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葉詩人」齊聚,暢談刻骨銘心的翻譯與創作

2020-12-14 藝綻

「九葉詩派」是20世紀中國的一個現代詩流派,又被稱為「中國新詩派」。1981年出版的《九葉集》,在當時有較大影響力。而《新九葉集》是詩人、譯者駱家和金重以中國新詩和當代西方現代詩為大背景,在曾求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堅持詩文創作兼翻譯工作的諸位詩友中細篩出九家,精心編選其作品、並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文集。該詩集日前首發。

「新九葉詩人」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每個人都既是詩歌的創作者,也是詩歌的翻譯者。《新九葉集》九位詩人中的6位還齊聚北京,與特邀嘉賓莫非、汪劍釗、薛慶國共同探討詩歌翻譯、創作與分享的多種可能性。

《新九葉集》首發會

現場,李金佳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們為什麼要翻譯?在詩人、《世界文學》主編、《新九葉集》作者之一高興看來,一切都是源於他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高興講述了自己年輕時候因為荷爾蒙導致的衝動,從事羅馬尼亞語的學習,是因為他認為羅馬尼亞是那種「能經常看著穿著泳衣的姑娘的國度」。詩人、俄語譯者、攝影師駱家則表示,自己也沒有想到會在詩歌的道路上走這麼遠,是外語將自己帶入了詩歌創作中。

在所有人都感受到生活的碎片化之後,翻譯和寫作對於詩人姜山來說其實是比較被動和隨性的,「對我來說翻譯可能意味著深入的閱讀,從閱讀到翻譯的路很長,但是開始了翻譯才能把這些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

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教授薛慶國表示,翻譯的意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最讓他刻骨銘心的翻譯是大學時期沒有安裝暖氣的宿舍裡翻譯紀伯倫的作品,他用一個紙箱子堵住牆上的洞,把被子裹在身上,甚至忘了寒冷。而詩人、英語譯者少況則提到了「翻譯就是背叛」的觀點,他認為,翻譯儘管是很艱難的工作,然而寫詩讀詩本身就是很快樂的事情,享受這個過程最重要。

詩人、評論家、翻譯家汪劍釗表示,自己是受惠於翻譯的,非常慶幸自己當年讀的不是中文系而是俄語系,可以從原文中去感受普希金等詩人的魅力。有的人會懷疑讀譯文和原文有不同之處,有一種說法是譯詩是一場冒險的戀愛,但是汪劍釗認為對一首詩歌的翻譯也是一個孕育的過程,「寫作本身就是一個翻譯的過程,翻譯是人類很必要的傳統,人類這是通過類似翻譯的活動才能互相溝通、互相理解」。

在活動現場,嘉賓紛紛朗誦了自己的詩歌,以詩悅友,表達了對詩歌、對生活的熱愛。

相關焦點

  • 「新九葉詩人」北京聚首 暢談詩歌的創作與翻譯
    《新九葉集》是詩人、譯者駱家和金重以中國新詩和當代西方現代詩為大背景,在曾求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堅持詩文創作兼翻譯工作的諸位詩友中細篩出9家,精心編選其作品、並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文集。11月30日,《新九葉集》九位詩人中的6位齊聚北京SKP RENDEZVOUS書店,他們與特邀嘉賓莫非、汪劍釗、薛慶國共同探討詩歌翻譯、創作與分享的多種可能性。
  • 「新九葉詩人」詩作首次結集問世
    「九葉詩派」是20世紀中國的一個現代詩流派,又被稱為「中國新詩派」。1981年出版的《九葉集》,在當時有較大影響力。而《新九葉集》是詩人、譯者駱家和金重以中國新詩和當代西方現代詩為大背景,在曾求學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堅持詩文創作兼翻譯工作的諸位詩友中細篩出九家,精心編選其作品並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詩文集。該詩集日前首發。「新九葉詩人」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他們每個人都既是詩歌的創作者,也是詩歌的翻譯者。
  • 穆旦:「九葉詩派」代表人物
    穆旦有魯迅般的孤獨與深刻,可惜一生總在創作圈外徘徊,與其才華相比,他留下的作品實在太少太少。     1976年3月,穆旦寫下詩歌《智慧之歌》,一句「我已走到了幻想底盡頭」,令人潸然淚下。
  • 新九葉之友丨趙四詩一首
    (圖片:Andy Warhol, Birth of Venus, 1984)在今天的「新九葉之友」專欄,我們有幸邀請到詩人
  • 《詩刊》主編李少君:成渝日新月異變化激發詩人創作靈感
    作為目前國內最高規格的詩歌藝術盛會,此次活動,匯聚了國內一大批知名詩人,齊聚成渝。《詩刊》主編李少君說,這次活動,在推進成渝雙城地區經濟圈建設背景下,以這樣的方式舉辦,可以大力推進兩地文化建設聯動。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文化建設重要性日益提升,成渝兩地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可以走在前列,在文化建設上同樣也可以走在前列。
  • 譯者|穆旦:作為詩人的翻譯家
    作為詩人的穆旦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錚,生於天津,祖上為浙江海寧望族,1932年入南開高中後開始寫新詩他那些交織著現代意識、民族憂患和時代批判性的詩篇,體現了強勁的創作活力。如果穆旦的創作能夠持續、深入下去,他很可能會將他自己及那個年代的中國新詩帶向一個更高的境地。很「可惜」的是,在這之後,穆旦基本上停止了自己的詩歌創作,代替他的,是一個詩歌翻譯家向我們走來。
  • 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東莞暢談創作歷程
    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東莞暢談創作歷程 >   中新網東莞12月21日電(李映民 李純 安致標)臺灣著名繪本畫家幾米今天作客廣東東莞莞城 「文化周末大講壇」, 作題為「我所熱愛的創作」的演講。
  • 九葉青花椒為什麼銷量那麼好,如何種植,九葉青花椒的高產技術
    九葉青花椒為什麼銷量那麼好,如何種植,九葉青花椒的高產技術花椒的品種有很多種,其中原產地在重慶的九葉青花椒銷量最好,這主要是因為九葉青花椒的花椒味兒好,還比其他花椒富含更多的鐵元素與錳元素,這些微量元素都是人體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
  • 近代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
    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1940年在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後,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 翻譯家查良錚,詩人穆旦
  • 我市舉辦文化旅遊推介會 國內外嘉賓齊聚一堂暢談合作
    我市舉辦文化旅遊推介會 國內外嘉賓齊聚一堂暢談合作 秦春成出席並致辭 桂林生活網訊(桂林日報記者李雲波)12月7日晚,桂林市文化旅遊推介會在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
  • 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解讀詩歌翻譯:二度創作
    原標題  2018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展開詩歌交流活動  一流的詩歌翻譯是「二度創作」  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趙振江解讀詩歌翻譯的訣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西昌攝影報導  11月19日,參加2018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的中外詩人們,深入到西昌多地進行詩歌交流及採風活動
  • 創作談丨陳惠芳:新詩歌時代,詩人的喜與憂
    網際網路+生活,網際網路+詩人,網際網路+詩歌。網際網路本身就是生活。當下,絕大多數人離不開網際網路,離不開手機。從傳統紙媒空間穿行而來的詩人,尤其如此。 新詩歌時代,帶給詩人與詩歌的巨大影響,顯而易見。新的排列組合,新的分化瓦解,新的審美取向,新的評價體系,都出現了。置身其中,詩人在快速、便捷的創作與交流中,負荷不是輕了,而是重了;責任不是小了,而是大了。
  • 天涯熱風:詩人、作家齊聚 椰城勁刮手機文學風
    獲獎選手、全國知名詩人、作家、文學評論家齊聚椰城,颳起一場手機文學旋風。  拇指記錄生活  「『拇指』是我們的家:『文聯』是父親的書房;『日誌』是我的閨房;『論壇』是母親的廚房……」拇指日誌之星刺狐妹妹稱。
  • 紀念|著名翻譯家巫寧坤: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遺憾的是,三十多年來,他們的作品既沒有受到新文學史家的重視,當然也就更沒有機會與廣大的新詩愛好者見面了。今天,在百花重放的詩壇上,江蘇人民出版社給我們送來了九片綠葉:四十年代九位青年詩人作品的選集《九葉集》。
  • 海南詩友追思著名詩人余光中
    2013年年底,他以85歲高齡應邀來瓊參加2013「兩岸詩會」,並以傑出影響力和對兩岸文化交流之貢獻獲詩會「桂冠詩人獎」。在「兩岸詩會」頒獎禮暨《鄉愁》交響樂詩會上,先生登臺朗誦《鄉愁》,講述創作背後的動人故事,隨後還參加了詩會的採風和講學活動。海南省臺辦主任劉耿深情回憶起與余光中先生交往的點滴。郭江曉 攝追思會上,與會人員佩帶著潔白的玫瑰,共同觀看余光中生平短片。
  • 近百中外詩人齊聚千年石室,這場屬於成都孩子的詩歌盛會堪稱驚豔
    △現場朗誦在2017成都首屆國際詩歌周校園朗誦會上,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近百位詩人與成都青少年學子齊聚一堂,通過詩歌這一世界語言,飛越時間的長河,將石室中學這片擁有2158年校史的土地匯聚成詩歌的海洋。
  • 一手翻譯,一手創作的兩面靈魂
    如果你在瀏覽書的時候碰到他們,可能想不到這幾位是詩人和作家。  他們有很多共同點,都是60後,全部來自東部省份,都精通一門外語因而成了翻譯家,又都因中了文學的「毒」進而開始自己的創作。最後兩個共同點使他們成為「創作+翻譯」的兼美舞者,他們的作品因此被灕江出版社收入了「雙子座文叢」,文叢還收入了豐子愷和莫雅平的作品。
  • 魯獎翻譯家 趙振江 「不寫詩」的詩人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身為資深西語詩歌翻譯,在過去幾十年裡,趙振江將包括聶魯達等在內的西班牙語重要詩人詩作翻譯成中文,詞準意達,詩意盎然,讓很多國內詩人以及廣大文學讀者受益。他對語言的見解,也帶給很多詩人啟發。如果說,詩人使用語言,是在用語言的花朵部分工作,詩歌翻譯家琢磨語言,是在語言的根部工作。趙振江在詩歌的內部、根部浸潤之深,領悟之透,早就抵達一名優秀詩人的高級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