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歷史演進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中國文化幾次重要對外大互動中,無論是漢唐的佛法東傳,還是明清的西學東漸,翻譯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經濟、文化加速全球化、數據爆炸、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今天,翻譯必將再一次被推至時代大舞臺的中央。
研討會現場
4月8日,由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外語教學》暨《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編輯部等聯合主辦的「語言·文化·技術: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郵大召開。
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周南平,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鈞,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講席教授、《外語教學與研究》主編王克非,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外國語言文學系長江特聘教授王寧教授等高校學者出席。翻譯大咖齊聚,研討會實為高端學術盛會。
「我想,翻譯對今日中國之重要性,在於:處於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中國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一個快速崛起的民族及其文化。而如何將東方智慧更好地介紹出去,如何把中國故事講得動聽,講得誘人,這個任務便落在翻譯學者的肩上。」副校長周南平說,「還有十多天(4月20日),就是南京郵電大學建校75周年紀念日,相信這次研討會必定推動學校人文社科研究,加快信息文科建設步伐。」
曾因翻譯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而一度引起文學界「米蘭·昆德拉熱」的譯者許鈞,並沒有像往常一樣針對專業內容進行主題報告,而是分享了自己對於「外語學科翻譯成果認定的幾個問題」的心得探討。
「現在我們說翻譯,往往還僅強調它的服務功能與一般工具性,但語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可以說,翻譯是文學的再創造,它具有著豐富文化、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許鈞說,「所以,我今天著重談了對於翻譯價值的認識。」
他認為,翻譯成果具有包括學術資源、理論創新與人文關懷等多重的價值,進而根據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要求的條件,從學科建設、學科評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四個方面探討翻譯和翻譯研究的重要性,為翻譯成果等認定提供可參照的路徑。
許鈞坦言,從事翻譯工作這麼多年,一直都很關注對「翻譯的學術價值」認可的問題,甚至不遺餘力地幫助那些紮根文學翻譯並作出巨大貢獻,但學術硬指標卻因此並不達標的同行,獲得應有的職稱。
「可以說,今天的發言,應是我第一次全面系統的闡述自己的觀點,也是我發自內心的呼籲。我會持續關注,推動。」許鈞說。(鄔楠 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