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學並重促進文化交流——訪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學術傳播是一種文化傳播,學術「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內容和路徑。近年來,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在這一進程中,翻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當今世界,當前國際文化交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西強我弱」狀態,如何持續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是國家、社會和學界聚焦的議題。近年來中國文化和學術「走出去」的現狀如何?對外話語體系平臺建設、翻譯在「走出去」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就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

交流應是平等、雙向的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談一談您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和面臨的主要任務的理解?

許鈞: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從封閉走向開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走出去」、學術「走出去」是時代潮流。人們只有在與外界的交往才能不斷了解自身、豐富自身、創造自身。如果沒有開放的精神,沒有與外界的接觸和交流,人類就不可能準確認識自身。

文化和學術交流不僅應是雙向的、互動的,而且也應是平等的。對於中國來說,一方面要把西方優秀的思想文化介紹進來,這是中華民族善於學習、勇於學習、具有充分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深刻體現了我們開放、包容的胸懷;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中國也有責任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這個的意義上說,中華文化「走出去」,表達了中華民族推進世界各種文明交流交融的美好願望,也順應了豐富世界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時代要求。

近些年來,為了有效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我們制定了宏遠的目標,也採取了積極的舉措,為中國文化的對外譯介傳播設立了許多基金、搭建了不少交流平臺。同時,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成果宏富、底蘊深厚,面對當前國際文化交流還不夠平衡的狀況,中國文化要有效地「走出去」,與各民族的文明接觸,展開平等交流,進而實現交融,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些重要問題: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應如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走出去」應採取哪些步驟?凡此種種,都是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的主要任務。要完成這些任務,需要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推動中西文化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對接國家戰略需求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提到交流平臺的建設問題。我們了解到,浙江大學在2018年11月正式設立了一個專門的學術機構——中華譯學館,您擔任館長。請您結合中華譯學館重點將推進的學術工作談一談「走出去」怎麼才能更有效?

許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當中,以中華文化為根,譯與學並重,弘揚優秀文化,促進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驅動思想創新,這是中華譯學館的創立宗旨。在中外交流中,我們一方面要把國外優秀的思想、文化和文學、學術作品「譯進來」,另一方面要重視「譯出去」。「譯進來」與「譯出去」,不僅是文化和學術交流的必要任務,也是翻譯面臨的雙重任務。要傳承中華文化之脈,並在新的歷史時期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典籍譯介等形式更為廣泛地傳播出去,把我們優秀的文化拿到世界文化中,交流分享。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在中外交流中做出過決定性貢獻的翻譯家的功勞。結合以上目標任務,我們要組織出版系列翻譯叢書,編撰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中華翻譯研究文庫、中華翻譯家研究文庫等。

「走出去」工作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文化「走出去」、學術「走出去」是時代潮流,是整個國家的戰略需求。滿足這種戰略需求,就須要致力於真正的文化交流,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中西文化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實施等方面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同時,無論是學術還是文化交流,人才都處於關鍵地位。我們要培養出紮根中國大地、具有國際視野的全面型人才。

以思想為先導 以翻譯作橋梁

中國社會科學網:從學術的角度看,學術「走出去」既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徑。您認為近年來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狀況如何?應當如何進一步推動?

許鈞:近些年來,為有效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國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實施一系列政策舉措。中國文化主動走向世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也備受中外學界的關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豐富內涵中必然有著中國學術「走出去」這一重要內容。從學術的角度看,學術是思想和思想創新的路徑,是我們對當今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的思考。中國學界對問題的思考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這對豐富全人類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學術「走出去」的步伐堅實有力。現在,在我國舉行各類國際性的學術會議、論壇越來越多,國際上舉行的各類會議中中國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以至有的外國學者說,當今的國際學術論壇如果缺少中國學者參與,那將是不完整的。同時,中國學術「走出去」的另外一條路徑是教育,無論是中國學生走向世界,還是來華留學生接受中國教育,他們都帶著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傳播著中國文化、中國學術、中國思想。所以我覺得,中國學術「走出去」跟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我曾提出一個觀點——中國文化「走出去」要以思想為先導,「走出去」的中國文化應是一個有機整體,思想則是先導。我們向外譯介的中國文化,要具有思想性和整體性。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應包括文學的譯介,中華典籍的譯介,當代中國鮮活思想的譯介,以及具有鮮明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譯介。中國文化「走出去」,應有源有本有活力,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之精華、中華思想之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新時期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促生了新思想、新理論,這是人類思想的共同財富,需要向世界譯介,為豐富人類精神、推動社會進步、謀求人類福祉做出貢獻。向外譯介中國思想,還應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緊密結合起來,為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話語體系,探尋國際文化交流的話語方式作出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翻譯承擔了怎樣的角色?又應當怎樣更好地發揮翻譯的作用?

許鈞:為什麼有翻譯?是因為語言之間有差異,不同的語言之間交流有語言障礙,而翻譯就搭建起了不同語言、不同思想文化、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交流的橋梁。翻譯是人類文化交流、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從更深的層次上看,翻譯是一種精神——它永遠是面對他者,因而內在蘊含著對外的、開放的、解放的精神,導向的是他者之間的交流,同時又不斷豐富自身。這與文化「走出去」的價值追求在精神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翻譯的歷史看,由於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翻譯在維護語言多樣性的同時還起到了維護文化多樣性的作用。翻譯在中國的歷史實踐,還證明了其對促進思想創新具有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通過翻譯傳入中國,並在關照中國現實、思考中國命運中實現思想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步伐由此不斷推進。

50多年來,我一直忠誠於翻譯,做翻譯、教翻譯、研究翻譯,在我看來,翻譯是人類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和發展的根本存在方式之一。推動中華文化、中國學術「走出去」,也需要從更深層次上理解翻譯。在對翻譯之於社會、歷史、文化、思想、語言、創新等諸層面作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互學互鑑的角度,更好地定位翻譯、用好翻譯,更好地發揮翻譯的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廣祿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成立中華譯學館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中國日報網11月12日電 11月10日,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在深秋的浙大啟真湖畔正式宣布成立,由浙大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許鈞擔任館長,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和勒克萊齊奧,以及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 — 「北極光」翻譯獎的得主許淵衝擔任顧問。
  • 許鈞:中華譯學館·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 總序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中國的翻譯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互學互鑑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外思想不斷拓展、不斷創新、不斷豐富的歷史。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一位位偉大的翻譯家,不僅僅以他們精心闡釋、用心傳譯的文本為國人打開異域的世界,引入新思想、新觀念,更以他們的開放性與先鋒性,在中外思想、文化、文學交流史上立下了一個個具有引領價值的精神坐標。
  • 打造高端譯學平臺 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在上外成立
    10月24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揭牌成立,致力於打造高端譯學平臺。其中,首任校長姜椿芳領銜的馬列著作編譯,方重教授的喬叟、陶淵明翻譯和比較文學研究,謝天振教授的譯介學理論,陳福康教授的中國譯學史等標誌性學術成果,都在學界影響深遠。 近年來,外國語言文學的學科架構和知識體系深刻變化,對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形成文學、語言學、翻譯、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別區域研究等五個發展方向。
  • 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在上外成立 打造高端譯學平臺
    央廣網上海10月2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為推動翻譯學科建設,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昨天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揭牌成立,致力於打造高端譯學平臺。圍繞翻譯研究院建設展開的學術高峰論壇同日舉行,中國譯學界眾多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為新時代翻譯研究的內涵深化與範式創新建言獻策。
  • 許鈞教授受邀做客北大人文工作坊暢談「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
    2017年12月11日14:00,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邀請,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許鈞做客北京大學人文工作坊,作為主講嘉賓在外院新樓501會議廳作了「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的互動——以我和勒克萊齊奧的交往為例」的講座。
  • 浙江大學文科重磅引援:再添「院士級」教授!
    新聞傳播學者黃旦已確定入職浙江大學,出任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開簡歷顯示,黃旦出生於1954年,浙江溫州人,此前擔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旦早年曾在原杭州大學任教,杭州大學併入浙江大學之後,黃旦一度擔任了浙江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媒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2001年前往復旦大學任教。△黃旦 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 資料圖黃旦的代表性學術成果包括:《新聞傳播學》《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等。
  • 浙江大學機關青年聯誼會,許鈞教授做客「青蓮-知韻」讀書會
    近日,在由浙江大學機關青年聯誼會主辦的第七期「青蓮-知韻」讀書會上,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為青年教職工們分享了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機關黨委副書記呂朝暉向許鈞教授頒發了讀書會獎盃。2002年,上海譯文出版社首次獲得米蘭昆德拉授權,由許鈞教授根據法文版重譯中文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於2003年7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與讀者見面。首印15萬冊以後,一印再印,已逾200萬冊,在國內讀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作為國內知名翻譯家,許鈞教授在讀書會現場分享了他在翻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過程中的感悟,以及對文本的解讀。
  • 上外成立全國首家翻譯研究院 打造高端譯學平臺
    為推動翻譯學科建設,打造高端譯學平臺,全國高校首家翻譯研究院昨天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揭牌成立,外語學科五大領域都已在上外擁有專屬研究平臺。圍繞翻譯研究院建設展開的學術高峰論壇同日舉行,中國譯學界眾多著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為新時代翻譯研究的內涵深化與範式創新建言獻策。
  • 專訪翻譯家許鈞:文明的交流,從翻譯出發
    這就需要通過翻譯,把具有中國特色的鮮活思想與優秀文化介紹、推廣至全世界。而這個介紹的過程,同樣是反省自身的過程。我們會重新認識和闡釋,中國文化中到底有哪些是值得向世界推廣和交流的內容。我想,這對推動人們心態更加開放、包容,更好地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堅定文化自信也有重要意義。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必要這麼積極主動嗎?
  • 新聞傳播學者黃旦獲聘浙大文科資深教授
    經浙江大學人才工作辦公室確認,新聞傳播學者黃旦已確定入職浙江大學,出任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開簡歷顯示,黃旦出生於1954年,浙江溫州人,此前擔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 清華首聘18位文科資深教授:發力文科,一流大學再提速
    2003年,教育部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提出「鼓勵高校從實際出發設立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崗位,並給予與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院士相應的待遇」。2004年,武漢大學出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遴選試行辦法》,規定該校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遴選將每兩年進行一次。同年,吉林大學也聘任了首批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 許鈞教授做客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沙龍第17講
    浙江大學許鈞教授應邀為外院師生作了題為「關於翻譯研究的幾個問題」的專題學術講座。院長卞建華主持講座,學院、部門多名教師、英語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參加了講座。許鈞教授從新時期翻譯研究的變化講起,就學界翻譯研究的重新定位展開講解,基於對翻譯本質的深刻認識,主要介紹了翻譯是否需要重新定位、翻譯價值如何認定、翻譯是否應恪守倫理原則及中國文化是否需要主動走出去四個方面的問題。
  • 桑兵獲聘浙大文科資深教授 為史學領域首位
    2018-08-25 09:3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曾福泉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著名歷史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桑兵日前獲聘為浙大文科資深教授。桑兵成為浙大第10位文科資深教授,也是浙大歷史學系第一位文科資深教授。
  • 浙江大學成立亞洲文明研究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柯溢能1月9日,首屆亞洲文明交流與互鑑高端論壇暨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成立儀式在求是大講堂舉行,開啟以學科會聚引領文科發展的嶄新篇章。浙江省副省長成嶽衝、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杲、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郭華巍、副校長何蓮珍與研究院首席專家、校文科資深教授許鈞,執行院長黃華新,共同為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揭牌。為響應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國家重大戰略,推動亞洲文明交流互鑑的國際前沿研究,學校成立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
  • 許鈞教授:我的翻譯與研究之路
    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我們也做了許多切實的推動工作。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我曾以我與勒克萊齊奧的交流為例,談到了如何通過翻譯之姻緣,真正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經歷,如經過我的努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與莫言分別在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西安以及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與浙江大學進行了四次公開對話,勒克萊齊奧還與畢飛宇、餘華、方方等重要作家進行過多次交流。
  • 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揭牌成立
    在浙江大學求是大講堂舉行,開啟以學科會聚引領文科發展的嶄新篇章。浙江省副省長成嶽衝、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杲、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郭華巍、副校長何蓮珍與研究院首席專家、校文科資深教授許鈞,執行院長黃華新,共同為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揭牌。
  • 要促進傳統翻譯學科向「新翻譯」學科轉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鄒進文教授,湖北省翻譯工作者協會會長、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劉軍平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蔡聖勤主持開幕式。  實現翻譯事業創新融合新發展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基於多年的翻譯研究和實踐經驗,以「關於翻譯和翻譯研究的幾點思考」為題進行發言。
  • 促進中國翻譯研究深入發展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表示,在新時代語境下,翻譯成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人民實現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提升對外話語能力已成為應對當前形勢的急迫需求。目前,中國對外話語能力仍存在不足,中國在外語與翻譯方面的能力亟須加強。我們應在繼續「翻譯世界」的同時,加大「翻譯中國」的力度。
  • 【新聞】當代英美文學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浙江大學順利舉辦
    2019年9月28日,由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主辦、浙江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和浙江省翻譯協會協辦的當代英美文學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隆重舉行。在熱烈的掌聲中,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葉民教授、著名作家畢飛宇先生、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艾偉先生、浙江省翻譯協會會長範捷平教授、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館長許鈞先生,依次為此次論壇開幕式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