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放學,經常滿頭大汗,衣服的後背都溼透了。如果教室裡能裝上空調,上課應該會舒服很多。」開學伊始,「秋老虎」發威,漳州日間天氣依然酷熱難耐。關於在教室裡要不要安裝空調一事,又被不少家長熱議。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區中小學大部分教室沒有安裝空調,大部分教室內只配備幾臺電風扇。今年市「兩會」期間,臺盟漳州市委會提交提案《建議將「空調進教室」納入民生工程》,認為安裝空調有利於營造溫度適宜的教室環境,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對此,市教育局回復,「空調進教室」需作為民生工程實施,還要時間調研分析,找到合適的方案後,才能逐步推廣實施。
家長聲音
多數支持中小學教室安裝空調
在採訪中,大部分家長認為中小學教室應該安裝空調,為學生、老師送清涼。
「漳州夏季時間較長,像今年高溫天氣特別多,現在室內的公共場所基本都是開著空調。孩子在學校,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學生,真的是挺熱的,老師上課也很辛苦。」家長黃先生表示。
林女士則擔憂地說,教室裡幾颱風扇根本無法對抗漳州夏季的高溫,天氣悶熱孩子很難專注地聽課,影響學習效率,而且一旦衣服溼了沒有及時換下來,容易感冒。
「天氣太熱,很多孩子都帶那種小風扇去學校,但有的孩子自制力差,上課老玩風扇,有的老師就反對學生帶小風扇。」家長陳女士無奈地表示。
採訪中也有少部分家長表示,小學生教室裡安裝空調並不是必要的,前幾代人都是在沒有空調的教室裡度過的,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但這一說法遭到不少家長的反駁,認為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高溫天氣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教室是否安裝空調與學生吃苦精神無關。
委員建議
將「空調進教室」納入民生工程
今年市「兩會」期間,臺盟漳州市委會提交提案《建議將「空調進教室」納入民生工程》,提案表示,近幾年來,漳州高溫天氣時間長,極端天氣增多,多次發布高溫橙色預警,有時甚至達到40℃以上,酷暑難耐。目前,夏天我市中、小學校都採用開窗通風和開風扇的方式降溫,但通常在高溫下吹的仍是熱風,教室裡像蒸籠一般,加上孩子們好動玩耍容易汗流浹背,長期衣服浸著背容易感冒,且長久待在炎熱的密閉空間裡還會因心煩氣躁而影響學習效率。
提案認為,隨著全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學校設施日益與時俱進,越來越先進的信息化設備也進入學校教室裡,而安裝空調有利於營造溫度適宜的教學環境,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目前在中小學安裝空調已在國內不少地區積極推廣。因此,提案建議:
首先,建議教育部門統籌協調,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為我市中小學的教室安裝空調設備。並在今後的新建校舍中將安裝空調等防暑降溫設施納入建設計劃中,也希望政府落實「讓空調進教室」的為民辦實事在全市推廣,將這一實事工程列入政府性投資項目。其次,對於一些老校,要請電力部門配合啟動學校電力擴容、電力線路改造工程,以確保為今後安裝空調提供必要條件。再次,在校園內加強宣傳教育,節約用電。學生不在教室上課時,空調處於關閉狀態。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比如出現傳染病的時候,也要停止使用空調。
教育部門回復
需要時間調研分析,尋找合適方案
對臺盟漳州市委會關於《建議將「空調進教室」納入民生工程》的提案,漳州市教育局進行了回復。
市教育局稱,「空調進教室」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在炎熱的夏季可以為學校師生提供一個涼爽的教育教學環境。目前我市也有部分學校在畢業班教室安裝了空調,改善了教學條件,提高了教學效率,但「空調進教室」要作為民生工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空調進教室」存在眾口難調問題。不少家長認為不裝空調可以培養孩子吃苦的精神,更是擔心孩子的健康,孩子年紀小,愛跑愛鬧容易出汗,又不會照顧自己,家裡的空調都不敢使勁用,更何況教室安裝空調門窗緊閉不通風,開門孩子一冷一熱更易生病,病倒一個就可能傳染一個班。
其次,國家沒有「空調進教室」的標準規範。我國現行對中小學教室設置標準沒有要求安裝空調,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和《中小學校建築設計規範》要求:教室的建築設計應設通氣窗,採用自然換氣方式,每小時換氣數次:小學不宜低於3次,中學不宜低於4次等,以滿足《中小學校教室換氣衛生要求》(GB/T17226)的有關要求,並未對空調問題做出規定。如果「空調進教室」,為了解決高耗能的空調設備的安全運行和滿足《中小學校教室換氣衛生要求》,勢必還需要對學校的供電系統進行改造和安裝新風系統。
再次,「空調進教室」需投入龐大的資金,以學校目前執行的生均經費標準,無法承擔該項費用。
最後,不利於學生的課間活動。從市直幾個「空調進教室」的學校使用的結果看,一旦安裝了空調,下課大部分學生就會「宅」在教室裡,不願意出去活動。
因此,市教育局認為,「空調進教室」需作為民生工程實施,還需要時間調研分析,找到合適的方案後,才能逐步推廣實施。(記者 周楊寧 文楊 靖畫)
來源:閩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