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遜
巫寧坤先生的自傳,末章為《二十餘年如一夢》,寫到了1979-1980年。巫先生定居美國後,年事漸高,很少回國,但近況可從各路資訊得知。關於巫先生80年代的一次出訪,知道的就不多了,前不久自天津流出一組明信片,正是這段時光最好的記錄。
1982年,巫寧坤第一次以國際關係學院英文系教師的身份赴美,至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擔任客座研究員,這類似於訪問學者,可自由安排時間。1983年9月,他參加了在漢堡舉行的「國際大學英語教授學會」為期一周的大會,「在國內久經身心禁錮,驀然置身國際學術交流的自由天地,恍若隔世」。這是他第一次前往歐洲,從淵源看,1948年他自印第安那州曼徹斯特學院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對象艾略特,後半生就在歐洲度過,巫先生也許早就心馳神往。
其一
(9月)14日離Horence,過Pisa,登斜塔,晚抵Roma。15日遊羅馬Vatican(圖4)。17日下午火車赴巴黎,Fransoise 將來接,25日赴倫敦。祝安好
寧坤
16日晨羅馬郊區友人家中
北京 國際關係學院 李怡楷 巫一村
PECHINO CINA POPOLARE
收信人李怡楷是巫寧坤的妻子,也是50年代在南開執教時的學生,小巫先生11歲。巫一村是小兒子,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巫寧坤在回憶錢鍾書的文章時提及,他曾帶了小兒一村去拜見錢、楊二師,「錢老談笑風生,主要自然是和我交談,但他也絕不冷落我那高中還沒畢業的村兒,跟他也有說有笑,不時冒出一兩句俏皮話,引得村兒放聲大笑。楊先生還一再給他拿巧克力吃,他更得其所哉」,看來小巫先生也開朗得很。巫寧坤定居維吉尼亞州的Reston鎮後,為了方便照顧,巫一村住在距此只有20分鐘車程的Wolftrap,並負責搭載雙親遠行。巫寧坤有另有長子巫一丁、女兒巫一毛,77年雙雙被大學錄取,後均定居美國。
義大利為紙上行旅的第一站,這張明信片取景於梵蒂岡,李怡楷自幼即受洗,巫先生身處彈丸之國仍念及老妻。李怡楷的天主教徒信念如「好人受難,堅強忍耐」,也讓巫先生捱過了漫長的饑饉生活。
其二
(9月)25日晚抵倫敦,昨(26)開始訪問,安排很緊,今上午飛愛丁堡,後下午趕回赴約會。(10月)1日赴莎翁故裡觀莎喜劇MEASURE for Measure,當晚趕回參加燕普蓀爵士(前北大教授,著名文藝批評大師)生日宴會。10日中午飛港,11日中午到達。詳見信。來信收到,謝謝。
祝安好
寧坤 27/9 倫敦
西南聯大期間,經周煦良介紹,巫寧坤認識了卞之琳,「我跟卞之琳的來往就很多,我的外國文學都是虧他給我介紹,每次他都給我幾本書看。他的書就是英國文化書,他對法國文學也很有研究,這對我影響很大」,在法國想必也有幾處文化尋蹤,可惜巴黎遊歷失記。愛丁堡大學是忘年交周煦良早年就讀之處,而對於研究英美文學的外國學者,去斯特拉福德小鎮形同朝聖,莎士比亞更是巫寧坤一生摯愛,他歸國後翻譯的第一本書,就是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的《莎士比亞在蘇聯舞臺上》。受難時莎翁更是他的精神支柱,「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飢餓寒冷一陣陣襲來,我的耳邊便會響起莎士比亞劇中凱撒大帝的聲音:我來了,我勝了,我要徵服你們」。
《莎士比亞在蘇聯舞臺上》
正巧趕上了燕普(卜)蓀爵士的生日宴會。回顧兩人生平,如同「向左走,向右走」的主人公,始終緣慳一面。1937年,燕卜蓀赴長沙臨時大學報到後,隨學校南遷昆明,日後如日中天的英語權威,如趙瑞蕻、王佐良、許國璋、李賦寧、楊周翰等,都曾受教於他;這時巫寧坤還沒入學,1939年夏天,他從合川國立二中畢業後,考上西南聯大外語系,交通不便,遲至11月份才入學;而1939年1月,燕卜蓀已返回英國。1941年夏,巫寧坤只上了一年半大學,就去了美國空軍志願大隊擔任英語譯員,「飛虎隊到中國來了,我是第一期翻譯班,是戰地服務團辦的。那時候要學英語,而且我要抗戰,美國人來幫我們,我們自己還能不去嗎」;此時的燕卜蓀,在英國廣播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任中文部編輯,他有個其後得享大名的同事,就是喬治?奧威爾。1943年,巫寧坤陪同學員赴美培訓,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留在美國念書,而後接受趙蘿蕤邀請抵京,已是1951年8月的事;燕卜蓀於1947年再次前往北京大學任教,並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據王佐良回憶,「在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慶祝我國國慶節和五一國際勞動節的遊行隊伍裡就有著他們夫婦」,然而究竟不合時宜,燕卜蓀夫婦於1952年離開了中國。
燕卜蓀在倫敦寓所
雖然沒有履歷上的交集,但彼此共同的朋友太多,兩人細數聯大及北大同事分別後的坎坷生平,感慨萬端。巫寧坤邀請燕卜蓀重訪北京,而且特地強調「不必演講」,不料燕卜蓀回答說:「我喜歡演講!」天不遂人願,這位大學者第二年就去世了。」
巫寧坤後來用英文寫了《回憶威廉·燕卜蓀》(William Empson Remembered),發表於英國期刊《批評季刊》1987年6月號,並被燕的母校雜誌《劍橋評論》於次年6月轉載。
其三
怡楷一村:今天訪問了大學,參觀了城堡。當年蘇格蘭國王Robert Bruce(蜘蛛)的宮廷和司令部,今日是英國國旗迎風飄揚了。
大學1967興建,現已一應俱全了,個別系已世界聞名,真是事在人為!
明晨返倫敦,下午有約。
祝好
寧坤 28/9晚
9月28日,巫寧坤來到了蘇格蘭,哪所大學未言明,據興建年份,應該是斯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這所大學坐落於曾經的蘇格蘭王國皇城,也是蘇格蘭地區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蜘蛛不是《蜘蛛巢城》中的麥克白,而是比他晚了兩百多年的羅伯特·布魯斯,那位看到蜘蛛結網六次不成仍不斷嘗試,大喊出「太好了!我也要嘗試第七次!」的國王。斯特林大學還有位著名的校友,不知當年是否得知,但想必巫先生會很有興趣,這就是英國女星朱迪·丹奇。她堪稱莎劇女王,除舞臺劇外,如1968年《仲夏夜之夢》、1978年《麥克白》、1989年《亨利五世》都有出演;1998年,更是在《莎翁情史》中出演伊莉莎白女王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當然,如今更為大眾熟悉的,是她在《007》系列中飾演的軍情六處負責人M夫人。
朱迪•丹奇今昔
其四
昨訪劍橋,徐志摩當年在此就讀,後有名文記述。左下角木橋據傳系牛頓所設計。今日下午赴Lancaster大學訪問,明下午返倫敦。後晚訪牛津,次日返倫敦。10日中午飛港。
遙頌安好
寧坤 10月5日晨 倫敦
10月4日起訪問英國名校,除劍橋、牛津以外,還有新興的蘭卡斯特大學(1964年創立)。巫寧坤所在的國際關係學院,也是新興院校,中西比較之下應有不少感觸。徐志摩的「名文」是《再別康橋》嗎?1989年第3期《外國文學》刊載了《劍橋的靈性》一文,巫先生提到了此事,「39年冬天,從西南聯大《大一國文》課本裡,我第一次讀到徐志摩的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詩人一往情深的散文,魔術般地把一個流亡青年從瘡痍滿目的本土,引進了一個如詩如話的異域、一個虛無縹渺而又永遠不可企及的空靈世界」。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其五
晚八時從LANCASTER返倫敦,得27日信很高興。明日訪牛津,準備當晚返倫敦。再過一個周末就該赴港回家了!
這就是皇宮的衛隊,煞有介事,也可供人開心也。
寧坤 六日晚倫敦 GRAFTON飯店504
連著兩天都發了明信片,也第三次提到了歸程。看了白金漢宮前的皇家衛隊,覺得開心,趕緊和老伴分享下。巫先生愛笑,這是眾多訪問者留下的共同印象。
其六
今晨10時50分抵牛津,趕上小雨,我的EVANSTON 同窗 陪我雨中遊訪。下午又乘車轉了一圈。晚間有人請吃飯,然後返倫敦。今天才由英方代辦好赴港籤證,洋官僚主義亦頗先進。
祝好
寧坤 牛津Abingdon路小郵局(代售食品雜貨)下午四時二十五分 十月七日 星(期)五
終於回家了!抵達本土之前,除了在芝大同窗陪同下頗有情調的雨中漫步外,巫先生還享用了一把「洋官僚主義」。巫寧坤為人頗戲謔,和汪曾祺脾氣相投,汪有名文《泡茶館》,其中回憶道: 「大學二年級那一年, 我和兩個外文系的同學經常一早坐到這家茶館靠窗的一張桌邊, 各自看自己的書, 有時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語。 我這時才開始寫作, 我的最初幾篇小說, 即是在這家茶館裡寫的。」
這「兩個外文系的同學」,就是巫寧坤和趙全章。三人中學時代就已相識, 巫上的是揚州中學, 趙是蘇州中學, 汪是鎮江中學,曾於1936年一起軍訓, 三人都是16歲,編在同一個中隊, 三個月同吃、同住、同操練,後來都當上了流亡學生, 又同時考上了聯大。 碰巧三人又同住一棟宿舍, 又都愛好文藝,於是朝夕過從。
另有遙祝怡楷壽辰的明信片,祝福語是「兒女成行,青春常在」,不看上款,還真像汪曾祺寫給施松卿的。
這次出行還有後續。巫寧坤10月底回到北京,11月就接到了戴瑞克·布魯厄教授的長函,他是著名的中世紀英國文學專家,時任劍橋大學英語教授會主席兼伊曼紐爾學院院長。他熱情洋溢的邀請巫寧坤作為49年以來,第一位中國人文學者到劍橋大學作為期一年的訪問。1986年,巫先生赴劍橋,應主人之囑,他撰寫了一篇自傳性長文,即《從半步橋到劍橋》,在《劍橋評論》上發表。在這篇文章裡,巫先生第一次簡略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平生:「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
9月26日,是巫寧坤先生九十七歲華誕,恭祝先生身體健康。
·END·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