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談資訊時代的翻譯

2020-12-11 中國科學院

    一、不譯則亡

    翻譯是國際間理解的鑰匙,據說,西歐的文明歸功於翻譯者(據L.G.凱裡,1979),可見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翻譯。在未來的世界裡,也許一個文化族群的存亡就取決於一個詞的及時而準確的翻譯,因此,有人驚呼「不譯則亡」(Translate or die.)。(Engle andEngle 1985:2)

    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平常很少為公眾所了解,只有當交際的失敗造成罷工、秩序混亂、法律問題或致命的事故,有時甚至是戰爭,公眾才去加以注意。1970年,有幾個美國人吃了一種有毒的蘑菇,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救治,數日之內便有兩人死亡。一位藥劑師聽到了無線電廣播對此事的報導,他知道有一種治療方法在1959 年曾成功地得到運用,並於 1963 年公諸於世。為什麼事隔 7年之後,美國醫生竟然不知道呢?估計是由於治療方法的報告僅僅發表在歐洲大陸的各種語言雜誌而非英語雜誌上。(據D.A.E.謝潑德,1973)這個例子說明沒有及時、正確的翻譯將對國家造成極大的危害。

    中華民族要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了解世界,同時讓世界了解自己。要讓國人了解世界就需要將外文信息轉換成中文,要讓世界了解自己則需要將中文信息轉換成外文。作為翻譯工作者應該有強烈的使命感,充分發揮翻譯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橋梁作用,保證信息交流的順利進行。

    二、文化全球化對翻譯的影響

    數字革命帶來的新型電子通訊使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紀元,人們將互相促進發展豐富多採的文化,在共同的全球性問題上進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世界文化將走向全球化。可以說文化全球化是人類不同文化群體互相包容吸收,互相理解認同的過程,同時也給翻譯跨越文化障礙造成極大的方便。過去我們討論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比較多,Andre Lefevere說根據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凡是陌生的,不同的,或『別人的』都應歸化到譯入語和譯入語文化中去,以使譯入語讀者能馬上理解。」(Whatever is strange, different, or "other" has to be naturalize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and culture, so that it is immediately understandable.《外語與翻譯》1996, 3)現在我們是否應該換個視角,翻譯的目的是促進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不是將外來文化歸化。文化全球化並不是以某一種文化統一天下,每一種文化都應該能包容天下,而不是包打天下。我認為解釋性翻譯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它既可以保存源語文化的獨特性,又可以讓譯入語讀者理解外來的文化,從而增進不同的文化群體間的相互理解。我們當然不可能對所有有文化內涵的詞語都用解釋性的翻譯,但儘量保留源語文化的獨特性,促進不同文化群體間的理解則是翻譯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三、英漢語言混用問題

    新技術使計算機大幅度降價,計算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信息高速公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隨著新型電子通訊的發展,地球將變成一個真正的小村莊。如果我們把這個「小村莊」看作一個併合地區(convergence area),那麼對於產生語言的混用現象就不會覺得奇怪。根據《語言和語言學詞典》,「併合地區」是指「一個語言集團(Speech community)和另一種相鄰語言接觸的地區。在這個地區中,經常性的語言接觸會產生混合語言、雙語現象,並發生語言演變。」造成雙語現象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政治、軍事、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但就目前的英漢語言混用現象而言,主要還是由於英語在全世界普及造成的。在國際交往中唯有英語超過其它任何語言,成為最常用的工作和交際語言。據語言專家估計,到本世紀末,會使用英語的人口將超過15 億,除了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外全球將有10多億人會熟練使用英語。據統計,全球四分之三的信件是用英文寫成的,網際網路上80%的電子信函是用英文寫成的。由於英語在信息交流中的強大優勢,近年出現了不經翻譯直接吸收英文術語的現象。現在隨便翻開《光明日報》的計算機周刊,常常可以看到internet、Windows、homepage、web、Dos、KV300、UCDOS等計算機術語混用在漢語當中。除了在計算機技術方面的文本中有英漢混用現象外,在其它方面也出現了英漢混用現象。吳儀部長在電視採訪中就直接用英語講APEC 而不是講「亞太經合組織」,中央臺廣播員直接用英語講 CCTV,NBA,MTV 似乎已經司空見慣。就連《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也已經收入「卡拉 OK」 這樣英漢混用的詞條。美國暢銷書 FIT FOR LIFE在香港譯成中文時,題目也譯成英漢混用的《 FIT 一世》。儘管《光明日報》後來也公布了internet的標準譯名為「網際網路」,但該報文章中仍然經常直接用 internet。

    混用語言有的是自身選擇,有的是被迫的,目前這種狀況應該是自身選擇的結果吧。

    應該承認這種直接借用英文原文的方法,有它的可取之處。第一,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沒有時間去逐一考慮每個術語既對等又巧妙的譯名。直接用原文比較省時。第二,用原文可以避免誤解。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時不同的譯者對同一個術語有不同的譯法,如果不看原文就會被那些術語搞糊塗了。葛傳規先生編的《英語慣用法詞典》中所有的語法術語都是用英文,呂叔湘先生譯的《文明與野蠻》一書中連「社會群體」(social    groups),「文化」(culture)這樣的術語都註上英文,足見兩位先生治學之嚴謹。現在港、臺及海外其它地區的華人所採取的譯名往往與大陸有很大的差別,比如AIDS,大陸譯為「愛滋病」,而港、臺譯為「愛死病」,有了原文就可避免誤會。第三,用原文可以將在漢語中一時找不到對等譯名的概念直接引進來。包容吸收其它民族的語言是對本民族語言的豐富和發展,英語本身就是各民族語言的大熔爐,它廣泛地向其它語言直接借用了大量的詞彙。象pai-hua(白話)、wok(鍋)、wonton(餛飩)等漢語詞彙都已直接進入英語。正是英語詞彙的這種世界性,才使它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而且英語離開英國本土後就再也不是英國人的專利了,它和新技術一樣可以被其它民族所利用,成為信息交流的載體。實際上用直接借用的方法不但豐富了本民族的語言,而且使本民族的語言更容易與其它民族的語言接軌,從而更方便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直接借用的詞可能一開始會比較陌生,甚至難以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接受的。用慣漢語數目字的人剛接觸阿拉伯數字時一定很不習慣,可是現在漢語已經完全接受了阿拉伯數字。十幾年前,有人說「的士」、「巴士」、「打的」等港、臺詞彙不中不洋,不倫不類,可是現在這些詞都已收入新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了。

相關焦點

  • 資訊時代翻譯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在南郵召開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歷史演進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中國文化幾次重要對外大互動中,無論是漢唐的佛法東傳,還是明清的西學東漸,翻譯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經濟、文化加速全球化、數據爆炸、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今天,翻譯必將再一次被推至時代大舞臺的中央。
  • 「秒殺」時代的翻譯
    在「秒殺」時代,翻譯能不能妙殺?這是個問題。隨著網絡在線翻譯的興起,翻譯似乎也成了分分鐘可以搞定的事情,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把大段的文字往谷歌提供的翻譯框中一輸,滑鼠輕輕一點,然後就等著現成的翻譯出來了。然而這樣的好事如果真能成的話,我想谷歌公司不會放著大把的鈔票不賺,免費為全世界的人提供翻譯服務。只有不成熟的軟體翻譯才會免費,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 在翻譯智能時代,苦練英語還有什麼用?
    最近發布的2018年全球AI十大突破性技術,排在第一位的是:基於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入選的理由是:翻譯是「自然語言處理」的最重要分支,也是比較難的一支。以前機器翻譯還被認為是「低級翻譯」被看不起,如今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準確性大大提高,堪比專業人工翻譯。
  • 英語翻譯專員
    信息標題:英語翻譯專員信息類別:英語翻譯聯繫郵箱:1001a@dideu.com聯繫時,請告知從《譯聚網
  • 每日英語翻譯:他談了很久很久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翻譯:他談了很久很久 2013-02-16 16:04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2021/1/5翻譯招聘信息|翻譯|英語|大連|翻譯公司|斯裡蘭卡_教育
    英語口筆譯項目英語筆譯項目(可兼職)要求:有筆譯經驗,可翻譯各領域文件。需發送簡歷進行篩選,希望能建立長期合作,謝謝。英語口譯項目(限大連本市內的老師)駐外項目-斯裡蘭卡人員需求:1名項目地點:斯裡蘭卡項目周期:2年左右項目領域:基建上崗時間:春節後出發崗位職責:負責現場口筆譯工作及相關商務外聯協調工作。
  • 翻譯與語境隱含信息
    在信息處理上,漢英語言存在顯/隱方面的差異,因此在漢譯英時正確處理漢語的語境隱含信息十分重要。至於詞彙翻譯,「求變心切」用keen on…for a change可以體現出來,有網友翻譯成seeking for quick changes,不是很地道,再者漢語標題中的兩部分內容往往構成互文文本,在翻譯時應根據英語標題的習慣,採取整合翻譯,因為英語很少用這種鬆散、意合的句式。
  • 英語翻譯/日語
    信息標題:英語翻譯/日語信息類別:英語翻譯聯繫郵箱:hr@dyell.com聯繫時,請告知從《譯聚網》
  • 「網際網路+機器翻譯」時代,繼續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
    「網際網路+機器翻譯」時代,我們繼續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從小學「學」英語的第一天開始,就在「使用」中文學英語,或者說,「學」英語無非就是為了「懂得」英語「中文什麼意思」。換句話說,沒有中文,我們就根本「不懂」那句英語「什麼意思」。可是,我們別忘了,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有著強大的英譯漢翻譯機器,如「百度翻譯」,如果你僅僅是「想知道」那句英語的「中文是什麼?」,你根本不需要「懂」英語,直接複製粘貼,一切「不懂」的英語通通搞掂。因此,我們還需要用中文學英語嗎?
  • 高級英語翻譯
    信息標題:高級英語翻譯信息類別:英語翻譯聯繫郵箱:zh_shiyu@foxmail.com聯繫時,請告知從
  • 乾貨 | 大家談翻譯——對外翻譯、話語權與文化自信
    有人得知我們在從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翻譯工作時,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中國的翻譯人員應該是把外文翻成中文,你們為什麼倒著來?英語不是你們的母語,翻譯的質量能好嗎?效果能保證嗎?即使翻譯過去了,外國人會看嗎?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相當一部分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
  • 翻譯大家齊聚東大 探討資訊時代譯者新路
    在這個信息全球化不斷深入的時代,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當今社會的翻譯工作,其運作方式已不同於我們之前熟悉的依靠翻譯家個體勞動為主的「書房」方式,而是更類似於一種集體協作、藉助高科技手段的「工作坊」生產。
  • 考研英語翻譯標準及翻譯技巧
    明確了考研英語翻譯的特點之後,我們有針對性地來談一下翻譯技巧。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明確翻譯的標準和過程。  翻譯標準  在我國近現代,最有影響的翻譯標準是嚴復的「信、達、雅」。就考研英語翻譯而言,由於主要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的文章,加上時間有限,我們無法在「雅」這一標準上做文章。
  • 《英漢翻譯二十講(增訂版)》:曹明倫教授的翻譯講堂
    考慮到初版選用的《中國翻譯》「新人新作」欄目的兩篇點評和前兩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的參賽原文、參考譯文和譯文評析都已為使用本書的老師所熟悉,故此次增訂版將其作為附錄保留,同時在附錄中增加了筆者為第三屆至第六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提供的參考譯文和譯文評析,以及筆者用第七屆「《英語世界》杯」翻譯大賽的英譯漢原文為《中國翻譯》「自學之友」欄目提供的參考譯文和翻譯導讀
  • 劉慶峰談人工智慧:科大訊飛英語翻譯明年將達專八水平
    劉慶峰談人工智慧:科大訊飛英語翻譯明年將達專八水平 圖片版權所屬:站長之家站長之家(ChinaZ.com)9 月 17 日消息  據澎湃新聞報導,今天,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人工智慧大會上透露: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科大訊飛英語機器同傳將在明年上半年達到專業八級的水平
  • 毛澤東周恩來的英語翻譯唐聞生在廈門談翻譯往事【2】
    談往事   給毛主席做翻譯 「木秀於林」沒聽懂   唐聞生提到了自己為毛主席做翻譯的一件往事。1975年,毛澤東會見當時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婦。談話中,他引用三國時期魏人李康《運命論》中的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英女王「御用翻譯」林超倫談中英文翻譯藝術
    英女王「御用翻譯」林超倫談中英文翻譯藝術 2017年11月22日 09:39   來源:新華網
  • 2013年考研英語翻譯標準及翻譯技巧
    明確了考研英語翻譯的特點之後,我們有針對性地來談一下翻譯技巧。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明確翻譯的標準和過程。   翻譯標準   在我國近現代,最有影響的翻譯標準是嚴復的「信、達、雅」。就考研英語翻譯而言,由於主要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的文章,加上時間有限,我們無法在「雅」這一標準上做文章。
  • 新媒體時代,什麼值得翻譯
    重視經典、長篇、大部頭的對外譯介,忽視不完整、不系統、跨界、短平快、消費性極強的文化信息的傳播,「嚴謹的輸出導向」和「活潑的需求期待」之間存在縫隙,導致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常常過於死板緊張,缺少靈活變通  一段時間以來,大眾對文化翻譯的關注持續升溫,文化翻譯的影響力已從學術殿堂擴展到了整個社會。
  • 吳進一老師談英語基本功:翻譯乃試金石
    學習英語猶如組裝一部機器,需要由單詞、語法等零部件完美組裝而成,其組裝的完美程度以及能否流暢地運作則在於使用者的熟練程度和運用技巧。就像人們無意間蹦出的口頭禪,只有將英語融入到你的身體才能真正地駕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