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鈞教授受邀做客北大人文工作坊暢談「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

2020-12-27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7年12月11日14:00,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邀請,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許鈞做客北京大學人文工作坊,作為主講嘉賓在外院新樓501會議廳作了「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的互動——以我和勒克萊齊奧的交往為例」的講座。工作坊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凌建侯教授主持。對話嘉賓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任申丹,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段映虹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黃必康教授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程小牧博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楊國政教授擔任了講座評議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寧琦教授、副院長吳傑偉教授出席了工作坊。來自北京大學和駐京部分高校的100餘名師生參加了本次工作坊。

主講人許鈞教授

許鈞教授重點圍繞翻譯與發現、研究和推進三者的密切關係展開講座內容。他以自己與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40年的交往為例,深入探討了如何以文學翻譯為入徑,在文字、文學、文化等多個層面積極探索,在學術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的融合與互動中履行好一個人文學者的職責和使命。許鈞教授在開場白中提出,許多人文學科教師兼具譯者、學者等多重身份,有時翻譯的任務排在了學者的任務之前,高校外語教師需要樹立「翻譯不能止於翻譯」的意識,一方面翻譯是從A語言抵達B語言的一個過程,必定從語言和文字出發,另一方面翻譯呈現出不一樣的目標,在其背後,一頭是作者,一頭是讀者,中間則是原文本與譯文本,由此出現了由作者、譯者、文本與讀者乃至出版者、研究者等等共同構成的一個世界,因此譯者應該肩負起打開這個以翻譯為中心的多彩世界的責任。

首先,譯者要善於發現。許鈞教授以巴金十六七歲時的主動翻譯為例,強調一個譯者必須主動挖掘翻譯任務,發現有價值的翻譯對象。另一層含義的發現,即歌德所說的「通過譯之明鏡照自身」,為此主講人分享了他閱讀和翻譯勒克萊齊奧作品的心路歷程,闡明作家作品對於譯者文學審美的重塑,使譯者不僅用真善美來審視文學,而且對文學還有更深層次更多方面的理解。對勒克萊齊奧這位諾獎作家的發現,更印證了翻譯者應該具備發現的眼光和能力,唯有這種發現才能看得更真、看得更美。

接下來,許鈞教授談及譯者的研究任務。他強調,譯者需在翻譯過程中展開多個層面的研究,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比如,語言層面的研究,譯者可分析作品中的某些語句結構,探討語言的豐富性、多義性、隱喻等問題。再如,文學層面的研究,譯者通過翻譯作品可對原作有更好的把握,許鈞教授稱自己即通過翻譯勒克萊齊奧的作品而撰寫了關於作品詩意的研究文章。還如,翻譯學層面的研究,許鈞教授憶及上世紀80年代翻譯《追憶似水年華》,雖然翻譯過程很艱難,但是在完成之後,寫出《文學批評與翻譯研究》一書,以翻譯「追憶」的實踐來探討如何翻譯長句、隱喻和風格等問題,進而提出,譯者若不走向研究,翻譯就會在結束之後便凝固了,而作為研究者的譯者則可以走得更遠。

最後,許鈞教授談到了翻譯文化事業的推進作用。推進的含義十分豐富,包括譯者對譯著的推廣、對作家的推廣和對文化交流的推廣。譯者應當肩負起推進的責任,通過與作家的交流,加強跨文化溝通,以便讓母語世界的讀者可以增進對更多優秀作家和作品的了解和認知。講座最後,許鈞教授總結道,翻譯本身就是要拓展一個新的世界。譯者應該把善意的批評和指責當成學習的機會。他號召譯者們以中華為根,弘揚優秀文化,推進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驅動思想創新,從翻譯出發,抵達更加豐富的世界。

講座現場

楊國政教授對講座內容作了評議,認為許鈞教授身兼譯者、文化交流者、研究者、高校教師與管理者五重身份,以自身經歷實現了翻譯、研究與教學的互促並進,講座深入淺出,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針對楊國政教授提出的中國研究者如何追蹤前沿命題、發現熱點問題,許鈞教授結合自己翻譯《紅與黑》的經歷,以及將勒克萊齊奧的手稿和成文加以對比並提出新思路,坦陳當前創新難度之大,但作為研究者也不必望而卻步,仍需知難而進。

在隨後的對話環節中,申丹教授首先以自己最近在敘事學上的新發現指出,她從一開始就沒有迷信國外的學術研究,並鼓勵青年學者要有理想和自信,只要努力與堅持,就一定能做出成績。段映虹教授也勉勵青年學生不要妄自菲薄,要努力讓自己的翻譯作品變成我們國家文化積累的一部分。她針對許鈞教授的一篇新論文,提出如何處理翻譯中的異質性問題。許鈞教授回應稱,當翻譯具有綿延性的小說時,在中文中可採用先行詞重複或使用插入句的辦法,以便還原小說的這種綿延性特徵。黃必康教授問及部隊經歷對學術研究的自律性的影響,以及詩歌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把握,許鈞教授稱軍人生活幫助他養成了自律的習慣並產出了很多作品,但鑑於詩歌翻譯的難度,他並未涉獵這一領域。程小牧老師對許鈞教授在學術道路上的熱忱幫助表達了感謝,並問及《沙漠》一書合作翻譯的分工問題。許鈞教授坦陳合譯者對譯稿的潤色也滋養了他的母語水平,認為譯者要善於學習,把某些善意的指摘作為提升能力和水平的契機。

提問

外語教師應該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應該善於發現文化交流的重要介入點,善於藉助翻譯展開學術研究,擔負起人才培養和文化推廣的責任。許鈞教授用親身經歷、生動有趣的實例闡發了上述觀點,激起了現場師生的強烈共鳴和熱切回應。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如何處理cultural connotation、如何保持漢語翻譯流暢性等問題,許鈞教授耐心而又風趣地與在場同學進行深入探討。同學們踴躍與主講人互動,為此主持人特意延長了20分鐘,仍讓現場聽眾感到意猶未盡。工作坊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於16:50圓滿結束。(文/嚴賦璟 劉發開 圖/王年軍)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左起:對話嘉賓程小牧、段映紅、寧琦,主講人許鈞,對話嘉賓申丹,主持人凌建侯,評議人楊國政)

相關連結:「學術研究與教師發展」主題講座暨外國語學院青年教師培訓舉行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許鈞教授做客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沙龍第17講
    新聞網訊 4月25日下午,外語學院舉行「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沙龍」第17講。浙江大學許鈞教授應邀為外院師生作了題為「關於翻譯研究的幾個問題」的專題學術講座。院長卞建華主持講座,學院、部門多名教師、英語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 譯學並重促進文化交流——訪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
    對外話語體系平臺建設、翻譯在「走出去」過程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就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交流應是平等、雙向的中國社會科學網:請談一談您對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和面臨的主要任務的理解?
  • 許鈞教授:我的翻譯與研究之路
    就在對這些問題的不斷思考中,我漸漸地將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思考結合在了一起,在傅雷、許淵衝等老一輩翻譯家論翻譯的文章的啟發影響下,我漸漸地走上了翻譯學術的探索之路。       隨著文學翻譯實踐的不斷豐富,我逐漸清醒地意識到,外國文學的翻譯,其意義不僅僅表現在文學交流的層面,對中國讀者而言,還可以起到開闊視野的作用。
  • 專訪翻譯家許鈞:文明的交流,從翻譯出發
    我看到了許多以前只是聽說過書名、但沒有真正讀過的書,比如《巴黎聖母院》《包法利夫人》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在舊書攤看到的《高老頭》。我在國內曾讀過傅雷翻譯的版本,沒想到,到了這本書的誕生地法國,讀到法語原版,我反而覺得沒有傅雷的譯本那樣生動,那麼吸引我、打動我。頓時,心裡就產生一種感覺,覺得翻譯特別重要、特別了不起。
  • 「文學與翻譯:中法人文交流的智器」學術研討會在巴黎舉行
    中法專家在研討會現場交流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付旭):第39屆法國圖書沙龍3月15日至18日在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舉行。在此期間,由巴黎第七大學孔子學院主辦,外研社及巴黎七大東亞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協辦的「文學與翻譯:中法人文交流的智器」學術研討會在巴黎第七大學召開。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公使銜教育參贊楊進,巴黎第七大學副校長安託萬·卡澤,巴黎七大原副校長、著名社會學家帕斯卡·迪比,巴黎大學資深教授德溝斯,法國著名文學翻譯家尚德蘭,龔古爾獎中國評委會主席、武漢大學杜青鋼教授等出席研討會並致辭。
  • 許鈞:我的翻譯與研究之路
    就在不斷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漸漸將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探索結合起來,在傅雷、許淵衝等老一輩翻譯家翻譯研究的啟發影響下,一步步走上了翻譯學術的求索之路。 隨著文學翻譯實踐不斷累積,我逐漸意識到外國文學翻譯的意義不僅僅表現在文學交流層面,對中國讀者而言還可起到開闊視野的作用。
  • 浙江大學機關青年聯誼會,許鈞教授做客「青蓮-知韻」讀書會
    冬日的下午,陽光和煦,在「建工之家」裡,60多位教職工手捧一杯清茶,一起進入喜愛的文學世界。近日,在由浙江大學機關青年聯誼會主辦的第七期「青蓮-知韻」讀書會上,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為青年教職工們分享了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機關黨委副書記呂朝暉向許鈞教授頒發了讀書會獎盃。
  • 翻譯家許鈞:文化思想上接受昆德拉,但對勒克萊齊奧感情更深
    活動現場,許鈞(右)與袁筱一「你知道上海譯文四十周年的活動我一定要來,而且我一定會來嗎?」在法語文學翻譯家許鈞的專訪之初,許鈞這樣問澎湃新聞記者。「我不是單純為了來站個臺,捧個場,隨便說幾句話,而是因為譯文、翻譯這個詞,無論在一百年前,還是今天,意義都非同一般。」在許鈞看來,譯文或翻譯,事關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 成都後輩學人暢談錢鍾書:兼採中西文化之長,確立中國顯學
    成都後輩學人暢談錢鍾書:兼採中西文化之長,確立中國顯學     □本報記者文莎肖姍姍  2月20日下午,著名文化學者張隆溪和歷史學者羅志田做客成都三聯韜奮書店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撰稿丨孫佳雯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譯者之道: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在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舉行。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國語文學研究院教授張熠、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力、臺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英語和日語的學術翻譯這一議題,先後就學術翻譯的選材及其相關的學術對話問題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衢州人翻譯的!
    、著名翻譯家許鈞受聘成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他也成為學校啟動實施學術大師匯聚工程以來引進的首位學術大師。在當時的「浙大歡迎您」儀式上,許鈞教授曾語帶哽咽地感懷過去並憧憬未來。時隔一年,我們有幸再次與許鈞教授面對面,聽他聊聊在浙大的這一年。
  • 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郵召開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歷史演進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中國文化幾次重要對外大互動中,無論是漢唐的佛法東傳,還是明清的西學東漸,翻譯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經濟、文化加速全球化、數據爆炸、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今天,翻譯必將再一次被推至時代大舞臺的中央。
  • 【新聞】當代英美文學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浙江大學順利舉辦
    中華翻譯家為弘揚優秀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於翻譯家所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傳承,要發揚,為此他提出要特別重視翻譯家手稿的收集、整理與研究。 他非常強調「翻譯所承擔的使命」,認為「文學翻譯不只是一種語言文字符號的轉換,而是以另一種生命形態存在的文學活動」。此外,吳笛教授還介紹了「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的不同之處。最後,吳笛教授講到翻譯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目的是為了傳承優秀文化,是為民族文化建設服務的。作為一門藝術,譯者充當著作家的角色,因為他需要用同樣的形式、同樣的語言來表現原文的內容和信息。
  • 翻譯過巴爾扎克昆德拉的許鈞 他到浙大一年後這樣說
    許鈞教授(周立超/攝)2016年9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著名翻譯家許鈞受聘成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他也成為學校啟動實施學術大師匯聚工程以來引進的首位學術大師。在當時的「浙大歡迎您」儀式上,許鈞教授曾語帶哽咽地感懷過去並憧憬未來。時隔一年,我們有幸再次與許鈞教授面對面,聽他聊聊在浙大的這一年。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受訪人:許鈞 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莫言是中國當代傑出作家的代表,我一直都在跟蹤閱讀他的作品。作為一個外國文學的研究者,我特別關注莫言作品在國外的傳播,莫言的作品為什麼能夠受到國際的矚目,受到世界讀者的關注和喜愛?我覺得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莫言作品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特質——那就是根植於他出生的那塊土地,神奇而且深刻。  如今,莫言的作品在全世界越來越受歡迎,已經被翻譯成20多個語種。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教授做客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
    新聞網訊:5月10日下午,外語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列學術講座」 第三期《文學翻譯的「信達雅」與100%的村上春樹」》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我國著名學者、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教授。學院院長卞建華主持講座。外院及相關學院二百餘名師生慕名前來聆聽了此次講座,現場座無虛席。
  • 諾貝爾獎得主在寧談文學:「中國文學讓我震撼也讓我著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和他在中國的主要譯者和研究者、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近日做客先鋒書店,舉辦「與諾貝爾獎得主一起談文學」讀者見面會。這是勒克萊齊奧第一次專程前往書店與讀者面對面,為他喜愛的南京「破例」。
  • 大咖 翻譯家許鈞:62歲,我的翻譯之路才剛開始…
    【編者按】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著名翻譯家、長江學者、南京大學許鈞教授近期在「長安譯講堂」上的主題講座。許鈞教授是《追憶似水年華》、《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等著名作品的譯者,還是1999年法蘭西教育金質勳章獲得者。在講座中,許鈞分享了他從教41年以來的翻譯與教學之路。他說,對他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翻譯。
  • MBA關注:北大光華第三屆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系列講座
    北大人文社會科學大師雲集、群星璀璨,光華管理學院MBA項目依託北大的人文優勢,開設文、史、哲、美學等系列人文講座,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播國內外先進文化的成果,推動社會進步,並助力於塑造MBA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底蘊。2015年,開設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系列講座以來,得到MBA學生的高度好評,並將致力打造成為光華MBA的精品課程。2017年秋季,即將迎來第三屆人文系列講座,大師來了,精彩不容錯過。
  • 中山大學舉辦「全球觀 家國情」外語與翻譯研究生學術交流周
    央廣網廣州5月15日消息(記者鄭澍)由廣東外國語言學會、廣東省外國文學學會、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聯合主辦,國際翻譯學院研究生會承辦的中山大學2018年「全球觀 家國情」粵港澳外語與翻譯研究生學術交流周5月11日至14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成功舉辦,來自粵港澳三地14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