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查良錚,詩人穆旦

2021-02-19 小道消息

不少讀者應該知道王小波很推崇翻譯家查良錚,也應該讀過這幾句詩: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 

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麼莊嚴, 

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

這是查良錚所譯普希金的《青銅騎士》裡面的詩句。即使是不讀詩的今天,也要承認,這樣的文字的確是好文字,有韻律,有美感。

查良錚是穆旦的本名。查家是浙江海寧大姓,名門望族。查良錚還有個叔伯兄弟叫查良鏞,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武俠小說家金庸。「查」字拆開為木旦,後用「慕旦」,再後則用「穆旦」。據說,金庸的筆名由來也是參考了本家哥哥的筆名取名方式。

作為詩人的穆旦現在被推為現代詩歌第一人,但是 1958 年之後中止了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的寫作,從 1954 年開始用業餘時間進行詩歌翻譯工作並署名查良錚,翻譯了普希金、濟慈、雪萊等詩人經典作品,並被認為「迄今為止中國詩歌翻譯史成就最大的一人」,藝術成就斐然。王小波讀到的《青銅騎士》應該就是詩人不能寫詩之後的譯作。

中國文學史必然有穆旦的位置的。

我們提到「真正意義上的詩歌」,這是指詩人在 1950 年代也寫過一些類似《美國怎樣教育下一代》的「詩歌」,我們不能苛求詩人,在那種壓力下很難不做出一些妥協。一個詩人因為外界壓力不能繼續進行真正的詩歌創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另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沈從文,沈從文在解放後轉而進行文物研究工作,不再寫小說,大悲哀。

北方高校南遷西南聯大,穆旦是隨幾百名師生組成的「步行團」橫跨三省奔赴昆明,據說他隨身帶了一本英漢詞典,背熟了幾頁就撕掉,到了昆明,詞典背完了。1942 年,作為隨軍翻譯參加杜聿明的抗日遠徵軍(這段經歷成為他反革命的證據),亡命熱帶雨林,九死一生。1949 年奔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1953 年回到大陸,1958 年被打為「歷史反革命分子」,從此中斷詩歌創作。

穆旦直到 1975 年才恢復詩歌創作。他在去世前不久所寫的一首詩中哀嘆:

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墓,

我冷眼向過去稍稍回顧,

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

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最近,陳年在節目上說穆旦比周杰倫更偉大,進而有「垃圾」說引發很多爭論,但願爭論之後能有人讀幾首穆旦的詩,了解一下這個人。其實,他是不是比周杰倫偉大並不重要。

題圖:Francesco Bongiorni

相關焦點

  • 譯者|穆旦:作為詩人的翻譯家
    回溯中國新詩史,縱然許多詩人都曾從事過翻譯或是作為詩人翻譯家而存在,但穆旦的情況與他們並不相同:卞之琳最初是從譯詩開始,然後「寫新詩寄感」、譯詩與寫詩相得益彰,戴望舒成名後也是如此,在創作和翻譯上同時推進,而穆旦呢,在其早年全力投入創作,他是在三十多歲正當盛年的階段轉向翻譯的,而且不是作為與創作相伴隨的翻譯,是作為一個職業翻譯家開始了他的另一種生涯。
  • 【懂】谷羽:查良錚(穆旦)怎樣學俄語
    查良錚(穆旦)怎樣學俄語      現在有些年輕人可能不知道,詩人穆旦和詩歌翻譯家查良錚是同一個人。查良錚是他的真實姓名,穆旦是筆名。這個筆名的來歷其實並不難猜測,把姓氏「查」字上下拆開,就成了木旦。木字的諧音字有羨慕的慕,肅穆的穆,他曾經使用過「慕旦」,最終選擇了筆名「穆旦」。今年4月5日是他誕辰百年紀念日。
  • 近代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1940年在西南聯大畢業後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
  • 穆旦誕辰百年祭:一顆星亮在天邊
    2018年4月5日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查良錚(穆旦)誕辰一百周年,又適逢清明節。為紀念這位著名詩人、翻譯家,南開大學舉行祭奠活動,並召開以「一顆星亮在天邊」為主題的詩歌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追念穆旦先生和他的詩歌事業。
  • 穆旦:「九葉詩派」代表人物
    與金庸同脈不同支     穆旦1918年生於天津,本名查良錚,乃江南查家之後,論輩分,是武俠大家金庸的堂哥。     江南查家在明清兩代獲秀才頭銜者800餘人,考取進士、舉人者133人,著名詩人查慎行兄弟三人同入翰林院,康熙曾御書「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賜查家。
  • 穆旦:他是詩人,有著悲劇性的一生,卻擁有相濡以沫的白富美妻子
    作者:山佳上面這張照片,我特欣賞,風華正茂,英氣逼人,眉宇間更有一種責任與擔當,心中的男神哦,他就是今天的男主詩人穆旦。穆旦的人生經歷,特別豐富。1938年2月,作為長沙臨時大學的學生,他參加了湘黔滇旅行團,歷時68天,徒步到達昆明;1942年2月,胸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志,他參加中國遠徵軍,擔任隨軍翻譯,出徵緬甸抗日戰場;1953年,他與妻子從芝加哥回到祖國,任教南開大學;他是翻譯家,晚年完成拜倫的巨著《唐璜》,被譽為不遜於原文的完美長詩。
  • 詩人穆旦:「為理想而痛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終於成笑談」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詩人、翻譯家。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留校任教。
  • 老一輩的著名翻譯家,因為他們才有精彩的西方文學
    錢鍾書先生也是看著他的譯作長大的,後來還寫了一篇題為《林紓的翻譯》的論文表達自己的翻譯見解。後來精通外文的人才越來越多,他們投身翻譯事業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西方文學譯著。下面來看一看老一輩的著名翻譯家有哪些。
  • 穆旦:讚美
    穆旦翻譯的《歐根·奧涅金》,1957年初版。我相信:25歲的穆旦行進在中國遠徵軍的行列中,那一直掛在臉上的微笑,肯定是一顆最亮的星。1939年,詩人系統地翻譯了拜倫、奧登、雪萊等詩人作品,所作詩歌充滿了逶迤瑰麗的現代主義色彩。1940年,詩人留在西南聯大任教,在敘永分校接待新生。《讚美》寫於1941年,第一段,以廣角鏡頭,描繪了灰色天空下的山巒、河流、草原,是一種廣泛的抒情,能夠明確的中心意象就是廣袤的農村。有兩個具象的物件如騾子車、槽子船,還能透露出一絲北方的味道。
  • 張佳瑋專欄:翻譯家先生們
    加上秋天過世的徐和瑾先生,世上又少了一位「我們從小看到大」的翻譯家。這些已逝的名字,包括但不限於傅雷先生、汝龍先生、查良錚先生、王道乾先生、管震湖先生、李丹與方與伉儷……徐和瑾然後我們發現,我們熟悉的諸位先生,也都老了。
  • 「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翻譯家巫寧坤逝世,終年99歲
    巫寧坤的翻譯作品包括《手術刀就是武器——白求恩傳》《了不起的蓋茨比》等。巫寧坤把自己的前半生歸納為「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網友評論巫寧坤簡介巫寧坤,中國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1938年,他作為揚州中學的一名流亡學生來到了武漢,參加了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受訓三個月。
  • 紀念|著名翻譯家巫寧坤: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1939至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1948年3月,巫寧坤從美國印第安納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1951年,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邀請巫寧坤回國從事英語教學,巫寧坤決定放棄博士學位,毅然歸國出任教授。
  • 這些大師既是才華橫溢的作家,又是成就斐然的翻譯高手
    俄羅斯文學翻譯家草嬰曾說,巴金的譯文既傳神又忠於原文,他所譯高爾基的短篇小說至今「無人能出其右」;而翻譯家高莽則評價說,巴金的譯文「語言很美」,表現出了「原著的韻味」。 巴金不僅自己愛譯,也鼓勵他人拿起譯筆。在《巴金書信集》中,有相當部分的信是寫給包括汝龍、蕭乾、文潔若、戈寶權、查良錚、高莽和巫寧坤在內的譯者的。
  • 黃燦然 一條道走到黑的詩人翻譯家
    黃燦然,詩人、翻譯家。1963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年移居香港。著有詩選集《遊泳池畔的冥想》《我的靈魂》等;譯有《裡爾克詩選》《新千年文學備忘錄》《內心活動》《如何讀,為什麼讀》等。譯作布羅茨基隨筆集《小於一》是新京報2014年致敬譯作。「阿巴斯始終充滿了擁有獨特觀察之眼的詩人對於世界特有的專注凝視和細緻觀察。」
  • 張佳瑋:不能翻譯的文字
    比如,翻譯無法將韻律與字句翻譯出來。比如愛倫坡的詩《致海倫》中,兩句: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翻譯出來:榮耀即希臘,宏大即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