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性(immortality)---讀蘇珊·桑塔格《精神和魅力》

2021-01-10 天堂圖書館

大年三十就和哥哥一家相聚在一起,侄子去年很能幹考上一中,當地最好的高中。

學習忙碌整個大半年也見不到一次,這次相聚他又長高了不少,是個乖巧伶俐的孩子,非常討人喜歡。

年夜飯後,他拿出一本封面紅字的書,原以為是一本很喜慶的書,我非常好奇,拿來一瞧。

封面

竟然是一本關於蘇珊·桑塔格的書。好詫異!

書的封面正中央是蘇珊·桑塔格的標準肖像,不太清晰,但卻是蘇珊·桑塔格標誌性的:頭髮濃密,目光堅定,眼神銳利。

「這是你自己選的書?」

「老師要求看的,需要寫書評。」一中的老師竟然推薦看這類書籍,我肅然起敬!

「看得懂嗎?」

「還沒開始看呢,似乎看不太明白。」

的確如此,蘇珊·桑塔格的一生充滿矛盾和衝突,她的文字對我來說有魔力的。

她的一生深深地吸引我,她的文字深深地抓緊我,讓我害怕。那是一種尖銳、艱深、甚至還有些陰鬱的文字風格。

現在的我是那樣脆弱敏感,偽裝的寧靜彈指可破。

我害怕讀它,但是這本書拿在手上,我卻放不下手了,和侄子相處的幾日裡,書就在我的眼前,我不得不讀。

書太窄了,讀著累

這是一本完整記錄桑塔格一生的傳記。做為一位女作家蘇珊·桑塔格是迷人的,她充滿矛盾和衝突的一生,再現了一個獨立人格的自信和魅力。

桑塔格雌雄同體,特立獨行,她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

她本質上超乎了普通意義的「美國」,也超乎了普通意義的女權主義,她並非一位世俗的男女平權意義上的女性知識分子,也並非只追求先鋒和激進的藍劍。

有時她是不囿於形式的瘋子,有時她又是堅定的衛道士。

她閃婚、獨身、雙性戀。她充滿了矛盾和爭議,對於她的情史,我更對文化的坦率和對理論的熱忱感動。

剝離那些她鍾愛的文藝體裁,自由和墮落,崇高和教條,她始終是一個了不起的智者。

本書最後有蘇珊·桑塔格一生的大事年表:

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父親在中國天津擁有一家皮毛貿易公司。蘇珊5歲的時候父親因肺結核死於中國天津。母親獨自回到美國,在1945年改嫁給陸軍上尉內森·桑塔格,兩個女兒接納了繼父的姓。蘇珊·桑塔格是典型的天才少女,早慧聰穎。

1949年,僅16歲的她註冊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春季學期,秋季便轉到芝加哥大學。有一天她突然審視自己的生活,驚恐地發現自己差點就滑進學術生活的泥沼裡去了。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頭的人生軌跡,她沒辦法忍受將來在60歲時成為醜陋的、受人尊敬的全職教授,她似乎早早就明白自己要什麼。

1950年,她結識了28歲的社會學講師菲利普·裡夫,認識10天閃婚。那時她才17歲,她似乎早早地結束了青春期的迷茫和試探。

1952年,她的兒子戴維出生,她也開始在康乃狄克大學主修英語文學,三年後轉到哈佛主攻宗教哲學兩年獲碩士學位後,獲得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的留學獎學金以攻讀博士,但沒有畢業。

1958年,桑塔格在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巴黎的索邦大學度過了一個學年,返回美國後離婚。隨後帶著兒子搬到紐約成了智識型雜誌《評論》的編輯,之後在紐約城市大學和莎拉勞倫斯學院取得教職。次年她也成為哥倫比亞大學講師和《哥倫比亞觀察家日報》的編輯,並開始創作第一部小說《恩主》,三年後小說出版。期間為享譽盛名的智識型雜誌《黨派評論》撰寫第一批散文,隨後幾年為多份雜誌撰寫文章,聲名大噪。

1964年,桑塔格31歲與哥倫比亞大學解約成為羅格斯大學常駐作家,並定期前往歐洲,尤其是法國。結識了諸多名流,1967年第二本小說《死亡匣子》出版。

1968年前往越南後,發表了充滿爭議的散文《河內之行》,次年出版第二部散文集《激進意志的樣式》,開始拍攝電影。

1970年在瑞典開始她的第二部電影《卡爾兄弟》的拍攝工作。開始不斷接觸攝影,遊歷中國、以色列,開始散文集《論攝影》的創作(該書1977年出版,獲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

1975年2月在《紐約書評》上發表散文《迷人的法西斯》,同年桑塔格查出患上乳腺癌,年僅42歲。開始了2年多的抗癌鬥爭,但始終沒有放棄寫作,並於1978年出版《疾病的隱喻》以及短篇小說集《我,及其它》。曾經桑塔格一度斷了再創作小說的念頭,但社會活動依然活躍。

1991年,她的第一部戲劇《床上的愛麗斯》上演,1992年發表了《火山情人》。

1995年開始創作歷史小說《在美國》(發表於2000年,獲「國家圖書獎」)

1998年第二次患癌,時年65歲,依舊是一個鬥士。

2001年被授予耶路撒冷獎,出版《重點所在》,911事件後,發表《殺人犯不是懦夫》引發爭議,受到輿論攻擊。

2003年桑塔格發表有關戰爭攝影的散文《關於他人的痛苦》獲德國書業獎。

2004年第三次癌症復發,醫治無效去世,71歲終。

捍衛「不死性」

捍衛「不死性」是她堅守的堡壘。對她來說「不死性」意味著什麼,那是被稱為「文學」的精神內核,沿襲了幾千年,秘而不宣。從她記事以來,她就不停地閱讀,她30歲之前的書單讓人驚嘆,望塵莫及;然後她不停地被吸引,又創造性不停地另闢蹊徑,不停地轉換角色變換立場;

桑塔格寫小說,也寫散文;雖然她更鍾愛小說,但是散文帶給她巨大的成功,因為它們無比睿智且新奇,獲得認可帶來財富,也讓她更加接近「不死性」。反而她的小說融入了她的散文的風格,這些文字破壞了小說,變得艱澀難懂,夢囈般的呢喃著實不適合小說的審美。

但是她一直明白的,一個嚴肅寫作者的「不死性」只能通過小說來實現。

我一直試圖寫小說,卻一次次陷入這樣的怪圈裡,有一個形而上的光環始終會引領著你走向內心意向。那是不容許的,也是不明智的,然而卻是無可奈何的。

2001 年,年近七旬的蘇珊桑塔格在舊金山圖書館的一次公共演講中回憶起一段年輕時的往事,她曾在義大利機緣巧合地認識了一位同齡學者,當時尚未一夜成名的翁貝託艾柯(Umberto Eco)。在桑塔格面前,這位年輕氣盛的語言學教授並未隱藏自己的抱負,他坦言正在準備一本小說,一本絕對的暢銷書,並因此而學習大仲馬。同樣心高氣傲的桑塔格心中不免認為這又是一個「盲目自大」的案例,隨後艾柯告訴她,這事關人的「不死性(immortality)」,他設想200 年後還會有人從圖書館的書架上取下他的小說來閱讀。追敘這段往事時的桑塔格身穿她晚年最愛的深紫色外套,緩緩地倚靠在圖書館的講臺上,微笑著告訴下面的聽眾,她第二次患了癌症,久站疲乏,但她的微笑卻一如往常,倔強又睥睨。

如果在200 年後自己的小說仍會有人從書架上取下來閱讀,那是多麼美妙而神奇的事情呀!

桑塔格一生酷愛攝影,而且成就斐然。在一個充斥著偽造圖像和歪曲真相的世界內部,她代表著自由思想的尊嚴 」 ,這是她的偉大之處,她的攝影和政治與戰爭糅合在一起,達到極高的境界。

桑塔格的一生和疾病相隨,自從進入的癌症的航道,她就從未放棄過抗爭和思考。

從隱喻的角度說,肺病是一種靈魂病。作為一種襲擊身體任何部位的疾病,癌症是一種身體病。它根本顯示不出任何精神性,而是令人痛惜地顯示身體不過就是身體罷了。 這些幻象之所以盛行,是因為結核病和癌症不只是被當作了通常具有(或曾經具有)致命性的疾病。它們被等同於死亡本身。在《尼古拉斯·尼克爾貝》中,狄更斯把結核病稱作「死亡與生命如此奇特地融合在一起的疾病,以致死亡獲得了生命的光亮與色澤,而生命則染上了死亡的憂鬱和恐怖;藥石於它無能為力,財富也奈何不了它,而貧窮誇口說能倖免於它…… ----《疾病的隱喻》

看到這段話,我猛然想起昨日探訪的病人,一個莫名其妙的肺癌找上了她,疾病在醫學未知的時代無比恐怖,或許她可以挺過抗癌藥發展的時間創造屬於她的奇蹟,就像桑塔格一樣,一次次戰勝它,延長生命,同時還可以冷靜明睿地寫出生死。

大女人的一生

我們張望、我們記錄、我們表示知道。這是一種更冷的觀看。這是被我們認作藝術的觀看方式。 ----《同時》

我表示贊同。

相關焦點

  • 差點成為蘇珊·桑塔格兒媳的她,寫了一本關於寵物的小說
    日前,上海譯文出版社邀請詩人胡桑、作家傅踢踢和項斯微,與讀者分享品評了譯文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小說《我的朋友阿波羅》,談談彌合生活的兩種方式——寫作,以及,來自人類那些「不說話的朋友」的陪伴。它不自殺,不哭泣,但是各種跡象表明它可能而且真的會崩潰。作者西格麗德努涅斯生於1951年,她的父親是中國和巴拿馬的混血,她的母親是德國人,她身上擁有四方之一的華人血統,在媒體報導新聞時,會特別在標題裡面突出強調「華裔」的字眼。
  • 馬克·吐溫、蘇珊·桑塔格、海明威……名作家的衣櫥裡有什麼?
    ——繆西亞·普拉達觀看時裝目錄,仿佛閱讀一本書;它是一座金礦,蘊藏著豐富的影響力、可參照性、可研究性和創造性。同樣,一位作家的作品,集合了作家的生活、價值觀、想像力、才華以及獨特性。其中一些具有魔力的成分,必然滲入他們的衣櫥,因此,觀察名作家們的衣著和標誌性形象,與聽他們講故事一般讓人心動。
  • 蘇珊·桑塔格:一種文化與新感受力
    蘇珊·桑塔格(1933—2004),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先後求學於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著名學府,長期為《黨派評論》、《紐約客》等重要刊物撰稿,主要作品包括隨筆文集《反對闡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等,以及小說《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國》等;此外,桑塔格還積極介入各類社會事件,發揮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的巨大影響力,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
  • 蘇珊·桑塔格:如果不對遠方的苦難進行思考,再近也只是「觀看」
    本文節選自蘇珊·桑塔格生前的最後一部著作《關於他人的痛苦》。在書中,作者通過對戰爭攝影的研究,探討了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與觀者之間的關係。在解釋大眾媒體所造成的冷漠與麻木現象的同時,也糾正了對這個觀點的純粹的批評,因為「讓人們擴大意識,知道我們與別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著的無窮苦難,這本身似乎就是一種善。」
  • 【學人誌】劉擎:桑塔格之於我們這個時代
    以「沉痛」之類的字眼與蘇珊·桑塔格的名字相併置是不太適宜的,哪怕是用來憑弔她的逝去。她的一生是對生命最為熱烈的禮讚。她的高傲、自信與堅定是攝人心魄的,她的博學、睿智和才華是奪目的,而她的激情、詼諧和熱忱是感人至深的。面對令人哀傷的時刻,她的書寫或格外沉靜或極度義憤,但幾乎從不流露傷感與悲痛。對於桑塔格來說,死亡如同疾病,不是「隱喻」而是一個質樸的事實。
  • 蘇珊·桑塔格:沉默的美學
    沉默的美學蘇珊·桑塔格一 每一個時代必須為自己重新啟動一個「精神性」的計劃(the project of 「spirituality」)。(精神性=各種致力於解決人類境遇中固有的令人棘手的結構性矛盾,力求完善人類意識,同時以超越為目標的計劃、術語和行動理念。) 到了現代,「藝術」成為這個計劃最生動的隱喻之一。
  • 孤單思考的摩羯座作家,不只有村上春樹
    1949年,其充滿理性思辨的巨著《第二性》橫空出世,獲得世界性成功,這也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波夫娃作品。波夫娃從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精神分析學等等諸多領域,結合大量的歷史史實,波伏瓦與薩特近乎實驗性的關係波伏瓦最為人熟知的作品,當數那本堪稱經典的《第二性》。
  • 瘟疫的審美化和汙名化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延續她「反對闡釋」的觀點,進一步考察了傳染性流行病(尤其是肺結核、麻風病、愛滋病)以及癌症是如何隱喻化,從一種客觀的身體疾病轉換為一種道德批判或政治態度。△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疾病隱喻」這一概念隨之成為了人文醫學和文化研究的熱點。
  • 蘇珊·桑塔格國際翻譯獎得主莫楷:讓中國文學穿越國界
    蘇珊·桑塔格國際翻譯獎(Susan Sontag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Translation)是獎勵世界範圍內三十歲以下從事文學英譯者的重要獎項之一。作為該獎的2014年得主,莫楷多年來一直秉承著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的摯愛,從事著中國文學的英譯和研究工作,從而使他對中國文學的海外譯介問題有著深刻、直接的體驗和了解。
  • 《人之將死》:希欽斯最後的「憤世嫉俗」
    或許,他是美國最著名的專欄作者、時政評論員之一;或許,他是英語世界裡最好的隨筆作家、特約撰稿人之一;又或許,正如《紐約時報》認為他是現代記者裡最無與倫比和有力的聲音,他自稱全世界的記者裡只有蘇珊·桑塔格的兒子戴維·裡夫可與之較量……他是酒鬼,他喝下多少酒就似乎能寫出多少字;他是自大狂,幾乎從不宣告自己的筆戰失敗過;他是眾多朋友眼中的叛徒,從左派到右派的變節者;他是太多人希望他早點去死的辣手神筆,尖銳地褻瀆教徒信仰的上帝
  • 英語新聞|Exhibition in Qingdao honors immortality
    英語新聞|Exhibition in Qingdao honors immortality 2020-11-04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珊·桑塔格的58條「坎普」定義
    你可能對今年Met Gala的主題「坎普」(Camp)感興趣並順藤摸瓜直溯源頭、在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一書中終於找到了這篇《關於「坎普」的札記》,但發現讀完了比讀之前更加一頭霧水。桑塔格說:坎普的標誌是那種鋪張的精神;坎普是一種嚴肅規劃自身的藝術;風格就是一切。
  • 平時讀得歡,年底拉清單:2020年私藏11本好書
    2020讀了多少?大概算了一下,70本左右,不多且雜。挑選11本/系列,我認為不錯,或許你也會喜歡的(排名不分先後),拉個清單,看這一年是如何跑偏的。1、 《逃離》 作者:艾麗絲·門羅這是門羅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年跟風買的。想想已經7年過去了,其間多次拿起又放下,太難進入語境,屬於"死活讀不下去"系列。疫情期間終於狠狠心咬咬牙,把它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