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門羅作品中國僅一部譯本 凸顯翻譯界尷尬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愛麗絲·門羅,這個名字對國內讀者來說無疑是陌生的。這個「短篇女王」獲得諾獎前,其作品僅有《逃離》一部在國內公開出版。不過現在,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她的作品在全球各地的圖書市場火熱升溫,國內多家出版社也對門羅作品的中文版權展開激烈爭奪。

網際網路讓世界變小了,可我們的文學視野竟然更小了。倘若不是諾貝爾文學獎,我們能知道愛麗絲·門羅是誰?而得了諾獎之後,門羅在中國的命運已經今非昔比。據媒體報導,「現在市面上唯一的(門羅)中文譯本《逃離》已經在各大網店賣斷貨。據出版社透露,庫存中剩下的一些貨也迅速賣光」。門羅作品的熱銷,讓我們又一次習慣性地面對諾獎得主「後知後覺」,更反襯出若干年來中國翻譯界的尷尬。

尷尬之一:翻譯界無「大家」。不知道門羅,自然是無人推介或者介紹的很少,這是譯者的視野問題,他們沒有注意到門羅。目前的中國翻譯界,有翻譯者,卻少有翻譯大家。原因在於,現有的譯者基本上只是純粹的譯者,其本人並不是出類拔萃的文學作家。他們往往在商業目的下「接活」,商家給什麼翻譯什麼,基本談不上個人喜好以及「眼界」二字,所以視野要窄得多。相比較而言,中國新文化運動前後的一段時間內,胡適、魯迅、周作人等人都對推介國外作品起到過巨大的作用,他們集作家、導師、啟蒙者、譯者於一身,翻譯範圍、角度、效果自然不同凡響。林語堂等人,甚至可以進行嫻熟的英語寫作;後來的錢鍾書、楊絳、傅雷等人更是學貫中西。今天,有這樣的翻譯大家嗎?所謂作家倒是不少,懂洋文的就鳳毛麟角了。

尷尬之二:翻譯界只認「大家」。這裡的「大家」,是指流行的作家、商業利益巨大的作家以及成名已久的作家。今天的中國翻譯界,與文學整體走向聯繫很緊密,更注重經濟利益。J.K。羅琳的《哈利·波特》要翻譯,因為孩子們愛看;約翰·羅納德·魯埃爾·託爾金的《魔戒》要翻譯,因為市場廣大;一些名家名作市場固定,也要翻譯,所以不管重複不重複,哪怕沒以前翻譯得好,也要翻譯。至於其他別的成功的非主流作家作品、有潛力的作家作品,很對不起,不流行、沒趕上潮流、賺不到錢的東西咱不翻譯。正因為如此,一些諾貝爾獎得主對於國人來說總是「生面孔」,他們的作品總是得「滯後翻譯」。

尷尬之三:翻譯界太廉價。中國翻譯界為什麼好作品不多、魚龍混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翻譯稿費低廉,翻譯界太廉價。雖然說藝術是無價的,可沒錢的藝術卻會餓死人。長期以來,中國翻譯作品的稿酬標準一直在幾十元每千字左右徘徊,百元每千字已經是「高價」。翻譯是一項極其辛苦的工作,既要「譯」,又要「作」,長時間的勞動,一部十幾萬字的譯作又能換得多少酬勞呢?以60元每千字的標準算,萬八千塊錢而已。如此低價之下,自然會低效,更不會有人四處主動尋找潛在價格更低的作品去翻譯了。想當年,商務印書館付給林紓翻譯小說的稿酬是千字5元,後來增加到6元。這個標準的「元」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要知道魯迅1924年買了套四合院花費了800塊銀元。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責任歸結於讀者:洋貨越來越流行,洋文學卻越來越小眾。可是,我們怎麼不說這是引導者的原因呢?引導者自毀長城的話,那也怪不得讀者了。魯迅曾經說,「注重翻譯,以作借鏡,其實也就是催促和鼓勵著創作。」翻譯做不好,創作又怎麼能好?門羅熱銷反襯的中國翻譯界尷尬該引起重視了。姜伯靜(河南 職員)

相關焦點

  • 北青報:門羅很熱,中國翻譯界很尷尬
    原標題:門羅很熱,中國翻譯界很尷尬   愛麗絲·門羅,這個名字對國內讀者來說無疑是陌生的。這個「短篇女王」獲得諾獎前,其作品僅有《逃離》一部在國內公開出版。不過現在,一切都在發生改變,她的作品在全球各地的圖書市場火熱升溫,國內多家出版社也對門羅作品的中文版權展開激烈爭奪。
  • 門羅作品拒絕趕工 翻譯時間短質量難保
    [導讀]止庵建議,「對待諾獎作品,反倒更應謹慎、認真、力爭完善地翻譯出版,以維護一個作家的聲譽。我作為愛好外國文學的讀者,則寧願多等一段時間,讀到更好的譯本。」諾獎新貴門羅的中文版作品將在本月內接連推出七種,此消息一傳出就被網友質疑「半個月翻譯出版一本書,質量恐難保證」。讀者更擔心的是被譽為門羅「最好作品」的封筆之作《親愛的生活》也匆忙趕製。為此,記者採訪了《親愛的生活》版權擁有方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及該書譯者姚媛。記者從出版方了解到,《親愛的生活》在翻譯過程將力求精益求精,不急著趕工出版,上市還沒有具體日程表。
  • 諾獎得主門羅作品曾被改編電影 女主獲封影后
    核心提示  她獲諾獎出乎意料  北京時間昨日晚7時,瑞典文學院正式公布,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她將得到由諾貝爾基金會提供的8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此前,最熱門的作家村上春樹再次落選。
  • 愛麗絲門羅小說日本熱賣 譯者是村上春樹
    今年9月10日公布的村上春樹翻譯的海外短篇小說選集,其中就包括201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斯·門羅的作品  芒羅小說日本熱賣  譯者竟是村上春樹  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昨日在微博中透露,「路過大阪梅田的紀伊國屋書店,看見今年諾獎得主門羅的小說正在熱賣,而最大的廣告是村上春樹翻譯了她的一篇小說,顯得喜感十足。」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諾獎作品能否成為中國書業搖錢樹
    出版社爭搶諾獎作品近乎白熱化。其中,有些是作家獲獎前便有了中譯本,有些是得獎後即時引進的翻譯之作。去年,諾獎得主庫切的代表作《恥》2002年9月即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彼時庫切還未獲獎。據悉,當宣布他獲獎後,其作品立即在我國出版界引發圖書版權爭奪大戰。國內10多家出版社紛紛伸出橄欖枝,尋找各種通道聯繫庫切作品在南非的代理機構,準備「轟炸式」地推出庫切作品。
  • 愛麗絲·門羅:從家庭主婦到諾獎得主
    1981年的中國之行1981年6-7月,門羅與六位加拿大作家一起來到中國,到當時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丁玲的家中做客,參觀北京、西安、廣州等地,還在廣州慶祝了自己的50歲生日—「我一生中最棒的生日」。門羅喜歡看人家的院子,留意行人的穿著,和陪同的中國姑娘興奮地聊起後者自做的裙子……她將中國之行寫成題為《透過玉簾》(Through the Jade Curtain)的隨筆,書中有這麼一段,頗能顯示門羅對細節的天生敏感和將尋常生活點化成藝術的功力
  • 美漢學家:莫言獲諾獎3月內書好賣 後來就……
    導語:昨天,美國著名的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在京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他用西方的眼光對中國作家進行了一番他的解讀。  昨天,美國著名的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在京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採訪。
  • 作家和翻譯誰成就誰?葛浩文譯本被贊比原著好
    《新雜誌》主編嚴峰認為,莫言得獎一方面是實力使然,另一方面是他作品的國際化接受程度。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百餘年來,用非西方語言的寫作者獲獎寥寥,翻譯成為通往諾獎之路的一道厚牆。作為被國外評論稱為「作品被翻譯最多的當代中國作家」和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最多的西方譯者,莫言和葛浩文,註定要在中國文學通往諾獎與世界文學市場的路上,留下自己的位置。
  • 年輕人才不屑涉足翻譯界 文學譯本質量每況愈下
    在這位「莎翁專家」追悼會上,不少翻譯界專家痛惜地指出,隨著朱生豪、傅雷、方平等老翻譯家的謝世,中國文學翻譯的「大師時代」已漸行漸遠。 更讓專家們擔憂的是,目前國內翻譯界人才嚴重匱乏,優秀年輕翻譯人才不願涉足這項薪酬微薄的事業,一些出版社為迎合市場,盲目趕進度出熱門書,使得文學譯本的質量每況愈下。
  • 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2017-09-05 07:16 來源:
  • 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點讚微信、支付寶
    諾獎得主自稱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點讚微信、支付寶 站長之家(ChinaZ.com) 11月2日 消息:據央視新聞報導,近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
  • 村上春樹再次失意諾獎 被認為是日本的"安妮寶貝"
    2013年諾獎文學獎的結局,一如既往的讓人感到「意料中的意外」。在眾多大熱人選中,現年82歲、被諾獎稱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的女作家艾麗斯·門羅(Alice Munro)最終獲獎。北京時間昨日19時,瑞典學院宣布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頒發給以短篇小說出名的加拿大女作家艾麗斯·門羅(Alice Munro),她將獨享800萬瑞典克朗(約8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 德語文學的中國翻譯之路
    建國初期的翻譯者確立嚴謹精妙的翻譯理念解放後的德語文學翻譯界,馮至先生是承上啟下的領軍人物。馮至先生是詩人,國學功力好,更有德國留學的底子,是真正稱得上「學貫中西」的理想譯者。解放前他即以翻譯歌德、席勒、裡爾克等人的作品著稱。解放後,他再版了海涅的《哈爾茨山遊記》,出版了新譯的《海涅詩選》,這成為影響最大的中國海涅詩歌譯本。
  • 「諾獎效應」眾生相:市場貨源缺、翻譯趕進度、書迷追熱點
    他認為:對於翻譯來講,越是語言有特色、有個性的國家,對翻譯來說挑戰就越大;越是語言沒有個性、沒有風格的國家,越是在寫作當中追求語言的個性化——這導致了把故事翻譯過去簡單,但是要把語言風格用另外一種語言對應表現出來,非常困難。從託卡爾丘克作品翻譯的進度 「趕」,和嚴肅文學的譯者門檻「高」兩個事實,折射出了市場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的譯者緊缺。
  •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太小眾 無錫書店零庫存忙著進貨
    昨從本地書店方面了解到,獲獎作家的作品太小眾,其作品在本地是零庫存。目前,無錫書店紛紛聯繫出版機構進貨,百草園書店的網店不斷接到格麗克詩集的訂單。「諾獎出來了,趕緊搶書去吧,趁著五臺山(先鋒書店南京五臺山店)還有貨。」8日晚7點剛過,惠山書局讀者群裡,書友「阿琨」第一時間發布了露易絲·格麗克得獎的消息。
  • 諾獎文集抄襲版現身 一人"翻譯"13種語言
    來源:新聞午報  記者|幹琛豔|文  26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語種涉及英、法、德等多國語言,竟由同一譯者翻譯出版,這有可能嗎?近日的書市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套由時代文藝出版社推出、規模宏大的《諾貝爾文學獎文集》,26部作品譯者署名均為「李斯等譯」。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
  • 引入「諾獎」得主,不能只看「帽子」
    而這場報告會之所以如此受學生歡迎,原因僅僅是報告者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近年來,隨著高校和政府對於諾獎得主引進的重視,像這樣由他們帶來的學術報告已屢見不鮮,諾獎得主在高校承擔教學任務、帶領科研團隊或實驗室的現象更是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雙一流」戰略實施之後,國內高校的「諾獎熱」更是愈演愈烈。
  •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 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2018年05月04日 10:55:00來源:新華網   諾獎得主獲永久居留身份證!揭秘你不知道的「中國綠卡」  5月2日,諾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等7名外籍人士在上海正式領取到永久居留身份證——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中國綠卡」。此前,獲得「中國綠卡」的知名外國人士還包括CBA球星馬布裡、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核物理專家Joan Hinton(中文名為寒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