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
重視經典、長篇、大部頭的對外譯介,忽視不完整、不系統、跨界、短平快、消費性極強的文化信息的傳播,「嚴謹的輸出導向」和「活潑的需求期待」之間存在縫隙,導致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常常過於死板緊張,缺少靈活變通
一段時間以來,大眾對文化翻譯的關注持續升溫,文化翻譯的影響力已從學術殿堂擴展到了整個社會。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中式英語」中的許多表達方式開始融入英語之中,如「土豪」「大媽」「人山人海」等;許多曾被認為是「高大上」的外文詞彙現在也有了更「接地氣」的民間「譯法」,如「百老匯」對應「寬街」,「珍珠港」對應「蚌埠」等;每當一部新電影出爐,就會有一大批「粉絲」熱情地參與志願翻譯並熱烈爭論其譯法好壞;而隨著機器翻譯、雲翻譯等新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跨文化翻譯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只有少數專業人員才能掌握的技能,「高手在民間」,我們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文化翻譯「全民總動員」的時代。
大眾對翻譯的興趣如此之濃,與新媒體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有關。正如傳播學家李普曼所預言的,由媒體信息營造出來的、不同於「現實環境」的「虛擬環境」現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在這個「虛擬環境」中,信息的傳遞可謂「環球同此涼熱」。每一部熱播的影視劇、一段搞笑的視頻乃至一本流行的小說,都會以極快的速度穿越各國語言,經由譯者的消化處理,「妥妥地」融入全球範圍的受眾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翻譯、出版乃至媒體機構的反應卻往往不一定是最快的,譯法也不一定最為大眾所接受。在他們通過官方途徑「定稿」之前,無數通曉外語的熱心人早已興奮地拿起譯筆、話筒、手機、電腦,開始了主動的跨語言翻譯與傳播工作。
然而,在中外文化信息通過新媒體廣泛、迅速的互譯與傳播過程中,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化的信息譯介的速度和廣度,大大超過了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信息譯介和傳播的程度。中外文化信息與作品譯介傳播的不對稱更加明顯,「翻譯鴻溝」也變得更深。當更多的中國受眾可以輕鬆地通過本土化翻譯內容,掌握美國最流行的魔幻小說、政治影視劇、青少年文學時,中國積澱五千年的文化內容,卻仍然塵封於艱深的漢字世界與壁壘森嚴的學科規範之中,難以轉化成具有當代性、世界性和感染力的大眾文化產品,難以被潛在的中外讀者、譯者和熱心「粉絲」發現、了解、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遺憾。對很多小語種受眾來說,中文更是一道被過分誇大的障礙,讓他們沒有勇氣穿越其中,真正走進和享受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對外翻譯真的沒有群眾基礎嗎?其實不然。有人認為許多外國文化作品「門檻」低,「普適性」更強,更容易被翻譯,中國文化作品「門檻」高,沒有「普適性」,不容易被翻譯。是這樣嗎?絕對不是。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定義「什麼值得翻譯」。傳統對外譯介的扶持目標,常常集中於成套的經典、長篇小說、大部頭的作品,仿佛把中國文化變成世界級經典「送出去、供起來」就是文化譯介的最佳出路,且翻譯過程也十分注重嚴密的體系、程序,唯恐失去「原汁原味」。此舉對於學術研究、圖書館收藏、高層交流固然意義重大,但事實上,從普通人的接受習慣來看,每個帶著固有文化習慣和接受視野的人接觸和接受外來文化時,往往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樂趣到思想,由體驗到對話,而且往往還需要由他們所信任的譯者對其進行本土化處理和創造性吸收。從某種意義上說,譯者也是創造者,要有自己創作的空間和餘地,才能真正讓一部來自異國的作品在本土落地、生根、散發魅力,就像中國人閱讀的雨果、託爾斯泰,也都具有中文獨特的節奏韻律一樣。因此,對中國文化作品的對外傳播,很多情況下也要鼓勵和支持優秀譯者必要的「編譯」,或者通過與熟悉外國讀者的國際編輯、文學經紀人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才能讓作品更好「落地」。
從傳播內容來看,除了傳統出版、影視機構的大部頭作品之外,更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往往來自碎片化的信息、文章乃至故事、評論、視頻和圖片,他們想「採購」的,往往不是「成套設備」,而是「零售商品」,這部分工作其實也不可小視。例如,許多人未必通讀過莫言的作品,卻可能關注過他的演講和「語錄」,希望知道他和中國當代作家群體的關係;許多人未必熟知《西遊記》,卻對「西遊記的管理學理念」頗感興趣,想知道它對中國人的生活有多大影響;許多人未必能啃完全部中國歷史,卻對道聽途說的中國歷史傳奇人物津津樂道,希望藉此豐富自己的歷史想像;許多人聽說過中國詩文的輝煌成就,希望能下載一些可供吟誦的篇章;還有許多人從未來過中國,卻希望通過網站查詢到中國各地博物館的藏品、考古成果、藝術家的代表作……凡此種種看似不完整、不系統、跨界、短平快、消費性極強的文化信息需求,恰恰很少得到中國對外文化譯介扶持體系的關注和支持,其結果,就是導致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常常過於死板緊張,缺少靈活變通。
這種「嚴謹的輸出導向」和「活潑的需求期待」之間的縫隙,可能還需要通過完善對外文化交流與翻譯扶持機制、大膽創新理念才能填補。可以設立更有遠見的文化譯介扶持基金,從民間開始,從人才早期發展開始,關注和培育中外文化翻譯人才。同時,在文化作品的譯介輸出和傳播機制上做出更加大膽的嘗試,將譯介支持拓展到期刊、文章、視頻、數字內容和電子終端產品等,讓那些有志於譯介中國文化的青年人才從小項目入手,從有趣的內容入手,在享受翻譯中國文化的樂趣、深入中國文化創意領域、感受中國藝術與思想的內在激情和無窮潛力的過程中,當好「文化使者」,把無比豐富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到那一天,或許我們將不再驚訝於外國人自發形成的中文「字幕組」「翻譯志願者」遍地開花,不再擔心小語種翻譯工作後繼無人,不再憂慮「中國問題」解釋權被少數帶有偏見的媒體評論人掌控,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全民總動員」的號角才能在世界迴蕩。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重要途徑。本欄目即日起推出「關注翻譯文化」系列,約請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聚焦當下翻譯文化生態。
——編者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9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