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7 07:43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點擊查看風雅秦淮·書香整版詳情
南京大學名譽教授、諾貝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在寧談文學——
「中國文學讓我震撼也讓我著迷」
本報記者 邢虹
■三任法國總統請他吃飯被婉拒,卻與南京讀者面對面
■新書中文版先於法文版全球最早問世
■計劃寫關於中國文化的書
「他是一位開拓新徵途的作家,富有詩一般的冒險經歷,給人以感性的愉悅,是人性的探索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和他在中國的主要譯者和研究者、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近日做客先鋒書店,舉辦「與諾貝爾獎得主一起談文學」讀者見面會。這是勒克萊齊奧第一次專程前往書店與讀者面對面,為他喜愛的南京「破例」。
「破例」進書店和讀者交流
新書中文版先於法文版問世
勒克萊齊奧已經79歲了,在書店同讀者見面對他而言卻是新鮮的體驗。
勒克萊齊奧為南京「破例」,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近年他每年在南京大學工作幾個月,愛上了南京和南京人。二是他和許鈞的深情厚誼歷經多年積累,在去年底結晶成兩本新書《文學與我們的世界:勒克萊齊奧在華文學演講錄》和《文學,是詩意的歷險:許鈞與勒克萊齊奧對話錄》,由譯林出版社推出後,不少讀者希望見見他和許鈞。 這次讀者見面會也是譯林出版社成立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勒克萊齊奧回顧道:「1998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作品《戰爭》;10年後,譯林社重版此書;2018年,我在華文學演講錄以及我和許鈞先生的對話錄又在譯林社出版,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據責任編輯王理行透露,這兩本書的中文版是先於原文法文版、全球最早問世的文本,可見勒克萊齊奧對南京、對中國的至深感情。
許鈞進一步解釋:「三任法國總統想請勒克萊齊奧吃飯,他都沒有去。勒克萊齊奧認為自己重要的使命就是跟普通讀者在一起。他在南京,學生找他任何事情,只要他有時間,他都會很樂意。勒克萊齊奧還告訴我,他的課上有一個南京學生,才高一,已經知道荒誕文學精髓。他為南京有這樣的讀者高興,這就是南京的未來。」
法國駐華大使聽說勒克萊齊奧到南大當教授之後,數次想請他去北京見面,勒克萊齊奧都拒絕了,「我覺得大使想見我不如來南京,來了解一下我們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太多地方值得去看。」
與許鈞結下40年深厚友情
「存在的意義就是寫作」
勒克萊齊奧在中國的一系列文學演講以及對話都是由許鈞策劃的。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文學與我們的世界:勒克萊齊奧在華文學演講錄》收錄了勒克萊齊奧2011年至2017年在中國各地發表的重要演講。這些演講分別論述了文學與社會、人生、自然、科學、歷史、想像、夢境、探險、都市、全球化等等的關係,有助於讀者加深對文學的認識,拓展視野,豐富人生。
《文學,是詩意的歷險:許鈞與勒克萊齊奧對話錄》記錄了他們兩位就文學、創作、翻譯、教育、人生等主題展開的一系列對話。其中有勒克萊齊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不久許鈞在巴黎與他的深入交流,也有勒克萊齊奧應邀擔任南京大學法國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後在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與許鈞、畢飛宇等的傾心交談。
許鈞和勒克萊齊奧有40多年的交情。兩人從最初的譯者與原作者合作關係,逐步發展成為在文學、翻譯、學術、生活等多方面相互幫助、完全信任的摯友,堪稱文學交流促進人民相互了解的成功典範。
「翻譯讓我們結緣。他非常博學,也非常謙虛。通過許老師我也認識了很多作家、出版人,加深了我對智慧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的了解。」勒克萊齊奧說。
「初次接觸勒克萊齊奧的作品,是在1977年。那時我還在法國留學,讀到他的成名作《訴訟筆錄》,荒誕的氣氛、深遠的哲理寓意和新奇的寫作手法,尤其是書中那個看似瘋狂卻異常清醒的亞當,給我留下抹不去的印象。」許鈞後來成為《訴訟筆錄》中文版的譯者。
2002年1月,許鈞有機會向瑞典學院推薦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推薦了勒克萊齊奧,其中一條推薦理由就是,勒克萊齊奧繼承了法蘭西的人文主義傳統,關注弱小生命,關注他們的靈魂與命運。除此之外,還在於他對現代文明有著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批判,對文學有著獨特的追求,遠離商業,在純文學創作中體現了對美的嚮往和真的揭示。「如今,我還想加上一條,那就是他以清醒的意識,關注他者,關註失落的文明,關注人的存在。這幾點清楚地表明,他是一個清醒的作家,一個嚴肅的作家,一個有擔當的作家,一個對人類命運有著獨特理解的作家,一個在冷靜中不斷思考與探索的作家。」
2008年10月,勒克萊齊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許鈞還記得,2008年1月28日,他與勒克萊齊奧通話,祝賀他獲得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在通話中,許鈞談到他遲早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勒克萊齊奧平靜地回答:「我努力地寫作,至於獲不獲獎,不是我所關心的。」「這就是勒克萊齊奧的想法。對他而言,存在的意義就是寫作:我寫作,故我在。」許鈞說。
計劃寫關於中國文化的書
「中國文學古老而豐富」
雖已年近八旬,勒克萊齊奧的寫作從未停止。他正在計劃寫一本關於中國文化的書。
「我很小的時候就想來中國。」勒克萊齊奧說,「我很久以前就這麼想了,從我考慮旅行開始,我就希望能去中國。這是我認識世界的願望中的一部分。因為中國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如此切實地存在於現實之中。它不是一個想像的國度,而是完全真實的國度,有著現實的力量。」
一直以來,中國文學給勒克萊齊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看來,中國文學古老而豐富,在各個時期都展現出豐富的創造力,如古代文學唐詩中蘊含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魯迅、老舍等現代作家在作品中反映的家國情懷等。「中國文學讓我震撼,也讓我著迷。」
許鈞透露,勒克萊齊奧對中國圖書特別感興趣。他很早就讀過老舍的很多書,他為老舍《四世同堂》的法文版寫過序,稱老舍為「師者」。「在他居住的南京大學寓所裡,在一起外出的途中,我就看他讀過《論語》《道德經》的英譯本,讀過介紹孟子、墨子的書。他還曾從法國給我帶來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法文譯本,像莫言、畢飛宇、餘華的書。畢飛宇的書,他讀過至少有五六本。莫言的書讀過的更多。中國的古典作家,他也很喜歡,幾部最著名的古典小說他都讀過。中國的詩詞他也一本本地讀,還在南京大學的課上與學生一起探討。」
在勒克萊齊奧計劃寫的關於中國文化的書中,他打算記錄下自己對中國的感悟。「比如說對中國一些思想家,像孟子、墨子的認識。另外我也想在書中談一談中國的風景,像長江就非常奇妙,在河邊看江水滾滾東流,我真的好像突然感受到了中國歷史長河,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勒克萊齊奧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來中國是1967年,先去了香港,然後乘火車到廣州。他在許鈞介紹下受聘南大當教授之後,經常來中國。「有一段時間我住在鼓樓,晚上走路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在路上走,在愉快地唱歌,孩子們非常幸福。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就會非常高興。」
在中國,讓勒克萊齊奧感到欣喜的另一件事就是遇見讀書的人。「我特別高興看到中國的年輕人喜歡書,愛讀書。你隨處都可以感受到年輕人對於書的熱情。一個民族如果尊重文學,那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一定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