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江風箏,活起來!|多面體
作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江風箏項目省級傳承人,他表示能在南粵古驛道舞臺上展示陽江風箏,將有助於風箏文化的推廣。 本期視頻,記者來到封開現場,聽阮權介紹陽江風箏的獨特魅力。. 陽江風箏的精髓 本年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已舉辦四站,「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陽江風箏』」展是每站賽事文旅體展示區的必備項目。 「陽江風箏」展位由廣東省風箏協會牽頭搭建,現場雖沒有鑼鼓喧天的熱鬧,但卻是最精緻的展位之一,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箏,力求將陽江風箏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來。
-
陽江4景點入選省首批非遺主題旅遊路線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全省首批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包括「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沿海經濟帶粵東文化遺產體驗遊」「沿海經濟帶粵西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遊」,這三條旅遊線路涵蓋廣州、潮州、汕頭、揭陽、汕尾、陽江、茂名、湛江8個地級市。
-
龍獅、粵劇、風箏……中華文化瑰寶在職校「爭奇鬥豔」
其中,三所職業院校的傳承項目赫然在列: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的龍獅,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的粵劇非遺文化教研拓展傳承基地,以及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的陽江風箏。在陽江,不同種類的風箏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靈芝風箏」和「龍頭百足風箏」,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隻風箏內含大乾坤,陽江風箏追求的是放飛效果,故製作水平精湛,特別是動態風箏的製作工藝,包含了空氣動力學、風力動力學等原理。
-
中國風箏之鄉陽江,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一個充滿童趣的地方
陽江是中國風箏之鄉,放飛風箏習俗已有1400多年歷史,陽江風箏是中國風箏「南鷂北鳶」中「南鷂」的典型代表,久負盛名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它是目前國內唯一存世的帶完整箏鳴器(藤弓)的板子類風箏,頂端的藤弓,能在空中迎風發出頗像樂器古箏被彈奏而發出的美炒樂音,音隨風變
-
教100個孩子做風箏:你的笑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1min40s 重溫最城市·非遺大師手工坊系情紙鳶 再現「宋室風箏」傳承人宋長虹非遺技藝 「漢服新知」國學團隊沃盥古禮 『最城市THECITY』原創影像,請尊重版權轉載須授權
-
《清平樂》的紙鳶 宋室風箏的千年傳承
但對她而言,看到的更多是父親的辛苦,所以長大後,她和弟弟都沒有選擇跟父親學習製作風箏。宋長虹回憶:「那時候我不理解,為什麼要學習這門手藝?那麼枯燥、辛苦,製作好還要去銷售。我為什麼不直接做銷售呢?」宋長虹選擇做銷售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多年。歲月流逝,父親華發漸生,這門手藝即將後繼無人,父親總是說:「我做風箏的時候,你和你弟弟都不看,等我不在了,你們什麼也不會。」
-
假期趣陽江,開啟研學親子奇妙之旅
近日,由陽江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指導推出的「假期趣陽江」研學親子奇妙之旅活動正式啟動,圍繞陽江海上絲綢之路、風箏、漆器、刀具、紅樹林、大海沙灘等特色文化旅遊資源,組織了一批中小學生及家長組成親子體驗團,感受陽江傳統文化之精深,見識民間工藝之魅力,親身體驗非遺技藝製作,開啟了一次別開生面、高品質的研學親子旅程,增長見識,增進孩子與家長間的溝通及情感。
-
最美是山「冬」|感受濰坊風箏與花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風箏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文化記憶,並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王永訓自行創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我們感受到了風箏手藝人的技藝、經驗和精神。從業20多年的楊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楊家埠人,從小便看著家裡人製作風箏,所以念完書就開始自己做風箏,談話間,楊師傅也沒停下手裡的活,一個「金蟬」風箏的基礎骨架看似簡單,卻也是純手工一點點打磨製作的。在傳承基地我們隨處可見龍頭形態的風箏元素,龍頭蜈蚣風箏實際上是集龍頭和蜈蚣為一身的結合體,有精緻的外形和複雜的結構,能夠展示風箏扎制技藝的博大精深。
-
夢想成「箏」,傳承非遺 彭州等風也在等你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放風箏既是我們民間的傳統遊戲,也是一項傳統運動競技」。彭州市敖平風箏製作技藝成為成都市級非遺項目,為保護非遺成果,傳承非遺文化,弘揚和推廣風箏製作技藝,普及風箏文化活動,培訓更多的風箏製作放飛小能手和愛好者,風箏協會志願者走入社區村社,開展形式多樣的風箏文化宣傳培訓活動,讓風箏愛好者們都能「夢想成箏」。
-
非遺課堂: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
孩子開心地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 王 焰 「看我做的兔子燈!」「這是我自己剪的大公雞!」孩子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成果。 非遺課堂最受歡迎的是親子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專門的非遺教室,認真聆聽非遺大師講授非遺知識,並跟著大師現場學習手工製作,優秀傳統文化就這樣潤物無聲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中。
-
陽江靠譜風箏秀直播大賽有效方法
陽江靠譜風箏秀直播大賽有效方法,南方網通目標:以服務提升價值,做中國受信賴的網絡服務提供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箏需要得到保護和發展。賽事期間,組委會將邀請省內風箏專家在湘江風光帶邊開壇講課,著重講述中華民族的風箏歷史、風箏文化,並現場教授如何自製風箏,傳授放飛風箏的技巧,有興趣的市民朋友還可以現場來個風箏DIY。
-
這傢伙的手作—非遺項目(風箏)傳承
現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像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
-
學做進賢燈籠 傳承非遺文化
>品嘗哦~各位殘友們快來領略一下進賢非遺的魅力吧!非遺是什麼?為了進一步傳承與傳播進賢本土非遺項目,擴大影響,在殘友中挖掘和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由縣殘聯、南昌科創職業技術學校主辦,進賢縣殘疾人託養中心協辦的非遺文化傳承培訓班將於2020年11月日開班~開班授課 擴大影響 讓非遺走進生活
-
悠遊山海之城 暢享自在陽江 江門日報記者提前探路,為市民帶來周邊...
因緊靠粵港澳大灣區,且有著便捷的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動車高鐵線,陽江成為許多江門人周邊遊最喜愛的目的地之一。近日,由新華網、《南方日報》《江門日報》、廣東電視臺等18家媒體和網絡大咖組成的採風團,以「全域旅遊看陽江」為主題,走進陽江,開展為期5天的採風活動。作為採風團的一員,本報記者提前為遊客打探「自在陽江全域旅遊」線路,為江門市民提供周邊遊攻略。
-
作非遺文化的守望者——記開封壹脈非遺文化館
在河南省開封市七盛角民俗文化街入口不遠處,三五成群的遊客,爭相與壹脈非遺文化館門口「迎賓」的兩個一人高的泥人合影。此刻,民間手藝與民俗街相映成趣,渾然天成。步入非遺館,五彩斑斕的的泥泥狗散發著生命的色彩;俏皮的泥塑「馬上封侯」表達著對人們的美好祝願;精神矍鑠的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正在給遊客表演,唱腔純正,韻味醇厚,火紅的圍巾正如她對二夾弦的滿腔熱情;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宋室風箏」第五代傳承人宋天亨父子在自家展位前講述著風箏的製作技藝;宋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素花為遊客介紹著正在她的宋繡藝術館裡展出的作品《清明上河園
-
150米長的巨型風箏《長徵精神》在青州問世
一隻由70隻組成的150米長的風箏《長徵精神》 ,日前在青州是製作完成。這隻巨型風箏,是由青州市風箏非遺傳承人馬慶章和山東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們聯手軋制。風箏取名為《長徵精神》,長150米,每一個風箏分別描繪了長徵路上的重要戰役、關鍵節點,從江西瑞金出發,終點陝西吳起鎮,總共70隻。青州市非遺傳承人馬慶章介紹說「設計製作這個長徵風箏,主要想達到讓孩子了解一下過去革命先烈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艱辛,讓他們精神風貌得到陶冶。」
-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
走進非遺傳承基地 感受非遺文化魅力「今天學習了非遺文化,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要學習傳承好非遺文化,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會昌縣會昌小學學生劉燁蓓激動地說。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會昌縣組織學生走進國家級非遺項目《贛南客家匾額習俗》的傳播基地參觀學習。基地內懸掛著「翰林」、「進士」、「博士」等17方匾額,令人目不暇接。非遺傳承人肖天長在講解匾額文化同時,還詳細講解每一塊匾額背後的勵志故事。隨後,肖天長還揮毫潑墨,現場展示榜書的書寫,介紹匾額製作流程。
-
在陽江的山海之間,圓一場亦師亦友的親子研學之旅!
近日,陽江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推出了「假期趣陽江」研學親子奇妙之旅活動,組織了一批中小學生及家長組成親子體驗團,在隨行媒體見證下走進陽江,了解海上絲綢之路、漆器、風箏、小刀等陽江特色文化,體驗傳統文化的精深,見識民間工藝魅力,親身體驗工藝製作過程,完成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高品質的研學親子之旅。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所謂的『非遺』項目,長期以原生態的形式散落在民間,所以要挖掘原汁原味的『非遺』,只能深入田野鄉間。」周彭錦告訴記者,2006年,寶興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開始開展寶興「非遺」普查、挖掘和申報工作。 近年來,寶興縣將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的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通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保護知識、組織表演、收集整理等方式,在保護、傳承和發展磽磧原生態多聲部民歌方面有了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