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

40年改革開放,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回顧過往40年高校外語教育發展歷程,我們欣喜地看到,高校外語教育走過的40年,是創新辦學理念,提高服務能力,不斷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40年;是推進學科多元,促進協調發展,不斷推進由單一性學科向多學科融合發展的40年;是調整培養方向,優化課程內容,不斷推動由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人才培養向寬口徑、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轉型的40年;是致力文化傳承創新,深化國際人文交流,不斷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40年。

展望未來的高校外語教育,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外語教育站在新起點。國家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推進,為我國高校外語教育的跨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人民群眾對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的訴求、國家對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學生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的追求,都意味著高校外語教育在新時代需要肩負起新的使命與責任。同時,隨著國際交流深入、產業創新升級、信息技術發展,高校外語教育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迎來新起點,人才培養與教師隊伍上面臨新挑戰。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科交叉融合,複合型、通識型人才培養,非通用語建設等,經過長期探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何創新外語教育發展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範式,尋求新突破,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並做出回答的時代課題。我們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著重從提高教育質量、錘鍊學科特色、打造教師隊伍三個方面發力,推進新時代高校外語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邏輯起點,促進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互融合,努力培養知識、能力、情感飽滿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並強調要著重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為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的實際需求,外語的「工具性」 和「實用性」 取向不斷強化,這在當時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文明多樣化發展,人類面臨越來越多共同性的繁難複雜問題,這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改變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過於囿於語言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培養、過於注重外語專業的實用性和工具性定位,構建具有外語學科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逐漸成為學界共識。外國語言文學先天具備通識教育的功能。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學習英語有助於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培養國際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同時為知識創新、潛能發揮和全面發展提供一個基本工具,為迎接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做好準備。」因此,對外語院校而言,建立完備的通識教育體系,應重點啟發學生充分利用外語優勢,在廣泛涉獵全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人文歷史發展知識的基礎上,加強文化理解、知識貫通、比較鑑別和社會融入,成為知識、能力、情感飽滿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2016年起,學校按照「歷史、哲學與比較文明」「文學、藝術與文化研究」「社會科學與區域研究」「語言、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和「身心健康與自身發展」六大模塊,設置了涵蓋文史哲、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的通識課程體系,將知識講授與外語專業學生所需的思辨能力、跨文化傳播能力、社會責任感等能力培養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多元發展的通道。

以學科建設為改革支點,拓展外語學科內涵,推動跨學科融合發展,努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學科定位和內涵需要及時調整和轉變。一方面,要不斷拓展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新內涵。外語學科不僅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還能夠提供理論上的借鑑和研究支撐,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共同參與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比如外國語言文學與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學科合作開展政治語言學研究,將促進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與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藝術學、文化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融合,能夠助推區域國別研究發展。這樣一來,外國語言文學才可以充分釋放自身張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要不斷推動跨學科融合發展。學科相對單一既是外語院校發展特色,同時也是制約外語院校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外語院校必須在發展語言學、文學、翻譯學等傳統學術領域的同時,圍繞黨和國家的戰略需求,推動外國語言文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發揮學科群的「集聚效應」,開展全球問題、國際區域和國別問題的長期跟蹤研究。從2016年開始,北外先後成立了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形成了跨院系跨學科合作研究機制,推動了學科整體水平的顯著提高。

以師資隊伍為戰略基點,履行育人使命,提升專業素養,努力打造適應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和時代形勢發展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對外語類院校而言,無論是複合型、通識型人才模式的創新,還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都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外語專業教師為例,不能僅僅專注於語言教學本身,還要以語言文學牽線,以文化認同為橋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文化導入,幫助學生理解並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共同關注人類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培養學生開放、平等、尊重、包容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使命感。這就需要教師除了精通外國語言文學知識,還應具備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哲學、文化學等多學科背景。只有當教師自身學科知識紮實,能夠將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並將跨文化知識應用到各種跨文化交際環境中去,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具有較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此外,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尤其是人工智慧和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慕課)的興起,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正深刻改變著現有的教育教學方式。高校外語教師只有保持與時俱進和終身學習的思想,具有推進公平教育,使更多教師和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情懷,努力提高信息素養和實施個性化教學的能力,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和學生期待。近年來,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中國高校外語慕課聯盟理事長單位,啟動了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已建設10個外語語種、11個課程方向、5個特色專題、49門外語特色課程,對促進和引導中國高校外語教育的深刻變革產生了積極作用。

船到中流浪更疾,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國高校外語教育改革創新之路將愈進愈難,愈進愈險。我們要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這條主線,繼續解放思想,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銳意改革,在中國高校外語教育發展的接力跑中,跑出新的好成績,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彭龍,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

■連結

從雅思白皮書看中國大陸考生英語水平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近日正式發布《2018中國大陸地區雅思考生學術表現白皮書》,白皮書基於雅思全球龐大的考生數據,聚焦2017—2018年間中國大陸地區雅思考生的學術表現,在聽、說、讀、寫各單項的學術表現上也加入了與去年的比較,在一定程度上可為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從白皮書來看,我國大陸地區大、中學考生的英語水平呈現出以下特點:

在過去五年間各項英語能力均有小幅提升,但口語、聽力和寫作能力與全球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白皮書顯示,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集中在5.5和6.0分兩個梯隊,6.0分及以上梯隊考生接近半數。

中國大陸地區雅思考生過去五年間(2012—2017)在各項英語技能上均有小幅提升。其中,學術類雅思考生聽力及寫作平均分各提升了一個分數梯隊,閱讀平均分雖仍保持在6.0分梯隊,但進步幅度最大,而口語平均分也有小幅提升。培訓類雅思考生寫作平均分進步最為明顯,提升了一個分數梯隊。

但2017—2018年間中國大陸地區學術類和培訓類雅思考生英語能力與全球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其中,學術類雅思考生閱讀能力與全球平均水平持平,其餘三項能力與全球平均水平均存在一定差距。而培訓類雅思考生各項英語能力都與全球平均水平存在差距,口語、聽力和寫作能力都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較大,閱讀能力的差距相對較小。

上海雅思考生依舊保持全國領先地位,但所有省市雅思考生口語平均分與全球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在學術類雅思考試中,上海、江蘇、湖北、浙江、四川、北京、重慶處於第一梯隊,其中上海仍舊全國領先,湖北、浙江、四川、北京和重慶是今年首次進入該梯隊。

在學術類雅思考試中,7省份/直轄市的總分平均分與全球平均水平屬於同一分數梯隊;15省份/直轄市的聽力平均分與全球平均水平持平,27省份/直轄市閱讀平均分達到甚至超出全球平均水平。16省份/直轄市的寫作平均分與全球平均水平屬於同一分數梯隊,所有省/直轄市雅思考生口語平均分與全球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過半「雙一流」高校雅思考生總分達到甚至超越全球平均水平,但所有「雙一流」高校考生口語平均分都未能達到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大陸地區高等院校雅思考生學術表現比較集中,總分平均分集中在6.0分和5.5分梯隊,上海、浙江、江蘇等12個省/直轄市高等院校的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位於第一梯隊(6.0分梯隊)。

中國大陸地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等院校學術類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對比來看,共36所高等院校的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達到甚至超出全球平均水平(6.0分梯隊)。其中,復旦大學等8所高等院校的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在第一梯隊(6.5分梯隊),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一個分數梯隊,華中科技大學等28所高等院校的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在第二梯隊(6.0分梯隊)與全球平均水平持平。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等院校學術類雅思考生在聽力、閱讀、寫作上展現了不同程度的優勢,但是口語平均分與全球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其中,以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為代表的23所高等院校雅思考生聽力平均分高於全球平均水平(6.0分梯隊),37所高等院校雅思考生閱讀平均分超出全球平均水平(6.0分梯隊);39所高等院校雅思考生寫作平均分達到甚至超越全球平均水平(5.5分梯隊),但所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等院校學術類雅思考生口語平均分都未能達到全球平均水平(6.0分梯隊)。

國際學校及含國際部的公立中學雅思考生表現突出,口語能力比其他類別考生突出

白皮書顯示,中國大陸地區中學學術類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集中於5.5分梯隊。上海的中學雅思考生聽、說、讀、寫四項能力依然位居全國之首,且總分平均分首次躋身6.0分梯隊,實現零突破。

從學術類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排名前20的中學來看,國際學校及含國際部的公立中學表現突出。其中,深圳國際交流學院的雅思考生總分平均分首次躋身7.0分梯隊,超出全球平均水平(6.0分梯隊)兩個分數梯隊,杭州外國語學校等9所中學雅思考生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一個分數梯隊,其餘10所中學雅思考生與全球平均水平持平。

從前20名中學的學術類雅思考生聽說讀寫各單項來看,聽力平均分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超過半數學校進入7.0及以上梯隊,其中深圳國際交流學院首次躍入8.0分梯隊;閱讀平均分均超出全球平均水平,7.0分及以上梯隊學校數量增加;寫作平均分全部達到或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前20名中學中僅7所學校學術類雅思考生口語平均分達到全球平均水平,口語能力相對較弱。

中國大陸雅思考生繼續呈現低齡化,國內用途首次超過出國移民及工作

此次白皮書發現,中國大陸19-22歲的雅思考生依舊佔主流,18歲以下的雅思考生已經超過23-25歲的考生成為第二大年齡群體。值得一提的是,儘管88.6%的考生參加雅思考試的目的是出國留學,但隨著雅思逐漸受到國內院校和僱主的認可,以檢測英文水平、國內入學、求職等國內用途為目的考生人數逐漸增加,比例達到5.3%,首次超越申請移民及出國工作的群體佔比。

雅思考試由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澳大利亞IDP教育集團和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外語考試部共同擁有並在全球範圍內運營。目前雅思已經獲得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0000所教育機構、僱主單位、專業協會和政府部門的認可。其中,在美國有超過3300所大學和機構認可雅思考試,包括所有常青藤盟校。在英國,雅思獲得所有英國院校的認可,是英國名校衡量申請者語言水平的優先選擇。

(記者王慶環整理)

相關焦點

  • 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回顧過往40年高校外語教育發展歷程,我們欣喜地看到,高校外語教育走過的40年,是創新辦學理念,提高服務能力,不斷適應國內國際形勢發展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40年;是推進學科多元,促進協調發展,不斷推進由單一性學科向多學科融合發展的40年;是調整培養方向,優化課程內容,不斷推動由單一外語專業和基礎技能型人才培養向寬口徑、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轉型的40年;是致力文化傳承創新,深化國際人文交流,不斷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
  • 怎樣評價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應用型外語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國內高校的外語人才培養面臨著一些共性問題,如師資團隊的科研服務能力不強,師資力量和結構亟須進一步加強和調整,人才培養定位和模式不明確等。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雙一流」建設對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應著眼世界、立足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著眼「雙一流」建設,積極探索複合型、復語型、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包括改革人才選拔機制,培養國家戰略急需的非通用語種人才,搭建多語種、跨學科、跨文化人才培養平臺,搭建面向國內外一流大學、學科、導師的聯合培養體系,探索國家急需的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 於敬:探索外語+ 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2016招辦主任面對面 專訪天津外國語大學於敬  主持人:2016年學校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學校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於敬:我們的辦學特色是提高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為了這樣的培養模式,學校全面推進外語教學和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學生「外語+」與「專業+」這樣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圍繞這個學校下大力氣,在2016年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體現了學校辦學培養模式的特色。
  • 「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必須要按照教育教學規律、人才培養和人才成才規律,正確對待不同學科專業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在專業建設與發展上形成梯度與層級,著力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同質性、趨同化的問題。一方面從縱向比較現有的辦學條件以及人才培養質量是否比以往有所提高,是否更能適應國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橫向比較本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在同層次和同類別高校中所處的位置和應發揮的作用,看本校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競爭力以及用人單位的滿意程度等。  第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注重學生全面和個性化發展。
  • 魯迅故裡,外語教學創新途 「雙外語+」為應用型國際化多語種人才插...
    近年來,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大力實施「雙外語+」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用「國際化」和「信息化」的優勢和特色打造「四位一體」應用型國際化多語種人才,在外語人才培養和多語種教學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雙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立足浙江省及長三角,旨在培養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跨文化溝通能力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強,能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應用型國際化多語種人才。」
  • RCEP背景下 急迫培養「外語+法律」人才
    圍繞東協在RCEP的作用和影響、RCEP框架下中國—東協合作進程的法律分析、「外語+法律」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等內容,來自中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的專家和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了深入地交流和探討。A 機遇大增,培養模式亟需改革RCEP的籤署,標誌著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成立。
  • 安康學院外語學院英語師範專業人才培養紀實
    張哲華 安康學院外語學院(原安康師專英語系)是安康學院二級教學單位,已有30餘年辦學歷史。近年來,安康學院外語學院通過校校合作、校地合作,構建師資共同體與協同育人機制,深入推進專業轉型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著力提升英語師範專業人才培養,在譜寫與踐行服務安康基礎外語教育事業的道路上昂首闊步,砥礪前行。
  • 電院創新人才培養團隊:大電類人才培養的徵程 我們「E路同行」
    特別是近幾年,電院在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專業」大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將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在「國際化視野、創新實踐能力和未來行業領軍人才」三個方面,並以此為導引,設計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在電子信息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 廣中醫探索外語人才培養新模式
    中醫院校外語人才也要有「中藥味」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葉金寶在致辭中指出,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中醫藥翻譯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希冀打造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高地,可謂恰逢其時。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宏斌介紹,廣州中醫藥大學作為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全國四所中醫藥高校之一,從建校那一天起就以傳承振興中醫藥作為學校的光榮使命。經過廣中醫人近65年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不斷建設發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醫療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均穩居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成為國家引領中醫藥人才培育與中醫醫療體系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
  • 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實施教學改革試驗班計劃,培養具有深厚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創新、創造和創業能力強,具備初步科學研究能力,個性與人格全面發展,具備立足於學科或行業制高點的潛質與發展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學校根據湖北省發展戰略需要,組織實施食品類、管理類、電氣類等教學改革試驗計劃。
  • 交大城市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一所高校,能否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高質量人才,決定了其存在的社會價值,也決定了其是否擁有生存發展的動力源泉。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在充分了解國內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社會調研和企業人才需求調查,提出了基於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 華工今年開設5大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改班
    近年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華工模式」得到了教育界和社會的高度認可。這一模式堅持因材施教,積極整合優化校內外辦學資源,不斷深化科教協同、校企協同、學科協同、國際協同等協同育人機制,通過組建教改班加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據了解,華南理工大學每屆教改班的學生1000多人,覆蓋面近17%。
  • 蘇州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
    當前,我國高校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積極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大學生創業「兩低」(低創業率和低創業成功率)的問題。蘇州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依託2項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和14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以省重點專業和一流專業建設(電子信息工程)為基礎,深化產教融合,以「目標導向、深度融合和多維協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為指導,構建了「專業教育、思政教育、雙創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探索與實踐,重點解決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科技創業能力差、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
  • 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
    培養複合型外語人才 2019年12月11日 08: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曾江 華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如何培養外語高端人才
    「目前,我國外語專業大類下設有104個本科專業,涉及語種101個,實現了所有建交國家官方語言全覆蓋。」「我們國家外語教學的規模很大,外語人才數量不少,然而高端外語人才嚴重缺乏。」
  • 專訪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院長李渝鳳:著力培養符合海南自貿港建設需要的國際化應用型外語人才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持續豐富外語語種設置 擴大多語種人才培養規模記者:海外院如何從外語語種開設、特色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培養國際化應用型高素質外語人才,從而更好地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貢獻,並以現有20種語言為基礎,不斷完善以外語類專業為主體,以國際商貿、國際旅遊類專業為兩翼,以人文藝術類專業為提升的「一體兩翼一提升」的特色專業格局,著力培養厚植家國情懷、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外語+」人才,以更好的人才培養質量、更高的人才培養標準服務於海南自貿港建設。
  • 探索外交外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至此,我院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已經涉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特色專業、精品課程、教材、雙語課程、教學團隊等方面,其建設成果將惠及全院,輻射全院,帶動學院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學院已有的質量工程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在外交外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特色專業建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推動了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
  • 地方高校應強化創新型人才培養
    創新型人才的成長有兩條途徑:一是學校培養,二是社會鍛造;學校培養是基礎,社會鍛造是條件,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都是創新型人才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地方高校要不忘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主動承擔地方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圍繞產業優化專業,圍繞創新育人才,只有培養一批自身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的」永久牌」創新型人才隊伍,才能更好推動地方科技創新,加快科技進步,為地方經濟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 C9、E9高校榮譽學院共同關注: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人才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及《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的發布,為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和要求,作為改革探索的先鋒,C9、E9高校結合2009年啟動的「珠峰計劃」,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大學本科教育創新和改革方面等方面已有將近十年探索,而這些高校中的榮譽學院,更是教育改革探索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