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辯證認識翻譯中的「誤讀」

2020-12-15 人民網

  信息轉換(漫畫)
  徐鵬飛

  翻譯會導致誤讀,不是技術層面上的誤譯,而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化語境到另一種文化語境必然帶來的誤讀

     

  通過翻譯,我們得以走近世界上說其他語言的人們,經由認識他人來更好地認識自己。但翻譯行為本身從來沒能免遭質疑:有人說偉大的直覺可以超越翻譯,也有人引用詩人弗羅斯特的話說,詩歌是在翻譯中丟失的東西。雖然有人查遍弗羅斯特的全集,也沒能找到這一說法。我想說,首先,譯者是為交流做基礎工作的人;其次,翻譯中丟掉的不外乎語言的音樂性、雙關語、特定語言中的特定思維、特殊語境中的特殊表達等,但所謂詩歌在今天所包括的東西比這要大得多,況且好的翻譯一定少不了對於原文的語言再造。博爾赫斯就說過:好的文學作品能夠戰勝粗製濫造的翻譯。還有一種幾乎不可思議的情況:譯文勝過原作。聽說翻譯成德語的莎士比亞就比原文的莎士比亞還要出色。

  翻譯行為會觸及翻譯的「政治」,而翻譯的「政治」必然觸及語言和文化的地域性,以及性別、文化身份塑造等多方面的問題。不是只有國家主導的翻譯工程才會有政治內涵,任何翻譯都免不了這一點,因為只要是有差異的地方就會有政治。在當下中國,翻譯的「政治」首先涉及翻譯的選擇,即翻譯誰不翻譯誰、翻譯什麼不翻譯什麼的問題;其次,翻譯行為還涉及誤讀——不是技術層面上的誤譯,而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化語境到另一種文化語境必然帶來的誤讀。

  即使在中國文學內部,我們也能感受到今人對古人的普遍的誤讀。比如「詩」這個字: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說到「詩」,一定指的是《詩經》——楚辭雖然也是詩,但卻是不同於「詩」的詩。但是到漢朝說到「詩」的時候,就已經不非得指《詩經》了。而到今天,使用現代漢語的我們所說的「詩」已經既不一定是指《詩經》,也不一定是指漢詩、唐詩了。也就是說,無論「孔門詩教」還是歷代詩話,都不能被不假思索地、百分百地拿來套用於當代詩歌,儘管當代詩歌割不斷與古詩的血緣聯繫。再舉一個從外文到中文的例子:艾略特《荒原》的英文題目為The Waste Land,原本有垃圾場、廢墟的意思,但是在中文裡,我們大多數人會傾向於把「荒原」理解成一個自然意象。類似的誤讀如果發生在政治、社會領域,對歷史、文明、思想的影響得有多大,大家自己可以想像。

  有意思的是,誤讀也有它的正面意義,它和創造力是有關係的。全世界文明之所以有今天,離不開翻譯以及翻譯中的誤讀。某種程度上,翻譯也可以作為文化、文學批評的手段來使用。比如,通過比較英文的莎士比亞和翻譯成中文的莎士比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文作為一個龐大的文化身體所積累的文化潛意識。所以,我不是一個死摳翻譯一定要正確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的增加,我逐漸意識到在語言理解力之上的文化理解力的重要性。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原詩字面上的含義似乎全懂,但理解依然有偏差,這種時候,問題往往就出在譯者的文化理解力上。

  這種文化理解力上的難度未嘗不是翻譯的魅力所在。至少經由翻譯,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調整和豐富頭腦中的「世界地圖」。我還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我所認識的「國際」其實只是歐美。歐美到現在對我來說依然很重要,但恰恰是在歐美,我理解到所謂世界還包括東亞、中亞、南亞、小亞細亞、北非、南非、南美等許多地區——當然也少不了中國。世界並不只是英語世界,而是多元的。即使是在當今英語國家,來自非英語國家的移民作家其實相當活躍,他們的作品構成了英語寫作中一股重要的力量。翻譯它們,讓我意識到,現在身邊很多打著「國際化」口號的人,只是「西化」而已,不是真正的「國際化」。真正的國際化視野關乎文化創造力,而不僅僅是某種表面的生活方式。是翻譯讓我們在文化的意義上切身感受到世界的「多元」。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12日 14 版)

相關焦點

  • 「窈窕淑女」翻譯是誤讀?
    (原標題:「窈窕淑女」翻譯是誤讀?) 1964年,根據音樂劇版本改編上映的音樂電影《窈窕淑女》,令全世界為之著迷,但「窈窕淑女」這個題目竟然是誤讀?
  • 「美麗的誤讀」:詩歌翻譯因誤讀而成震撼譯作?
    [導讀]詩歌的意境本來是比較難以領會的,或者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但是又在詩歌原作上進行翻譯,這就不可避免的帶上了個人的理解,但或許「弄巧成拙」就成為「美麗誤讀」了。所以,總有一些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默默地從事著詩歌翻譯的探索工作。10月31日,由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詩與思:中法詩人對談」活動在京舉行。其中,詩歌翻譯的得失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焦點之一。
  • 「網絡身份驗證系統」中英文翻譯被誤讀
    「網絡身份驗證系統」中英文翻譯被誤讀   中翻英、英翻中  南都記者查閱了《中國日報》和《印度時報》的報導原文,其中確有一句國新辦主任王晨的直接引語「Wearealsoexploringanidentityauthenticationsystemforusersofonlinebulletinboardsystems。」
  • 服裝店這樣翻譯閩南話 市民吐槽不準易誤讀
    如果告訴你,這是閩南話的翻譯,估計還有人一時半會想不明白:「這真是閩南話嗎?」  前日,市民薛先生路過中山路某品牌服裝店,發現牆上滿是這類牽強附會的閩南話詞語,這在他眼中顯得「不倫不類」。  讀者:這翻譯易引起誤讀  薛先生對閩南文化頗有研究。
  • 西川:經由翻譯可體會世界的多樣性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翻譯會導致誤讀,不是技術層面上的誤譯,而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從一種文化語境到另一種文化語境必然帶來的誤讀  通過翻譯,我們得以走近世界上說其他語言的人們,經由認識他人來更好地認識自己。
  • 西川:經由翻譯,可以體會世界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原文載於《人民日報》2014年8月12日第14版文藝評論版。這篇文章短小精悍,闡釋了翻譯中的創造性以及為世界帶來的多樣性。在機器翻譯日益盛行的當下,這篇文章的指導意義也許會更加凸顯。作為翻譯從業者,也可以從文中找到很強的價值關懷。希望每位有志於語言翻譯的小夥伴,堅守自己的初心,從文化理解力和創造力擺脫機器翻譯的陰影,用自己的翻譯作品為世界的多樣性貢獻一己之力。
  • 《紅樓夢》被誤讀百年 專家:可以資助外國翻譯家
    另一譯本則由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譯,出版於1978年。  雖然海外的各語種翻譯的《紅樓夢》很多,但學者裴鈺發現,在英文版中,出現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錯誤。不僅體現在眾多的人名的翻譯上,甚至還出現了文化價值的歪曲。在《莎士比亞眼中的林黛玉》一書中,裴鈺列舉了很多翻譯不當之處,他認為最糟糕的是對林黛玉人名的翻譯。
  • 《紅樓夢》被誤讀百年 劉姥姥竟被說成基督徒
    另一譯本則由我國翻譯家楊憲益和夫人戴乃迭合譯,出版於1978年。  雖然海外的各語種翻譯的《紅樓夢》很多,但學者裴鈺發現,在英文版中,出現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錯誤。不僅體現在眾多的人名的翻譯上,甚至還出現了文化價值的歪曲。在《莎士比亞眼中的林黛玉》一書中,裴鈺列舉了很多翻譯不當之處,他認為最糟糕的是對林黛玉人名的翻譯。
  • 《哪吒》「英文翻譯」難題上熱搜!人民日報:急急如律令怎翻譯?
    具體來說,這是經由權威官媒人民日報發起的話題,目的就是為《哪吒》即將到來的海外上映計劃出謀劃策,解決劇中「經典臺詞」的英文翻譯問題。另外在相關評論區中,直譯的點讚數可是最為高企呢。那翻譯的問題算是徹底解決了嗎?哪有那麼簡單,一個坎邁過去了,緊接著還有數不勝數的大坎等著我們呢---「來來回回千百遍,小爺也是很疲倦」,這句極喪的哪吒口頭歌謠如何翻譯呢?
  • 人民日報文藝點評:如此「翻譯」害人不淺
    這不是神話,也不是「谷歌翻譯」帶來的科技進步,而是一種成本極低、收益可觀的文化造假。   翻譯小說《哈利·波特》的知名譯者馬愛農,近日將兩家出版社告上了法庭。中國婦女出版社及署名周黎的譯者2012年出版的譯作《綠山牆的安妮》與馬愛農1999年的譯本相似度達90%以上;新世界出版社從6種語言翻譯而來的「外國少年兒童譯叢」也都署上了「馬愛儂」這個「李鬼」式的筆名。
  • 新版四六級聽力翻譯最難 425分及格線屬誤讀
    新版四六級聽力翻譯最難 425分及格線屬誤讀   翻譯量增,靠運氣不行了  與四級相比,改革後六級更有難度,取消了完形填空,新六級的翻譯佔到30%的分數,要在30分鐘內將一篇中文短文翻譯為英語。不少參加六級的考生拿著網上成績單告訴記者,幾大題型中,翻譯失去的分數最多。
  • 「人民日報是了解中國和學習漢語的最佳渠道」(人民日報·海外情緣...
    不僅如此,他還分門別類地做人民日報的剪報,並精選文章翻譯成日語出版。如今,他依據人民日報整理編輯、翻譯的書籍超過70本。   獨創「三瀦式人民日報閱讀法」   近日,記者來到三瀦教授工作和生活的千葉縣柏市。在約好見面的咖啡廳,三瀦像出差一樣,帶了一個拉杆箱、一個帆布包和一個皮包,用於攜帶見證自己與人民日報之間緣分的資料。
  • 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 翻譯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一個"不折騰"折騰了翻譯界很多專家 翻譯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2015年03月19日 07:2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魏哲哲 字號 內容摘要:徵收語言服務企業『學徒稅』鼓勵並支持企業用
  • 西方價值觀中過度自我是誤讀中國陰陽能量本質造成的偏差
    中國價值觀中談化了自我。西方價值觀中顯示出過度的自我。我們說,西方價值觀中過度的自我,是誤讀了中國的自我能量和為他能量的陰陽和諧能量的本質,所造成的人為偏差,其絕對精神,絕對存在,絕對精神能量的存在的哲學根據在此。
  • 人民日報:「忠實於原文」還是「連譯帶改」
    並且,在這樣的翻譯所導致的「誤讀」中,「走出去」的不是真正的中國的莫言,而是葛浩文的莫言,不是真正的中國文學,而是經過翻譯「改頭換面」的中國文學。   除了國內評論界,國外漢學界對葛浩文的翻譯也有種種觀點和認識,如德國漢學家顧彬雖然表示葛浩文的翻譯方式「非常巧妙」,卻也認為他的翻譯「在很大程度上是創造了譯本暢銷書,而不是嚴肅的文學翻譯」。
  • 我對這樣的男人並不反感 |as such詞典誤讀
    下面這個句子你會怎麼理解和翻譯:We have nothing against men as such.
  • 中文色情傳單做封面 中歐關係:都是"誤讀"惹的禍?
    不過從這件頗具娛樂性的事件中,我們倒是能聯想到其他一些更為嚴肅的事情。中國方塊字和文化既漂亮又神秘,自然能帶給西方人震撼的審美享受,可是,如果並不理解這其中的真實意義和本來面貌,而是自以為是地想當然判斷,便會鬧出笑話來,此謂誤讀。據說更為著名的例子就是《霸王別姬》竟被翻譯成「再見了,我的小老婆」……不過此類誤讀事件尚屬無傷大雅,但如果誤會上升到了更高層面,那人們就不得不嚴肅對待了。
  • [人民日報]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頒獎典禮19日在北京舉行。該獎項由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翻譯研究院和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斯拉夫研究中心共同設立,旨在促進俄羅斯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進一步加強兩國文化交流。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在現場致辭中表示,外國文學翻譯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工具。
  • 第十六期:裡爾3000(終篇)談感想誤讀的意義
    誤讀當代,藝術致幻誤讀首先談下想法:作為一個留學生,誤讀已經成為一種日常嵌入了我的生活中
  • 人民日報新媒體時代,什麼值得翻譯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中式英語」中的許多表達方式開始融入英語之中,如「土豪」「大媽」「人山人海」等;許多曾被認為是「高大上」的外文詞彙現在也有了更「接地氣」的民間「譯法」,如「百老匯」對應「寬街」,「珍珠港」對應「蚌埠」等;每當一部新電影出爐,就會有一大批「粉絲」熱情地參與志願翻譯並熱烈爭論其譯法好壞;而隨著機器翻譯、雲翻譯等新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的生活,跨文化翻譯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只有少數專業人員才能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