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14:00,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邀請,著名翻譯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許鈞做客北京大學人文工作坊,作為主講嘉賓在外院新樓501會議廳作了「文學翻譯、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的互動——以我和勒克萊齊奧的交往為例」的講座。工作坊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所長凌建侯教授主持。對話嘉賓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任申丹,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段映虹教授、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黃必康教授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程小牧博士。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楊國政教授擔任了講座評議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寧琦教授、副院長吳傑偉教授出席了工作坊。來自北京大學和駐京部分高校的100餘名師生參加了本次工作坊。
主講人許鈞教授
許鈞教授重點圍繞翻譯與發現、研究和推進三者的密切關係展開講座內容。他以自己與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40年的交往為例,深入探討了如何以文學翻譯為入徑,在文字、文學、文化等多個層面積極探索,在學術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的融合與互動中履行好一個人文學者的職責和使命。許鈞教授在開場白中提出,許多人文學科教師兼具譯者、學者等多重身份,有時翻譯的任務排在了學者的任務之前,高校外語教師需要樹立「翻譯不能止於翻譯」的意識,一方面翻譯是從A語言抵達B語言的一個過程,必定從語言和文字出發,另一方面翻譯呈現出不一樣的目標,在其背後,一頭是作者,一頭是讀者,中間則是原文本與譯文本,由此出現了由作者、譯者、文本與讀者乃至出版者、研究者等等共同構成的一個世界,因此譯者應該肩負起打開這個以翻譯為中心的多彩世界的責任。
首先,譯者要善於發現。許鈞教授以巴金十六七歲時的主動翻譯為例,強調一個譯者必須主動挖掘翻譯任務,發現有價值的翻譯對象。另一層含義的發現,即歌德所說的「通過譯之明鏡照自身」,為此主講人分享了他閱讀和翻譯勒克萊齊奧作品的心路歷程,闡明作家作品對於譯者文學審美的重塑,使譯者不僅用真善美來審視文學,而且對文學還有更深層次更多方面的理解。對勒克萊齊奧這位諾獎作家的發現,更印證了翻譯者應該具備發現的眼光和能力,唯有這種發現才能看得更真、看得更美。
接下來,許鈞教授談及譯者的研究任務。他強調,譯者需在翻譯過程中展開多個層面的研究,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世界。比如,語言層面的研究,譯者可分析作品中的某些語句結構,探討語言的豐富性、多義性、隱喻等問題。再如,文學層面的研究,譯者通過翻譯作品可對原作有更好的把握,許鈞教授稱自己即通過翻譯勒克萊齊奧的作品而撰寫了關於作品詩意的研究文章。還如,翻譯學層面的研究,許鈞教授憶及上世紀80年代翻譯《追憶似水年華》,雖然翻譯過程很艱難,但是在完成之後,寫出《文學批評與翻譯研究》一書,以翻譯「追憶」的實踐來探討如何翻譯長句、隱喻和風格等問題,進而提出,譯者若不走向研究,翻譯就會在結束之後便凝固了,而作為研究者的譯者則可以走得更遠。
最後,許鈞教授談到了翻譯文化事業的推進作用。推進的含義十分豐富,包括譯者對譯著的推廣、對作家的推廣和對文化交流的推廣。譯者應當肩負起推進的責任,通過與作家的交流,加強跨文化溝通,以便讓母語世界的讀者可以增進對更多優秀作家和作品的了解和認知。講座最後,許鈞教授總結道,翻譯本身就是要拓展一個新的世界。譯者應該把善意的批評和指責當成學習的機會。他號召譯者們以中華為根,弘揚優秀文化,推進中外交流,拓展精神疆域,驅動思想創新,從翻譯出發,抵達更加豐富的世界。
講座現場
楊國政教授對講座內容作了評議,認為許鈞教授身兼譯者、文化交流者、研究者、高校教師與管理者五重身份,以自身經歷實現了翻譯、研究與教學的互促並進,講座深入淺出,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針對楊國政教授提出的中國研究者如何追蹤前沿命題、發現熱點問題,許鈞教授結合自己翻譯《紅與黑》的經歷,以及將勒克萊齊奧的手稿和成文加以對比並提出新思路,坦陳當前創新難度之大,但作為研究者也不必望而卻步,仍需知難而進。
在隨後的對話環節中,申丹教授首先以自己最近在敘事學上的新發現指出,她從一開始就沒有迷信國外的學術研究,並鼓勵青年學者要有理想和自信,只要努力與堅持,就一定能做出成績。段映虹教授也勉勵青年學生不要妄自菲薄,要努力讓自己的翻譯作品變成我們國家文化積累的一部分。她針對許鈞教授的一篇新論文,提出如何處理翻譯中的異質性問題。許鈞教授回應稱,當翻譯具有綿延性的小說時,在中文中可採用先行詞重複或使用插入句的辦法,以便還原小說的這種綿延性特徵。黃必康教授問及部隊經歷對學術研究的自律性的影響,以及詩歌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把握,許鈞教授稱軍人生活幫助他養成了自律的習慣並產出了很多作品,但鑑於詩歌翻譯的難度,他並未涉獵這一領域。程小牧老師對許鈞教授在學術道路上的熱忱幫助表達了感謝,並問及《沙漠》一書合作翻譯的分工問題。許鈞教授坦陳合譯者對譯稿的潤色也滋養了他的母語水平,認為譯者要善於學習,把某些善意的指摘作為提升能力和水平的契機。
提問
外語教師應該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應該善於發現文化交流的重要介入點,善於藉助翻譯展開學術研究,擔負起人才培養和文化推廣的責任。許鈞教授用親身經歷、生動有趣的實例闡發了上述觀點,激起了現場師生的強烈共鳴和熱切回應。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如何處理cultural connotation、如何保持漢語翻譯流暢性等問題,許鈞教授耐心而又風趣地與在場同學進行深入探討。同學們踴躍與主講人互動,為此主持人特意延長了20分鐘,仍讓現場聽眾感到意猶未盡。工作坊在熱烈、愉快的氣氛中於16:50圓滿結束。(文/嚴賦璟 劉發開 圖/王年軍)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左起:對話嘉賓程小牧、段映紅、寧琦,主講人許鈞,對話嘉賓申丹,主持人凌建侯,評議人楊國政)
相關連結:「學術研究與教師發展」主題講座暨外國語學院青年教師培訓舉行
編輯: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