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完了。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2008年北京地區電視的開機率還有70%,而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了30%。看看我們周圍的年輕人,還有多少人在看電視?現在我總算理解北京衛視為什麼都是一些張家長李家短的節目,原來都是給老頭老太太看的節目!
這個現象美國也早已經出現:美國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全美國已經有大約500萬家庭徹底拋棄了傳統電視,轉而通過PC、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觀看流媒體視頻,他們被稱為「零電視家庭」。要知道,美國一共才2億多人口!更可怕的是,「零電視家庭」的成員通常都比較年輕,其中有一半的年齡小於35歲,這也意味著未來看電視的人口還會越來越少。
那麼,大家都看什麼去了呢?實際上,很多年輕人都轉向了網際網路,一些在電視上看不到的美劇如《紙牌屋》在網上廣受追捧。即使是一些很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年輕人往往也是通過PC或者手機來觀看。例如,去年大熱的《甄嬛傳》在全國電視臺的收視率最高也不過2%,而它的獨家網絡播放平臺樂視網的點擊量則超過了10億,到底是通過電視看的人多,還是通過網絡看的人多,還真的不好說。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由於錯過了收看時間,我有好幾期《我是歌手》都是下載到手機上觀看的。
這會帶來什麼後果?首先看到的就是大量的品牌廣告從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轉向了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和搜狐視頻等視頻網站。另一個讓我們沒想到的,竟然是大量的品牌廣告主投向了百度等搜索廠商。要知道,過去百度的主要客戶是中小企業,每家企業的投放額只有二三十萬元。如今,已經有廣告主在百度花上億元的推廣費用!而且還不止一家。
2012年央視的廣告收入為269.76億元,百度為222.46億元;看起來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且慢:央視2012年的增長率不超過15%,百度卻高達53.5%!各位有心人可以自己算算,今年央視鐵定要丟掉中國廣告發布平臺老大的位置了。
日用消費品巨頭寶潔一直都是最大的廣告主,它在2012財年的廣告費用高達93.13億美元。過去寶潔對電視廣告青睞有加,曾經連續3年拿到央視的「標王」;如今寶潔卻大幅度地減少電視廣告的投放,而將更多預算投向了新媒體。還是根據艾瑞諮詢的統計,2009年寶潔在中國的網際網路廣告投放只有4000萬元,2011年已經上升到2.86億元。
廣告預算轉移的原因,除了注意力轉移這個表面原因之外,還在於電視廣告模式實在是過於簡陋。前幾年,央視旗下的CTR做春晚滿意度調查的結果都是90%以上,固然與兒子調查老子有關,也與調查公司粗陋的調查方法有關:CTR在全國只有4萬個樣本,還要覆蓋全國170個城市和11億電視觀眾,這種調查能有多少的可信度?會有多大的誤差?
《哈佛商業評論》最近有篇封面文章《傳統廣告已死》,說的也是這個問題。過去的廣告模式是這樣的:公司的營銷人員每年做一次預算,進行幾次回顧,將銷售業績與幾十個變量放在一起,對不同的廣告接觸點——海報、網絡廣告、電視、電臺、電子郵件分別進行評估,而根本不考慮它們之間的相關性,這樣分析出來的結論可想而知。而新媒體則採用了新的廣告分析模式,能夠實時分析高達幾百TB(1Tb等於2的40次方字節)的大數據,同時跟蹤幾百個變量,揭示廣告各個接觸點之間的互動關係。說得不好聽,這就相當於大刀長矛跟衝鋒鎗之間的戰爭,電視不要死得太難看!
《哈佛商業評論》中也舉了個例子:藝電公司(EA)是全球最大的遊戲軟體公司,開發了眾多廣受歡迎的遊戲巨製如《Madden橄欖球》、《模擬人生》等。過去,藝電的廣告投放主要是依靠電視媒體,但是銷售效果越來越差之後,公司決定採用新的框架對所有遊戲的廣告投入進行分析,結果大吃一驚,他們發現搜索廣告、數字廣告、網上視頻廣告帶來的銷售收入遠高於預期。結果出來之後,藝電馬上改變了廣告投放策略。過去在發行大製作遊戲《戰地1》和《戰地2》的時候,藝電將高達80%的廣告投向了電視,而到了《戰地3》的時候,電視廣告已經只佔到廣告預算的50%,網絡視頻和付費搜索的預算大幅提高。這些變化使得《戰地3》的發布成為了藝電歷史上最成功的新遊戲發布,銷售提高了23%。
再舉個寶潔的例子:2012年寶潔對旗下重點品牌「玉蘭油」做了次大數據分析,結果發現與競品相比,消費者在搜索「玉蘭油」關鍵詞的時候,後面跟著「適合幾歲」的比例明顯偏高。再結合其它數據的分析,寶潔最終得出結論:玉蘭油產品的年齡定位比較模糊。為此,寶潔及時調整了營銷策略,還順勢推出了一款針對25歲人群的細分產品,結果市場反響非常好。
電視臺完了,因為它們過去的金主——大品牌廠商已經紛紛倒戈,投向了網際網路的懷抱。再過一兩年,你會看到更多寶潔、平安這樣的大廣告主在網際網路上砸下大把的銀子。也許下一個砸銀子的就是茅臺、五糧液。用不了多久,「網際網路標王」就會取代「電視標王」。
這一天很快就要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