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什麼值得翻譯

2020-12-12 中國青年網

  重視經典、長篇、大部頭的對外譯介,忽視不完整、不系統、跨界、短平快、消費性極強的文化信息的傳播,「嚴謹的輸出導向」和「活潑的需求期待」之間存在縫隙,導致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常常過於死板緊張,缺少靈活變通

  一段時間以來,大眾對文化翻譯的關注持續升溫,文化翻譯的影響力已從學術殿堂擴展到了整個社會。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中式英語」中的許多表達方式開始融入英語之中,如「土豪」「大媽」「人山人海」等;許多曾被認為是「高大上」的外文詞彙現在也有了更「接地氣」的民間「譯法」,如「百老匯」對應「寬街」,「珍珠港」對應「蚌埠」等;每當一部新電影出爐,就會有一大批「粉絲」熱情地參與志願翻譯並熱烈爭論其譯法好壞;而隨著機器翻譯、雲翻譯等新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跨文化翻譯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只有少數專業人員才能掌握的技能,「高手在民間」,我們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文化翻譯「全民總動員」的時代。

  大眾對翻譯的興趣如此之濃,與新媒體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有關。正如傳播學家李普曼所預言的,由媒體信息營造出來的、不同於「現實環境」的「虛擬環境」現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在這個「虛擬環境」中,信息的傳遞可謂「環球同此涼熱」。每一部熱播的影視劇、一段搞笑的視頻乃至一本流行的小說,都會以極快的速度穿越各國語言,經由譯者的消化處理,「妥妥地」融入全球範圍的受眾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翻譯、出版乃至媒體機構的反應卻往往不一定是最快的,譯法也不一定最為大眾所接受。在他們通過官方途徑「定稿」之前,無數通曉外語的熱心人早已興奮地拿起譯筆、話筒、手機、電腦,開始了主動的跨語言翻譯與傳播工作。

  然而,在中外文化信息通過新媒體廣泛、迅速的互譯與傳播過程中,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化的信息譯介的速度和廣度,大大超過了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信息譯介和傳播的程度。中外文化信息與作品譯介傳播的不對稱更加明顯,「翻譯鴻溝」也變得更深。當更多的中國受眾可以輕鬆地通過本土化翻譯內容,掌握美國最流行的魔幻小說、政治影視劇、青少年文學時,中國積澱五千年的文化內容,卻仍然塵封於艱深的漢字世界與壁壘森嚴的學科規範之中,難以轉化成具有當代性、世界性和感染力的大眾文化產品,難以被潛在的中外讀者、譯者和熱心「粉絲」發現、了解、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遺憾。對很多小語種受眾來說,中文更是一道被過分誇大的障礙,讓他們沒有勇氣穿越其中,真正走進和享受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對外翻譯真的沒有群眾基礎嗎?其實不然。有人認為許多外國文化作品「門檻」低,「普適性」更強,更容易被翻譯,中國文化作品「門檻」高,沒有「普適性」,不容易被翻譯。是這樣嗎?絕對不是。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定義「什麼值得翻譯」。傳統對外譯介的扶持目標,常常集中於成套的經典、長篇小說、大部頭的作品,仿佛把中國文化變成世界級經典「送出去、供起來」就是文化譯介的最佳出路,且翻譯過程也十分注重嚴密的體系、程序,唯恐失去「原汁原味」。此舉對於學術研究、圖書館收藏、高層交流固然意義重大,但事實上,從普通人的接受習慣來看,每個帶著固有文化習慣和接受視野的人接觸和接受外來文化時,往往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樂趣到思想,由體驗到對話,而且往往還需要由他們所信任的譯者對其進行本土化處理和創造性吸收。從某種意義上說,譯者也是創造者,要有自己創作的空間和餘地,才能真正讓一部來自異國的作品在本土落地、生根、散發魅力,就像中國人閱讀的雨果、託爾斯泰,也都具有中文獨特的節奏韻律一樣。因此,對中國文化作品的對外傳播,很多情況下也要鼓勵和支持優秀譯者必要的「編譯」,或者通過與熟悉外國讀者的國際編輯、文學經紀人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才能讓作品更好「落地」。

  從傳播內容來看,除了傳統出版、影視機構的大部頭作品之外,更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往往來自碎片化的信息、文章乃至故事、評論、視頻和圖片,他們想「採購」的,往往不是「成套設備」,而是「零售商品」,這部分工作其實也不可小視。例如,許多人未必通讀過莫言的作品,卻可能關注過他的演講和「語錄」,希望知道他和中國當代作家群體的關係;許多人未必熟知《西遊記》,卻對「西遊記的管理學理念」頗感興趣,想知道它對中國人的生活有多大影響;許多人未必能啃完全部中國歷史,卻對道聽途說的中國歷史傳奇人物津津樂道,希望藉此豐富自己的歷史想像;許多人聽說過中國詩文的輝煌成就,希望能下載一些可供吟誦的篇章;還有許多人從未來過中國,卻希望通過網站查詢到中國各地博物館的藏品、考古成果、藝術家的代表作……凡此種種看似不完整、不系統、跨界、短平快、消費性極強的文化信息需求,恰恰很少得到中國對外文化譯介扶持體系的關注和支持,其結果,就是導致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常常過於死板緊張,缺少靈活變通。

  這種「嚴謹的輸出導向」和「活潑的需求期待」之間的縫隙,可能還需要通過完善對外文化交流與翻譯扶持機制、大膽創新理念才能填補。可以設立更有遠見的文化譯介扶持基金,從民間開始,從人才早期發展開始,關注和培育中外文化翻譯人才。同時,在文化作品的譯介輸出和傳播機制上做出更加大膽的嘗試,將譯介支持拓展到期刊、文章、視頻、數字內容和電子終端產品等,讓那些有志於譯介中國文化的青年人才從小項目入手,從有趣的內容入手,在享受翻譯中國文化的樂趣、深入中國文化創意領域、感受中國藝術與思想的內在激情和無窮潛力的過程中,當好「文化使者」,把無比豐富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到那一天,或許我們將不再驚訝於外國人自發形成的中文「字幕組」「翻譯志願者」遍地開花,不再擔心小語種翻譯工作後繼無人,不再憂慮「中國問題」解釋權被少數帶有偏見的媒體評論人掌控,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全民總動員」的號角才能在世界迴蕩。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重要途徑。本欄目即日起推出「關注翻譯文化」系列,約請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聚焦當下翻譯文化生態。(蔣好書)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新媒體時代,什麼值得翻譯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中式英語」中的許多表達方式開始融入英語之中,如「土豪」「大媽」「人山人海」等;許多曾被認為是「高大上」的外文詞彙現在也有了更「接地氣」的民間「譯法」,如「百老匯」對應「寬街」,「珍珠港」對應「蚌埠」等;每當一部新電影出爐,就會有一大批「粉絲」熱情地參與志願翻譯並熱烈爭論其譯法好壞;而隨著機器翻譯、雲翻譯等新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跨文化翻譯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只有少數專業人員才能掌握的技能
  • 陳永東: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
    陳永東: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來源:TopMarketing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陳永東演講實錄)大清早很多人沒有趕到,我第一個開炮了。非常忐忑,因為在座有許多業界的大咖,卻是學界代表首先發言。企業最應該關心的是用戶最頭疼什麼。右上角這個產品叫做翻譯筆,我們查單詞,輸入一遍,把這個筆放點這個單詞,解釋就在筆上出現來,這就是單詞翻譯方面的痛點。第三個是小而美思維。例如,Instagram即是這樣的產品,當時Facebook收購它時,它只是13個人的公司,Facebook卻花了10億美元。第四個是極客思維。
  • 新媒體真知——全民自媒體時代
    信息發布實時,只有新媒體才真正具備無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新媒體用強大的軟體和網頁呈現內容,可以輕鬆地實現24小時在線。新媒體交互性極強,獨特的網絡介質使得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係走向平等,可以通過新媒體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影響信息傳播者。
  • 5G時代新媒體巨變,或從馬欄山開始
    人工智慧和5G商用將開啟智能互聯新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也將隨之發生顛覆性變化。媒體破繭蝶變的必要條件也已經成熟,媒體變革時代的大幕已然開啟。正是在這個節點上,2019中國新媒體大會於11月29日上午在長沙一個叫馬欄山的地方開幕,1000多名行業大咖齊聚馬欄山,探討5G時代中國新媒體變革趨勢與發展未來。業內人士分析評價,此次大會將成為新媒體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本文從新媒體的簡介、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和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 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現象的探析
    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兒童的成人化體現在外表、言語、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視聽本位、秘密暴露、經驗同質、娛樂至死、童年消逝等是導致新媒體時代兒童成人化的主要原因。我國學者卜衛則將成人化的兒童期定義為:在知識、情感能力發展上尚未完成的成人,也就是說,在電視時代,沒有真正的兒童與成人,有的只是兒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兒童[3]。筆者認為,成人化的兒童是生理、認知與情感方面並未完全發育成熟的「小大人」,其衣著打扮、言行舉止、欲望訴求均酷似於成人。究竟「被長大」「成人化」對兒童來說是好還是壞,值得我們深思。
  • 「神翻譯」還有什麼值得敬畏
    (原標題:「神翻譯」還有什麼值得敬畏) 近日,一則新書的「翻譯錯誤
  •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三個精準投放
    原標題: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三個精準投放    【導語】在新媒體時代,要以青年的網絡行為特徵為切入點,從時機、形式、內容三方面精準投放信息,有效開展價值疏導和價值引領。    新媒體時代重新定義了人們的生活,給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帶來了極為深刻的變革,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挑戰。青年是新媒體環境下的龐大受眾群體,同時也是意識形態鬥爭的重要爭奪對象,誰抓住了青年,誰就掌握了未來的主導權。基於此,在新媒體時代,要以青年的網絡行為特徵為切入點,從時機、形式、內容三方面精準投放信息,有效開展價值疏導和價值引領。
  • 什麼是新媒體?怎麼界定新媒體?
    什麼是新媒體?這個問題就像是什麼是網際網路一樣。新媒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絕對的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的概念也會進一步延伸變化,但我們怎麼樣去定義並界定這種抽象化的概念呢?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先來看看「別人」都怎麼說,最後我在結合學術界的觀點和業界的實踐做一個統一的說明。
  • 新媒體時代 動漫產業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導語:伴隨著網絡的普及,新媒體這個概念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新媒體切實的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什麼是新媒體?這個時代是一個社交的時代,這一點從Facebook、QQ等社交工具所擁有的用戶數量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而相比於之前的文字敘述、影聲敘述,新媒體無疑在互動性上有著強大的優勢。新媒體形態下的動漫產業在新媒體的發展歷程中,不得不提及它對動漫產業所帶來的影響。
  • 陳惠芳:新媒體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網際網路+生活,網際網路+詩人,網際網路+詩歌。網際網路本身就是生活。當下,絕大多數人離不開網際網路,離不開手機。從傳統紙媒空間穿行而來的詩人,尤其如此。新媒體時代,帶給詩人與詩歌的巨大影響,顯而易見。新的排列組合,新的分化瓦解,新的審美取向,新的評價體系,都出現了。
  • 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策略研究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電視媒體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現狀,然後以央視紀錄頻道為例,分析電視媒體轉型的成功經驗,提出電視媒體轉型升級的策略。
  • 用悠久國學助力新媒體時代的青少年
    用悠久國學助力新媒體時代的青少年  孔子學堂讀書會舉辦「新媒體與國學傳播」論壇中國青年網特約記者馬慧娟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5日電(特約記者 馬慧娟)在新媒體時代,國學的價值和意義何在?傳統與時尚如何找到完美的契合點?3月3日,孔子學堂讀書會「新媒體與國學傳播」論壇在京舉行。與會者圍繞上述兩個議題以及如何做好「國學+」、國學傳播的符號化和標誌化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和交流。
  • 頭條|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何方?
    目前,媒體融合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對於科學普及和宣傳工作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給傳統專業性較強的科普刊物帶來了許多困擾。科普期刊如何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科普期刊在網際網路科普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分享?新形勢下科普期刊在移動科普方面還面臨著哪些不足和挑戰?
  • 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原標題: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文摘類報紙的發展遭受嚴重衝擊,其與都市報相比,在時效性、廣告傳播、資金收益、影響力等方面均處於弱勢地位。但文摘類報紙本身具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及發展意義,仍然可以在激烈的新媒體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 新媒體時代新聞報導的新思路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報導模式,提高了宣傳效率新媒體信息化、網絡化、數位化、聯通化等優越性,極大地提高了新聞報導的宣傳效率與效能。在新媒體的影響下,新聞報導在許多方面發生了改變,呈現出了新特點。第一,互動即時性。與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使得新聞報導更加快捷與方便。
  • 《智能時代新媒體概論》教材助推「智能+」
    而《智能時代新媒體概論》出版,也正是從以往眾多的新聞和新媒體教材的手上,接過培養新型新聞傳播人才的接力棒,在教材除舊布新、助推「智能+」的賽道上迅跑。 智能+是本教材為讀者抹上的一道基礎底色,從橫向上充分體現了現代學科融合的必然趨勢。進入21世紀,由於大數據、IOT、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腦機結合等新技術的驅動,使得人類信息傳播進入了暫新的智媒體時代。
  • 新媒體VS自媒體,新媒體運營是什麼?怎麼做好新媒體運營?
    三微授漁,授你以漁,想知道新媒體運營那點事嗎?LOOK!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近乎所有行業的商業模式都在隨之改革,不管遲或早,都想要搭上網際網路這一趟時代列車。與之伴生的,是眾多網際網路新就業崗位的誕生,比如,一直以來被大家所熟知的新媒體運營和近兩年來被捧上神位的自媒體。雖說新媒體與自媒體僅一字之差,但真正清楚二者之間區別的人不多,哪怕是身處其中的運營人們,解釋起來大多也都是模稜兩可。而今日新媒體運營需要了解並利用到的自媒體平臺有哪些呢?自媒體矩陣又是什麼?怎麼真正地做好一個新媒體運營呢?
  • 新媒體草根時代終結,賺容易錢的時代過去了?
    據新榜從業界得到的情報表明,近期我們將會看到多起千萬級別的新媒體融資案例密集宣布。不過這些都是此前已經拿到錢的公司進入下一輪。新媒體投資的種子和天使階段基本結束,A輪、B輪成為主流。 種種跡象都表明,新媒體的草根時代結束了。 The good old days 事情要從草根是怎麼利用新媒體崛起的說開來。
  • 新媒體時代媒體承擔哪些社會責任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愈加重要。科學引導媒體發展方向,不斷增強媒體的社會責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強化媒體的自律與他律,是加強媒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