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2017-09-05 07:16 來源:澎湃新聞
最近,土耳其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的英文譯本在美國出版。
《紅髮女人》情節大致如下:伊斯坦堡男孩塞姆的父親有一天突然不明不白地消失,為了養家餬口,塞姆成為一個叫馬穆特的挖井人的學徒,在這個男子身上,塞姆投射了父親的想像。在某次去一個臨近小鎮的途中,塞姆遇上了一個大他一輪的紅髮女子,他愛上了她,把自己的初夜獻給了她。馬穆特在井底作業時發生意外,塞姆以為他出事死了,於是他逃離了現場,以為再也不會與馬穆特和紅髮女子相見。後來他上了大學,結了婚,找到一份建築公司的工作。多年後,他要籤訂的土地協議就在當年那口井邊上,塞姆被迫面對當年那個倉皇逃離的決定。
去年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帕慕克表示,這本小說對「父與子」「權威與個體」「國家與自由」「閱讀和觀看」等理念進行了探索。「這本短小但引人入勝的小說既是關於調查三十年前發生在伊斯坦堡附近一場謀殺案的現實主義文本,也是對文明的文學基石的智性探尋,對東西兩大基本神話的對比: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弒父情結)和菲爾多西的《魯斯塔姆和蘇赫拉布》(弒子情結)。」
帕慕克的小說一向偏重書寫優越精緻的中產階層,而《紅髮女人》的人物都是社會下層,對此,帕慕克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道:「我來自中產階級,我在《黑書》《純真博物館》裡寫了很多我生於斯長於斯的西化、世俗、小資的中產階級圈子。但隨著我年歲漸長,我想通過其他人物的眼睛來觀察這座城市、我們的生活;他們的社會階層、宗教、文化、個人痛苦、經歷或許都與我截然不同。我們也會讀小說從而以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事實上,我認為小說的藝術便在於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講述自己,使讀者認為你在講述他人;或者以獨特的方式講述他人,使讀者認為你自己曾經歷過他們的故事。」
帕慕克但《紅髮女人》英文版出版後,從目前來看,評價一般。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網站發表書評稱,這是一個重要的作家寫的一本次要的作品。書評認為,雖然帕慕克對於挖井做了很細緻的調查,但在挖井的技術層面上著墨過多,如果將更多焦點放在塞姆和紅髮女人的情感糾葛上會更好。同時,從塞姆和馬穆特這條故事線來看,帕慕克也沒有在老掉牙的「俄狄浦斯情結」上開掘出多少新意。該書評總結認為,雖然《紅髮女人》在帕慕克的作品序列中遠遠算不上一流,但帕慕克依然是一位極有天賦的作家。
而發表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書評則批評道,這部小說暴露了帕慕克作一如既往的缺陷:愛說教、掉書袋,象徵符號太多,沒完沒了的隱喻,讓你喘不過氣。帕慕克似乎永遠擔心讀者沒有注意到他的隱喻。同時,該書評還毫不客氣地指出,這個英文譯本或許是帕慕克所有英文譯本中最糟糕的。
《紅髮女人》中文譯本預計明年初面世。以文辭優美典雅聞名的帕慕克會遇到怎樣一個中文譯本?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帕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