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底層,尤其是農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在這場知識經濟的大潮中錯失了機會,簡單說,就是沒有抓住高考這個人生唯一向上攀爬的階梯。這從好大學裡農民子弟越來越少的趨勢就能看出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城市孩子教育條件好。這個不能否認。現在城市人拼教育已經拼到無以復加的份上了,幾乎每個城市家庭都為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的高考實際上進入門檻還是挺低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高考還停留在以試捲成績為唯一衡量標尺的階段,而試卷上考的,只是教材上很死板的基礎知識而已。
城市人再有錢,至多只能上更好的學校或請更好的老師來給自己的孩子講解這些死板的課本知識而已,除此之外,也無能為力。農村人再沒錢,無論初中還是高中,只要入了學,課本知識總還是有老師教的。就算老師不咋的,學生只要多買幾本輔導書,多下些死功夫,大不了高三復讀一兩年,這些課本上死板的知識也是可以學懂的。只要認真對待,面對相同的考題,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差距不至於到現在這個地步。
關於這一點,很多人可能不認同,總覺得城鄉教育條件的差別足以造成城鄉學子成績的巨大鴻溝。可是,每年總有那麼一些農村孩子,他們從鄉村小學一路到鄉鎮中學,接受的是和大部分農村孩子一樣質量的教育,但為什麼他們的高考就能考出很好的成績?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2017年以648分的高考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的甘肅定西農村殘疾學子魏祥,他被錄取後寫給清華大學的公開信和清華的回信曾感動中國;2018年以669分的高考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的雲南省曲靖市農村學子崔慶濤,他在工地上搬磚時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照片曾轟動全網;我也說過甘肅會寧和定西這些貧窮的地方,大學一本錄取率特別高,甚至高過很多城市。這些現象足以支持我關於高考進入門檻低的觀點。
那麼,既然在當前的高考制度下,農村孩子只要努力學習,高考成績就不會差城市孩子太遠,可是,為什麼現實情況卻是,無論中考成績還是高考成績,整體上農村孩子都差城市孩子太多太多呢?
絕大多數人都會把這個差距歸因於鄉村孩子自身之外的客觀原因,如留守兒童沒人管、學校教學質量差、欠缺課外輔導班等,其實這只是表象,其本質原因在於鄉村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上。
不得不說,城市的孩子在學習上普遍比農村孩子更努力。城市孩子更多會主動去吃學習的苦,而農村孩子更多習慣於被動地吃生活的苦。
說一個最近看到的新聞。騰訊新聞2020年5月24日在「中國人的一天」欄目有篇報導:《懸崖村女孩進城後:心裡很慌,城裡的孩子居然比我還勤奮》,報導中說,17歲的某色拉作,是懸崖村村民某色達體的小女兒,去年剛從山下的勒爾小學畢業,成績名列前茅,考入昭覺縣城最好的中學。但進城後拉作才發現,城裡學校和自己以前讀書的勒爾小學並不一樣,因為晚上宿舍熄燈後,還有同學打著手電在看書,常常人都睡著了,手電還亮著。拉作心裡很慌,比她條件好得多的同學,居然比她還勤奮。
曾經有一句話很流行:比你優秀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把這句話套用在城鄉孩子的學習上,可以這麼說:城市孩子的條件比農村孩子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城市孩子還比農村孩子更努力。
在學習上,城市孩子普遍比農村孩子更努力,這一點已無需多論證了,任何一個有城鄉生活經驗的人,都會總結出這個結論來。我在2019年大年初一寫的那篇高人氣文章《農村孩子啊,你知道現在城市孩子讀書多用功嗎?》(點擊閱讀)已經說過這個問題。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要探討的是,為什麼農村孩子在學習上普遍不夠努力?
按理說,農村孩子的未來更多地只能靠自己,要想進入城市安居樂業,對於絕大多數農村孩子來說,基本上只有高考一條路,他們應該抓住這根拯救命運的稻草拼盡全力才對呀,為什麼還在那裡刷抖音打遊戲?難道他們不知道七月驕陽下搶收莊稼很辛苦?難道他們不羨慕坐在寫字樓裡吹著空調敲著鍵盤的安逸?
農村孩子普遍比城市孩子更吃苦耐勞,但農村孩子吃的這個苦,更多的是低層級的生活的苦,也就是說,農村孩子更能忍受艱苦環境對自身肉體的折磨。比如在七月驕陽下在田地裡揮汗如雨勞作一整天,或者在工地上搬一天磚,這樣的苦,農村孩子吃得,很能扛得住。但這種對肉體折磨的苦,城市孩子大多扛不住。
由於城鄉孩子對生活中的「苦「的耐受力不同,這就讓城市的孩子對生活中低級的苦充滿恐懼。城市父母教育孩子好好學習時,常常會說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去掃街道撿垃圾,以此來恐嚇孩子。
前幾天看到一張微信聊天截圖,一個家長在家長群裡自嘲道:「以我家孩子這成績,以後只怕咱們這條街道就全歸他掃了。」其他三五個家長也馬上自嘲,有說一起掃的,有說垃圾歸他們家崽撿的。可見,城市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受不了生活的苦,孩子自己也知道,所以,努力學習成了人生的唯一選擇。
但農村孩子,那麼苦的農活都不以為苦,掃個街道,撿個垃圾又能苦到哪裡去?這種生活的苦,對於他們超強的吃苦耐受力而言,根本就小菜一碟。艱苦生活施加於他們的辛苦,他們有勇氣有韌性有耐受力去克服,甚至還能苦中作樂。
既然生活中的辛苦都不以為苦了,那也就沒有什麼可恐懼的了,學習不好,大不了去打工,去搬磚,甚至去種地,無論生活施加什麼苦給他,他都扛得住。
記得2019年高考期間有一段走紅的採訪,數學考試後後第一個衝出學校大門的考生接受採訪時很風趣地說:「(第一個衝出來是)急著去漢口火車站,南下打工的心情。我相信憑藉我高中生的學歷,一定可以在深圳電子廠找到一份合適的流水線工作。」可見,在這個考生心中,站在流水線上日復一日地勞作並不辛苦,學習才辛苦。
對於這種心理,「知乎」有一個高贊回答,問:「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答:「大概是因為懶。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生活的苦,你躺著不動它就來了。」
當一個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耐操」的時候,他對生活的苦就不屑一顧,甚至還能苦中作樂。他就躺在那裡,等著生活的苦撲過來,「小樣兒,你能把爺咋的,爺不怕苦。」這種對生活的苦大無畏的勇敢,會讓一個人變的懶惰和無所謂,不願意去主動奮鬥,不願意去攻堅克難,不願意去做對將來有重大意義的事,走哪兒算哪兒,推天度日,今日有酒今日醉。
看過一個「知乎」的帖子《一所技校究竟能有多亂?》發帖人是某技校兼職老師。他發現這些上技校的孩子完全不學習,為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他承諾請考試前三名吃烤串,儘管第一名到第三名都考了40幾分,他還是花了三百來塊請這三個學生吃烤串,但是學生沒有任何興奮,全程極度冷淡。學生一個個冷靜得嚇人,你說不好好學習,工作不好找,他會說,反正已經這樣了,再差會差多少?
哀莫大於心死。心裡沒有上進的想法,沒有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樣的孩子,學習怎麼可能好?現實中你會發現,越是差的學校,學生越不焦慮,他們安逸的很,找不著工作,大不了幹辛苦的活啊,多大點事?
所以,吃苦耐勞是個傳統美德,但習慣於吃沒有價值的苦,習慣忍受生活的艱苦,真的不是美德,那是一種懶惰,是一種發自靈魂的懶惰。
本號作者楊昇與文為友相關業務介紹:
本文筆者楊昇,高校教師,喜好寫作。公眾號發布原創文章350多篇,全網多平臺閱讀量10萬+文章11篇,全網閱讀量數千萬的文章2篇。其原創文不但在全網的傳播有廣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報》全文轉載刊登,1篇文章被國務院內參《國是諮詢》選登。近幾年來擔任多家公司的公關顧問,在這些公司公關的艱難時刻,親自操刀高質量公關文幫助公司度過難關。
長期提供公關文、演講稿、廣告軟文、策劃文案等的代寫作。
近期楊昇老師主講了大量中學生高考作文寫作培訓課程,課程全免費,關注公眾號「在作文裡成長」,就可以進網店就可免費聽學。
本公眾號文章推薦:
1. 一個西北五線小城的城鄉風貌
2. 父母和兒女,也是一段淺淺的緣分
3.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那農村呢?
4. 結婚更多是為了找個伴共同對抗生活的難處
5. 剩男剩女:尋愛的路上到底是運氣太差還是自己太傻?
6. 最後一班回家的車和那個深愛你的人
7. 農村孩子啊,你知道現在城市孩子讀書有多用功嗎?
8. 過度吹捧擺攤,引大量生活無憂者入局,讓靠地攤生存者何以為生?
9. 普高太少,更多孩子上職高,工業時代思維適合商業社會嗎?
10. 自謀生路的小生意人,那等待中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