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
記者何安安撰文
諾獎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於2月6日在位於伊斯坦堡Stiklal大街的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開幕。這次攝影展展出了這位66歲的諾獎作家於2012年末和2013年初在陽臺上拍攝的照片,共計600多張——這些照片選自帕慕克在5個月內使用長焦鏡頭拍攝的8500多張照片(當然也有一些新照片),他將那段時間稱之為「一段充滿創造力的時期」。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在Yapi_Kredi文化中心的展覽現場。
這次展覽,由他的攝影作品集《奧爾罕·帕慕克:陽臺》(Orhan Pamuk: Balkon)的德國出版商格哈德·施泰德(Gerhard Steidl)策劃。攝影集已於去年11月出版。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Orhan Pamuk: Balkon),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 著,施泰德出版社(Steidl Verlag)2018年11月版。
伊斯坦堡造就了帕慕克,
帕慕克讓世界記住這座城市
「福樓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訪伊斯坦堡,對熙熙攘攘的街頭上演的人生百態感觸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預言她在一個世紀內將成為世界之都,事實卻相反: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堡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跟每個伊斯坦堡人一樣)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
——奧爾罕·帕慕克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伊斯坦堡,一座在帕慕克看來,充滿著記憶和宿命的城市,承載著過去和未來的城市,也是牽動著他的命運也讓他依附的城市。正如帕慕克所說:「我的想像力卻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視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一兩百年前,法國作家福樓拜造訪伊斯坦堡,在一封信中預言它將在一個世紀內成為世界之都;愛爾蘭大詩人葉芝在年邁之時,寫下了著名詩篇《駛向拜佔庭》(在拜佔庭帝國時期,伊斯坦堡被稱為君士坦丁堡)。這些建立在奧斯曼帝國和拜佔庭帝國上的輝煌,在帝國斜陽的餘暉之中,充滿了揮之不去的失落與憂傷。
在帕慕克看來,這座城市從來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和孤立。他為自己的女兒起名叫如夢。他渴望辯清土耳其民族的文化身份,肯定和追求著「土耳其性」(所謂「土耳其性」,就是土耳其民族所特有的一切)。他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伊斯坦堡的日常生活,書寫這座城市的現代神話。但這似乎遠遠不夠,語言無法盡訴他對這座城市深入骨髓和靈魂的情感,他渴望著更多的表達。
在22歲之前,帕慕克渴望成為一名畫家。20世紀60年代開始,帕慕克拍攝了伊斯坦堡的街道,並將其用於繪畫。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這本書的前言裡,帕慕克詳細講述了自己拍攝照片的故事。1962年,帕慕克擁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臺相機。在當時,拍攝照片是一件極為神奇的事情,因此帕慕克將拍照的瞬間,稱為一個「特殊」的時刻:每次拍照前,都需要經過一番思考,一番「不知道這是否合適」的推理。
奧爾罕·帕慕克和哥哥,圖片來自於《伊斯坦堡》。
曾經停止拍照,
而今用相機記錄下對永恆之城的冥想
「20世紀50年代,為城市拍攝了最好照片的阿拉·古勒,開始用相機記錄伊斯坦堡的日常生活、一個城市的甦醒、小店鋪、手藝人、司機、小販、漁民。在那之前,伊斯坦堡人的人性狀態很少自動地進入照片。那些被稱為阿卜杜勒·哈米特檔案的照片,便是最好的例證。1877—1909年間,待在耶爾德茲宮裡,足不出戶統治奧斯曼帝國的阿卜杜勒·哈米特,在19世紀80年代後,為了他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為了宣傳,讓人拍攝了數以千計的照片來記錄伊斯坦堡和帝國,特別是他自己的現代化行動。」
——奧爾罕·帕慕克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1973年後,帕慕克成為畫家和建築師的夢想漸漸褪去,他停止了拍照,決定做一個小說家,想要「通過文字而不是視覺圖像去觀察、描述和重新解讀宇宙」。《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書寫了帕慕克的個人歷史,也書寫了這座城市的憂傷。帕慕克甄選了450幅黑白照片,將圖片與他的記憶相連。讀者可以在黑白分明的城市影像中,感受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城市歷史,感受帕慕克對這個城市、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之情。
這些照片大多來自帕慕克最喜歡的土耳其攝影家、被譽為「伊斯坦堡之眼」的阿拉·古勒(Ara Güler,已故)。帕慕克曾表示,「阿拉·古勒最偉大的成就,是為上百萬的人保存了這個城市豐富而詩意的視覺記憶。每次我細細觀看古勒的伊斯坦堡照片時,我都會有一種奔回書桌去書寫這個城市的衝動。」
2012年,帕慕克終於又一次拿起了相機。從那一年的冬天開始的5個月的時間裡,帕慕克用長焦鏡頭在陽臺上拍攝了8500張彩色照片。從他的陽臺上,可以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入口、古城、開闊的城市地平線、城市的亞歐兩側、周圍的山丘以及遙遠的島嶼、山脈和飛鳥。寫作之餘,帕慕克時常離開自己的寫字檯,凝視公寓前航道上緩緩移動的船隻。
拍攝成為他一種全新的創作。帕慕克發現,自己的拍攝欲望,與他曾體驗過的一種特殊的情緒相連。他開始思考,為什麼要拍攝這些照片?視覺和攝影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寫作和視覺之間的聯繫又是什麼?
帕慕克為自己的攝影集起名Balkon,在土耳其語中,這是「陽臺」的意思。書中收錄的照片,記錄下了帕慕克對這座永恆之城的冥想。
照片成為我幽暗情緒的標誌
「追憶往昔,回想過去的自己,問題不在於我是否要立即點一根煙。事實上,過去的那種對化學體驗的渴望早已不復存在。我只是很懷念過去的那個我,就像懷念一個勇敢的朋友或者一張英俊的臉。我所渴望的只是做回曾經的我。我總覺得自己仿佛被迫穿上了別人選中的衣服,使我成了我所厭棄的那一類人。假如重新抽菸,我就會再次對黑夜產生強烈的感受,甚至感受到我過去曾經有過的恐懼。」
——奧爾罕·帕慕克
《別樣的色彩》
攝影集的出版,促成了這次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帕慕克坦言,自己一開始並不願意分享這些攝影作品,直到五年後重新審視這些照片時,他才意識到,它們不僅僅是某種景觀的記錄,「在過往的時間裡,每一張照片似乎都成為了我的那些幽暗情緒的標誌」。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作品,圖片源自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
這些照片中包括了城市景象、博斯普魯斯海峽、金色號角、馬爾馬拉海、王子群島、縱橫交錯的船隻和鳥兒滑翔的全景。展覽方Yapi_Kred表示,這些照片出人意料地成為了對帕慕克作家身份的一大補充。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作品,圖片源自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
在帕慕克看來,這些照片,更像是一個故事,或者一本小說,從視覺呈現上,它更類似於一本漫畫書,「我當時拍攝下了這些照片,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拍。我也不知道,有一天我會出版一本圖冊。」整個展覽之中,人是最少出現於其間的——只有一張表現四位女性打牌的作品,大量的展品都是風景作品,其中既有洲際渡輪上空的濃煙,也有遠處的飛鳥和船隻,或者是被白雪覆蓋的港口景象。這些風景,被帕慕克視為自己心境的寫照,他將陽臺比喻為肥沃的處女地,「充滿了我想要收集和保護的事物」。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作品,圖片源自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
《伊斯坦堡》
[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著
何佩樺 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深情書寫故鄉伊斯坦堡
獨家收錄450幅照片及帕慕克新寫長文序言
完整呈現帕慕克家族和城市的所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