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大家齊聚東大 探討資訊時代譯者新路

2020-12-14 江蘇頻道

在這個信息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時代,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當今社會的翻譯工作,其運作方式已不同於我們之前熟悉的依靠翻譯家個體勞動為主的「書房」方式,而是更類似於一種集體協作、藉助高科技手段的「工作坊」生產。

新技術尤其是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給翻譯行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諸多的挑戰。這需要業內人士對以往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和訓練的方式和手段加以研究與反思。

10月15日,由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組織的資訊時代翻譯職業與翻譯倫理研討會如期舉行。 研討會期間,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教授李長栓、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鍾勇、等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就「譯者的角色定位和翻譯倫理問題」、「符號系統際翻譯框架建設與實踐」等話題進行了研討。

如何在資訊時代,甚至未來智能時代的背景下,重新定義翻譯和翻譯職業教育,是目前翻譯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只有在洞悉了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才能使傳統翻譯行業不斷改革,更新跟進,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優秀翻譯人才。

據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MTI教育中心郭慶主任介紹,近年來除了新技術的衝擊,傳統翻譯行業還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過去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所需的人才略有出入,這種矛盾在學校不斷的擴招後顯得愈發嚴重。有數據顯示,翻譯行業每年都會有7000-8000名專業碩士,近一萬名本科生面臨就業問題。加之中國的翻譯業體量相對較小,這樣的數量衝入市場,勢必會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費。所以就要求我們必須打通學校與企業間的溝通渠道,根據市場需要來調整教學方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展了信息翻譯職業與翻譯倫理研討會及一系列活動。」

據悉,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早在去年就有過一次類似的嘗試,當時已有近百所院校、百所企業參與其中,學校與企業間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也衍生出許多校企合作的落地政策,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今年的會議,則是要在去年所取得的成果上更進一步。通過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聯繫,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同時也希望能夠在新技術與各方問題的衝擊下,探索出一條不斷改革、與時俱進的道路。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於翻譯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從原先狹隘的文字轉化逐漸擴展為語言服務的範疇。甚至有的學者認為需要擴展到信息服務。

無論是圖片、聲音、視頻甚至是VR、AR技術,這些屬於信息傳遞方式,能夠做到信息傳遞,就都是信息服務。要達到擴展的目的,就必須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大文科的能力之外,還同時擁有新興技術與工具的應用能力。」

相比於傳統的綜合類大學,東南大學作為一所工科院校,在技術創新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如果可以整合校內優質資源,打通具有針對性的技術傳播與翻譯本地化的聯繫,進而滿足市場傳播的需要,就可以適應寬口性的市場需求,從而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相關焦點

  • 以時代視野展延翻譯理論的新維度
    ——《政治 文化 翻譯》評介  當代的翻譯理論研究已經進入了多元、多域、多方向的時代。作為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以「譯者」為翻譯權力主體的研究取得了積極的理論成果。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在翻譯流程中,譯者不是中立的,不能游離於所處的政治時代之外,更不可能遠離所處社會的意識形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選詞、定名、組句等行為也因此不可能是一種純粹的文字轉換活動,而是一種政治、文化、意識形態對另一種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改造、變形與再創作。
  •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以中西翻譯史為例,差不多兩千年以來我們在談到譯者時,談到的只有「任務」、「義務」和「責任」,卻從不會提到譯者的權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譯者甚至連在譯作上的署名權都得不到保證。之所以如此,我想恐怕跟當時翻譯的主流對象有關:因為當時(歐洲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佛經翻譯時期以及五四時期)翻譯的作品大都是宗教典籍、社科經典和文學名著,譯者與原作者相比,其地位相當卑微。
  • 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郵召開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歷史演進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中國文化幾次重要對外大互動中,無論是漢唐的佛法東傳,還是明清的西學東漸,翻譯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經濟、文化加速全球化、數據爆炸、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今天,翻譯必將再一次被推至時代大舞臺的中央。
  • 「圖書翻譯的新時代來了」
    Fiberead吹響數字出版號角「圖書翻譯的新時代來了」 本報記者 張慧 《 青年參考 》( 2016年03月23日   14 版)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這是周慧娜翻譯的第一部中文小說,她在翻譯中遇到了不少困難,「路內的語言非常口語化,有很多方言和俚語,還用了很多年輕人特有的語言,和我在大學裡學到的中文很不一樣」。周慧娜在翻譯中得到了多位中法文學翻譯界前輩以及作家路內本人的指點和幫助,這些都要得益於她在今年入選參加的首屆CCTSS-ATLAS中法譯者工作坊(林雅翎班)。
  • 中翻英新聞編譯之探討:專業譯者觀點對教學之啟發
    中翻英新聞編譯之探討:專業譯者觀點對教學之啟發 中國譯協, 2016-06-12         編者按: 第八屆亞太翻譯論壇將於2016年6月17日-18日在中國西安召開。        標題:中翻英新聞編譯之探討:專業譯者觀點對教學之啟發        摘要:新聞編譯課在臺灣的大學向來受到學生歡迎,但課程內容大多集中在英翻中的翻譯,少有中翻英的訓練,相關的實證研究更是闕如。其原因除了學生英文程度不足之外,教師缺乏實務新聞翻譯經驗更是主要障礙。
  • 【新譯者訪談】馮克利:在唱片店裡翻譯哈耶克的人
    人們所熟知的譯者大都是老一輩的翻譯家:傅雷、楊絳、草嬰、朱生豪、錢春綺、柳鳴九……他們最早把一批世界經典作品帶入了中國。相比起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可能也越加忽視了譯者的地位。每每聽到和譯者有關的消息,大多與負面內容有關。這也將一些問題擺在了眼前:何為優秀的翻譯?翻譯自由度的底線何在?翻譯又如何應對網絡和流行文化?
  • 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關於譯者在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主體性問題,鄭振鐸結合自身翻譯實踐與理論研究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頗有見地的觀點,端正了當時的翻譯方向,並形成其翻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特殊時期的特殊意義。譯者發揮主體作用有重要意義實現文學可譯性。
  • 奇葩翻譯很可笑,「譯者」的悲傷幾人懂
    [摘要]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直接,譯者與讀者之間的界限也在漸漸模糊。很多熱愛外國文學的讀者,本身也是文學翻譯的愛好者,他們很容易就能發現譯者的錯漏。然而,我所從事的是非通用語種,也就是俗稱「小語種」的文學翻譯工作,相對於英語文學來說,這是一個競爭很不充分、信息極不對等的市場。從某種角度來說,小語種的譯者具有天然的壟斷地位,這也是為什麼,我作為一個僅有六年從業經歷的翻譯新兵,可以拿到每千字70元的稿費,而同水準的英語譯者,稿費標準可能還要更低。
  • 傳神語聯:中心化平臺協同區塊鏈 為翻譯行業開闢新路
    翻譯行業從傳統模式到現在,探索從未止步。翻譯產能從觸底反彈到平穩提升再到價值最大化,機遇和挑戰同在,行業新生機路在何方?中心化平臺協同區塊鏈的行業選擇能否引領新航向?翻譯新課題被提上日程。
  • 譯者的自信——評《楊憲益翻譯研究》
    【光明書話】  作者:許鈞(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中華文化走出去,在更廣闊的話語系統中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成為急迫的時代命題。  《楊憲益翻譯研究》(辛紅娟教授等著,南京大學出版社)一書,正是對上述時代命題的學術梳理與回顧。全書凡31.2萬字,在海內外學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中國文學外譯巨擘楊憲益一生的翻譯實踐活動,較全面地呈現出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影響圖譜。該著以楊憲益畢生的文化翻譯壯舉及其秉持並體現在文本深處的愛國情懷為基調,聚焦楊憲益夫婦在中國文學、文化外譯大業中彰顯的譯者自信。
  • 寂寞翻譯事:譯者活在借來的生命中
    他們找我翻譯,我就自己挑了那些作品。巧的是,費德曼也是猶太人,但我起先並不知道。我從前有段時間擔任職業譯者,為了拿譯酬也就沒什麼挑。有了大學的教職之後,不必靠翻譯過活,就可以挑選自己想要翻譯的作品,在那之後沒有一本翻譯是人家指定給我的。
  • 【新譯者訪談】竺家榮:我從根兒上來說是比較自卑的,翻譯是為了...
    我們選擇了一些當代的優秀譯者,他們大都正值壯年,耕耘在不同語言的土壤中,已經饒有成就,並且依然處於旺盛的產出期。文學、歷史、哲學、法學等等方面均有涉及。每一篇包括譯者的翻譯故事、探討翻譯相關問題的同題問答,以及譯者本人推薦的自己的代表譯作。我們稱之為「新譯者訪談」系列,這裡的「新」對應的是讀者們更為熟悉的老一代譯者。
  •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2020-10-18 14: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華樹、王少爽:信息化時代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與培養研究
    本文首先剖析了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翻譯工作的技術特徵,考察國內外翻譯技術能力的研究與教學現狀;然後重點研究了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要素,以期正本清源,走出當前高校翻譯技術教學的種種誤區;最後,探討了翻譯技術能力與傳統翻譯能力在高校翻譯教育中的有效整合問題,呼籲構建良性、和諧的翻譯人才培養系統。
  • 傅雷翻譯獎頒出:極端分子製造恐怖,譯者增進文明多元與理解
    董強:翻譯家在為心靈搭建橋梁在頒獎禮致辭中,法國駐華大使顧山特別提供了一個信息,即法文書籍的翻譯方面,中文是居世界第一的。他將此不僅僅視為圖書方面的交流,同時是中法之間的交流活躍程度的一個信號。對於譯者,顧山認為他們在當今的時代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傅雷獎表彰譯者和出版人,在他看來,實際上是要讚美他們在中法之間卓越的富有成效的溝通。「法語的『翻譯者』這個詞實際上是有兩個意思,除了翻譯之外,另外還指從河的一邊擺渡到另一邊,所以如果沒有這些人,跨文化的交流是不能完成的。」
  • 英語翻譯:談資訊時代的翻譯
    (據D.A.E.謝潑德,1973)這個例子說明沒有及時、正確的翻譯將對國家造成極大的危害。    中華民族要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了解世界,同時讓世界了解自己。要讓國人了解世界就需要將外文信息轉換成中文,要讓世界了解自己則需要將中文信息轉換成外文。作為翻譯工作者應該有強烈的使命感,充分發揮翻譯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橋梁作用,保證信息交流的順利進行。
  • 「新九葉詩人」齊聚,暢談刻骨銘心的翻譯與創作
    「九葉詩派」是20世紀中國的一個現代詩流派,又被稱為「中國新詩派」。1981年出版的《九葉集》,在當時有較大影響力。而《新九葉集》是詩人、譯者駱家和金重以中國新詩和當代西方現代詩為大背景,在曾求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堅持詩文創作兼翻譯工作的諸位詩友中細篩出九家,精心編選其作品、並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文集。該詩集日前首發。「新九葉詩人」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每個人都既是詩歌的創作者,也是詩歌的翻譯者。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翻譯是人類出於交際需要,藉助不同語言符號系統進行的跨文化思維轉換和生產實踐。國家翻譯實踐是指以國家名義、為實現自利的戰略目標而實施的自主性翻譯。在中外翻譯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翻譯事件,大都體現了國家的意志。那些從域外而來、擁有母語優勢、與本土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從事獨立翻譯的譯者,是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特殊群體。
  • 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寧海舉辦
    央廣網寧波10月24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徐銘懌 項麟寓)10月23日,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葉水夫先生百年誕辰座談會在寧海舉辦,來自中國社科院、全國各地高校和出版社的40餘位專家、教授緬懷了葉水夫先生,並深入探討了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