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2020-12-11 澎湃新聞

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2017-09-05 07:16 來源:澎湃新聞

最近,土耳其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的英文譯本在美國出版。

《紅髮女人》情節大致如下:伊斯坦堡男孩塞姆的父親有一天突然不明不白地消失,為了養家餬口,塞姆成為一個叫馬穆特的挖井人的學徒,在這個男子身上,塞姆投射了父親的想像。在某次去一個臨近小鎮的途中,塞姆遇上了一個大他一輪的紅髮女子,他愛上了她,把自己的初夜獻給了她。馬穆特在井底作業時發生意外,塞姆以為他出事死了,於是他逃離了現場,以為再也不會與馬穆特和紅髮女子相見。後來他上了大學,結了婚,找到一份建築公司的工作。多年後,他要籤訂的土地協議就在當年那口井邊上,塞姆被迫面對當年那個倉皇逃離的決定。

去年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帕慕克表示,這本小說對「父與子」「權威與個體」「國家與自由」「閱讀和觀看」等理念進行了探索。「這本短小但引人入勝的小說既是關於調查三十年前發生在伊斯坦堡附近一場謀殺案的現實主義文本,也是對文明的文學基石的智性探尋,對東西兩大基本神話的對比: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弒父情結)和菲爾多西的《魯斯塔姆和蘇赫拉布》(弒子情結)。」

帕慕克的小說一向偏重書寫優越精緻的中產階層,而《紅髮女人》的人物都是社會下層,對此,帕慕克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我來自中產階級,我在《黑書》《純真博物館》裡寫了很多我生於斯長於斯的西化、世俗、小資的中產階級圈子。但隨著我年歲漸長,我想通過其他人物的眼睛來觀察這座城市、我們的生活;他們的社會階層、宗教、文化、個人痛苦、經歷或許都與我截然不同。我們也會讀小說從而以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事實上,我認為小說的藝術便在於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講述自己,使讀者認為你在講述他人;或者以獨特的方式講述他人,使讀者認為你自己曾經歷過他們的故事。」

帕慕克

但《紅髮女人》英文版出版後,從目前來看,評價一般。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網站發表書評稱,這是一個重要的作家寫的一本次要的作品。書評認為,雖然帕慕克對於挖井做了很細緻的調查,但在挖井的技術層面上著墨過多,如果將更多焦點放在塞姆和紅髮女人的情感糾葛上會更好。同時,從塞姆和馬穆特這條故事線來看,帕慕克也沒有在老掉牙的「俄狄浦斯情結」上開掘出多少新意。該書評總結認為,雖然《紅髮女人》在帕慕克的作品序列中遠遠算不上一流,但帕慕克依然是一位極有天賦的作家。

而發表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書評則批評道,這部小說暴露了帕慕克作一如既往的缺陷:愛說教、掉書袋,象徵符號太多,沒完沒了的隱喻,讓你喘不過氣。帕慕克似乎永遠擔心讀者沒有注意到他的隱喻。同時,該書評還毫不客氣地指出,這個英文譯本或許是帕慕克所有英文譯本中最糟糕的。

《紅髮女人》中文譯本預計明年初面世。以文辭優美典雅聞名的帕慕克會遇到怎樣一個中文譯本?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帕慕克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新作 《紅髮女人》:看奧爾罕·帕慕克的野心與回歸
    因此我們會讀到《雪》,在帕慕克「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政治小說」中(如今這一自述可以打上一個問號了),政變與宗教衝突被他直率地拋在讀者眼前,對土耳其社會問題的思考也隨著書中主人公的探尋呈現出內在的危機。雖然我們很難以「揭露」或者「呼籲」這樣的詞彙來描述《雪》的寫作意圖,但帕慕克作品中煙雲籠罩的現實關切確實從此明朗了起來。
  •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澎湃訊 2014-12-11 18:32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
  • 帕慕克:向著記憶深處,一路挖掘
    這句話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新書《紅髮女人》,非常精準地涵蓋了這本小說的幾個關鍵詞:史詩、父子關係、重大糾紛,還有,悲劇的色彩。  《紅髮女人》是帕慕克繼《我腦袋裡的怪東西》出版兩年後的全新作品。有「最好讀的諾獎作家之一」之稱的奧爾罕·帕慕克,將這個故事在心中醞釀了30年。
  • 今晚,中國大戲院「落下」諾獎得主帕慕克《雪》
    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6月22日拉開帷幕,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上演,這是該劇在中國的首演。整個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將從6月持續到9月底,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波蘭、立陶宛及中國等9個國家的19部精彩劇目亮相國際戲劇邀請展,演出場次共計50餘場。
  • 陽臺上的伊斯坦堡:諾獎得主帕慕克的攝影展
    近日,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汗·帕慕克(Orhan Pamuk)在家鄉伊斯坦堡舉辦了一場攝影展,展出他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間從伊斯坦堡的自家陽臺上拍出的照片。帕慕克說:「這些風景反映了我自己的心理狀態,揭示了流淌在我身上、難以言喻卻又深刻的情感。」
  • 帕慕克作品研討會舉行 莫言:中國作家無諾貝爾情結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昨天,在土耳其駐華大使館舉行了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帕慕克作品《我的名字叫紅》的研討會,這是他目前在內地惟一一本中譯本圖書。  座談會上,所有與會作家學者都對帕慕克給予了慷慨的讚揚,不少人表示要向帕慕克致敬。
  • 諾獎得主帕慕克:我不是土耳其的流亡者(圖)
    帕慕克在其小說新作《清純博物館》德文版上市前夕,土耳其大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賴納·特勞貝(Rainer Traube)的專訪,談及政治、土耳其與歐洲、個人生活,以及他的新書。
  • 帕慕克的「罪與罰」
    □ 思鬱3月25日,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被伊斯坦堡民事法院裁定有罪,他必須為自己關於亞美尼亞人和庫德人在土耳其遭到屠殺的言論,向六名原告每人賠付1000土耳其新裡拉(約合人民幣4217元)。關於此事的淵源,新近出版的帕慕克新作《別樣的色彩》一書中有過介紹。
  • 諾獎得主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最新中文版上市
    新華社北京4月4日專電(記者白瀛)為紀念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市1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出版了其最新版本,除更換封面外,還增添了兩張細密畫,末尾處還增添了「大事記」。
  •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陽臺看出去
    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記者何安安撰文諾獎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於2月6日在位於伊斯坦堡Stiklal大街的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開幕。
  • 奧爾罕·帕慕克談近作《紅髮女人》 「我不處在文明的衝突中,我...
    《紅髮女人》是他的第十部小說,創作於2015年,中文版於2018年4月出版。小說以土耳其社會變遷為背景,描繪了父親對兒子人生的影響以及女性的孤獨和抗爭。(世紀文景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命運是我們被賦予的、能定義我們的東西。
  • 帕慕克因政治小說《雪》惹爭議
    去年,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受到讀者歡迎。日前,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堡》和其政治小說《雪》的簡體中文版先後出版。  出版於2002年的《雪》是帕慕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政治小說,出版後飽受爭議。
  • 行天下|諾獎得主帕慕克:人性並沒有變得膚淺
    站在龜速上升的電梯裡,不免讓人心生雜念:難道堂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住在這裡嗎?攝於帕慕克家中陽臺美景如此,即使是凡人也恨不得賦詩兩句。「天天看這風景,難怪能寫出好作品。」一位攝影小哥默默嘀咕。帕慕克:這種討論也存在於二三十年前的土耳其,許多更偏政治化的作家常說,我們為社會而寫作,我們的寫作為國家服務。我不是這樣的,儘管我很尊敬他們,我認為我的目標是為了創作,更高文學質量的作品。當然我也想成為一個好人,為我的國家服務。但我坦誠地講,對我來說,作品的優美是合法合理的,是最優先的。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雪》被搬上話劇舞臺
    一個88年的老戲院,一場諾獎得主催生出的「大雪」,相遇在夏天的上海,傳遞出一座老戲院立志逆襲的決心。上周五,修復如初的中國大戲院迎來首臺國際大戲——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大幕正式拉開,田沁鑫、劉恆、過士行、金宇澄、毛尖、路內、史依弘等京滬知名作家、學者、戲劇人等都趕來見證這個老戲院的華麗轉身。
  • [大陸]諾獎得主帕慕克新書《純真博物館》中文版即將上市
    2008年5月,北京,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首次抵達中國,在他的第一場媒體見面會上,帕慕克志得意滿地當庭宣布:「我剛完成了一部長達600頁的小說!」記者近日從世紀文景獲悉,《純真博物館》的中文版將於明年1月推出,頁碼為567頁,是帕慕克系列作品中第二厚的小說。
  • 早戀的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當年是一所私立學校最優秀的男生。他俊秀儒雅,與伶俐可愛的依絲米忒——伊斯坦堡皮草大王的女兒陷入情網。奧罕的異常舉止,讓父親察覺兒子一定有心上人。兒子,我一直認為,一個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歲甚至50歲,都不配談戀愛,談了就是早戀……」 奧罕·帕慕克被一語驚醒,從依絲米忒身邊安靜地走開,儘管他為此承受了半年的痛苦。經過努力,他考上土耳其最好的國立大學——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奠定了日後事業,其實也是戀愛的基礎。
  • 奧爾罕·帕慕克出了一本新小說,故事有點類似於《俄狄浦斯王》
    8 月底,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新小說《紅髮女人》(The Red-Haired Woman)出了英文版。據《衛報》報導,小說以近乎痛苦的方式探討了父子關係這一主題。主人公 Cem elik 的父親是個激進左派,為躲避政治迫害,經常失蹤。
  • 諾獎得主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新版面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圖書品牌:世紀文景書號:ISBN 978-7-208-13321-1【內容簡介】故事發生在1590年末的奧斯曼帝國,國王蘇丹秘密委制一本偉大的書籍——閻連科「《我的名字叫紅》:帕慕克獲諾貝爾名副其實」:在閱讀這部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這部作品是一部值得載入史冊的偉大小說,而作者是一個值得我們反覆品味的偉大作家。
  • 閻連科、帕慕克雙雙落敗:韓國小說家韓江以《素食主義者》獲改制後...
    讀書報記者王胡報導四十五歲的韓國小說家韓江以所著《素食主義者》戰勝了卡夫卡獎得主閻連科和諾貝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於北京時間昨天凌晨在倫敦的頒獎晚宴上獲得了2016年的曼氏布克國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