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恐育宣傳片?《坂道上的家》讓我一個快樂單身族都看不下去了

2020-12-19 自由發炎

最近的日劇《坂道上的家》,以其對「年輕媽媽」所面臨的現實挑戰的刻畫,引起了很多共鳴,從豆瓣9.2的評分,就可以看出觀眾對其中反應的問題的認同。

故事講述了一個原本有著溫馨家庭的主婦,被抽中成為陪審員,參加一起「母親殺死8個月女兒」案件審理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與被告的相似之處,逐步理解並陷入被告被婚姻和孩子逼入絕境的心境中的故事。

從眾多點評和推薦上看,可以看出,有很多觀眾從中看到了現實:婚姻和生子,真的可能將女人們逼到分分鐘想犯罪。

於是,有人說這部電視劇是「恐婚恐育宣傳片」,在告誡女性們,不要結婚,不要生小孩。無獨有偶的是,這兩天學術界也來湊熱鬧,為女性不婚不育搖旗吶喊,號稱女性不婚不育更幸福。

然而,真正看了電視劇之後,連我這個快樂大齡單身女性,都覺得,這種對婚姻和育兒的刻畫,引起警示足矣,但真要評價為「真實」,過了! 不現實的設定 首先,仔細看看,你會發現,這個所謂的「現實」,其實建立在一個非常「不現實」的設定上,至少,是一個不具有普適性的設定。

就從主角的家庭開始說吧。

女主:主婦

女主在家裡唯唯諾諾,不像是一個女主人,反而更像是一個家政服務人員,小心看著客戶(丈夫)的眼色。如果劇中的家庭主婦現狀是日本主婦地位的真實反映,那只能說是文化差異,我大天朝的多數女人,不至於如此卑微。

劇中她假裝把女兒丟在後面被丈夫撞見,急切地上來解釋的那一幕,簡直就像被抓住在虐待小孩兒的保姆,而不像是女兒的媽媽。

更重要的是,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分析,這個女主確實有很大問題:太容易受負面暗示,而且很快表現出了神經質的反應。事實上,丈夫雖然很混帳,而且出發點很自私,但他那句話本身是沒錯的:

「不要太勉強。」

女主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當發現這個案件的審理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精神狀態,以及對家人的態度時,主動要求退出。 而她的做法,是任由這種負面影響蔓延,像恐怖片中受驚的主角一樣,精神緊繃地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所有的外人都像是加害者,她逞強不敢表現出來,怕別人看出自己的不自信。 不具有普適的原因:女主的受暗示性高於一般人,精神狀態堪憂,且女主的家庭地位過低(這裡我並不是質疑個別案例的真實性,只是強調沒有普適性,所以一般人不要隨便代入) 建議:發現併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在電視劇中,有好友和社區的心理輔導師。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有問題,一定要求助!不要封閉自己! 女主的老公

誠然,中國社會中的巨嬰式丈夫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中缺失。所謂的喪偶式育兒,逐漸變成了一種常態。這裡要順便鄙視下某些目光短淺的企業家們,鼓吹996,罔顧對家庭帶來的巨大傷害,看不到短期發展的代價是長期的社會負面效應。

不過,我想指出的是,劇中夫妻的相處狀態,也是不大正常的,他們的相處尊卑分明,更像一個領導,高高掛起地評估著妻子的各種能力,而妻子的表現也像是等待評估的下屬。更可怕的是,他在日常的對話和互動中,傳遞中一種負面暗示:你不行!

沒有普適性的原因:夫妻關係過於不平等,沒有情感的流動,要知道,哪怕是互相埋怨和爭吵,也是情感,這個家庭,像一潭死水。而最怪異的是,他們表面上是和諧的,丈夫說著冠冕堂皇的話,妻子做著主婦該做的事。建議:哪怕是家庭主婦,也不要跟世界和社會脫節,不要讓丈夫及其家人成為你唯一的意見反饋來源。同時,跟丈夫建立一個平等的關係。

女主的孩子

這個電視劇最違和的地方是:那個熊孩子,簡直不像是女主親生的。

除了一點都不可愛之外,就像跟媽媽有仇,只喜歡爸爸,女主更像是個陌生的阿姨,母女之間的相處是有距離的,因此女主很難從跟小孩的相處中得到慰藉。

確實,孩子熊起來的時候很讓人心煩,但大多數母親,能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獲得巨大的愛的體驗。這個部分,除了電視開頭的片刻溫馨,幾乎都是缺失的。

沒有普適性的原因:這麼全天候討厭的小孩不多,尤其是這個年紀,對陪伴自己最多的媽媽這麼討厭的孩子也很少。 建議:在育兒問題上,除了同伴之間的討論外,多跟專業人士請教。最重要的還是,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接納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果過於焦慮,應尋求專業幫助。

總之,這部電視劇給我的感覺,更像是記錄一個有潛在心理危機的主婦,被一個應激事件(陪審殺女案件)引發了負面反應的過程。(在小編剛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最後一集還沒有播放,不出意料的話,最後結局會有這樣的反轉,當然個人覺得這樣才更合理。)

當然,電視劇就是需要用很誇張的手法,把問題用恐怖的色調拍攝出來賺取眼球,引起恐慌,正如劇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的那個媽媽扔下孩子的鏡頭。

然而,我想說,我們真的不需要再多這樣的恐嚇和誘導了。

女主面臨的困難是不是有真實性?有。正如前陣子帶著孩子自殺的那位母親,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然而,這種關注更應該聚焦在年輕媽媽們的心理健康上,而不是婚姻和生子本身。

不婚不育 VS 結婚生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輿論,聚焦在婚姻和教育上的困難上,確實,婚姻中的女性,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往往讓她們喘不過氣來。然而,輿論的走向,似乎有些從一開始想要理解她們的立場,越來越多地朝引發恐慌和宣洩怨氣的方向偏離。就像這部電視劇中渲染的恐怖氣氛,讓已婚已育的女性們義憤填膺,讓未婚未育的女性們瑟瑟發抖。

其實,作為一名資深的單身女性,看到這個社會對於不婚不育逐漸接受的態度,原本是欣慰的。要知道,單身人士,特別是單身女性面對社會輿論壓力的箇中滋味,是很酸爽的:

身邊已婚的同事好友們,會不經意間透露出「我比沒結婚剩下的更好」的優越感,哪怕她們也曾羨慕「不結婚真輕鬆」;

各種親朋好友的聚會,他們也會多少帶點檢視你的心態,幫你找問題改缺點;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單身人士,開始發出聲音,「單身沒什麼不好,相反,結婚也不一定好」時,我是相當有共鳴的。

然而,自媒體時代,更加發達的信息,對極端事件的曝光越來越多,博眼球的內容也層出不窮,慢慢的,大家不是在做有價值的意見交流,對於婚姻和生子的討論,也逐漸讓女人們分裂出兩大陣營:單身丁克更幸福陣營:真心喜歡單身或丁克的人,恐婚恐育的人,以及婚姻不那麼如意的人。他們吹噓單身的自由和輕鬆,強調婚姻的困難,養育子女的恐怖。 結婚生子更幸福陣營:真心認為結婚更好的人,傳統婚姻觀的人,和大多數老一輩的父母。他們秀恩愛秀娃秀完整,強調慘澹晚年的可怕。

兩種觀點日益對立,兩個陣營越走越遠,水火不容。每個陣營中的人,不是從對方陣營發現合理的觀點,而是不斷尋找極端例子來強化己方的觀點。

造成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正值需要考慮結婚和生子的女性,被嚇到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或者在進入婚姻和開始養育小孩之初,就有太多的負面自我暗示,「婆婆很可怕」,「老公幫不上忙」,「有小孩的生活就是災難」,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事實上,像女主這樣的心理狀態,如果她沒結婚保持單身,在社會輿論和家人的影響下,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也是極大的。換句話說,結婚生子不是她問題的根本,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尋找專業的資源,積極地解決才是問題的關鍵。

其實,在結婚生子的問題上,我一貫認為,從來都不是單身更快樂還是婚姻更快樂的問題,而是你更適合和享受哪種狀態而已。 無論是單身的,還是已婚已育的女性,不要互相傷害恐嚇,也沒必要相互羨慕,走好自己選擇的適合自己的路,積極克服自己人生路上的難關,各自安好,抱著開放的心態互相祝福,不是很好麼? 因為,人生啊,其實沒有任何一條路是好走的,就別再嚇人嚇己了!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高達9.1的日劇,未婚女性看了會恐婚恐育嗎?
    既要照顧好孩子,還要免費當保姆,甚至日常開支都要向丈夫伸手去要。久而久之,女人們的地位都低了,連僅存的一點自尊也蕩然無存。眼下,有一部高贊日劇《坡道上的家》正恰到好處的描述了這個狀況。《坡道上的家》到底有多優秀呢?豆瓣評分達到9.1分,這是一個相當高贊的分數。
  • 我只想高呼一句:單身萬歲!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說法:大多數結了婚的人都會後悔。看了這個說法,我竟然有些沾沾自喜,我竟然覺得我可以理解那些會後悔的人。當然我仍然欣賞、甚至羨慕那些擁有長期穩定戀情的人。他們都是超人,才能在情感的路上過關斬將地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他們一定都是超人,才能在愛情與親情友情各方面做好權衡,才能同時兼顧好感情和工作,才能抵擋各種各樣的誘惑,才能十年如一日地一心一意。更了不起的是,即使這一切他們沒有做得很好,還能繼續保持耐心,不斷地改進。
  • 恐育與凍卵,社會情緒傳播對女性生育選擇的影響有多大?
    恐婚恐育卻又推崇「凍卵」,顯示了當代女性面臨的生育困境,同時她們的生育選擇又無時無刻不被社會話語傳播所影響。在2020年11月7日舉辦的北京論壇(2020)健康傳播分論壇暨第三屆「醫療、人文與媒介:『健康中國』與健康傳播國際研討會」上,有關社交媒體、健康傳播對女性生育選擇的影響成為熱門話題之一。
  • 韓庚結婚後首部電視劇《還沒愛夠》今晚開播,他演的男一號是個恐婚男
    不過,讓大家覺得有點「穿越」的是,今晚登陸江蘇衛視的都市情感劇情《還沒愛夠》中,韓庚出演的男一號陳炯竟然是一個恐婚男,他和王曉晨搭檔主演的這部劇的核心也和當下都市人群中的恐婚息息相關。無論是在微博上,還是在微信朋友圈,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發現有「恐婚」「恐育」等情緒的年輕人還真不算少,但在《還沒愛夠》之前,還鮮有影視劇作品挖掘到該題材、領域。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寧願單身,也不結婚?
    現在社會上,單身的人越來越多,而且晚婚族,也是越來越多,很多女性到了30多歲了,還沒有結婚,依然奮鬥在事業的前線。離婚率高,恐婚還有一部分人為什麼不結婚呢?怎麼樣生活都是生活,沒有人強調說,一個人必須要結婚我有一個朋友,我曾經看過她發朋友圈,她的人生動態裡面,只有工作,家人,升職加薪,從來沒有把看她把結婚作為她的一個人生目標對此我曾經問過她對於結婚的一些看法
  • 新手媽媽被圍觀餵奶崩潰大哭,明星老公這一舉動被贊上熱搜,網友:不恐婚了!
    女人為什麼怕結婚,怕生孩子?
  • 《一個恐婚恐育奔三女人的自白 二》
    ,輕浮的挑了挑眉,不輕不慢的語調更顯輕浮的問道……「就是一直疼的很,走樓梯走了幾回然後已經疼的不行了」產婦老公關切的聲音,像是抓住稻草般的急切回答……「疼是肯定的,誰生孩子不疼啊(說的貌似他從哪兒租了個不要錢的子宮生過孩子一樣),不過你們家病人的問題還是羊水太少順產風險大,又加上臍帶繞頸兩周,生產時間拖太長的話容易窒息,最後產婦和孩子都有可能保不住
  • 另一個金智英,看完我又恐婚恐育了
    可在宣誓環節,神父的一句話卻讓思粼愣住了:「無論開心還是悲傷,都要當一個兒媳婦嗎?」兒媳婦?!?!思粼不知所措地看了看旁邊的丈夫,再回頭看了看自己的母親,還有婆婆。然後,迷迷糊糊地點了點頭。飯桌上一家人聊得熱火朝天,卻都是她插不進去的話題。而吃完飯全家和和樂樂地坐在一起吃著她切的水果,她卻站在洗碗池面對著這一堆飯碗。承擔下洗碗的任務雖是出於禮貌,可坐在那兒的人卻一個個全都心安理得。
  • 《還沒愛夠》展現「恐婚一族」,葉祖新稱生活中嚮往婚姻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展現都市「恐婚一族」的情感劇《還沒愛夠》正在江蘇、浙江衛視黃金檔播出,葉祖新在該劇中飾演溫暖體貼的汪聰。1月7日,葉祖新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生活中他並不「恐婚」,「能組成一個自己的家庭,一起去做很多之前沒做過的事,共同前進,婚姻是很美好的。」
  • 「不敢戀愛,不想結婚」:現在的90後都怎麼了?
    小編身邊有許多朋友,都不想結婚。談起婚姻,他們一是害怕結婚之後,要買房買車的重擔;二是害怕跟自己結婚的這個人不是對的人;三是害怕結婚生孩子後生活花銷會很大等等。種種原因,導致他們出現了恐婚恐育的傾向。小時候,小編總幻想著以後自己的婚禮。
  • 「恐婚」一詞再上熱搜,這屆年輕人不明白了,結婚有什麼好的?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顯示,在我國目前超2億的成年人單身中,有30.1%的單身女性恐婚,恐婚的男性是19.3%。去年因為抵擋不了來自家庭催婚的壓力,沒過完大年初三她便匆忙收拾了行李回到北京,家裡人不願意傾聽也不願意相信,到底是什麼讓現在的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變得如此小心翼翼,「把年紀拖大了,找一個二婚都難。」父母最終甩下這麼一句話,竟讓她百口莫辯。
  • 戀愛多年我卻恐婚,現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嗎?正
    「去除恐婚水」既不是「盲目結婚水」,又不是「趕緊結婚水」。喝了這瓶「去除恐婚水」之後,我們會用一顆平常心,用理性去思考到底要不要結婚?無論結不結婚,都是給雙方一個交代。因為,這才是最公平的選擇。不想和怕是兩回事,怕結婚不代表不想結婚。我們可以讓他不怕,但不影響他不想。恐婚的人不想結婚?錯!
  • 《坡道上的家》:媽媽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的!
    最近看了《傳聞中的陳芊芊》有點戀愛腦,趕緊看了消除戀愛腦的神劇《坡道上的家》。雖然極度致鬱,但是想步入婚姻想生孩子的一定要看!在你準備做決定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什麼是絕對不能放棄和妥協的。網友評價:雖然極度致鬱,但是想步入婚姻想生孩子的一定要看!
  • 每日一個絕育小妙招,哭哭哭哭哭哭哭哭
    「又是恐婚恐育的一天!」「每日一個絕育小妙招,你值得擁有!」……作為一名已婚已育的中年少女,寶媽每天和一群拉著「單身保平安」大旗的95後聊天,深感她們比我還洞悉女性生娃背後的真相!「為什麼不生娃?」
  • 坂道途中的家:看完這部劇我徹底不敢結婚了
    亞洲除了韓國日本的影視界也是一直都被打上了敢拍敢做的標籤,各種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日劇層出不窮。在觀看的同時想必很多觀眾都和小編一樣期待未來國內也可以拍出這種折射出社會問題的影視作品。可以像韓國一樣因一部《熔爐》出臺了熔爐法,雖然以國內的影視水平和各種複雜的情況來看不太現實,但夢想總是要有的,說不定哪一天就實現了呢。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日劇名字叫《坂道途中的家》,由柴崎幸和田邊誠一及水野美紀共同主演。
  • 《坡道上的家》:是不是社會越進步,人類越矯情?
    《坡道上的家》是先看完日劇,再看的小說。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媒介表達出來,體驗也有不少的區別。拋開網上那些關於恐婚恐育的論調不談,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失敗者的自我掙扎。坡道上的家:角田光代女性崛起之路一、關於為什麼別人可以,但我不行?
  • 孫偉代表:建議禁止單身女性冷凍卵子,網友:我不接受這個建議
    截止2012年的時候,世界上有100多個嬰兒,都是通過冷凍卵子的技術誕生的。遇到一個合適且願意結婚的人實在太難了。一線、二線城市和下沉地區人口性別結構嚴重不均衡。 婚姻裡要想維持一個長久的兩性關係實在是一件費心又費腦的長期戰役。不結婚的原因太多了。越來越多的人被「剩』下。
  • 從不辦婚禮到不拍婚紗照,女生:我連婚都不想結
    柒柒的回答讓當時的我有些懵:「我們很好,我只是單純地不太想辦婚禮。婚禮實在是太麻煩,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婚禮上還必須笑著面對很多並不是真心祝福我的人。這讓我覺得很心累,也沒意思。我只希望身邊親近的人知道我幸福就好。」
  • 「黃金單身族」標準出爐
    近日,某婚戀網站《2016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第三期》出爐,月平均可支配收入達8000元為黃金單身族;超六成人贊同「備胎式」約會;滬、杭過萬蜜月預算領跑蜜月土豪榜;南京單身人士婚後最不願與父母同住。
  • 《還沒愛夠》大結局,陳炯用五年前DR鑽戒再次求婚,終於不恐婚了
    近日,《還沒愛夠》迎來大結局,不少網友直呼還沒看夠,該劇講述了「恐婚」青年陳炯再遇「被逃婚」前任姜小汐,互相理解,再次相愛並克服「恐婚症」,走向幸福婚姻的故事。看過劇的都知道,五年前陳炯曾送姜小汐一枚代表一生唯愛的DR鑽戒,還籤了DR真愛協議,當時他覺得他們會一輩子在一起,一直幸福下去,卻沒料到自己最後會「逃婚」,原因居然是荒唐的恐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