好內容的木版。他說雖然這房子是木質結構的老建築,不能用電,屋子裡冬冷夏熱,但能有專門的年畫製作房間,自己特別滿足。

屋內擺放著許多制好的木版。受訪者供圖

周口市關帝廟民俗博物館館長王麗亞介紹,自己也是在2011年才第一次見到夏明月。當時,周口市內舉辦了一場非遺展覽,在展室一個的角落裡,她注意到了夏明月和他的木版年畫。「這種年畫,過去我們有在市內的博物館進行收藏,但不知道作者是誰,也一直沒找到,當時看到夏師傅就去隨便聊了下,結果發現還真是原汁原味的周家口木版年畫。」

說起這事,夏明月表示,當時聽說了一個可以展示手工藝的活動,想著能讓更多人知道木版年畫,自己便蹬著三輪、拉著一車的年畫和木版過去了。沒想到這一去還真有收穫,第二年就在關帝廟內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同年,也是根據當地相關部門協調,於建軍和任振強成為了夏明月的徒弟,承擔起對木版年畫的傳承工作,他們兩人原先分別從事篆刻與繪畫工作。王麗亞說,這也是出於對傳統手藝的保護,希望能將這類非遺手藝不斷地傳承下去。2015年,周家口木版年畫正式入選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門神過時 當下以歷史故事為主

「門神、灶神、馬王爺等一些傳說中的神明,這些都是過去年畫最主要的內容」。

在房間的正中間掛有兩對、四幅木版年畫,夏明月介紹,這是過去最經典的兩幅。屋中掛著的是複製品,原件已在當地博物館進行保存。其中一對年畫的典故是「五子豐登」,寓意為希望家裡的孩子高中狀元,有一個好前途。另一對則為「馬上鞭」,「類似秦瓊、尉遲恭的門神形象,但是這兩個人物的形象其實來自封神榜,寓意也是闢邪、鎮宅。」

牆上兩對經典年畫,分別為五子豐登、馬上鞭。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據夏明月介紹,周家口木版年畫一般成對出現。過去人們常在過年期間準備年畫,既有貼於門上的門神,也有貼於灶臺一側牆上的「灶王爺」,包含著對新一年的各種願望。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相比一些地區的傳統年畫作品,周家口木版年畫的顏色似乎更為豐富,而且在用色上更為大膽,用上了其它地區相對少見的綠色、紫色、亮黃色,根據人物形象這些對比明顯的顏色鋪陳在同一幅畫面上。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形象甚至算得上誇張。

夏明月說,年畫用色豐富,這是周口所處的地理位置所致。由於當地屬於中原地區,周家口木版年畫的一些特點反映了當時的風俗、風貌。「形象硬朗、線條粗獷、用色豐富,這算是周家口木版年畫最大的特點,有些地區的年畫能看出顏色的漸變,兩種顏色相交的地方比較模糊,有種朦朧感,但這邊的年畫,特點就是顏色界限分明。」

而除了經典的年畫形象,記者還在房間內看到了如關羽、壽星、觀音以及小孩子等內容,這些形象其實不屬於傳統的周家口年畫題材。

對此,於建軍覺得,年畫的創作內容其實和市場需求、創作環境緊密相關,更直白些說,便是看哪些題材賣得更好。「過去人們對年畫的需求很大,不僅是逢年過節,基本上畫壞了就會換,相當於一個消耗品,但現在不一樣了,機器做的永遠比人更快,現在還在堅持木版年畫的製作,更多地是作為手藝、工藝傳承。」

夏明月(左)與徒弟於建軍(右)。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在內容上,門神、灶神的傳說已不再是人們追求的核心,周家口木版年畫,這兩年也少了些煙火氣。不光是城市,就連夏明月所在的鄉鎮中,很多村民過年時也常常把年畫這一傳統給忘在了腦後。

夏明月告訴記者,目前自己除了製作一些傳統內容的木版年畫,更多時間是以關帝廟內的一些形象、故事搞創作。「關羽、觀音這些形象,還有廟內石碑上刻有的二十四孝故事,這些都是重新學著刻出來的木版。」

夏明月在刻線製作木版年畫。受訪者供圖

十分木版年畫 刻版佔九分

夏明月有一個工具箱,裡面裝著的是他用來製作木版的刀具。其中大多數都是他自己手工製作而成,一根木柄插有一把鋼刀,有些鋼刀外側則是纏了一圈塑料布便於拿握。

雖然目前市面上隨處可買到篆刻、雕刻用的工具,但夏明月覺得都不順手。他表示,自己製作的這些刻刀都是按照過去的樣子重新製作,「握著舒服,也使得上勁兒,這都沒賣的。」

夏明月使用的刻刀多是自己製成。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對刻刀工具的執著,是夏明月從事木版年畫製作以來一直的堅持,刻刀用的順手,對木版的刻畫也能更加細膩。有些刻刀用來線條的刻畫和加深,有些則專門用來剔除不需要的木屑。

據了解,製作一張周家口木版年畫往往需要5步,選材、開板、雕刻、印刷、上色,如此完成後再進行裝裱。其中的每一步都很有講究。

夏明月介紹,自家木版的選材主要來自於梨木,這種木材材質較細,便於刻寫,同時能夠較好地進行長時間保存。以屋內擺放的木版為例,其中許多都有超過30年歷史,木版也已變黑,它們都是夏明月在退伍回家後利用閒暇時間製作的。據他講,過去父輩所用的木版許多甚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為祖上代代相傳。可惜的是,由於此前許多木版被迫埋於地下,再挖出時,已被腐蝕,木版上的人物線條十分模糊,再也無法用於製作年畫。

曾經埋著的木版一部分被存於關帝廟博物館中,但已無法使用。新京報記者張羽 攝

在經過選材和打磨之後,便是整個環節中耗費時間最長、也最複雜的一個環節,雕刻。「一副年畫製作一般需要1個月左右時間,其中木版的製作應該佔了29天,最後的上色很快」。

而夏明月所說的也僅僅是一塊黑線版,上面主要雕刻的人物的線條。若要算上用來上色的木版,這個時間還需要延長一個月左右,「顏色版相對容易一些,就是根據不同顏色需要刻著色點,一般一副彩色年畫至少有5個顏色,就是說,我們要製作5個不同顏色的木版。」

接力傳承 手藝免費教

採訪時,不少遊客在夏明月的工作室進進出出,他們覺著屋內的木版、工具、年畫都十分新鮮。有的遊客會在現場直接購買年畫,像一副大小約4尺的年畫,價格大概在200元。

「價格高了,但是買的人不算多,拿這個養活自己很難」。於建軍從2011年開始便跟著夏明月學習木版年畫的製作。由於原先從事雕刻類工作,於建軍學習的很快,但期間手上也沒少留下傷口。

「以前是小刀,刻的也是石頭章,現在木版明顯更大,刻幾刀,手就酸了,開始學時也經常跑刀,刻壞了一點,一塊板可能就廢了」。

由於依然在經營著篆刻工藝品店,於建軍表示多數時間還是忙自己的事。在休息時間會拿出木版進行製作、練習。對於此後的傳承工作以及傳承方式,他表示如果有人願意學習,並且有耐心學習,這些手藝都是可以免費教的,但找到這樣的人確實不容易。

夏明月本希望能將手藝繼續在自家傳承下去,但孩子們並不接受。相比一份手藝,一份穩定的工作似乎更為現實。「以前賣年畫,雖然一張就幾毛錢,但是買的人多,也能作為一份收入,現在賣的價格高了,雖然也有人買,但終究不能算一份穩定收入。」

如今,夏明月每月可以從博物館方面領到1000元的工資,不愁原材料的他每天做的就是不斷的創作,工作累了便在廟內轉上一圈,再回到桌前。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還是喜歡這個,不然我也不會一直做,這麼好的東西不能消失了,就希望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郭春奎:讓東昌府木版年畫煥發活力
    歷史上,關於木版年畫曾有「江南桃花塢,直隸楊柳青,東濰西聊在山東」的說法,其中,「聊」就是指東昌府木版年畫。 然而,伴隨著時代發展,東昌府木版年畫與許多傳統文化形式一樣,在上世紀末一度沉寂。彼時的郭春奎也撂下了自己喜愛的年畫刻印手藝,從事著與其不相干的工作。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手藝有傳承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隱藏在禪城區普君南路的一條小巷子裡。這裡曾經是「年畫一條街」,鼎盛時一度著二三十家木版年畫的作坊和大量家庭加工戶,所制年畫遠銷海內外。如今,卻只有馮氏一脈仍在堅守。去年8月,佛山馮氏木版年畫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馮炳棠老人因病逝世,年畫傳承的重任就落在了年輕一代傳承人們的身上。
  • 濰坊木版年畫大師張殿英:耕耘年畫裡的一生
    ▲木版年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殿英在創作中▲張殿英老師在教授孩子們製作木版年畫▲年畫:得勝回朝「濰坊年畫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民間基礎,一直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他說:「這幅年畫共用了531塊梨木版,雕好後一步步套印上去,全程沒有接縫,大概只有年畫能夠做到。」藝術創作是枯燥的,卻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就這樣,張殿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木版年畫的傳承和創新中,一堅守就是六十餘年的光陰。「這是我們用草漿、木漿自製的原色紙,可以長期保存。
  • 春節到想念老北京木版年畫 換上新年畫才算是過年
    老闊製作年畫的工具十幾歲和木頭結下了緣走進老闊在楊梅竹斜街的工作室,幾張大大的案子上分門別類堆滿了成型的年畫底板和印出來的圖畫,牆角是一塊塊的木板,遠處一張最大的桌子上則擺滿了二十幾把不同形狀的刻刀和十多瓶顏料。「現在已經刻了有七十多塊板子了,前兩天正在印灶王爺的年畫,印了有幾十張。」一走進來,老闊就如數家珍地介紹起他手工刻出的木版年畫。
  • 80幅中國木版年畫精彩亮相蘇州美術館
    中國江蘇網訊 4月9日,「文心印記—中國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精彩亮相。本次展覽由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上海小校場年畫聯袂舉辦,共展出近80幅精美木版年畫。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20日。
  • 胡同深處的「匠人工坊」——訪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張闊
    提起木版年畫,你一定聽說過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河南朱仙鎮……你或許不知道,北京也有自己的年畫。近日,我們來到張闊的「匠人工坊」,聽他講述關於木版年畫的故事。張闊1959年1月生於北京,是西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 全國第一家楊家埠木版年畫文化主題酒店濰坊開門迎客
    走進濰坊市第一招待所,酒店大門外建有"楊家埠木版年畫牆",院內有"楊家埠明清古版年畫牆"和大型青銅雕塑《年年有餘》;按楊家埠年畫寓意設計創作的迎賓儀式和"天女散花"舞蹈,喜迎八方賓朋。酒店二樓的年畫長廊陳列著琳琅滿目的年畫畫集、畫冊,各種年畫書籍,全國各地十四卷年畫卷,還有世界上最早的木刻連環畫——《白蛇傳》,《中國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歷代古版孤本全集》和《楊家埠明清古版年畫門神拓片集》等年畫珍品集。五個"年畫製作工坊"、兩個年畫大師工作室,楊家埠歷史上最長、規模最大的畫店——《公茂畫店》和《永盛畫店》也原景再現。
  • 過年禮送老北京木版年畫 可學手藝自己製作印刷上色
    據清乾隆、光緒年間的文獻記載,貼門神和祭祀神佛祖師爺以及喜慶年畫是老北京年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掃房之後,就是買年畫、貼年畫的時候了。其中,木版年畫自成一派,出名的手藝人最早有崇文門外的「順和王家」、東四北邊的「紙馬汪家」,不過,這些「老招牌」現在都已經封存在歷史的長河中了,幸運的是,「老招牌」沒了,但木版年畫還在,如果想買,還能買得到。
  • 中國民間美術之木版年畫「清央美術」
    第一節 木版年畫的起源和發展據考證,早在夏商時期出現的門神畫是年畫的起源。(圖1-1-1陝西漢中門神年畫)《周禮》、《禮記》等文獻中關於「五祀」的記載,灶、門、行等都是祭祀的對象;漢代有更多有關門神的記載,如東漢《獨斷》中記載,當時民間已有貼於門上的「神茶」、「鬱壘」畫像;魏晉時期,「畫雞於戶」也是門畫的一種形式;唐代的木版佛像印刷大大促進了年畫的發展;宋代,新年張貼「鍾馗」畫的風俗,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也有詳細記載。
  • 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亮相美術館!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展覽日期-2020年8月5日-10月15日-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五層19、20、21展廳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製作工藝相近,又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裡大放異彩、相映成趣,成為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兩顆璀璨明珠。
  • 「中國四大木版年畫」齊聚蘇州美術館 80幅精彩作品亮相
    4月9日,「文心印記—中國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由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上海小校場年畫聯袂舉辦,共展出近80幅精美木版年畫,為城市增添文化色彩。展覽現場年畫最早是以門神形式出現,漢代文獻中已有門神畫的記載。
  • 木版年畫、窗花剪紙:民間技藝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木版年畫、窗花剪紙:民間技藝在繼承中創新發展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6月16日播出):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的木版年畫廳裡,一幅長32米、繪有一千多個人物、以圖文形式展示我國北方農村一年四季主要節慶、禮儀、生產勞作活動的木版年畫《農家樂》讓每個看到它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驚嘆;它用513塊刻版,手工水印在一張無接縫的畫紙上,這是山東濰縣木版年畫藝人張殿英和兒子張運祥用了四年時間完成的作品。
  • 非遺進校園 | 傳統木版年畫融入現代生活,重拾民俗裡記憶裡的舊時光
    學校學生為宣傳抗疫創作的《中國加油》年畫組畫。  走進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工作坊,沒有看到「秦瓊、尉遲恭」這些傳統年畫門神形象。相反,像寓意逢考必過的《考試神君》、為抗疫宣傳創作的《中國加油》、一眼看不出深意的《小涵藏書》……這些或現代或二次元或腦洞大開的年畫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黃培傑校長說:「學校開辦以來,就十分重視傳統藝術教育。木版年畫教學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用現代化課程傳授傳統藝術,培育當代巧思妙手的嶺南學子。」
  • 傳統木版年畫融入現代生活,重拾民俗裡記憶裡的舊時光 |非遺進校園
    學校學生為宣傳抗疫創作的《中國加油》年畫組畫。  走進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木版年畫工作坊,沒有看到「秦瓊、尉遲恭」這些傳統年畫門神形象。相反,像寓意逢考必過的《考試神君》、為抗疫宣傳創作的《中國加油》、一眼看不出深意的《小涵藏書》……這些或現代或二次元或腦洞大開的年畫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黃培傑校長說:「學校開辦以來,就十分重視傳統藝術教育。木版年畫教學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用現代化課程傳授傳統藝術,培育當代巧思妙手的嶺南學子。」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趨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在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大英博物館藏木版年畫與浮世繪同源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 楊柳青木版年畫、河北武強木版年畫齊聚天津美術館
    &nbsp&nbsp&nbsp&nbsp2019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nbsp&nbsp&nbsp&nbsp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美術形式。它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崛起於民間藝術之林,其作品有著自身的藝術組成因素,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 這件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前身
    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這件2000多年前的木刻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上述負責人說,在研究和實踐中都表明,揚州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西漢木刻版畫,可以認為是揚州後期某些藝術的前身,「比如明清書籍上的版畫、木版年畫,都可以認為是漢代木刻版畫的延伸和傳承。」
  • 絳州木版年畫再現百餘年前的中草藥方
    吳百鎖供圖  山西絳州木版年畫傳承人吳百鎖將來自清朝、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等不同時期的49塊民間中草藥方木版,整理印製成《古版中醫民間藥方集》,並捐贈給相關單位。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劉運磊在收到《古版中醫民間藥方集》後給吳百鎖發來信息表示感謝,「這些資料包含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對我們研究此次抗『疫』工作很有幫助。」
  • 尋跡鳶都②:走近楊家埠木版年畫 精雕細琢展非遺魅力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春杉 濰坊報導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手工木版年畫逐漸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由大眾網·海報新聞和濰坊廣濰一汽奔騰4S店主辦的「悅享奔騰,尋跡鳶都,一汽奔騰尋找濰坊文化符號」活動帶您走進楊家埠,一起探尋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興於明初,盛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製作工藝別具特色,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二者同源於明代書籍版畫的興盛,同樣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都是由人民大眾創造、使用和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同時,由於浮世繪與木版年畫在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色,在東方世界裡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