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日劇《坂道上的家》,以其對「年輕媽媽」所面臨的現實挑戰的刻畫,引起了很多共鳴,從豆瓣9.2的評分,就可以看出觀眾對其中反應的問題的認同。
故事講述了一個原本有著溫馨家庭的主婦,被抽中成為陪審員,參加一起「母親殺死8個月女兒」案件審理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與被告的相似之處,逐步理解並陷入被告被婚姻和孩子逼入絕境的心境中的故事。
從眾多點評和推薦上看,可以看出,有很多觀眾從中看到了現實:婚姻和生子,真的可能將女人們逼到分分鐘想犯罪。
於是,有人說這部電視劇是「恐婚恐育宣傳片」,在告誡女性們,不要結婚,不要生小孩。無獨有偶的是,這兩天學術界也來湊熱鬧,為女性不婚不育搖旗吶喊,號稱女性不婚不育更幸福。
然而,真正看了電視劇之後,連我這個快樂大齡單身女性,都覺得,這種對婚姻和育兒的刻畫,引起警示足矣,但真要評價為「真實」,過了! 不現實的設定 首先,仔細看看,你會發現,這個所謂的「現實」,其實建立在一個非常「不現實」的設定上,至少,是一個不具有普適性的設定。
就從主角的家庭開始說吧。
女主:主婦
女主在家裡唯唯諾諾,不像是一個女主人,反而更像是一個家政服務人員,小心看著客戶(丈夫)的眼色。如果劇中的家庭主婦現狀是日本主婦地位的真實反映,那只能說是文化差異,我大天朝的多數女人,不至於如此卑微。
劇中她假裝把女兒丟在後面被丈夫撞見,急切地上來解釋的那一幕,簡直就像被抓住在虐待小孩兒的保姆,而不像是女兒的媽媽。
更重要的是,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分析,這個女主確實有很大問題:太容易受負面暗示,而且很快表現出了神經質的反應。事實上,丈夫雖然很混帳,而且出發點很自私,但他那句話本身是沒錯的:
「不要太勉強。」
女主的正確做法應該是,當發現這個案件的審理已經影響到自己的精神狀態,以及對家人的態度時,主動要求退出。 而她的做法,是任由這種負面影響蔓延,像恐怖片中受驚的主角一樣,精神緊繃地看待身邊發生的一切,所有的外人都像是加害者,她逞強不敢表現出來,怕別人看出自己的不自信。 不具有普適的原因:女主的受暗示性高於一般人,精神狀態堪憂,且女主的家庭地位過低(這裡我並不是質疑個別案例的真實性,只是強調沒有普適性,所以一般人不要隨便代入) 建議:發現併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在電視劇中,有好友和社區的心理輔導師。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有問題,一定要求助!不要封閉自己! 女主的老公
誠然,中國社會中的巨嬰式丈夫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中缺失。所謂的喪偶式育兒,逐漸變成了一種常態。這裡要順便鄙視下某些目光短淺的企業家們,鼓吹996,罔顧對家庭帶來的巨大傷害,看不到短期發展的代價是長期的社會負面效應。
不過,我想指出的是,劇中夫妻的相處狀態,也是不大正常的,他們的相處尊卑分明,更像一個領導,高高掛起地評估著妻子的各種能力,而妻子的表現也像是等待評估的下屬。更可怕的是,他在日常的對話和互動中,傳遞中一種負面暗示:你不行!
沒有普適性的原因:夫妻關係過於不平等,沒有情感的流動,要知道,哪怕是互相埋怨和爭吵,也是情感,這個家庭,像一潭死水。而最怪異的是,他們表面上是和諧的,丈夫說著冠冕堂皇的話,妻子做著主婦該做的事。建議:哪怕是家庭主婦,也不要跟世界和社會脫節,不要讓丈夫及其家人成為你唯一的意見反饋來源。同時,跟丈夫建立一個平等的關係。
女主的孩子
這個電視劇最違和的地方是:那個熊孩子,簡直不像是女主親生的。
除了一點都不可愛之外,就像跟媽媽有仇,只喜歡爸爸,女主更像是個陌生的阿姨,母女之間的相處是有距離的,因此女主很難從跟小孩的相處中得到慰藉。
確實,孩子熊起來的時候很讓人心煩,但大多數母親,能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獲得巨大的愛的體驗。這個部分,除了電視開頭的片刻溫馨,幾乎都是缺失的。
沒有普適性的原因:這麼全天候討厭的小孩不多,尤其是這個年紀,對陪伴自己最多的媽媽這麼討厭的孩子也很少。 建議:在育兒問題上,除了同伴之間的討論外,多跟專業人士請教。最重要的還是,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接納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果過於焦慮,應尋求專業幫助。
總之,這部電視劇給我的感覺,更像是記錄一個有潛在心理危機的主婦,被一個應激事件(陪審殺女案件)引發了負面反應的過程。(在小編剛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最後一集還沒有播放,不出意料的話,最後結局會有這樣的反轉,當然個人覺得這樣才更合理。)
當然,電視劇就是需要用很誇張的手法,把問題用恐怖的色調拍攝出來賺取眼球,引起恐慌,正如劇中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的那個媽媽扔下孩子的鏡頭。
然而,我想說,我們真的不需要再多這樣的恐嚇和誘導了。
女主面臨的困難是不是有真實性?有。正如前陣子帶著孩子自殺的那位母親,應該引起社會的關注,然而,這種關注更應該聚焦在年輕媽媽們的心理健康上,而不是婚姻和生子本身。
不婚不育 VS 結婚生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輿論,聚焦在婚姻和教育上的困難上,確實,婚姻中的女性,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往往讓她們喘不過氣來。然而,輿論的走向,似乎有些從一開始想要理解她們的立場,越來越多地朝引發恐慌和宣洩怨氣的方向偏離。就像這部電視劇中渲染的恐怖氣氛,讓已婚已育的女性們義憤填膺,讓未婚未育的女性們瑟瑟發抖。
其實,作為一名資深的單身女性,看到這個社會對於不婚不育逐漸接受的態度,原本是欣慰的。要知道,單身人士,特別是單身女性面對社會輿論壓力的箇中滋味,是很酸爽的:
身邊已婚的同事好友們,會不經意間透露出「我比沒結婚剩下的更好」的優越感,哪怕她們也曾羨慕「不結婚真輕鬆」;
各種親朋好友的聚會,他們也會多少帶點檢視你的心態,幫你找問題改缺點;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單身人士,開始發出聲音,「單身沒什麼不好,相反,結婚也不一定好」時,我是相當有共鳴的。
然而,自媒體時代,更加發達的信息,對極端事件的曝光越來越多,博眼球的內容也層出不窮,慢慢的,大家不是在做有價值的意見交流,對於婚姻和生子的討論,也逐漸讓女人們分裂出兩大陣營:單身丁克更幸福陣營:真心喜歡單身或丁克的人,恐婚恐育的人,以及婚姻不那麼如意的人。他們吹噓單身的自由和輕鬆,強調婚姻的困難,養育子女的恐怖。 結婚生子更幸福陣營:真心認為結婚更好的人,傳統婚姻觀的人,和大多數老一輩的父母。他們秀恩愛秀娃秀完整,強調慘澹晚年的可怕。
兩種觀點日益對立,兩個陣營越走越遠,水火不容。每個陣營中的人,不是從對方陣營發現合理的觀點,而是不斷尋找極端例子來強化己方的觀點。
造成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正值需要考慮結婚和生子的女性,被嚇到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或者在進入婚姻和開始養育小孩之初,就有太多的負面自我暗示,「婆婆很可怕」,「老公幫不上忙」,「有小孩的生活就是災難」,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事實上,像女主這樣的心理狀態,如果她沒結婚保持單身,在社會輿論和家人的影響下,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也是極大的。換句話說,結婚生子不是她問題的根本,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尋找專業的資源,積極地解決才是問題的關鍵。
其實,在結婚生子的問題上,我一貫認為,從來都不是單身更快樂還是婚姻更快樂的問題,而是你更適合和享受哪種狀態而已。 無論是單身的,還是已婚已育的女性,不要互相傷害恐嚇,也沒必要相互羨慕,走好自己選擇的適合自己的路,積極克服自己人生路上的難關,各自安好,抱著開放的心態互相祝福,不是很好麼? 因為,人生啊,其實沒有任何一條路是好走的,就別再嚇人嚇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