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時代,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當今社會的翻譯工作,其運作方式已不同於我們之前熟悉的依靠翻譯家個體勞動為主的「書房」方式,而是更類似於一種集體協作、藉助高科技手段的「工作坊」生產。
新技術尤其是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給翻譯行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諸多的挑戰。這需要業內人士對以往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和訓練的方式和手段加以研究與反思。
10月15日,由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組織的資訊時代翻譯職業與翻譯倫理研討會如期舉行。 研討會期間,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李長栓、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鍾勇、等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就「譯者的角色定位和翻譯倫理問題」、「符號系統際翻譯框架建設與實踐」等話題進行了研討。
如何在資訊時代,甚至未來智能時代的背景下,重新定義翻譯和翻譯職業教育,是目前翻譯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只有在洞悉了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才能使傳統翻譯行業不斷改革,更新跟進,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優秀翻譯人才。
據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MTI教育中心郭慶主任介紹,近年來除了新技術的衝擊,傳統翻譯行業還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過去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所需的人才略有出入,這種矛盾在學校不斷的擴招後顯得愈發嚴重。有數據顯示,翻譯行業每年都會有7000-8000名專業碩士,近一萬名本科生面臨就業問題。加之中國的翻譯業體量相對較小,這樣的數量衝入市場,勢必會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費。所以就要求我們必須打通學校與企業間的溝通渠道,根據市場需要來調整教學方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展了信息翻譯職業與翻譯倫理研討會及一系列活動。」
據悉,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早在去年就有過一次類似的嘗試,當時已有近百所院校、百所企業參與其中,學校與企業間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也衍生出許多校企合作的落地政策,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今年的會議,則是要在去年所取得的成果上更進一步。通過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聯繫,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同時也希望能夠在新技術與各方問題的衝擊下,探索出一條不斷改革、與時俱進的道路。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於翻譯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從原先狹隘的文字轉化逐漸擴展為語言服務的範疇。甚至有的學者認為需要擴展到信息服務。
無論是圖片、聲音、視頻甚至是VR、AR技術,這些屬於信息傳遞方式,能夠做到信息傳遞,就都是信息服務。要達到擴展的目的,就必須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大文科的能力之外,還同時擁有新興技術與工具的應用能力。」
相比於傳統的綜合類大學,東南大學作為一所工科院校,在技術創新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如果可以整合校內優質資源,打通具有針對性的技術傳播與翻譯本地化的聯繫,進而滿足市場傳播的需要,就可以適應寬口性的市場需求,從而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