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樹、王少爽:信息化時代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與培養研究

2021-02-19 翻譯學研究

內容提要:隨著翻譯行業信息化進程的深入,翻譯技術能力已成為現代職業譯員的重要特徵。本文首先剖析了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翻譯工作的技術特徵,考察國內外翻譯技術能力的研究與教學現狀;然後重點研究了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要素,以期正本清源,走出當前高校翻譯技術教學的種種誤區;最後,探討了翻譯技術能力與傳統翻譯能力在高校翻譯教育中的有效整合問題,呼籲構建良性、和諧的翻譯人才培養系統。


王華樹,翻譯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雲山青年學者,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社會兼職有WITTA多語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譯協本地化服務委員會副秘書長,廣東翻譯協會本地化服務委員會主任等;研究方向:應用翻譯理論、現代翻譯技術、語言服務項目管理等;在《中國翻譯》《上海翻譯》《中國科技翻譯》及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和《翻譯技術實踐》,合著《術語管理概論》《翻譯項目管理實務》《計算機輔助翻譯:理論與實踐》等,參編多本翻譯教材;講授課程主要有:「計算機輔助翻譯」、「翻譯技術實踐」、「本地化翻譯」、「翻譯項目管理實務」等。

王少爽,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開大學翻譯學方向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在站博士後;研究方向:翻譯技術應用、譯者信息素養、翻譯知識管理、語言服務行業等;在《中國翻譯》《外國語》《外語界》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計劃項目各1項,參與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項;講授課程主要有:「計算機輔助翻譯」、「網站本地化」、「術語學:理論與應用」。

   

  隨著信息數量的幾何級數式激增、信息傳播速度的飆升以及信息應用程度的深化,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信息化進程深刻改變了翻譯行業的服務對象,信息技術在翻譯工作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逐日俱增,計算機與網絡成為現代譯者的必備工具。面對全球化市場帶來的空前機遇以及翻譯技術的挑戰,語言服務行業對新時代的譯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具備翻譯技術能力的綜合型職業化人才,這也成為擺在翻譯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重任。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翻譯工作呈現出哪些技術特徵?翻譯技術能力在翻譯能力體系中佔據何種位置?現代譯者的翻譯技術能力由哪些要素構成?針對學生的翻譯技術能力,翻譯院系應實施怎樣的培養模式?如何權衡傳統翻譯能力培養與翻譯技術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在信息化時代,翻譯技術發展迅猛,極大緩解了傳統翻譯模式與日益劇增的翻譯需求之間的矛盾。在信息化與全球化的催動下,當今翻譯活動的工作領域、工作內容、工作形態以及工作手段已大大超越了傳統模式,皆發生了劃時代的革命性變化(楊平,2012:10),翻譯行業可謂正在經歷一場數字革命。信息技術的運用是翻譯數字革命的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計算機輔助翻譯(CAT)技術、本地化工程技術、語料庫技術、翻譯協作平臺技術、機器翻譯技術等的普及。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
  目前,語言服務需求空前增長,多樣化和專業化趨勢日益凸顯,待譯內容和格式越來越複雜。CAT技術使得繁重的手工翻譯流程趨於自動化,大幅提高了翻譯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隨著語言技術研發的不斷創新,翻譯記憶工具(如SDL Trados、MemoQ等)、術語管理工具(如SDL MultiTerm、crossTerm、TermStar等),以及自動QA工具(如QA Distiller、ErrorSpy等)等CAT工具相繼出現,且功能愈加強大,逐漸成為現代翻譯工作中應用最多的主流工具。
(二)本地化工程技術
  信息化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巨變,我們正在經歷從文本(Text)翻譯到超文本(Hyper-Text)翻譯、從線性(Linear)翻譯到非線性(Non-Linear)翻譯、從靜態(Static)翻譯內容到動態(Dynamic)翻譯內容的快速轉變過程。越來越多的軟體、網站、E-learning、遊戲、手機APP等需要推向全球市場,加速了本地化工程和技術的發展(如本地化編譯、敏捷測試、多語排版等)。同時,本地化工程和技術工具(如Alchemy Catalyst、SDL Passolo、Adobe RoboHelp、WebWorks Publisher)等已經在本地化服務客戶方和服務商當中得到了普遍應用。
(三)語料庫技術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普及促使語料庫技術迅速發展,職業譯員愈加認識到語料庫在翻譯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很多大型語料庫或以光碟形式公開發行(如LLC、COLT等),或通過網絡技術進行資源共享(如BOE、BNC、TEC、COCA等)。不少商業公司競相建設多種雙語句庫(如有道、句酷、CNKI、Bing、百度等)。據《中國地區譯員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傳神聯合,2007)的統計,80%的譯員使用在線查詞工具(如愛詞霸、中國譯典、海詞等)。語料庫解決了大規模語料存儲的問題,已成為現代譯員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源,譯員可隨時查詢、對比、驗證海量的語言資源,提升翻譯質量。
(四)翻譯協作技術
  在信息化時代,爆炸式增長的資訊通常需要快速翻譯和多語種即時發布,加速了由個體翻譯向協作翻譯的轉變進程。在網際網路技術推波助瀾之下,網上交易平臺和社交媒體蓬勃發展,語言外包和眾包模式迅速蔓延全球。語言技術提供商紛紛開發出諸如LingoTek、MemSource Cloud、SDL GroupShare、XTM Cloud等協作翻譯平臺。通過協作翻譯技術,實現全球化協作和監控,共享語言資產,實現規模化翻譯。這已成為當今大型語言服務企業(LSP)主要的業務處理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採用內外結合的方式,藉助全球社區資源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更多的語種支持。諸如OneSky、Rationwork、Textmaster、Translia等眾包翻譯平臺,將海量的翻譯任務迅速碎片化,成為語言服務行業關注的熱點(王華樹,2013:23)。
(五)機器翻譯技術
  信息的激增促使人們對機器翻譯(MT)的需求也空前增長,MT技術在新聞、旅遊、商貿、即時通訊等多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由歐盟資助的MosesCore開源項目正在全球廣泛應用;2010年底,谷歌與歐洲專利局推出了歐洲多語言之間的專利翻譯引擎;SDL 推出了實時自動翻譯雲平臺BeGlobal;2012年,微軟推出了基於深層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技術的全自動同聲傳譯系統等。這都體現了MT技術廣闊的應用前景。此外,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智能語音翻譯技術讓人們甩掉傳統的鍵盤,隨時隨地實現口譯「自動化」。根據ProZ.com發布的《2012年自由譯者行業報告》(State of the Industry: Freelance Translators in 2012),高達54%的譯者在其翻譯相關任務中採用了MT技術,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ProZ.com,2012)。
  近年來,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催生了「雲翻譯」技術,以「語聯網」(Internet of Language)為代表的翻譯生產模式是這種革命性變化的典型體現(傳神聯合,2012)。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將翻譯業務、翻譯知識庫、分散的譯員和供應商等資源整合起來,融合全球化的語言信息資源,提供語言服務一體化解決方案,勢必會提升語言服務產業的整體生產力水平。總之,隨著信息技術在翻譯工作中應用的不斷深化,信息化時代的翻譯工作呈現出了各種技術特徵,要求譯員必須具備綜合的翻譯技術能力,才能勝任信息化時代的語言服務工作。


    發展翻譯能力被視為翻譯教學的最終目標,翻譯教學研究應建立在譯者翻譯能力研究的基礎之上(苗菊,2007)。翻譯能力研究是國內外翻譯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提出了多種翻譯能力模型。這些研究對翻譯能力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描述,既有整體關照,也有細化分析。儘管視角不同,但仍存在共識,即國內外多數研究者皆強調雙語能力和文化交際能力,這與我們長期以來將文學翻譯作為主流的研究思潮密切相關。傳統的文學翻譯更加強調譯者的語言文學功底、閱讀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而今,隨著語言服務的全球化和商業化,實用翻譯成為當前語言服務市場的主要業務,要求譯員必須藉助各種信息化技術,提升翻譯工作的效率,保證產出譯文的質量。

(一)國外翻譯技術能力研究與教學
  在國外,隨著翻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翻譯技術能力研究也隨之跟進,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認識到翻譯技術能力在譯員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弗雷澤(Janet Fraser)(2000)認為職業譯者的翻譯能力包括6個技能領域:優異的語言技能、語篇技能、跨文化技能、非語言技能、態度技能、翻譯理論的運用。其中,非語言技能涉及研究、術語、信息技術、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薩穆埃爾松-布朗(Geoffrey Samuelsson-Brown)(2003)亦將翻譯技能歸納為6個方面:文化理解、交際能力、語言能力、策略選擇、信息技術、項目管理。其中,信息技術涉及譯文生成過程中硬體與軟體的應用、電子文檔管理、電子商務。西班牙翻譯能力研究小組PACTE(2003)的修訂模型包括6種要素:雙語子能力、語言外子能力、工具子能力、策略子能力、翻譯相關知識、心理生理因素。其中,工具子能力即指譯者運用各種文獻資源、信息技術,以及程序性知識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由格普費裡奇(Susanne G?pferich)主持的奧地利科學基金研究項目TransComp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構建出了自己的翻譯能力模型,其中的工具與研究能力同PACTE模型的工具子能力相對應。格普費裡奇(2009)更加明確地說明了工具能力所涉具體內容,如術語庫、平行文本、搜尋引擎、術語管理系統、翻譯管理系統、機器翻譯系統等。
  同時,有關翻譯技術的著作陸續出版。奧斯特米勒(Frank Austermühl)(2001)在《譯者的電子工具》(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一書中,詳細介紹了信息化時代翻譯工作所需信息技術工具,涉及網絡搜索、語言與翻譯的數字資源、計算機輔助術語管理、語料庫、翻譯記憶、本地化工具、機器翻譯等多項內容。鮑克(Lynne Bowker)(2002)《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實用入門》(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對各種計算機輔助工具的應用現狀與前景做了細緻闡述,被視為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經典教材。薩默斯(Harold Somers)(2004)主編的《計算機與翻譯》(Computers and Translation)全面介紹了各種翻譯技術及其應用。柯(Chiew Kin Quah)(2006)《翻譯與技術》(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著重講述了現代翻譯技術的理論與原理,將翻譯技術納入應用翻譯研究的學科範圍。葛岱克(Daniel Gouadec)(2007)《翻譯作為一門職業》(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和索弗(Morry Sofer)(2013)《全球譯者手冊》(The Global Translator’s Handbook)為翻譯工作的各種信息化工具設有獨立章節。
  隨著翻譯工作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日趨緊密,翻譯技術能力已成為衡量譯員翻譯能力的重要指標(朱義華,2014),這引起了國外高校的重視。譬如,歐盟翻譯碩士項目(EMT)的教學大綱將翻譯技術能力視為重點培養內容,並對其做了細化說明(EMT,2009)。在歐洲、加拿大(如University of Ottawa)、美國(如MIIS)等高校的翻譯院系中,多設有較為系統的翻譯技術課程群,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術能力。
(二)國內翻譯技術能力的研究與教學
  近年來,國內學者亦開始關注翻譯技術能力研究。呂立松、穆雷(2007)呼籲翻譯教學關注翻譯市場的變化,重視翻譯技術人才的培養。錢多秀(2009)對《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教學的實施做了思考。苗菊、王少爽(2010)剖析了翻譯能力與翻譯技術能力之間的關係,探索了高校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中的翻譯技術教學問題,並對教學實施提出了建議。王華樹(2012;2013)剖析了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翻譯技術教學實踐,並嘗試從語言服務行業技術視域構建MTI技術課程體系。
  儘管如此,與國外相比,當前國內翻譯技術教學仍停留在呼籲、思考、探索、嘗試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翻譯教學仍以培養傳統翻譯能力為主,對翻譯技術能力關注不夠,甚至忽略了翻譯技術能力的培養,已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當今社會和市場對翻譯技術人員的需求量相當之大,高校卻沒有給予技術人員充分重視,導致傳統翻譯教育培養出來的翻譯人才往往無法勝任現代化的翻譯工作。雖然部分國內翻譯院系已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但其實際教學存在各種誤區,譬如:過分重視Office軟體的教學,過於強調語料庫語言學及分析工具,忽視翻譯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課程內容膚泛、不成體系等(王華樹,2013:25-26)。實質上,產生這些誤區的根本原因在於對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要素缺乏透徹理解和深度認知,相關研究亟待深化拓展。


   信息化時代的譯者,不但要擁有傳統的翻譯能力,還應具備嫻熟的翻譯技術能力。下文就從5個方面審視與剖析現代譯者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要素,以期增強認識,促進當前翻譯技術教學現狀的改善。

(一)計算機基本技能
  計算機技術的基本應用能力已成為現代翻譯職業人才的必備素質。在現代化的翻譯項目中,翻譯之前需要進行複雜文本的格式轉換(如,掃描文件轉Word)、可譯資源抽取(如,抽取XML中的文本)、術語提取、語料處理(如,利用宏清除噪音)等;在翻譯過程中需要了解CAT工具中標記(Tag)的意義,掌握常見的網頁代碼,甚至要學會運用Perl、Python等語言批處理文檔等;翻譯之後通常需要對文檔進行編譯、排版和測試等。可見,計算機相關知識與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翻譯任務的進度和翻譯質量。
(二)信息檢索能力
  在信息化時代,人類的知識正在以幾何級數增長,新的翻譯領域和專業術語層出不窮,再聰明的大腦也難以存儲海量的專業知識。因此,譯員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檢索、辨析、整合和重構的能力,也即「搜商」,這也是信息化時代人們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從浩如煙海的網際網路中找到急需的信息,如何通過專業語料庫驗證譯文的準確性等,皆需藉助信息檢索能力。當代譯員應熟練掌握主流搜尋引擎和語料庫的特點、誘導詞的選擇、檢索語法的使用等,以提升檢索速度和檢索結果的質量。
(三) CAT工具應用能力
  傳統的翻譯工作通常任務量不大,形式比較單一,時效要求也不是很強,所以並不強調CAT工具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翻譯工作不僅數量巨大、形式各異,且突發任務多,時效性強,內容偏重商業實踐,要求必須使用現代化的CAT工具。當前各大語言服務公司對翻譯人員的招聘要求中,都強調熟練使用CAT或本地化工具。據《中國地區譯員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傳神聯合,2007)的統計,61%的譯員在使用輔助翻譯工具,80%的譯員使用在線輔助參考工具,可見翻譯職業化進程對譯員的CAT工具應用能力要求之高。
(四)術語能力
  譯者術語能力,即譯者能夠從事術語工作、利用術語學理論與術語工具解決翻譯工作中術語問題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具有複合性、實踐性強的特點,貫穿於整個翻譯流程中,是翻譯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項職業能力(王少爽,2011;2013)。術語管理是譯者術語能力的核心內容,已成為語言服務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譯員可以通過術語管理系統(TMS)管理和維護翻譯資料庫,提升協作翻譯的質量和翻譯速度,促進術語信息和知識的共享,傳承翻譯項目資產等(王華樹,2014:21)。因此,當代譯員需具備系統化收集、描述、處理、記錄、存貯、呈現與查詢等術語管理的能力(冷冰冰、王華樹、梁愛林,2013:55-59)。
(五)譯後編輯能力
  機器翻譯在信息化時代的語言服務行業中具有強大的應用潛力,與翻譯記憶軟體呈現出融合的發展態勢,幾乎所有主流的CAT工具都可加載MT引擎。智能化的機譯系統可幫助譯者從繁重的文字轉換過程解放出來,工作模式轉為譯後編輯(Post-editing)。2010年,翻譯自動化用戶協會(TAUS)對全球語言服務供應商的專題調研表明,49.3%的供應商經常提供譯後編輯服務,24.1%的供應商擁有經過特殊培訓的譯後編輯人員,其他則分發給自由譯者(TAUS,2010),譯後編輯將成為譯員必備的職業能力之一。當代譯員需要掌握譯後編輯的基本規則、策略、方法、流程、工具等。
  以上是信息化時代譯員翻譯技術能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實質上,其中的每一項能力都與譯者的信息素養密切相關。信息素養指「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檢索、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並且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提煉、創新,從而獲得新知識的綜合能力」(陳堅林,2010:160)。具體來說,譯者信息素養即指在翻譯工作中,譯者能夠認識到如何快速準確獲取翻譯所需的信息,能夠構建信息獲取策略,使用各種信息技術工具檢索、獲取、理解、評判和利用信息,同時還要遵循信息使用的倫理要求。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技術能力,其本質都在於試圖使用信息技術介入翻譯過程,或是方便相關信息檢索,或是自動化生成譯文,或是對相關資源實施管理,以輔助譯者將源語信息成功轉化為譯語信息的過程,減輕譯者的工作負擔,提升翻譯生產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的迅速普及,翻譯模式和目標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信息化時代賦予了翻譯能力新的內涵。翻譯教學如何迎接信息化時代的挑戰?如何權衡傳統翻譯能力培養與翻譯技術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陳堅林(2010)針對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所做的相關研究,對於翻譯技術能力培養頗具啟示意義。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初步思考:

  第一,實現傳統翻譯課程與翻譯技術類課程的整合,平衡實際翻譯教學中傳統翻譯能力與翻譯技術能力的培養,切忌厚此薄彼,應構建和諧的翻譯教學環境。一方面,傳統翻譯能力是翻譯技術能力的基礎。倘若譯者的語言及翻譯基本功欠缺,那麼其對信息檢索結果和信息化工具輸出的翻譯結果也會缺乏判斷力,這勢必會影響最終譯文的質量。另一方面,翻譯技術能力的提升亦能促進傳統翻譯能力的進步。比如,通過語料庫技術,譯者可檢索到詞語搭配的頻率,以確定該搭配在譯語中的地道程度,從而提升產出譯文的可接受性,同時也鞏固了譯者的語言及翻譯能力。應按照由易到難的次序,對傳統翻譯課程和翻譯技術類課程實施交叉設置,相輔相成,實現兩類課程的有機結合。
  第二,由於信息與網絡技術的密集應用,翻譯技術能力的培養方式必然不同於傳統翻譯能力的培養,應推行「學生主體、教師指導、技術主導」的教學模式,並在傳統翻譯課程中實施信息化教學。信息技術的進步、學習方式的轉變,逼迫教育方式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胡加聖、陳堅林,2013:12)。因此,高校應實施符合翻譯教育發展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是教育系統中的關鍵要素,必須革新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在新的翻譯教育系統中為二者進行適當的定位。傳統的翻譯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忽略了學生在翻譯學習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對於學生翻譯技術能力的提升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可採取「學生主體、教師指導、技術主導」的教學模式。教師重點講解翻譯技術應用的程序性知識,引導學生動手操練,相互協作,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資源,主動構建翻譯知識,有效提升其翻譯技術能力。技術在翻譯技術學習過程起主導作用,計算機替代教師成為學生的學伴,學生成為知識與技能的主動構建者,而非被動接受者(陳堅林,2005:12)。另外,亦應將信息化教學方式引入到傳統翻譯能力教學中,著力發展翻譯專業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幫助他們進行技術整合(舒曉楊,2014),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三,應根據信息與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適時調整翻譯技術能力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維繫翻譯教育系統的動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目前,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於翻譯工作,翻譯能力將隨信息技術共同進化,我們應該採取動態的視角,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研究翻譯能力的構成,突破傳統翻譯能力研究的局限性,不斷完善當代譯員翻譯能力體系的構建,提升譯員的翻譯綜合能力。由於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如果翻譯教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未來培養出來的翻譯人才將面臨嚴峻的考驗。譬如,泛在教學平臺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朱義華,2014),雲計算技術與翻譯教育的整合,以及MOOC課程與線下課程的「虛實結合」,都是當前高校翻譯教學模式改革的熱點方向。


    信息化時代的翻譯工作呈現出鮮明的技術特徵,翻譯技術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然而,目前多數國內高校仍停留於翻譯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並未充分認識到翻譯技術能力在現代翻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儘管部分翻譯院校已開始規劃翻譯技術類課程,但翻譯技術師資相對欠缺,翻譯技術相關硬體和軟體經費投入不足,再加上多數文科學生計算機水平較差,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翻譯技術類課程的建設,還有很多相關問題亟待解決。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分析有助于澄清概念認識,走出當前高校翻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種種誤區。高校翻譯教育應努力實現傳統翻譯能力應與翻譯技術能力的有效整合,構建和諧、健康的翻譯人才培養系統。我們希望更多的學者關注現代譯員的信息素養,轉變觀念,重新定位翻譯教育目標,創設各種有利條件來改善翻譯人才培養現狀,實現高校翻譯教育的目標,培養出更多真正能夠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具備綜合素養的現代語言服務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語言技術體系研究」( 14WYB015) 和河北省高等學校青年拔尖人才計劃項目「譯者信息素養的理論與實證研究」(BJ20140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獻來源:王華樹,王少爽. 信息化時代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與培養研究[J]. 東方翻譯,2016(1):11-15,73. 

請大家多關注、多引用《東方翻譯》發表的論文。


相關焦點

  • 王華樹、張成智:大數據時代譯者的搜索能力探究
    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M]. 孫慧雙譯.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8:127.5.馮全功,張慧玉. 以職業翻譯能力為導向的MTI筆譯教學規劃研究[J]. 當代外語研究, 2011 (1): 33-38.6.李國傑,程學旗. 大數據研究:未來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領域——大數據的研究現狀與科學思考[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2(6): 641-657.
  • 譯論||王少爽:翻譯專業學生術語能力培養:經驗、現狀與建議
    高校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從事術語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在當今時代,術語與翻譯關係甚為密切,術語問題是職業譯員的常態工作對象。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更是應該注重術語教育,培養學生的術語能力成為現代社會和翻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譯者術語能力可定義為:翻譯工作者為有效解決翻譯過程中遇到的術語問題而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系統。
  • 網絡時代的譯員,不能不知道哪些翻譯技術?
    在信息化時代,翻譯技術發展迅猛,極大緩解了傳統翻譯模式與日益劇增的翻譯需求之間的矛盾。
  • 全國翻譯技術研究與教育高峰論壇在廣外舉行
    南方網訊(記者/唐巧燕 通訊員/顏梁柱)5月18日,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主辦,翻譯技術教育與研究中心承辦的全國翻譯技術研究與教育高峰論壇在廣外舉行。
  • 書籍推薦 | 優秀譯員一定要讀的翻譯技術書籍
    ,以新時代譯者的翻譯技術能力為框架,以解決現代翻譯實踐中的技術問題為導向,旨在助力培養具備「翻譯+技術」綜合素養的現代語言服務人才。適合學生以及翻譯技術應用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使用,也可作為語言服務從業者的技術參考工具,教程分為上、下兩冊。
  • 院系新聞| 高翻學子在「騰訊TranSmart第三屆全國機器翻譯與譯後翻譯編輯大賽」獲得佳績
    騰訊TranSmart第三屆全國機器翻譯與譯後翻譯編輯大賽,旨在提升參賽者翻譯能力、人機協作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發掘新時代高素質翻譯人才。本屆大賽的指導單位為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由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與江蘇省科技翻譯工作者協會聯合主辦;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Tmxmall)與南京微語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1找翻譯)聯合承辦。
  • 趙毅慧 | 機器口譯與人工口譯的價值關係研究
    談談翻譯研究的創新與規範[J]. 上海翻譯,2014(4) : 8-12.[3] 管曉剛,呂立邦. 從技術批判看馬克思的實踐哲學[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3) : 56-60.[4]郭衝辰,陳凡,樊春華. 論技術的價值形態與價值負荷[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5):37-39.[5]卡爾·雅斯貝斯.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
    教育信息化2.0時代,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一方面,需考慮的是產業升級對於教師知能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需思考教育信息化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目前,關於國內外關於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存在職業院校教師研究缺乏、教師專業發展實踐以關注全體層面教師專業發展為主,缺乏對區域層面及教師個體層面專業發展的研究。
  • 騰訊TranSmart第三屆全國機器翻譯與譯後編輯大賽雲頒獎典禮圓滿舉行
    她指出,本項賽事以機器翻譯與譯後編輯為主題,正是外語人、譯界學人對科技變局的積極有效的應對。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吳院長期待未來各位同仁繼續通力合作,傳播翻譯技術,普及機器翻譯和譯後編輯知識,培養更多的優秀翻譯人才。
  • 陝西省首屆英語翻譯碩士專業建設與發展研討會舉行
    【環球網綜合報導】2015年3月21日,陝西省首屆英語翻譯碩士專業建設與發展研討會在西安外國語大學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出席會議並做題為「專業化翻譯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展望」的主旨發言。
  • 這些翻譯好書實惠划算!英語學習er速戳!
    >原價:80元使用優惠券後:55元(限量100本)主編:王華樹主編介紹:王華樹,翻譯學博士,副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青年學者」,高級翻譯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翻譯技術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世界翻譯教育聯盟(WITTA)翻譯技術研究會會長
  • 講座預告:翻譯技術科普宣講
    講座預告:翻譯技術科普宣講 講座題目:翻譯技術科普宣講時間:2018.5.11(周五) 下午14:00地點:外國語學院資料室(文經樓C220)
  • AI時代翻譯技術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舉行 推動人工智慧與翻譯學融合
    央廣網西安6月15日消息(記者雷愷)由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技術教育研究會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的「AI時代翻譯技術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暨2019年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技術教育研究會年會」今天(6月15日)在西安外國語大學雁塔校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0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 信息化2.0時代通信運營商教育行業業務發展研究
    戰略還明確列出了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推進教育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等共十項任務,體現了教育行業擁抱信息化創新技術的發展方向。教育行業正經歷著從信息化1.0邁向2.0的發展進程(教育部2018),即從「數位化基礎→信息化應用」升級為「信息化應用→智能化賦能」。
  • 閱讀摘引:「外語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與培養」
    上周發的小文討論將「傳道授業解惑」三個詞做顛倒,提出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先解惑,期間授業傳道原文載於《外語界》2020,(6),作者徐錦芬,題目是「外語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與培養」,拜讀後感慨頗多,也為作者的邏輯思維和樣板式的論文撰寫所打動。這裡摘抄重要定義和解釋。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內涵演變與提升模式
    針對如何更好地提升教育信息化2.0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問題,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轉向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內涵演變,構建教育信息化2.0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內涵結構,認為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信息化建設以智能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建設智慧校園與發展智慧教育為重點,以應用推進與人才培養為核心,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具體表現在頂層設計、環境建設、應用推進、人才發展與績效評估等方面。
  • 淺析依託信息化技術現代化提升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路徑
    在新《綱要》的制定中,幼兒的探究能力被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探究能力更是幼兒綜合素養養成的重要方面之一,對其未來的學習和人生的成長都有重大的作用,筆者嘗試將信息化技術與幼兒的探究能力培養進行有機融合,旨在為一線幼兒教學提供一定的教學新途徑與新思考。
  • 基於 5G技術的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
    目前,5G 方向的研究側重於通信領域的關鍵技術、網絡架構演進、網絡部署方案等 [7],關於5G 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研究相對較少,而 5G 與教育信息化相結合的前瞻應用研究仍有待開展。以此為研究切入點,本文重點分析 5G 技術為教育信息化創造的新機遇,以及探討如何在 5G網絡環境下實現教育應用場景的創新,以期為教育與信息的融合發展研究提供基礎性參考。
  • 外語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與培養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正是適應國家需求,站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高度,首次對外語類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 2018:92),必然會極大推動我國外語人才培養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