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不得不說,近年來的韓劇很接地氣。
前段時間,香玉向大家推薦過《產後調理院》。
劇中以戲劇化的處理直面產婦分娩的羞恥,堪稱人間真實。
更是用詼諧的方式,對制度化的母職提出了尖銳的質疑。
不僅表達了對女性生活的關照,更著力於對女性現實處境的思考。
而《產後調理院》剛剛結束不久,又有一部韓劇繼續發力。
將目光對準了女性婚後隨之而來的新身份——兒媳。
從陌生人變成家人,她們又將面臨怎樣的現實問題?
《兒媳記》
海報上的這對俊男美女十分養眼。
女主角的扮演者是樸河宣。
剛剛飾演了熱播韓劇《產後調理院》中的育兒媽媽,轉眼又在《兒媳記》飾演了人妻兒媳。
男主角的扮演者是權律。
顏值不俗的他一直以綠葉身份出現在韓劇中,這次終於擔當男一號了。
這部網劇由KakaoM出品,女性導演李光英執導。
改編自從2017年開始在Instagram和Facebook連載的人氣同名網絡漫畫。
雖然只是小成本的製作,但一經播出便備受好評。
豆瓣評分高達8.5。
劇集雖是聚焦於「兒媳」這個身份,卻並沒有過分誇張地渲染狗血的婆媳關係。
避免了淪為一出誇張的婆媳撕X狗血倫理劇。
不少觀眾稱其為網劇版的《82年生的金智英》。
女主角閔思粼(樸河宣 飾)與男友因為緣分走到了一起。
相知相愛,共同步入走婚姻的殿堂。
婚禮現場,一切按照流程正常地進行著。
可在宣誓環節,神父的一句話卻讓思粼愣住了:
「無論開心還是悲傷,都要當一個兒媳婦嗎?」
兒媳婦?!?!
思粼不知所措地看了看旁邊的丈夫,再回頭看了看自己的母親,還有婆婆。
然後,迷迷糊糊地點了點頭。
從此,她的身份除了是丈夫的妻子;
也成為了婆家的兒媳婦。
婚後的生活一如既往。
在婆婆生日的前一天,她和丈夫在工作結束之後提前趕到了婆家。
不久前,她就收到了小姑子的提醒。
生日當天需要趕早,操辦一桌豐盛的早餐。
來到婆婆家,氣氛還算是溫馨。
可思粼卻沒辦法像在自己家一般舒心。
婆婆拿出哈密瓜準備來招待他們。
思粼還沒來得及休息一下,便接下了這切水果的活兒。
婆婆客氣了兩句,便轉身離開。
可是從小被爸媽寵到大的她,也只吃過切好的,從沒自己切過,只能求助萬能的網絡。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還沒聊上幾句,婆婆就注意到了充滿倦意的兒子。
她心疼極了,讓兒子去趕緊去休息。
卻拉著同樣上了一天班的思粼無休止地聊起了天。
思粼只能使勁掐著大腿聽婆婆巴拉巴拉地說著兒子光輝歷史。
而第二天天還沒亮,她卻得早早起床。
全家人沒有一個人起來幫她。
等飯全都做好之後,丈夫、公公、婆婆、小姑子這才陸陸續續地走了出來。
婆婆很開心,拿出手機一頓狂拍,對思粼也是讚不絕口。
然而,這樣的稱讚與熱絡卻僅僅只是流於表面。
飯桌上一家人聊得熱火朝天,卻都是她插不進去的話題。
而吃完飯全家和和樂樂地坐在一起吃著她切的水果,她卻站在洗碗池面對著這一堆飯碗。
承擔下洗碗的任務雖是出於禮貌,可坐在那兒的人卻一個個全都心安理得。
婆婆也只是簡單地客套一下,並不是真的想讓她放下手中的活兒。
「隨便洗洗吧。」
在結婚前會在她生日時給她帶海帶湯的丈夫,婚後也習得了自動神隱的技能。
典型的行動上的矮子,言語上的巨人。
不僅沒有體諒思粼的辛苦幫她幹活,還說出了感謝她對自己父母的付出這種騷話。
等到思粼洗完了碗,她辛辛苦苦削好了的水果卻只剩下了幾片的獼猴桃。
誰都沒有想著要給她留水果。
聽到婆婆不好意思的說「啊,沒有思粼的了。」
她還得打圓場說自己不喜歡吃獼猴桃,讓婆婆不要在意。
可這時婆婆卻舉起叉子,叉了一片獼猴桃直接遞到思粼的嘴邊:
「不要浪費,我們一人吃掉一個。」
這……唉!
這段媳婦過渡期,讓思粼感到疲憊。
和同事說起這些事兒,所有人對於去婆家為了留下一個好印象而成為「保姆」表示不滿。
然而,所有人卻還是都會在需要幹活的第一時間將婆婆替換下來。
可是,把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真的是正常的嗎?
對於這樣的婆家,或者說對於這樣的婆婆,很多人都會被氣得直翻白眼。
心想著婆婆自己便是從兒媳時期一路走來的,為何會變成這樣?
這讓香玉不禁想到了作家趙南柱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所寫道的:
「這個社會看似改變很多,可是仔細窺探內部細則和約定俗成,便會發現其實還是固守著舊習。」
不僅家中的男人對此不以為然。
連經歷過這一切的婆婆,也沒有察覺到自己言語之中的不妥。
在當天晚上正式的生日晚餐上,大嫂的態度卻讓思粼震驚。
小姑子(丈夫的妹妹)一開場就在那兒捧一踩一。
借著誇獎思粼早上做的一桌豐盛的飯菜,對大嫂陰陽怪氣。
誰知,大嫂雲淡風輕地笑著回懟:
「子女什麼都沒做,是剛進門的弟妹自己做的啊。世界上哪有這種道理?」
而後婆婆更是對她將來的分娩指指點點。
說不管怎樣,都要自然分娩。
還說不能讓自己的兒子進去陪產,那個場面怕兒子看到了不好。
聽到這些話時,大嫂一直自顧自地吃著東西。
直到婆婆窮追不捨,她才努力壓制下負面的情緒微笑著回答:
「這件事我們會自己商量著辦的,謝謝。」
原來,大嫂早已開始與潛在的傳統規則做著對抗。
當年剛進家門的她僅僅只是寒暄幾句,便被婆婆詢問是否有帶便裝。
意思再明顯不過:這頓飯,她們倆來做。
其他人呢?
公公和大伯要喝酒聊天;準備出門的小姑子和弟弟甩手不幹;婆婆更是捨不得讓自己的兒子太累,讓他回屋休息。
「你們太過分了!」
大嫂說完,直接起身離開。
她不是不願意幹活,只是想讓婆家知道她成為兒媳不止是為了來幹活的。
這一點,她與丈夫早已做了約定。
不想複製傳統的舊習,他們就必須邁過這道坎兒。
婚姻,看似是兩個人的事情。
可是生活,卻是關乎兩個家庭。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這只是家長裡短。
但這無疑也透露著一個危險的信號。
傳統的倫理關係與價值觀念,都建立在男性主體的基礎之上。
在東亞社會的家庭結構中,父權更是一直佔據著主導。
不平等,遍布於我們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之中。
壓迫,更是早已長久地潛藏在女人的社會角色裡。
一個在男權社會中成長塑造出的女性,最終都只能將悲劇複製到下一代女性身上。
而隨著性別觀念的演進,這對於女性而言也註定是一場充滿辯證的自我覺醒。
香玉始終相信:
人類現有的建立在男性主體之上的運行規則,終將被重新界定。
而這看似並不起眼的家長裡短,同樣也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