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翻譯很可笑,「譯者」的悲傷幾人懂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直接,譯者與讀者之間的界限也在漸漸模糊。很多熱愛外國文學的讀者,本身也是文學翻譯的愛好者,他們很容易就能發現譯者的錯漏。

繼劉先生翻譯的英國史被聚眾嘲笑後,近日,一篇「奇葩譯者多,你們弄啥咧」的文章又在朋友圈流傳,看得我汗涔涔下。

前不久我翻譯了一部外國中篇小說,今年一月拿到成書,馬上給朋友們寄去。一個朋友問:「這本書出來,稿費能有兩三萬元吧?」被他這麼一問,我也好奇地計算了一下:全書168頁,版權頁標明總共10萬字,但我電腦的word文檔顯示字數為54690字,按照每千字80元稿費標準,稅前我可以拿到4375元,刨去稅費,實際到手可能不足4000元——這麼一算還蠻驚訝的,我手比較慢,工作之餘每天翻譯一點,這本書前前後後耗去我一年的業餘時間,最後只拿到4000元稿費,無論是跟朋友們還是跟自己的心理預期,都差了很多。

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晚上找出跟出版社籤訂的合同,發現我算錯了——稿費標準不是每千字80元,而是每千字70元。如此算來,我可以期待的稿費才3000元出頭。

你可能會認為我要討論翻譯稿費的問題,然而並不是這樣。其實,我對稿費並沒有那麼介意,相反,看到很多譯者抱怨稿費太低,我都會想,我們首先是不是應該問一問,我們拿出來的作品到底值不值那麼高的稿費?捫心自問:如果出版社將稿費標準從每千字70元提高到700元,我所交出來的文本,就一定會有質的飛躍嗎?

答案是並不會。因為我深知,自己的水平就擺在那裡,至少對我而言,稿費並不是決定翻譯作品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

當然,這是在一種競爭很不充分的環境裡出現的狀況。如果這個社會中有大量文學愛好者,文學作品有欣欣向榮的市場,外國文學有充足的翻譯人才,那麼,700元的稿費一定能比70元吸引到更優秀的譯者,一定能給讀者呈現出更好的翻譯文本。

然而,我所從事的是非通用語種,也就是俗稱「小語種」的文學翻譯工作,相對於英語文學來說,這是一個競爭很不充分、信息極不對等的市場。從某種角度來說,小語種的譯者具有天然的壟斷地位,這也是為什麼,我作為一個僅有六年從業經歷的翻譯新兵,可以拿到每千字70元的稿費,而同水準的英語譯者,稿費標準可能還要更低。

就像我國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一樣,這些年很多國家也都非常重視本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很多歐洲國家的使領館、政府文化部門都在積極扶持文學翻譯工作,希望能把他們國家的文學作品推廣到中國的廣闊市場上來。為此他們提供了大量資金,也舉辦了各種活動。我本人就參與、組織過多次外國文學翻譯研討會。然而有些外國的文化官員發現,在投入了那麼多精力、忙活了那麼多年之後,真正活躍在一線的、能把他們國家語言翻譯成中文的譯者,也就那麼屈指可數的幾個,在不同場子裡流轉的,似乎永遠都是那幾張熟悉的老面孔。

而在這屈指可數的譯者中,又有一部分僅僅是因為學了這門語言,所以才「被動」走上文學翻譯的道路。真正因為熱愛文學而從事翻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一些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的質量受到讀者詬病,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跟非通用語種翻譯人才的稀缺有關。我們必須承認,非通用語種的整體翻譯水平不高,而相對壟斷的圈子又使得競爭更不充分,水平提升更加緩慢。有些國家有大量文學作品亟待翻譯推介到中國,但卻苦於找不到優秀的譯者,無奈之下一些出版社不得不購買港臺地區的翻譯版本,進行加工後在中國內地出版,使得翻譯質量更加難以保證。一些國家的優秀文學作品因此很難來到中國讀者手中,而知曉度越低,市場需求就越少,就像我的一位出版界朋友說的那樣:沒有市場,翻譯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更無從去談提高翻譯稿費的問題。這一切,都像是一個惡性循環。

關於翻譯的質量問題,我來舉幾個自己的例子。在我翻譯的一部青少年文學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檸檬片、雪餅、馬蒂爾德茶、椒鹽焦糖、奶油慕斯、桌子腳、把你扔出去餅乾……』鳥小姐一邊把美食擺出來,一邊唱道。」我在字典中反覆查閱了每一個詞,但始終搞不明白「桌子腳」和「把你扔出去餅乾」是什麼東西。請教了外國朋友之後才恍然大悟,所謂「桌子腳」,其實是「把腳翹在桌子上」,形容一種非常舒適放鬆的狀態;而「把你扔出去餅乾」,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放開了肚子去吃那些餅乾吧。」——語言水平的局限,使得我無法對這個句子做出正確的理解。

像這樣的問題,還可以請教外國朋友,但有些錯漏,發現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比如在我翻譯的另一本書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我走進電梯,按下3。我明白我比他們快了一小步。」而在我之前交給編輯的譯稿中,我把它翻譯成了「我走進電梯,按下3。我明白我仍然有一個小小的優勢。」還有一句:「你把小廚房的燈泡換掉了,太棒了延思,它已經壞了好久了。」而我卻把它誤譯為:「你把小廚房的燈泡換掉了,太棒了延思,換得真及時。」——我是在最後一版校稿中才發現這些問題的,想想真是可怕,只差一點點,這些錯漏就可能變成鉛字印到書上,成為永難彌補的遺憾。

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文學作品的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直接,譯者與讀者之間的界限也在漸漸模糊。很多熱愛外國文學的讀者,本身也是文學翻譯的愛好者,他們很容易就能發現譯者的錯漏,並且將這些意見發布到網上。比如在「豆瓣」上,我都不敢去點開自己那些譯作的頁面,不敢去看讀者的評論,因為這常常會是一種驚心動魄的體驗。有一次,因為我的一處表述不當,有讀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甚至責罵譯者「欺世盜名」。當時我真的非常委屈:那本書,我花了兩年時間才翻譯出來,翻得頭髮都白了,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心血,哪怕有再多的瑕疵,又何以攤上「欺世盜名」的惡評?

在我組織的一次文學翻譯探討會上,一位資深的出版人說,當下有很多外國文學的譯作質量不高,讀者往往會把板子全部拍向譯者,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翻譯只是出版流程的一個環節,當一個有錯漏的文本來到讀者手上時,出版社的編輯、審校、總編,都應該承擔責任。我很感謝這位出版人為譯者開脫了部分罪名,但事實上,由於外語的「門檻」問題,部分非通用語種根本就沒有懂這門語言的編輯、審校,也就是說,譯者必須獨自對翻譯文本的正確性作出判斷。不是譯者主觀上浮躁粗心,而是有很多錯誤,以譯者的語言水平,根本就發現不了,所以嚴格說來,它們並非是一種「錯」,而是一種局限性。而出版社的編輯,只能通過中文的邏輯性去判斷文本的對錯,這也是很多譯作與原作發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我特別理解,當讀者讀到一個劣質的文學翻譯作品時,那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但是站在譯者的角度,我也非常渴望讀者能對我們抱以一種更為寬容的態度,尤其是對我們這些翻譯新兵來說,過於激烈的批評,有時候甚至是「致命性」的,會讓一個本已忐忑不安的譯者,變得更加惶恐卻步。翻譯的正確性是相對的,而翻譯的不完美卻是絕對的。希望大家用善意、理性的批評,去營造文學翻譯的一種良性循環。

也許你會說,既然文學翻譯這麼辛苦,稿費這麼低,又要面對這麼多壓力,那你為什麼還要做這件事呢?一個朋友幫我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虛榮心的,我所抵擋不住的,是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圖書封面上的那一刻,心裡漾起的那一點點小小的成就感。

希望我所翻譯過的那些作品,它們中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不會抵消我這點小小的成就感。這既需要自己的不斷進步,也需要每一位讀者的寬容體諒。(文/伊曼紐爾)

相關焦點

  • 米健:翻譯是譯者和作者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
    這座豐碑的鑄就,傾注著幾代學者和譯者的心血。學術翻譯同樣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和專業性的學術活動,專業和準確的翻譯一直是這套叢書為讀者稱道之處。譯事甘苦處,譯者寸心知。我們特設此專欄,每輯採訪一位「漢譯名著」的譯者,請他們談談從事學術翻譯的求索和體悟。「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翻譯則是這種交流對話的一個方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特定文化發展的捷徑。
  • 奇葩翻譯不只是翻譯問題
    先把翻譯關過了吧!》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篇嚴肅討論「戲曲翻譯」的文章能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它觸痛了不少人的神經。在日益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翻譯對於我們越來越重要:不同國家的文學、電影、戲劇等作品需要相互譯介;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車站、機場、餐館和景區等地,也都掛上了標有外語的指示牌。而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公共場所,奇葩翻譯都普遍存在。
  • 重溫鄭振鐸翻譯思想 踐行譯者主體理念
    新文化運動初期,不少人認為譯作無法保留原作的思想與藝術風格,有些人甚至認為文學作品是絕對不可譯的,尤其是詩歌。對此,鄭振鐸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文學書是絕對的能夠翻譯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夠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譯文裡面,就是原文的藝術的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於譯文中」。
  • 謝天振:譯者的權利與翻譯的使命
    以中西翻譯史為例,差不多兩千年以來我們在談到譯者時,談到的只有「任務」、「義務」和「責任」,卻從不會提到譯者的權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譯者甚至連在譯作上的署名權都得不到保證。之所以如此,我想恐怕跟當時翻譯的主流對象有關:因為當時(歐洲的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佛經翻譯時期以及五四時期)翻譯的作品大都是宗教典籍、社科經典和文學名著,譯者與原作者相比,其地位相當卑微。
  • 資深譯者解讀 翻譯與國產電影出海
    而面對「這些動畫電影都是誰譯製的,或者將由誰譯製」的問題時,參加活動的幾位導演和製片人沒一個能答得上來。確實,相比是誰做的特效,誰做的後期,電影是誰翻譯的並未得到太多關注。  在國產電影走高的當下,作品的出海都需要哪些努力?電影劇本、對白等文本的翻譯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本期,「藝見」邀請曾參與《誤殺》《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等電影中譯英的資深譯者對此進行解讀。
  • 譯者手記丨2011-2018 Judy的翻譯清單
    轉眼步入2019年,我已經從一個小透明實習生變成了自由譯者。想回顧一下這些年的翻譯之路,權作記錄。也當是一份寫在公眾號裡的譯者簡歷,歡迎潛在金主們閱讀這一篇裡,有很多的「第一次」。· 建築、景觀、設計類翻譯感謝鳳兒,感謝新景觀【第一次參與翻譯一本書】厚厚的大部頭,翻譯了三分之一,一起實習的合譯者是上外的研究生,所以我經常連帶著被默認也是上外研究生……
  • 翻譯,孤獨的行當
    一直以為他生龍活虎,能翻譯到老,意想不到的事情卻這麼發生了。我曾譯過不少悲傷的小說,但到如今才明白,現實中的悲傷遠遠勝過小說。如此年富力強、熱愛文學的譯者怎麼就突然選擇以這種方式來告別世界?   國內的好多翻譯愛好者與年輕譯者都曾受過孫老師的提攜與幫助,有些人甚至是因為批評其譯作而受到他的注意。
  • 【新譯者訪談】馮克利:在唱片店裡翻譯哈耶克的人
    人們所熟知的譯者大都是老一輩的翻譯家:傅雷、楊絳、草嬰、朱生豪、錢春綺、柳鳴九……他們最早把一批世界經典作品帶入了中國。相比起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可能也越加忽視了譯者的地位。每每聽到和譯者有關的消息,大多與負面內容有關。這也將一些問題擺在了眼前:何為優秀的翻譯?翻譯自由度的底線何在?翻譯又如何應對網絡和流行文化?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除尤金外,還有其他外來譯者參與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著作的翻譯工作,如李立三之妻李莎參加了《毛澤東選集》1—4卷俄語版審訂、《周恩來選集》俄語版審訂;波蘭人愛潑斯坦把《論持久戰》譯成英文,還同葉君健一起把《黃河大合唱》譯成英文;奧地利人魏璐詩在《人民畫報》社任德語專家;1946年隨丈夫來華的美國人吳雪莉初譯了《陳雲文選》,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倫敦版翻譯了45萬字,並應外文出版社之邀翻譯了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
  • 3名翻譯家獲第11屆傅雷翻譯獎 譯者也是「擺渡人」
    此時,譯者充當起「橋梁」的重任,是文化間進入他者心中的「擺渡人」。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沒有譯者,圖書難以完成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旅行。11月23日,第11屆傅雷翻譯出版獎(以下簡稱傅雷獎)在成都頒發,3名翻譯家從44位中法文化「擺渡人」中脫穎而出。
  • 翻譯的起點——中法譯者工作坊助力青年譯者成長
    CCTSS-ATLAS譯者工作坊在中國期間的研討會遴選出的3名中國青年譯者和3名法國青年譯者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各自投入到一部當代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導師研修班是譯者工作坊的重要內容,共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均由中法各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翻譯家和文學研究者共同主持。工作坊在最初階段以集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每位譯者拿出自己翻譯的作品片段,與導師和其他學員一起討論如何解決翻譯中的難點問題。之後導師以一對一交流的方式,與青年譯者研究文本、打磨譯文。
  • 陸大鵬談翻譯:譯者個人風格太突出,會損害原作者表達
    美國人William Weaver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翻譯家,他翻譯了埃科和卡爾維諾的大量作品。尤其他的英譯本《玫瑰之名》是了不起的傑作。另一位美國人Gregory Rabassa的英譯本《百年孤獨》如行雲流水,我如痴如醉地讀了許多遍。我不懂義大利文和西班牙文,但通過這兩位譯者的英譯本,能夠管中窺豹,領略大師風採,已經心滿意足。
  • 「隱身」的譯者
    他們的工作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希望擁有自己獨立的工作空間,有的則在人多的環境中依然能夠保持專注;各自的翻譯習慣也有所差異,有的拿到稿子後很快開始翻譯,然後再反覆雕琢,而有的則一遍遍斟酌原稿,理通作者的思路,咀嚼出味道之後才開始翻譯。
  • 生態翻譯倫理維護法律譯者主體性
    翻譯作為複雜的社會實踐行為,其過程涉及諸多要素,與倫理密不可分。翻譯倫理為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處理本體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價值規範與行為準則。A.Chesterman在《翻譯模因論》中闡明了翻譯倫理的等級鏈條,即「價值決定規範,規範支配翻譯行為,翻譯行為指導翻譯策略」。在法律翻譯領域,建構在不同核心價值之上的翻譯倫理原則指導法律譯者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制定不同的翻譯策略,達到或背離翻譯效果。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在當天的媒體見面會上,葛浩文透露,此行既是應清華大學邀請參加會議,也是為他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而來。回應顧彬:翻譯有貢獻但成就屬於作家作為莫言《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等十部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因此也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今年初,在香港嶺南大學召開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如果沒有葛浩文的翻譯,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翻譯家黃燦然致未來譯者:談翻譯的十個條件
    一個譯者三十五歲能出版一部自己後來不汗顏的翻譯作品,已算是個幸運兒。我自己就不是這樣的幸運兒。雖然你的閱歷和理解力會增加,但不見得就能因此而自動在十年後以至二十年後變成一個具有高度理解力的出色譯者。有不少譬如二十年前就做詩歌翻譯的人,翻譯質量原本就低,二十年後其外語水平幾乎從未提高過,數量卻不斷增加。而他們都不自知。
  • 《挪威的森林》曾風行一時 譯本多奇葩
    《挪威的森林》曾風行一時 譯本多奇葩   兩位譯者有時比林少華高明點,比如他們就知道林譯裡不知所云的「阿珀達依庫」是厄普代克,比林氏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但也有露怯的地方:小說裡玲子會用吉他彈許多歌曲,兩位譯者對此大概不大樂意。
  • 譯者|鄧正來:我翻譯的這幾本書
    他翻譯的哈耶克的論著在國內學術界具有開創性意義。他是翻譯家兼專家,是現在學者中不多見的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自由人。凡是有識見的學人大概都應該理解所謂學術自由人的真正含義。下面的連結是我看過的幾篇紀念他的文章: 1.周國平的紀念文章《想念我生活中的鄧正來》:https://mail.google.com/mail/u/0/?
  • 《渴望之書》中譯本翻譯惹爭議 譯者孔亞雷愧疚
    《渴望之書》是最近出版的科恩的一本詩集,譯者是北島和孔亞雷。  這篇名為《需要你的汁液,在我的豬嘴》的文章,標題出自北島書中的譯文。可以看出,文章的作者「小小風也」對《渴望之書》的中譯本顯然極為不滿意,她挑選了一部分在她眼中是明顯錯誤的翻譯。
  • 《誤殺》《流浪地球》資深譯者:國產電影走向海外怎樣選好翻譯
    而面對「這些動畫電影都是誰譯製的,或者將由誰譯製」的問題時,參加活動的幾位導演和製片人沒一個能答得上來。確實,相比是誰做的特效,誰做的後期,電影是誰翻譯的並未得到太多關注。▌陳萱 宋曉可在國產電影走高的當下,作品的出海都需要哪些努力?電影劇本、對白等文本的翻譯在其中起到怎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