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傳播是一種文化傳播,學術「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內容和路徑。近年來,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在這一進程中,翻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當今世界,當前國際文化交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處於「西強我弱」狀態,如何持續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步伐,是國家、社會和學界聚焦的議題。近年來中國文化和學術「走出去」的現狀如何?對外話語體系平臺建設、翻譯在「走出去」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就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
交流應是平等、雙向的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談一談您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和面臨的主要任務的理解?
許鈞: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從封閉走向開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走出去」、學術「走出去」是時代潮流。人們只有在與外界的交往才能不斷了解自身、豐富自身、創造自身。如果沒有開放的精神,沒有與外界的接觸和交流,人類就不可能準確認識自身。
文化和學術交流不僅應是雙向的、互動的,而且也應是平等的。對於中國來說,一方面要把西方優秀的思想文化介紹進來,這是中華民族善於學習、勇於學習、具有充分文化自信的表現,也深刻體現了我們開放、包容的胸懷;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中國也有責任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這個的意義上說,中華文化「走出去」,表達了中華民族推進世界各種文明交流交融的美好願望,也順應了豐富世界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的時代要求。
近些年來,為了有效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我們制定了宏遠的目標,也採取了積極的舉措,為中國文化的對外譯介傳播設立了許多基金、搭建了不少交流平臺。同時,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成果宏富、底蘊深厚,面對當前國際文化交流還不夠平衡的狀況,中國文化要有效地「走出去」,與各民族的文明接觸,展開平等交流,進而實現交融,有必要進一步深入思考這些重要問題: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應如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走出去」應採取哪些步驟?凡此種種,都是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的主要任務。要完成這些任務,需要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推動中西文化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對接國家戰略需求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提到交流平臺的建設問題。我們了解到,浙江大學在2018年11月正式設立了一個專門的學術機構——中華譯學館,您擔任館長。請您結合中華譯學館重點將推進的學術工作談一談「走出去」怎麼才能更有效?
許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當中,以中華文化為根,譯與學並重,弘揚優秀文化,促進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驅動思想創新,這是中華譯學館的創立宗旨。在中外交流中,我們一方面要把國外優秀的思想、文化和文學、學術作品「譯進來」,另一方面要重視「譯出去」。「譯進來」與「譯出去」,不僅是文化和學術交流的必要任務,也是翻譯面臨的雙重任務。要傳承中華文化之脈,並在新的歷史時期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典籍譯介等形式更為廣泛地傳播出去,把我們優秀的文化拿到世界文化中,交流分享。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在中外交流中做出過決定性貢獻的翻譯家的功勞。結合以上目標任務,我們要組織出版系列翻譯叢書,編撰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中華翻譯研究文庫、中華翻譯家研究文庫等。
「走出去」工作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文化「走出去」、學術「走出去」是時代潮流,是整個國家的戰略需求。滿足這種戰略需求,就須要致力於真正的文化交流,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中西文化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實施等方面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同時,無論是學術還是文化交流,人才都處於關鍵地位。我們要培養出紮根中國大地、具有國際視野的全面型人才。
以思想為先導 以翻譯作橋梁
中國社會科學網:從學術的角度看,學術「走出去」既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徑。您認為近年來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狀況如何?應當如何進一步推動?
許鈞:近些年來,為有效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國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實施一系列政策舉措。中國文化主動走向世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也備受中外學界的關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豐富內涵中必然有著中國學術「走出去」這一重要內容。從學術的角度看,學術是思想和思想創新的路徑,是我們對當今中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的思考。中國學界對問題的思考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這對豐富全人類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學術「走出去」的步伐堅實有力。現在,在我國舉行各類國際性的學術會議、論壇越來越多,國際上舉行的各類會議中中國學者的身影越來越多,以至有的外國學者說,當今的國際學術論壇如果缺少中國學者參與,那將是不完整的。同時,中國學術「走出去」的另外一條路徑是教育,無論是中國學生走向世界,還是來華留學生接受中國教育,他們都帶著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傳播著中國文化、中國學術、中國思想。所以我覺得,中國學術「走出去」跟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我曾提出一個觀點——中國文化「走出去」要以思想為先導,「走出去」的中國文化應是一個有機整體,思想則是先導。我們向外譯介的中國文化,要具有思想性和整體性。因此,中國文化「走出去」,應包括文學的譯介,中華典籍的譯介,當代中國鮮活思想的譯介,以及具有鮮明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譯介。中國文化「走出去」,應有源有本有活力,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之精華、中華思想之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新時期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徵程,促生了新思想、新理論,這是人類思想的共同財富,需要向世界譯介,為豐富人類精神、推動社會進步、謀求人類福祉做出貢獻。向外譯介中國思想,還應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緊密結合起來,為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話語體系,探尋國際文化交流的話語方式作出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中華文化和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翻譯承擔了怎樣的角色?又應當怎樣更好地發揮翻譯的作用?
許鈞:為什麼有翻譯?是因為語言之間有差異,不同的語言之間交流有語言障礙,而翻譯就搭建起了不同語言、不同思想文化、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交流的橋梁。翻譯是人類文化交流、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從更深的層次上看,翻譯是一種精神——它永遠是面對他者,因而內在蘊含著對外的、開放的、解放的精神,導向的是他者之間的交流,同時又不斷豐富自身。這與文化「走出去」的價值追求在精神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翻譯的歷史看,由於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翻譯在維護語言多樣性的同時還起到了維護文化多樣性的作用。翻譯在中國的歷史實踐,還證明了其對促進思想創新具有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通過翻譯傳入中國,並在關照中國現實、思考中國命運中實現思想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步伐由此不斷推進。
50多年來,我一直忠誠於翻譯,做翻譯、教翻譯、研究翻譯,在我看來,翻譯是人類文化交流、思想交流和發展的根本存在方式之一。推動中華文化、中國學術「走出去」,也需要從更深層次上理解翻譯。在對翻譯之於社會、歷史、文化、思想、語言、創新等諸層面作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互學互鑑的角度,更好地定位翻譯、用好翻譯,更好地發揮翻譯的作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廣祿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