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3-05-07 15:25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武漢輕工大學校長 曾祺林
《中國教育報》(2012年6月18日)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人才供給矛盾由總量不足轉向人才的質量和素質不能充分滿足各行各業的多元化需求。武漢工業學院遵循科學的高等教育發展觀,構建"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為重點,以專業特長培養為特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條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多元化教育的新路。
自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以來,高等教育結構進行了大規模調整,從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多元化教育。高等教育人才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主要矛盾已從人才供給總量不足轉向了所供給人才的質量和素質能否滿足各行各業的現實需要,使得高等教育從同質精英教育走向了更貼近經濟社會建設的多元需求人才培養。這一轉向也意味著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模式必須從以知識發展為導向的學科中心模式走向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學生中心模式。基於這樣的認識,學校從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生源結構、畢業生去向等方面入手,著手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把"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作為追求目標。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形成體系開放、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類型大致可劃分為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學術型人才主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為主,追求高深學問,以認識世界為主要任務。技能型人才主要以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主體是高職高專的學生。應用型人才是以改造世界為主要任務,具有更強的通用性和創新性,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與技能型人才相比,應用型人才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從而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術創新和技術二次開發的能力;另一方面,與學術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能較快地適應崗位的需求,解決工作實際問題。
武漢工業學院作為一所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地方高等學校,在六十餘年辦學歷程中積澱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一批優勢的應用型特色專業。學校的54個本科專業,絕大多數屬應用型專業,或設置為應用型專業培養方向,近年來,學校對辦學定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理念進行梳理,確定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育人目標,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的鍛鍊和培養。學校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引領,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人才分類培養,初步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
一是實施教學改革試驗班計劃,培養具有深厚的科學和人文素養,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創新、創造和創業能力強,具備初步科學研究能力,個性與人格全面發展,具備立足於學科或行業制高點的潛質與發展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學校根據湖北省發展戰略需要,組織實施食品類、管理類、電氣類等教學改革試驗計劃。二是實施"師"字號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知識結構合理、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會計師、工程師、建築師、康復治療師等"師"字號應用型創新人才。三是組織實施產學研一體化的產業人才培養計劃,以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積極拓展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單位之間的合作,將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培養複合技能型人才。學校啟動了製藥工程(生物製藥方向)、食品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嵌入式技術與信息網絡工程方向)、物流管理等省、校兩級產業人才培養試驗計劃。四是設計以模塊化學分制為基礎的教學管理制度,實現三種人才培養模式間的轉換與互通。學生以教學計劃為依據自主選課,在各模塊中所獲得的學分,可在三種培養計劃中互轉互通。在規定的年限內獲得規定的學分即可準予畢業。
此外,學校注重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與先進教育模式。先後與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等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導入並借鑑發達國家應用型人才培養經驗,有力促進了學校教學改革,如學校的特色優勢優勢學科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分別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英國蒂賽德大學合作,實施"整體引進式"的高水平合作。
二、踐行"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基於畢業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綜合考量,如何滿足企業的這種需求?學校根據培養目標的定位,確定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以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為重點,以專業特長培養為特色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模式,通過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三大培養體系"的交互作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即以寬口徑、重應用為原則,構建並完善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的課程教學體系;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構建並完善校內外實踐教學及大學生各類科技文化活動有機結合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以健全人格,提升素質為目標,構建並完善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有機結合的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體系。同時加強 "三大培養體系"之間的相互協調與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提高學生在知識應用、實踐動手、職業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實現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一)以模塊化為基礎,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體系
學校把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專業方向)課程三大模塊。通識教育課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能反映學科發展潮流的內容,突出基礎理論教學的應用部分,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基礎課程強調專業基礎性和本科的規格要求,努力拓寬學生的專業面,增強學生畢業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專業核心(專業方向)課程則突破按學科方向分模塊的傳統思維,結合就業市場、尤其是產業結構人才需求來設置,進一步加大實踐和應用的比例,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注重職業素質的養成,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實施模塊化設計,便於保持人才培養的靈活性,為學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識框架,給予學生縱向深造或橫向轉專業發展的空間,形成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構建層次分明的實踐教學體系
學校構建了 "四層次五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包括基本素質層次、基礎技能層次、專業技能層次、綜合訓練層次與素質拓展模塊、實驗教學模塊、實習實訓模塊、論文設計模塊、科研訓練模塊。使實踐教學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儘早接觸實踐、全程參與科研活動。同時深化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增設科研訓練和勞動實踐等課程,以拓寬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勞動意識的培養途徑。通過增設若干門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改變了實驗教學"依附"於理論教學的狀況,使學生結合創新實驗基地,形成一個交流創新思想、實現技術創新的新型實踐教學載體。
學校建立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工作體系,先後建立120多個穩固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與合作單位在合作研究、雙師型教師聘用、共建實驗室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學校與中糧集團、頂益食品、希望集團、正大集團等合作單位建立掛鈎實習合作關係,每年選拔優秀的高年級學生到合作企業頂崗實習,將畢業設計與崗位工作相結合,實行學院教師與合作企業骨幹組成的雙導師制。比如,2010年武漢工業學院與康師傅控股武漢頂益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選拔食品質量與安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專業2007級30名優秀本科生組建"康師傅建教合作班"。由該公司的技術骨幹制定培訓教材並為"康師傅"班的同學授課,參訓學生將在武漢頂益參加為期4個月的生產培訓(一般為周末上課),主要培訓內容為安全生產、制面流程、調理工藝等。期滿考核合格後的學生可獲得獎學金,可直接與武漢頂益食品有限公司籤訂就業協議。首屆"康師傅"班30名學生中已有25名籤約頂益;迄今為止,學校已有100多名學生通過"康師傅"班的學習考核在頂益公司入職。這是學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等多部委大力倡導的"校企合作"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模式的結果。建教合作通過把學校建在車間,把車間建在學校,實現了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師資培訓、資源利用方面的深度融合,使各自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三)以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構建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體系
學校將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以實踐性、創新性教育導引第一課堂教學。將社會實踐、科研訓練與科技學術文體競賽和學生社團任職、社區服務及其它教育實踐活動統一納入學分制,統籌規劃,制定相關管理辦法,鼓勵學生個性發展。
學校根據學生在創新實踐活動中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不同的學分,並計入學生學業成績表,作為學位授予的條件之一。學校制定了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學分、社會實踐、科研訓練和思想品德行為學分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從制度上保證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的有效實施。比如實施科研訓練計劃,設立大學科研立項項目,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使本科生儘早接受科研訓練,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將勞動實踐設為必修學分,增強學生勞動意識、吃苦精神和動手能力,利於學生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實施素質拓展計劃,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學科競賽、藝術設計與創作等各類素質拓展與創新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學校實施的科研訓練制度讓學生受益匪淺。學校規定,每名學生在第二個學年必須獨立完成一項課題設計,題目不限,內容開放,但學生必須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獨立完成從構思到論文撰寫的整個過程。科研訓練讓學生必須跳出課堂與書本,廣泛涉獵,尋找構思,接受基本科研思維的啟迪和嚴格的訓練,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於理論,而是進入了廣闊的實踐天地。學校電氣學院2012屆畢業生王越對此深有感受,他創建了學校汽車協會,所研發的救援減震艙獲得2010年的湖北省機械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2012年他作為唯一的一名本科生在眾多碩士博士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籤約著名外企。
三、加強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和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大眾化教育時代社會最需要的是服務經濟社會建設的人才,對實踐技能、職業素質、崗位適應能力、以現場問題為導向的解決能力的需求處於重要位置。可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是時代的需要,同時也是適應教育主體的需要。應用型人才不同於學術型人才,有志於培養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高校不能囿於傳統模式,而要大膽創新。近年來,學校大膽創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積極倡導因材施教,強調要根據學生特點研究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揚長補短,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成才。
首先,改變"以系統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力提倡和推廣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互動型模式,鼓勵案例教學法、實地考察法、模擬訓練法、現場教學法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探索基於研究的教學和以探索為本的學習,以及研討式課程(Seminar)。從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轉變到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鑽研能力引導的模式,促進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其次,強化教師激勵機制,建設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有一支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強調教師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教師既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實踐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具有工程實踐、經濟諮詢、會計實務、臨床護理等專門領域的實踐經驗,這樣的師資隊伍才有利於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學校出臺 "中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拓展計劃實施辦法",要求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到相關的企業、公司、研究所進行對口專業技術實踐或項目開發,要完成一定的實驗室工作量,要承擔一定的科研任務。通過這些措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鼓勵教師向"雙師型"轉化,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再次,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在專業(專業方向)、課程、學習進度等方面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更多選擇機會。學校制定靈活的學業性轉專業辦法,20%的學生可以選擇轉換主修專業;實施專業大類招生培養的專業覆蓋了本科專業的70%以上,學生經過兩年學習,可在專業大類內自主選擇專業;在高年級普遍設置2個左右特色專業方向供學生選擇。此外,還通過擴大選修課程比例,實行雙學位、輔修專業等制度,給學生學習提供更多的選擇,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學校始終堅持"質量立校",強化教學工作中心地位, 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績。近五年來,學校先後獲批3個省級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省級教學團隊3個;獲省級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各4項。在"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等各類科技競賽中,學生累計獲獎265項,其中全國一、二等獎15項;大二學生大學英語四級一次性通過率在75%以上;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連續多年在93%以上,位居省屬高校前列;學生中有142人(次)受到國家和省(部)級表彰,湧現出"全國先進班集體"生工學院2003級製藥3班、"全國三好學生"熊雪婷、"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方小苗、劉暢、琚琳虹、"中國好人"李健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建校以來,學校共向社會輸送各類人才6萬餘人,他們以"能吃苦、能幹事、能創業"的鮮明特色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