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新媒體時代,什麼值得翻譯

2020-12-11 人民網

  漫畫
  徐鵬飛

  重視經典、長篇、大部頭的對外譯介,忽視不完整、不系統、跨界、短平快、消費性極強的文化信息的傳播,「嚴謹的輸出導向」和「活潑的需求期待」之間存在縫隙,導致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常常過於死板緊張,缺少靈活變通

  

  一段時間以來,大眾對文化翻譯的關注持續升溫,文化翻譯的影響力已從學術殿堂擴展到了整個社會。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中式英語」中的許多表達方式開始融入英語之中,如「土豪」「大媽」「人山人海」等;許多曾被認為是「高大上」的外文詞彙現在也有了更「接地氣」的民間「譯法」,如「百老匯」對應「寬街」,「珍珠港」對應「蚌埠」等;每當一部新電影出爐,就會有一大批「粉絲」熱情地參與志願翻譯並熱烈爭論其譯法好壞;而隨著機器翻譯、雲翻譯等新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跨文化翻譯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只有少數專業人員才能掌握的技能,「高手在民間」,我們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文化翻譯「全民總動員」的時代。

  大眾對翻譯的興趣如此之濃,與新媒體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有關。正如傳播學家李普曼所預言的,由媒體信息營造出來的、不同於「現實環境」的「虛擬環境」現已成為每個人生活的重要組成。在這個「虛擬環境」中,信息的傳遞可謂「環球同此涼熱」。每一部熱播的影視劇、一段搞笑的視頻乃至一本流行的小說,都會以極快的速度穿越各國語言,經由譯者的消化處理,「妥妥地」融入全球範圍的受眾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翻譯、出版乃至媒體機構的反應卻往往不一定是最快的,譯法也不一定最為大眾所接受。在他們通過官方途徑「定稿」之前,無數通曉外語的熱心人早已興奮地拿起譯筆、話筒、手機、電腦,開始了主動的跨語言翻譯與傳播工作。

  然而,在中外文化信息通過新媒體廣泛、迅速的互譯與傳播過程中,中國讀者對外國文化的信息譯介的速度和廣度,大大超過了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信息譯介和傳播的程度。中外文化信息與作品譯介傳播的不對稱更加明顯,「翻譯鴻溝」也變得更深。當更多的中國受眾可以輕鬆地通過本土化翻譯內容,掌握美國最流行的魔幻小說、政治影視劇、青少年文學時,中國積澱五千年的文化內容,卻仍然塵封於艱深的漢字世界與壁壘森嚴的學科規範之中,難以轉化成具有當代性、世界性和感染力的大眾文化產品,難以被潛在的中外讀者、譯者和熱心「粉絲」發現、了解、傳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遺憾。對很多小語種受眾來說,中文更是一道被過分誇大的障礙,讓他們沒有勇氣穿越其中,真正走進和享受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對外翻譯真的沒有群眾基礎嗎?其實不然。有人認為許多外國文化作品「門檻」低,「普適性」更強,更容易被翻譯,中國文化作品「門檻」高,沒有「普適性」,不容易被翻譯。是這樣嗎?絕對不是。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定義「什麼值得翻譯」。傳統對外譯介的扶持目標,常常集中於成套的經典、長篇小說、大部頭的作品,仿佛把中國文化變成世界級經典「送出去、供起來」就是文化譯介的最佳出路,且翻譯過程也十分注重嚴密的體系、程序,唯恐失去「原汁原味」。此舉對於學術研究、圖書館收藏、高層交流固然意義重大,但事實上,從普通人的接受習慣來看,每個帶著固有文化習慣和接受視野的人接觸和接受外來文化時,往往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樂趣到思想,由體驗到對話,而且往往還需要由他們所信任的譯者對其進行本土化處理和創造性吸收。從某種意義上說,譯者也是創造者,要有自己創作的空間和餘地,才能真正讓一部來自異國的作品在本土落地、生根、散發魅力,就像中國人閱讀的雨果、託爾斯泰,也都具有中文獨特的節奏韻律一樣。因此,對中國文化作品的對外傳播,很多情況下也要鼓勵和支持優秀譯者必要的「編譯」,或者通過與熟悉外國讀者的國際編輯、文學經紀人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才能讓作品更好「落地」。

  從傳播內容來看,除了傳統出版、影視機構的大部頭作品之外,更多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往往來自碎片化的信息、文章乃至故事、評論、視頻和圖片,他們想「採購」的,往往不是「成套設備」,而是「零售商品」,這部分工作其實也不可小視。例如,許多人未必通讀過莫言的作品,卻可能關注過他的演講和「語錄」,希望知道他和中國當代作家群體的關係;許多人未必熟知《西遊記》,卻對「西遊記的管理學理念」頗感興趣,想知道它對中國人的生活有多大影響;許多人未必能啃完全部中國歷史,卻對道聽途說的中國歷史傳奇人物津津樂道,希望藉此豐富自己的歷史想像;許多人聽說過中國詩文的輝煌成就,希望能下載一些可供吟誦的篇章;還有許多人從未來過中國,卻希望通過網站查詢到中國各地博物館的藏品、考古成果、藝術家的代表作……凡此種種看似不完整、不系統、跨界、短平快、消費性極強的文化信息需求,恰恰很少得到中國對外文化譯介扶持體系的關注和支持,其結果,就是導致中國文化的國際形象常常過於死板緊張,缺少靈活變通。

  這種「嚴謹的輸出導向」和「活潑的需求期待」之間的縫隙,可能還需要通過完善對外文化交流與翻譯扶持機制、大膽創新理念才能填補。可以設立更有遠見的文化譯介扶持基金,從民間開始,從人才早期發展開始,關注和培育中外文化翻譯人才。同時,在文化作品的譯介輸出和傳播機制上做出更加大膽的嘗試,將譯介支持拓展到期刊、文章、視頻、數字內容和電子終端產品等,讓那些有志於譯介中國文化的青年人才從小項目入手,從有趣的內容入手,在享受翻譯中國文化的樂趣、深入中國文化創意領域、感受中國藝術與思想的內在激情和無窮潛力的過程中,當好「文化使者」,把無比豐富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到那一天,或許我們將不再驚訝於外國人自發形成的中文「字幕組」「翻譯志願者」遍地開花,不再擔心小語種翻譯工作後繼無人,不再憂慮「中國問題」解釋權被少數帶有偏見的媒體評論人掌控,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全民總動員」的號角才能在世界迴蕩。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文化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重要途徑。本欄目即日起推出「關注翻譯文化」系列,約請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聚焦當下翻譯文化生態。

  ——編者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9日 14 版)

相關焦點

  • 新媒體時代,什麼值得翻譯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中式英語」中的許多表達方式開始融入英語之中,如「土豪」「大媽」「人山人海」等;許多曾被認為是「高大上」的外文詞彙現在也有了更「接地氣」的民間「譯法」,如「百老匯」對應「寬街」,「珍珠港」對應「蚌埠」等;每當一部新電影出爐,就會有一大批「粉絲」熱情地參與志願翻譯並熱烈爭論其譯法好壞;而隨著機器翻譯、雲翻譯等新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跨文化翻譯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只有少數專業人員才能掌握的技能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而在新媒體時代,社交網絡的所有埠都可以發表評論,媒體設立議程設置的功能也逐漸的在弱化,可以說主流媒體的評論,遭遇了網絡評論的「熱核聚變」(盧新寧,2017)。但是人民日報肩負著發表黨的觀點和輿論風向標的責任,在輿論中的地位不能夠被邊緣化。就是在這個時候,人民日報評論部作為人民日報輸出觀點的重要力量,也需要被新媒體的網絡環境倒逼著往新媒體的方向發展。
  • 人民日報新媒體上新!「最強大腦」來了
    人民日報新媒體上新!「最強大腦」來了 智慧媒體時代 媒體人的工作方式該是什麼樣?
  • 5G時代新媒體巨變,或從馬欄山開始
    若干年後,回望5G時代新媒體發展的歷程,人們一定會記住一個名字——馬欄山。5G時代分水嶺,馬欄山開啟媒體變革新馬達中國新媒體大會是中國新媒體領域具有標誌性、權威性、專業性的行業盛會。此外,來自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記協、人民日報、新華社、復旦大學等媒體主管部門、新聞機構、新聞行業組織、網際網路企業、新聞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千餘名重量級人物參會。規格不可謂不高,陣容不可謂不大。更重要的是,它恰恰是5G商用之後中國新媒體領域第一次如此高規格的大會,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 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原標題: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文摘類報紙的發展遭受嚴重衝擊,其與都市報相比,在時效性、廣告傳播、資金收益、影響力等方面均處於弱勢地位。但文摘類報紙本身具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及發展意義,仍然可以在激烈的新媒體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 《人民日報》丁偉談微時代轉型:遵循中道主義
    丁偉在烏鎮@桐鄉中國微博大會的新媒體論壇上發言 張茵 攝  中新網桐鄉6月15日電(記者 趙曄嬌 實習生 肖娜)6月15日,烏鎮@桐鄉中國微博大會的新媒體論壇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開幕。論壇上,《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副主任丁偉表示,網絡促進了人們的生活轉型,微博改變了信息生成的樣式。當今時代,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傳統媒體想要從中脫穎而出、有一席之地,就既要發揮傳統媒體優勢,又要注重微博表達技巧,在表達觀點時遵循去兩端、取中道的「中道主義」;放大共識;既做到彌合分歧又做到行為塑造。
  • 新媒體文,是什麼?
    文:霍輝我們的課程是新媒體寫作,那就先聊聊什麼是新媒體。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它利用網際網路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媒體。新媒體寫作與傳統媒體寫作有什麼區別?新媒體寫作和傳統媒體的寫作真的區別很大。
  • 「你好祖國」花樣點讚新中國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聯合新媒體大號卡娃...
    「你好祖國」花樣點讚新中國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聯合新媒體大號卡娃微卡掀起正能量愛國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黃曉明、李易峰、李現的歌聲,楊冪的大拇指速寫,迪麗熱巴的雙手比心
  • 小紅書喜提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國福」 獨家提供視頻內容
    導語:新春佳節之際,人民日報客戶端策劃「春節籤到贏福袋」活動,小紅書以其強大的視頻生態和匯聚2億當代年輕人獨有的精神風貌,成為人民日報春節獨家視頻合作夥伴。  2月5日至11日(即大年初一至初七),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春節籤到贏福袋」重磅打通春節假期每一天。
  • 百度AI助力人民日報創作大腦,開啟媒體3.0時代
    以今天的視角看,這個預言走向現實的速度會變得更快,它也代表了傳統紙質媒體的衰落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當然,傳媒行業從不因任何數位化技術的出現而失去光彩,相反通過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化技術的結合,全新的媒體形態反而將新聞打造成了產品,覆蓋了更多人群,創造更大的影響力。
  • 新媒體時代堅持用「腳」採訪的不老魔力
    筆者反思多年一線實踐,深刻地體會到,越在新媒體時代,越有必要強調用「腳」採新聞這一傳統的新聞採訪理念。本文結合自身實踐,擬從新媒體時代新聞為何依然需要用「腳」採、用「腳」採訪究竟有何好處、如何更好用「腳」採訪等方面作以簡要的分析和思考。
  • 陳永東: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
    陳永東: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來源:TopMarketing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思維(陳永東演講實錄)大清早很多人沒有趕到,我第一個開炮了。非常忐忑,因為在座有許多業界的大咖,卻是學界代表首先發言。企業最應該關心的是用戶最頭疼什麼。右上角這個產品叫做翻譯筆,我們查單詞,輸入一遍,把這個筆放點這個單詞,解釋就在筆上出現來,這就是單詞翻譯方面的痛點。第三個是小而美思維。例如,Instagram即是這樣的產品,當時Facebook收購它時,它只是13個人的公司,Facebook卻花了10億美元。第四個是極客思維。
  • realme真我攜手人民日報新媒體 推出「未來由你奧利給」聯名手機禮盒
    人民日報新媒體發布微博,鼓勵邁向人生新階段的學子們一起「加油,奧利給!」今天,人民日報新媒體發布微博,鼓勵年輕學子們勇敢向前,為夢想而努力,鼓勵每一個「真我少年」能夠在暑假為自己好好充電,以迎接未來的挑戰,號召大家趁年輕提升自己,一起努力一起奧利給!
  • 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原標題: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 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揭曉
    華聲在線11月19日訊(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王為薇)今日舉行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內容創新創優分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中央及地方媒體都湧現出了一批重量級、現象級、代表性、標誌性的新媒體作品,一批彰顯新媒體時代記者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全媒體現場報導,一批代表媒體融合新進展的創新創意成果。獲評「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地方媒體)」的作品分別是:湖北長江雲新媒體集團《共同「面」對,為武漢加油!
  • 新媒體真知——全民自媒體時代
    信息發布實時,只有新媒體才真正具備無時間限制,隨時可以加工發布。新媒體用強大的軟體和網頁呈現內容,可以輕鬆地實現24小時在線。新媒體交互性極強,獨特的網絡介質使得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關係走向平等,可以通過新媒體的互動,發出更多的聲音,影響信息傳播者。
  • 人民日報新媒體揭秘歐派衣櫃的成功秘籍
    作為人民日報新媒體欄目組的一則實地探訪直播節目,《走讀》以「引領全屋定製時代——探訪歐派衣櫃的成功之道」為主題,採用實地走訪加深度訪談的形式,系統解讀了歐派衣櫃登頂「衣櫃一哥」背後的五大核心優勢。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人類信息的傳播方式,也對人們的言行方式造成極大的衝擊,給社會結構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開創了媒介傳播的新語境時代。本文從新媒體的簡介、新媒體語境的概念釋義和新媒體語境的特徵解讀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 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和年輕人的關係其實更緊密了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壟斷了定義權,但今天除了媒體還有商業網站、受眾、各種各樣的廣告商業機構,大家一塊來定義新聞是什麼。」「所以一件裙子,到底是金黃色的還是藍色的,這是一個熱點話題,也是受眾眼中的新聞。用我們專業的觀點來看,今日頭條上80%的東西都不是新聞,但對於普通受眾來說,每天在哪裡看新聞?今日頭條。」第二個方面是記者的顛覆。
  • 人民日報:辯證認識翻譯中的「誤讀」
    博爾赫斯就說過:好的文學作品能夠戰勝粗製濫造的翻譯。還有一種幾乎不可思議的情況:譯文勝過原作。聽說翻譯成德語的莎士比亞就比原文的莎士比亞還要出色。   翻譯行為會觸及翻譯的「政治」,而翻譯的「政治」必然觸及語言和文化的地域性,以及性別、文化身份塑造等多方面的問題。不是只有國家主導的翻譯工程才會有政治內涵,任何翻譯都免不了這一點,因為只要是有差異的地方就會有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