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桑塔格國際翻譯獎得主莫楷:讓中國文學穿越國界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莫楷(Canaan Morse)是美國東北緬因州的一位80後。他不僅是《人民文學》英文版《Pathlight(路燈)》的創始人之一、唯一的詩歌編輯,同時也是中國文學海外推介網站「紙託邦(Paper Republic)」的最早成員之一。

  蘇珊·桑塔格國際翻譯獎(Susan Sontag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ranslation)是獎勵世界範圍內三十歲以下從事文學英譯者的重要獎項之一。作為該獎的2014年得主,莫楷多年來一直秉承著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摯愛,從事著中國文學的英譯和研究工作,從而使他對中國文學的海外譯介問題有著深刻、直接的體驗和了解。

  少年時代的中國緣

  早在十歲那年第一次接觸到中國語言之前,莫楷就迷上了中國的神話和歷史。那時候他最愛看神話,感覺文本內容起源越早就越神秘。此外,父母的影響,對莫楷的中國語言文化學習具有極大的引導與幫助。他的父母曾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哈佛夜校修學中文,父親還在康奈爾大學主修中國哲學、中國美學和科舉制度史。

  莫楷父親最初送兒子學漢語,可能有點兒「父夢子承(vicarious living)」的意思。可後來他發現,小莫楷不但極具漢語天賦,而且達到了酷愛的程度。閒暇時,小莫楷會將父親書架上的古代和現代漢語字典取下來,邊翻閱邊抄寫其中的漢字。見兒子與中文如此「有緣」,在莫楷十歲那年,父母特地為他到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聘請一位副教授專門進行中文輔導。八年後,莫楷考進該校,孩提時代的中文輔導成了他畢生事業的導師。

  莫楷最初幾次來中國,都是為了專門進修中文,參加的是諸如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ACC(Associated Colleges in China)、國際聯合漢語培訓項目IUP(Inter-University Program for Chinese Studies)等機構專為美國學生設計的語言學習班。

  2009年,莫楷毅然決然從麻省大學波士頓分校辭職去北京發展的行為,著實讓他的親友大跌眼鏡。後來他如此解釋道:「做出這一舉動的行為動機比較複雜:其一,為了發展自己的文學翻譯事業。在北京能有更多的機會結識優秀的中國作家,順便把當時接手的一個作品翻譯完成。其次,為了學相聲。我在2007年有幸結識著名相聲演員丁廣泉老師,從而對相聲產生了濃厚興趣。2011年秋,我正式拜在丁老師門下學習相聲。其三,出於對現實中國的興趣。我認為,要對中國語言文化有深入了解,非得在當地體驗生活不可。其四,為了繼續學業。2011年,我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辭職深造就是為了深究中國文學。」

  師從中國藝術家丁廣泉從事相聲表演的經歷,使莫楷悟出了文學翻譯的真諦——語境。這恰恰是困擾許多文學翻譯家的難題。為此,他有意識地進行了大量在中文語境中的語言訓練,在與聽眾聽覺審美的互動中提升對語感的高層級認知。學相聲就是學「對話」,來言和去語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強有力的邏輯關係。

  對相聲語言的高敏感度使莫楷在文學翻譯上如魚得水。他的研究興趣廣泛,對古典文學和當代文學均有涉獵。莫楷認為,在漢語這種「字本位」的特殊語言情境中,對古典文學與當代文學的研究和翻譯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因此,不管是古典文學還是現當代文學作品,只要能夠提高自身的翻譯和創作能力,他都願意嘗試。他翻譯的處女作便是王朔的中篇小說《空中小姐》。

  中國文學的譯者現狀

  莫楷介紹,當下的中國文學翻譯隊伍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和中國香港,人員儲備稍顯匱乏。就莫楷身邊的英譯者而言,有的是通過他的博客召集而來,有的則是有過合作的老朋友。在全世界範圍內,學習中文和東方學的學生比例雖不大,但總量並不少,為何罕有人從事文學翻譯呢?莫楷認為,從技術和精力上來說,文學翻譯完全稱得上專業工作,但無法獲取專業人士應有的報酬,這一現狀與異域學生學中文的目的顯然背道而馳。他們要麼為了有朝一日在中國能獲取豐厚的報酬,要麼希望能夠在中外關係發展中謀求到理想職位。一心關注中國文學海外譯介且立志做文學翻譯的人數,畢竟非常有限。

  目前,在美國支持文學翻譯的主要機構,有獨立聯邦機構NEA(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NEA)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美國筆會中心PEN(American Center,PEN)。兩個機構每年會提供數額不等的獎金給申請的譯者。PEN提供的獎金數額在三千到六千美金不等;NEA資助的金額則大很多,少則1.25萬美元,多則達2.5萬美元。這兩項獎金對翻譯的選材與題材不限,但以單本翻譯為主,每年競爭都非常激烈。

  中國也有幾項資助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翻譯基金,如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主管的「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項目和作家協會的翻譯基金等。但國內的翻譯基金數量有限,資助款項大多也不大。忽視對譯者的社會認可和經濟支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學的海外譯介。

  中國文學翻譯主要有三種模式:中國譯者獨譯、海外譯者獨譯與中外譯者合譯。在中國譯者翻譯效果不理想、海外譯者數量極其有限的情況下,莫楷主張,「凡是能夠產生佳譯的做法,我一律不反對。」儘管在翻譯《小九路中巴》的過程中,他曾與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盧克斯(Lucas)有過不錯的合譯經歷,但他仍然偏愛與文本單獨作戰的模式,這完全出於自身對中國文化、文學的深情,他常沉醉於文本內字裡行間的韻味和翻譯過程不斷推敲的獨有體驗。

  翻譯中的舍與得

  莫楷表示,自己在翻譯過程中會遵守與作者的信任關係,儘量忠實於原文,但同時他認為,確有創作能力比作者更強的譯者。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再創作,翻譯家有權力加重譯文的色彩和感染力,據說託爾斯泰的英文譯本就比原作流暢得多。文學翻譯的目標是一種共同創作(co-creation),以謙虛的心態進行的翻譯不會阻礙原作的再次傳播。

  翻譯過程中使用的附文本主要包括序言、注釋(包括腳註和尾注,一般情況下,腳註簡單,尾注詳明)。雖然莫楷本人對腳註沒有異議,也不認為會妨礙讀者閱讀,但是如今對腳註的排斥已成為西方翻譯家的普遍心態。在個人翻譯實踐中,莫楷會儘可能減少腳註,他認為注釋過多不但會破壞文章的節奏和韻律,更糟糕的是,閱讀極易成為讀書備考,故事的沁入性被破壞。因此他更慣用尾注,這樣既不幹擾閱讀過程,又可在正文後暢懷揮筆。在翻譯何其芳的《畫夢錄》時,莫楷幾乎一律用尾注,將正文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典故和歷史材料在正文後全部鋪開,以致85頁的正文後,竟有50頁的尾注。

  莫楷認為,譯本是譯者與出版社互相角力的產物。基於受眾和市場效果的考慮,出版社為了實現接受效果的最大化,往往會向編輯和譯者施加壓力;而編輯和譯者則以論點的合理性與個人審美價值為據不願輕易屈從與讓步,譯本在一次次的爭鋒中產生並獲得意義。令人慶幸的是,許多編輯、譯者和出版人的合作是建立在友情之上,他們往往是商業界最講情義和彼此信任者。以編輯與譯者關係為例,前者的影響力不僅限於譯作,更有可能波及至譯者整個職業生涯。編輯應視譯者同原作者,親密無間。譯者則視編輯為友,忠誠有加——縱使其他出版商開價更高,仍不為所動。當然,他們之間的友情維護有其基本原則:編輯不會為譯者而損害出版社利益,毀了自己的事業。當譯者提出不合理要求並強調話語權時,編輯多以大局為重,當機立斷。畢竟譯作一旦出版,盈利與否,編輯全權負責。

  對任何文本的修改權都應該保留在與文本最親密接觸的人之手。原作者和譯者交流,譯者和編輯交流均是如此。基於個人文學理論背景,莫楷對翻譯的理解並不墨守成規,他認為「作者意圖」這個概念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無論從哪方面而言,作者與作品的關係都難以截然區分。當譯本進入修改階段,交流要以譯者為主。為了讓譯文情節更緊湊,表達更富韻味,有些原本細節會被「輕描淡寫」,會被「創造性地處理」,會被調整順序,甚至做部分刪減。成功的譯作未必是完美之「對譯」。符合源語語境審美期待的譯文未必能在目的語閱讀市場取得成功。同樣,雖然翻譯編輯是譯本的「主刀醫生」,可對譯本進行「手術」,但必須遵循的原則是「不要製造傷害」,即整個編輯過程需儘量保持譯者的語言和思想。

  觀念差異屬於另一個範疇的問題。中文作家的某些表達有時會觸碰到英語讀者的神經,這種情況下,編輯和譯者都需非常謹慎地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比如,莫言一代的作家經常在對女性或黑人的描述中流露出己見,出版社和翻譯必須想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雙管齊下:提升質量、尊重受眾

  莫楷認為,為了達到更廣的覆蓋面與更好的接受效果,除了圖書出版以外,中國文學還可以通過報紙連載、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方式進行傳播,但無論如何,提高作品質量才是關鍵。在美國,《解密》《狼圖騰》並未熱銷,《三體》卻一夜「傾城」。這一成就一半歸功於劉慈欣的原創能力,另一半則得益於劉宇昆和 Joel Martinson的佳譯。原本和譯本的雙面高質才會使國外出版社編輯主動出價,競購該書版權。需要指出的是,以《三體》為代表的類型文學一直比純文學市場大得多,更容易尋找到對此感興趣的編輯和願意巨額投資的出版社。

  藝術的創造、閱讀與欣賞是人類有史以來不可或缺的行為,跨文化的藝術交流由文化發展內力自驅完成。莫楷認為,文學作品以保持意義的多元化為尚,任何組織或個人都會受限於一定的意識形態和有限的知識儲備,對作品和翻譯過度的幹預會使文本趨向意義和解釋的統一化。

  需要強調的是,不能按照傳播者的價值觀念把傳播者和接受者理解為主動體和被動體,這是對受眾閱讀權利的輕視。有吸引力的作品,接受者自會主動索要;缺乏吸引力的,傳播者再推亦無用。文學幾乎沒有「走出去」的,只有被「請出來」或者「被挖出來」的。要真正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必須尊重受眾,以受眾為主動體。《西遊記》英譯本有塞繆爾片段的節譯本《金角龍王,皇帝遊地府》、詹姆斯·韋爾短篇幅選譯的《中國的仙境》、蒂莫西·理察長篇幅選譯的《聖僧天國之行》、海倫·M·赫斯的更長篇幅的一百回選譯本《佛國天路歷程:西遊記》和最有影響力的韋利全譯本《猴王》,相關組織需要做的是支持儘可能多樣的譯本出版,以供不同受眾選擇,並為其提供必要的輔助性支持。(花萌)

相關焦點

  • 陸雲:文學翻譯三重境界
    境界一:跨越語境障礙  莫楷2014年獲得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2016年到哈佛大學攻讀中國明清說唱文學博士學位,師從李慧儀和王德威教授。談起如何走上文學翻譯之路,莫楷說,他的父母都是中學老師,一直對中國文化感興趣,40多年前曾在哈佛夜校學習中文,他父親還在康奈爾大學主修中國哲學、中國美學和科舉制度史。莫楷十歲時就喜歡聽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父母發現他對中文很感興趣——經常從書架上拿出現代漢語辭典翻閱,還饒有興致地抄寫漢字,於是從離家不遠的科爾比學院請來一位副教授教他中文。8年後,莫楷如願考進該校,成為這位老師的學生。
  • 不死性(immortality)---讀蘇珊·桑塔格《精神和魅力》
    封面竟然是一本關於蘇珊·桑塔格的書。好詫異!書的封面正中央是蘇珊·桑塔格的標準肖像,不太清晰,但卻是蘇珊·桑塔格標誌性的:頭髮濃密,目光堅定,眼神銳利。「這是你自己選的書?」本書最後有蘇珊·桑塔格一生的大事年表: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父親在中國天津擁有一家皮毛貿易公司。蘇珊5歲的時候父親因肺結核死於中國天津。母親獨自回到美國,在1945年改嫁給陸軍上尉內森·桑塔格,兩個女兒接納了繼父的姓。蘇珊·桑塔格是典型的天才少女,早慧聰穎。1949年,僅16歲的她註冊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春季學期,秋季便轉到芝加哥大學。
  • 差點成為蘇珊·桑塔格兒媳的她,寫了一本關於寵物的小說
    2018年11月,擁有1/4華人血統的美國女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憑藉小說《我的朋友阿波羅》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也是同年度布克獎入圍作品。在這部作品裡,努涅斯構想了一個特殊的創意寫作機構,用以療愈人們心中無法言說的創傷。
  • 馬克·吐溫、蘇珊·桑塔格、海明威……名作家的衣櫥裡有什麼?
    蘇珊·桑塔格1933年生於紐約,曾就讀哈佛、牛津和索邦大學,是小說家、劇作家、和平運動活動家和學者。她的典型標誌是貫穿黑髮的一縷白髮。桑塔格對社會一向持公開的反抗態度,隨著年歲的增長,她變得越發魅力十足。她並不遮掩灰發,而是使它們成為經典的特色。桑塔格的那縷頭髮是醒目和大膽的,如《101忠狗》中壞女人庫伊拉·德·維爾的形象那樣膽大妄為。她知道它看上去很出彩,為她濃密光滑的頭髮增添了犀利感。桑塔格是美麗的,而且在她生命的後期,越發顯得中性。她穿寬鬆的西服,配寬鬆的襯衫和網球鞋——當然再配上一條圍巾和那縷單色的頭髮。
  • 諾獎得主門羅作品中國僅一部譯本 凸顯翻譯界尷尬
    這個「短篇女王」獲得諾獎前,其作品僅有《逃離》一部在國內公開出版。不過現在,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她的作品在全球各地的圖書市場火熱升溫,國內多家出版社也對門羅作品的中文版權展開激烈爭奪。網際網路讓世界變小了,可我們的文學視野竟然更小了。倘若不是諾貝爾文學獎,我們能知道愛麗絲·門羅是誰?而得了諾獎之後,門羅在中國的命運已經今非昔比。
  • 《衛報》公布2015英語文學日曆
    1月2日,英國《衛報》公布了2015年文學日曆,其中列舉了全年文學大事,地域主要涵蓋大英國協國家。一月5日:英國科斯塔文學獎公布獲獎名單,包括最佳小說獎、最佳處女作獎、最佳傳記獎、最佳詩集獎和最佳童書獎五個單項大獎。1月27日將從五個單項獎中選出最後總冠軍。
  • 文學翻譯家許淵衝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據新華社柏林專電8月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辦公室剛剛發布公告,宣布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正式啟動。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
  • 中國人不適合翻譯中國文學作品
    馬悅然(以下簡稱馬):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實沒那麼重要的,它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選出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但不能說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們只是認為這個人寫的東西是個很好的作品,就這樣而已。現在這個世界上有500個作家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每年只能一個人獲獎。
  • 【學人誌】劉擎:桑塔格之於我們這個時代
    以「沉痛」之類的字眼與蘇珊·桑塔格的名字相併置是不太適宜的,哪怕是用來憑弔她的逝去。她的一生是對生命最為熱烈的禮讚。她的高傲、自信與堅定是攝人心魄的,她的博學、睿智和才華是奪目的,而她的激情、詼諧和熱忱是感人至深的。面對令人哀傷的時刻,她的書寫或格外沉靜或極度義憤,但幾乎從不流露傷感與悲痛。對於桑塔格來說,死亡如同疾病,不是「隱喻」而是一個質樸的事實。
  •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啟動,文學翻譯和舞臺影視表演翻譯可參評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聯、市作協、市譯協共同發起設立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以下簡稱「翻譯獎」)正式啟動。2019年初,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5位市政協委員提出了「關於設立翻譯獎,打響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議」的提案(0858號),呼籲在上海成立文學藝術翻譯獎。近代以來,上海就是中外文藝交流的「大碼頭」,在文學上更有「外國文學翻譯搖籃」的美譽,擁有傅雷、戴望舒、孫大雨、草嬰、方平、錢春綺等眾多名家及作品。
  • 上海為什麼需要文學藝術翻譯獎?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聯、市作協、市譯協共同發起設立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以下簡稱「翻譯獎」)正式啟動。據介紹,此次設立的「翻譯獎」,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但是他們上來就直接說要我們中國的小說,文學類的。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 傳承海上「外國文學翻譯搖籃」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今日啟動
    東方網記者潘麗娟12月25日報導:東方網記者從今天下午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今日正式啟動。該獎項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
  • 蘇珊·桑塔格:一種文化與新感受力
    蘇珊·桑塔格(1933—2004),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先後求學於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著名學府,長期為《黨派評論》、《紐約客》等重要刊物撰稿,主要作品包括隨筆文集《反對闡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等,以及小說《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國》等;此外,桑塔格還積極介入各類社會事件,發揮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的巨大影響力,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 許淵衝獲國際文學翻譯最高獎 計劃5年翻完莎翁全集
    近日,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在北京舉行頒獎儀式,代表國際翻譯家聯盟授予我國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許淵衝國際翻譯界文學翻譯領域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在翻譯詩詞方面,許淵衝主張「在譯詩的問題上,詩是本體,譯是方法;詩要求美,譯要求真;如果把美的詩譯得不美,那不可能算是存真;只有在不失真的條件下,儘可能傳達原詩的美,才是譯詩應該採用的原則。」  許淵衝西南聯大的校友、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寫道:「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把悠久的中國文化史上的許多名詩譯成英文。
  • 詩歌翻譯是殘酷的藝術:專訪第七屆魯獎得主李永毅
    來源:重慶日報 鄭宇 本文轉自:中國翻譯研究 記者 鄭宇 攝 「你可看見,茫茫深雪裡,索拉科特峰怎樣矗立……」9月28日,在位於彈子石老街的少數花園,相關單位為第七屆魯獎得主李永毅舉行一場譯詩《賀拉斯詩全集》分享會。重慶大學教授李永毅向現場觀眾分享了其翻譯《賀拉斯詩全集》的歷程和心得並接受重慶日報記者專訪。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對標國際最高水平,「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今起...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以下簡稱『翻譯獎』),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今天下午,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新聞通氣會上,市文聯黨組書記、首屆翻譯獎組委會副主席尤存介紹說。
  • 譯路前行:訪魯迅文學翻譯獎得主王家湘(上)
    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01-03作者: 潘佳寧王家湘,著名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1936年生於江蘇無錫,1953年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師從王佐良、許國璋等名家,畢業後留校任教,專注於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