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祝看到此文的各位牛年一切順利,健康快樂!
上周發的小文討論將「傳道授業解惑」三個詞做顛倒,提出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先解惑,期間授業傳道
原文載於《外語界》2020,(6),作者徐錦芬,題目是「外語類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構成與培養」,拜讀後感慨頗多,也為作者的邏輯思維和樣板式的論文撰寫所打動。這裡摘抄重要定義和解釋。
該文主要圍繞「意識→行動→能力」討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路徑。在討論了國內外自主學習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後,作者解釋說:「自主學習的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拓展,從強調自主學習的外部環境到注重學習者的內在心理,從強調個體的獨立學習到注重與他人的合作學習,從強調課堂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到關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素養能力。」自主學習因時代而異!
作者提出,外語類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涵蓋四方面內容:自我規劃能力、自我探索有效學習策略能力、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和多元互動學習能力。」
- 自我規劃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三個方面,學習內容也是自我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 學習策略能力是學習者內化第二語言或外語規則的主要手段,外語學習策略的作用之一就是促進學習者的自主性(Wenden 1991)。
- 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是影響外語學習至關重要的因素,但外語教育研究長期以來傾向於關注學習的認知層面,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情緒層面(Pekrun & Linnenbrink-Garcia 2014;徐錦芬 2020)。
-多元互動學習能力,在外語學習環境下,互動為學習者提供重要的語言學習與交流渠道,增加學習者使用語言和修正語言的機會。學習者的互動策略能力和網絡素養是多元互動學習能力形成的關鍵。多元互動學習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自主創造外語使用和外語學習機會的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並非自發形成,而是需要經過系統培養形成。1是培養自主學習意識,這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是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2是創造行動實踐的機會,學生具備自主學習意識之後,教師應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行動中探索和實踐。動機是誘發、推動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的內在力量和決定性因素(Zimmerman 2000)。3 是提供能力展示的平臺。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具有漸進性、動態性和長期性。
作者的結論是:在信息化時代,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高校學生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關鍵能力。本文基於自主學習概念的演變發展,結合我國外語類專業教育實際,提出外語類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自我規劃能力、自我探索有效學習策略能力、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和多元互動學習能力,並從「意識一行動一能力」三個層面討論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路徑。
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原來的「教」變為「引」,而在「引」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度」,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師自身的自主性以及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環境、自主學習資源等的了解都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效果。外語類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並不是孤立發展的,而是外語運用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能力有機關聯,需與相關能力協同培養,共同促進外語類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
學生在以上四種能力的培養上需要師「引」,因為他們有「惑」,在解惑的同時幫助他們做規劃,擇相匹配的策略,調整心態和情緒,在搭建的多元互動——行動和實踐中提升能力。「引」是關鍵,這與交通管理中的「疏導」是類似的,糾錯固然重要,但疏導則是「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