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翻譯家巫寧坤逝世,終年99歲

2020-12-12 北晚新視覺網

美國當地時間8月10日,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逝世,終年99歲。

圖片來源:紀錄片《西南聯大》截圖

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後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巫寧坤的翻譯作品包括《手術刀就是武器——白求恩傳》《了不起的蓋茨比》等。巫寧坤把自己的前半生歸納為「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網友評論

巫寧坤簡介

巫寧坤,中國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1938年,他作為揚州中學的一名流亡學生來到了武漢,參加了軍事委員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受訓三個月。1939至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1948年3月,巫寧坤從美國印第安納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期間結識趙蘿蕤、周珏良、查良錚(穆旦)等人,後成為數十年患難之交。1951年上半年,應燕京大學西語系主任趙蘿蕤要求,校長陸志韋邀請巫寧坤歸國至燕大任教,巫寧坤於尚未完成博士論文之時毅然歸國出任教授。

1957年,巫寧坤於」反右運動」中在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被劃為」極右分子」,被開除公職,送北大荒勞改農場勞動,1961年6月病危」保外就醫」。」文革」期間,關」牛棚」。1970年全家流放農村」接受中下貧農再教育」。1979年」錯劃右派」改正,返回國際關係學院任英文系教授,1991年退休後定居美國。

其子巫一丁也是英語翻譯。

來源:綜合廣西日報、網友評論、百科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北京時間8月10日15時20分,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逝世,享年99歲,這一消息來自其家人
  • 紀念|著名翻譯家巫寧坤: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8月10日,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逝世,終年99歲。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1939至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
  • 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 文化 - 新京報網
    北京時間8月10日15時20分,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逝世,享年99歲,這一消息來自其家人
  • 巫寧坤先生:「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知行君:謝謝您
    「這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我們這排高高地俯瞰著城市的燈火通明的窗戶,一定讓街頭偶爾抬頭眺望的人感到了,人類的秘密也有其一份在這裡吧,我也是這樣的一個過路人,舉頭望著詫異著。我既在事內又在事外,幾杯永無枯竭的五彩紛呈的生活所吸引,同時又被其排斥著。」
  • 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生前總結自己人生:「我歸來、我受難、我...
    據家人消息,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北京時間2019年8月10日15:20在美國逝世,享年99歲。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是中國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晚年的巫寧坤曾用九個字總結自己的人生:「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這是巫寧坤1986年在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時撰文《從半步橋到劍橋》時對自己苦難歷程的高度概括。該文後來擴展成他的回憶錄《一滴淚》(A Single Tear),英文版於1993年在美國出版,之後也出版了中文版。
  •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著名翻譯家巫寧坤逝世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8月10日,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逝世,終年99歲。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1939至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
  •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巫寧坤去世,享年99歲
    採寫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據《新京報》報導,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北京時間8月10日下午3時20分在美國去世,享年99歲。巫寧坤1920年出生於揚州,1939-1941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讀書。在當時的教員中,沈從文是他的遠方親戚,給他送書時寫的是「寧坤表弟」;他與卞之琳也相識,當時卞之琳在追求巫寧坤的表姐張充和,為他介紹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他形容看這些書的過程「從不懂到半懂,從半懂到懂」,「對我影響很大」。在西南聯大的日子,巫寧坤除了看書就是寫東西。
  • 翻譯家巫寧坤逝世: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中國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8月10日7:40逝世,享年99歲。 巫寧坤1920年出生於江蘇揚州,1939-1941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師從沈從文、卞之琳等名家。1943年赴美擔任中國在美受訓空軍師的翻譯。1948年3月,巫寧坤從美國印第安納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期間結識穆旦、趙蘿蕤、周珏良等人,後成為數十年患難之交。
  • 翻譯家巫寧坤:他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不再歸來
    >文|新京報記者 王瑞文 實習生 張祁鍇編輯 | 郭琛 王洪春 校對 | 楊許麗本文約3106字,閱讀全文約需6分鐘學者、翻譯家巫寧坤於北京時間8月10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逝世,享年99歲。郭中迅上大學時20來歲,年輕人講話少不了調侃:「他這麼一個像神一樣的人,也不知道從哪裡突然冒出來了這麼一串,一下子就拉近距離了。」巫寧坤很喜歡聽音樂,家中有個山葉音箱。一次,郭中迅對巫寧坤說:「你這個音箱很高級,你應該買一個高級喇叭配這個音箱。」巫寧坤回答:「不不不不,你說錯了,你應該讓我先買遊艇。」
  •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悼念著名翻譯家巫寧坤先生
    北京時間8月10日15時20分,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逝世,享年99歲。巫寧坤先生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抗日戰爭期間,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1946年9月,成為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曼徹斯特學院唯一的外國學生。後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
  • 汪曾祺摯友、《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逝世,曾用這九個字總結一生
    8月10日,中國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在美國逝世,享年99歲。巫寧坤出生於1920年9月,江蘇省揚州人。不久我就發現,你永遠是錯的……提高政治覺悟是永無止境的」「我越來越公開地對缺少思想言論自由表示不滿……」一九五四年春的一個下午,在照例的政治學習時間,系主任李霽野宣布會議的議程:「幫助巫寧坤同志認識他來外語系任教一年半以來在思想上和其他方面所犯的錯誤」。
  • 巫寧坤的後半生
    學生郭中迅回憶起這位老師總是從「神」到「人」來回交替:「巫先生授課,就好像物理系的學生遇見了愛因斯坦……但在公共澡堂遇見先生時,他又是如此接近生活
  • 老留學生巫寧坤的傳奇人生
    1983年我考入國際關係學院英文專業研究生時,導師巫寧坤先生正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我因為不曾在本院讀過本科,所以從未見過巫先生。入學後大概過去一個多學期了,有一天在校園裡,同班同學惠指著前面一個背影說,看,那就是巫先生。他當時已64歲。「看上去好年輕啊!」我脫口而出。晚年巫寧坤此前,我對巫先生的印象完全是抽象的。
  • 翻譯家巫寧坤的後半生:他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巫一村供圖傳授學生批判性思維1979年,巫寧坤的生活進入後半生。59歲的巫寧坤在這一年被平反,得以離開農村,返回國際關係學院任英文系教授。這一年,郭中迅考入國際關係學院,4年後,他讀研期間成為巫寧坤的學生。
  • 戴煌:巫寧坤教授回國落難記
    一位四十來歲就開始禿頂的李秘書,憤怒譴責他對史達林大逆不道。這位秘書說:「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陣營敬愛的領袖史達林同志不幸逝世以後,南開大學全體師生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整隊前往蘇聯總領事館,哀悼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只有巫寧坤一個人非常勉強地參加了隊伍,而且毫無悲痛的表現。」巫寧坤在教學方面取得的成功,也被譴責為表現自己、損害同仁。還有人說他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也有人說他個人英雄主義。
  • 巫寧坤走了,上帝落下了一滴眼淚
    中國著名翻譯家、英美文學研究專家巫寧坤於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8月10日逝世,享年99歲。
  • 拍場一瞥︱鮮為人知的巫寧坤歐洲之行
    祝安好寧坤16日晨羅馬郊區友人家中北京 國際關係學院  李怡楷  巫一村PECHINO  CINA  POPOLARE收信人李怡楷是巫寧坤的妻子,也是50年代在南開執教時的學生,小巫先生11歲。巫寧坤定居維吉尼亞州的Reston鎮後,為了方便照顧,巫一村住在距此只有20分鐘車程的Wolftrap,並負責搭載雙親遠行。巫寧坤有另有長子巫一丁、女兒巫一毛,77年雙雙被大學錄取,後均定居美國。義大利為紙上行旅的第一站,這張明信片取景於梵蒂岡,李怡楷自幼即受洗,巫先生身處彈丸之國仍念及老妻。李怡楷的天主教徒信念如「好人受難,堅強忍耐」,也讓巫先生捱過了漫長的饑饉生活。
  • 《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女星因病逝世 終年66歲
    《親愛的我把孩子縮小了》女星因病逝世 終年66歲 時間:2014.10.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離心力
  • 巫寧坤:一代才女趙蘿蕤教授
    1951年,芝加哥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組織了一個「研究中國問題小組」。就連他過去在國共合作時期替前來支援的美國空軍「飛虎隊」當翻譯的經歷,都成為他與外國勢力勾結的罪狀。巫寧坤心裡不藏話,常常是與人直言了什麼,在下一次的大會上就被告發。那些年,他大半時間戴著「右派」、「極右分子」的「帽子」,在勞動改造中忍受飢餓、勞累,在人人自危的年代感知世間冷暖,在《杜甫詩選》上題下「相識遍天下,知心無一人,唯有詩千首,天涯慰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