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陽臺看出去

2020-12-17 騰訊網

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

記者何安安撰文

諾獎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於2月6日在位於伊斯坦堡Stiklal大街的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開幕。這次攝影展展出了這位66歲的諾獎作家於2012年末和2013年初在陽臺上拍攝的照片,共計600多張——這些照片選自帕慕克在5個月內使用長焦鏡頭拍攝的8500多張照片(當然也有一些新照片),他將那段時間稱之為「一段充滿創造力的時期」。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在Yapi_Kredi文化中心的展覽現場。

這次展覽,由他的攝影作品集《奧爾罕·帕慕克:陽臺》(Orhan Pamuk: Balkon)的德國出版商格哈德·施泰德(Gerhard Steidl)策劃。攝影集已於去年11月出版。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Orhan Pamuk: Balkon),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 著,施泰德出版社(Steidl Verlag)2018年11月版。

伊斯坦堡造就了帕慕克,

帕慕克讓世界記住這座城市

「福樓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訪伊斯坦堡,對熙熙攘攘的街頭上演的人生百態感觸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預言她在一個世紀內將成為世界之都,事實卻相反: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堡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跟每個伊斯坦堡人一樣)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

——奧爾罕·帕慕克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伊斯坦堡,一座在帕慕克看來,充滿著記憶和宿命的城市,承載著過去和未來的城市,也是牽動著他的命運也讓他依附的城市。正如帕慕克所說:「我的想像力卻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視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一兩百年前,法國作家福樓拜造訪伊斯坦堡,在一封信中預言它將在一個世紀內成為世界之都;愛爾蘭大詩人葉芝在年邁之時,寫下了著名詩篇《駛向拜佔庭》(在拜佔庭帝國時期,伊斯坦堡被稱為君士坦丁堡)。這些建立在奧斯曼帝國和拜佔庭帝國上的輝煌,在帝國斜陽的餘暉之中,充滿了揮之不去的失落與憂傷。

在帕慕克看來,這座城市從來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和孤立。他為自己的女兒起名叫如夢。他渴望辯清土耳其民族的文化身份,肯定和追求著「土耳其性」(所謂「土耳其性」,就是土耳其民族所特有的一切)。他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伊斯坦堡的日常生活,書寫這座城市的現代神話。但這似乎遠遠不夠,語言無法盡訴他對這座城市深入骨髓和靈魂的情感,他渴望著更多的表達。

在22歲之前,帕慕克渴望成為一名畫家。20世紀60年代開始,帕慕克拍攝了伊斯坦堡的街道,並將其用於繪畫。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這本書的前言裡,帕慕克詳細講述了自己拍攝照片的故事。1962年,帕慕克擁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臺相機。在當時,拍攝照片是一件極為神奇的事情,因此帕慕克將拍照的瞬間,稱為一個「特殊」的時刻:每次拍照前,都需要經過一番思考,一番「不知道這是否合適」的推理。

奧爾罕·帕慕克和哥哥,圖片來自於《伊斯坦堡》。

曾經停止拍照,

而今用相機記錄下對永恆之城的冥想

「20世紀50年代,為城市拍攝了最好照片的阿拉·古勒,開始用相機記錄伊斯坦堡的日常生活、一個城市的甦醒、小店鋪、手藝人、司機、小販、漁民。在那之前,伊斯坦堡人的人性狀態很少自動地進入照片。那些被稱為阿卜杜勒·哈米特檔案的照片,便是最好的例證。1877—1909年間,待在耶爾德茲宮裡,足不出戶統治奧斯曼帝國的阿卜杜勒·哈米特,在19世紀80年代後,為了他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也為了宣傳,讓人拍攝了數以千計的照片來記錄伊斯坦堡和帝國,特別是他自己的現代化行動。」

——奧爾罕·帕慕克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1973年後,帕慕克成為畫家和建築師的夢想漸漸褪去,他停止了拍照,決定做一個小說家,想要「通過文字而不是視覺圖像去觀察、描述和重新解讀宇宙」。《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書寫了帕慕克的個人歷史,也書寫了這座城市的憂傷。帕慕克甄選了450幅黑白照片,將圖片與他的記憶相連。讀者可以在黑白分明的城市影像中,感受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城市歷史,感受帕慕克對這個城市、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之情。

這些照片大多來自帕慕克最喜歡的土耳其攝影家、被譽為「伊斯坦堡之眼」的阿拉·古勒(Ara Güler,已故)。帕慕克曾表示,「阿拉·古勒最偉大的成就,是為上百萬的人保存了這個城市豐富而詩意的視覺記憶。每次我細細觀看古勒的伊斯坦堡照片時,我都會有一種奔回書桌去書寫這個城市的衝動。」

2012年,帕慕克終於又一次拿起了相機。從那一年的冬天開始的5個月的時間裡,帕慕克用長焦鏡頭在陽臺上拍攝了8500張彩色照片。從他的陽臺上,可以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入口、古城、開闊的城市地平線、城市的亞歐兩側、周圍的山丘以及遙遠的島嶼、山脈和飛鳥。寫作之餘,帕慕克時常離開自己的寫字檯,凝視公寓前航道上緩緩移動的船隻。

拍攝成為他一種全新的創作。帕慕克發現,自己的拍攝欲望,與他曾體驗過的一種特殊的情緒相連。他開始思考,為什麼要拍攝這些照片?視覺和攝影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係?寫作和視覺之間的聯繫又是什麼?

帕慕克為自己的攝影集起名Balkon,在土耳其語中,這是「陽臺」的意思。書中收錄的照片,記錄下了帕慕克對這座永恆之城的冥想。

照片成為我幽暗情緒的標誌

「追憶往昔,回想過去的自己,問題不在於我是否要立即點一根煙。事實上,過去的那種對化學體驗的渴望早已不復存在。我只是很懷念過去的那個我,就像懷念一個勇敢的朋友或者一張英俊的臉。我所渴望的只是做回曾經的我。我總覺得自己仿佛被迫穿上了別人選中的衣服,使我成了我所厭棄的那一類人。假如重新抽菸,我就會再次對黑夜產生強烈的感受,甚至感受到我過去曾經有過的恐懼。」

——奧爾罕·帕慕克

《別樣的色彩》

攝影集的出版,促成了這次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帕慕克坦言,自己一開始並不願意分享這些攝影作品,直到五年後重新審視這些照片時,他才意識到,它們不僅僅是某種景觀的記錄,「在過往的時間裡,每一張照片似乎都成為了我的那些幽暗情緒的標誌」。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作品,圖片源自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

這些照片中包括了城市景象、博斯普魯斯海峽、金色號角、馬爾馬拉海、王子群島、縱橫交錯的船隻和鳥兒滑翔的全景。展覽方Yapi_Kred表示,這些照片出人意料地成為了對帕慕克作家身份的一大補充。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作品,圖片源自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

在帕慕克看來,這些照片,更像是一個故事,或者一本小說,從視覺呈現上,它更類似於一本漫畫書,「我當時拍攝下了這些照片,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拍。我也不知道,有一天我會出版一本圖冊。」整個展覽之中,人是最少出現於其間的——只有一張表現四位女性打牌的作品,大量的展品都是風景作品,其中既有洲際渡輪上空的濃煙,也有遠處的飛鳥和船隻,或者是被白雪覆蓋的港口景象。這些風景,被帕慕克視為自己心境的寫照,他將陽臺比喻為肥沃的處女地,「充滿了我想要收集和保護的事物」。

「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作品,圖片源自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

《伊斯坦堡》

[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著

何佩樺 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深情書寫故鄉伊斯坦堡

獨家收錄450幅照片及帕慕克新寫長文序言

完整呈現帕慕克家族和城市的所有記憶

相關焦點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雪》被搬上話劇舞臺
    一個88年的老戲院,一場諾獎得主催生出的「大雪」,相遇在夏天的上海,傳遞出一座老戲院立志逆襲的決心。上周五,修復如初的中國大戲院迎來首臺國際大戲——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大幕正式拉開,田沁鑫、劉恆、過士行、金宇澄、毛尖、路內、史依弘等京滬知名作家、學者、戲劇人等都趕來見證這個老戲院的華麗轉身。
  • 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
    新華社塞拉耶佛6月30日電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新華社記者張修智「我有一個圖書室,專門放中國山水畫冊。這些書對我很重要,我經常翻看。」67歲的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精神矍鑠,談話時目光隨時照顧到在場每個人。「中國山水畫藝術是人類藝術瑰寶,曾經影響過中東地區繪畫。」日前做客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的帕慕克在歐洲大酒店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曾就讀於伊斯坦堡大學建築系的帕慕克,酷愛繪畫,對東方古典藝術尤為傾心。
  • 土耳其帕慕克無懸念問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
    10月12日晚上7點,瑞典皇家文學院將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現年54歲的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Pamuk)。去年帕慕克就以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堡》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所以帕慕克今年的獲獎在國內出版界和文學界看來並無太多懸念。    出生於伊斯坦堡的帕慕克成為土耳其獲此殊榮的第一人,他曾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
  • 怎樣應對來自瑞典的中獎電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第一時刻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布,都不啻為整個文藝界與新聞領域內的盛事。各大博彩公司發布自己的賠率榜,似乎標杆著對當年得主的預測,而在坊間也不斷流傳著各種文藝批評家的獨到解說,紛紛攘攘,好不熱鬧。但對於每個得主來說,突然而至的榮譽倒成了某種「意外驚嚇」。聚光燈「不合時宜」卻又不由分說地打在他們身上,以致總會記錄下一個最原生態的時刻。
  • 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誰你知道嗎?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爾瑪·拉格洛夫(瑞典)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德)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裡斯·梅特林克(比利時)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蓋哈特·霍普特曼(德)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06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奧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新生活》等。  資料: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及其主要作品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1952年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
  • 陽臺上的伊斯坦堡:諾獎得主帕慕克的攝影展
    近日,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汗·帕慕克(Orhan Pamuk)在家鄉伊斯坦堡舉辦了一場攝影展,展出他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間從伊斯坦堡的自家陽臺上拍出的照片。帕慕克說:「這些風景反映了我自己的心理狀態,揭示了流淌在我身上、難以言喻卻又深刻的情感。」
  • 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展出了他在家中陽臺上拍攝的伊斯坦堡
    2 月 6 日,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攝影展在伊斯坦堡 Yapi Kredi 文化中心開幕,展出將持續至 4 月 27 日。此次展出的攝影作品皆來自他於 2018 年出版的攝影集《陽臺》(Balkon)。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
  • 諾獎得主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最新中文版上市
    新華社北京4月4日專電(記者白瀛)為紀念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市1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出版了其最新版本,除更換封面外,還增添了兩張細密畫,末尾處還增添了「大事記」。
  •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那些出人意料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向來是文學界較高檔次的獎項,然而,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不是專業作家,卻破天荒地獲得了該獎項。他們或作曲家,或一國之主……我們一起看下吧。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古典學者、法學家、歷史學家、記者、政治家、考古學家、作家,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關於羅馬歷史的作品對當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個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魯士和德國的國會會員。他對羅馬法和債法的研究對德國民法典有著重大的影響。
  • 土耳其作家獲2006諾貝爾文學獎 曾因寫作被起訴
    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本報記者 夏榆 實習生 馬寧寧  10月12日下午1點,身材高大、滿頭棕發的瑞典學院秘書長霍雷斯·恩達爾像往年一樣走出自己的辦公室,穿過甬道,進入演講廳,面對等候在那裡的眾多記者宣布: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
  • 早戀的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當年是一所私立學校最優秀的男生。他俊秀儒雅,與伶俐可愛的依絲米忒——伊斯坦堡皮草大王的女兒陷入情網。奧罕的異常舉止,讓父親察覺兒子一定有心上人。兒子,我一直認為,一個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歲甚至50歲,都不配談戀愛,談了就是早戀……」 奧罕·帕慕克被一語驚醒,從依絲米忒身邊安靜地走開,儘管他為此承受了半年的痛苦。經過努力,他考上土耳其最好的國立大學——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奠定了日後事業,其實也是戀愛的基礎。
  • 9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經典名言,哪一位打動你的心?
    獲得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鐵皮鼓》、《貓和鼠》。諾貝爾授獎詞: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加西亞·馬爾克斯加西亞·馬爾克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澎湃訊 2014-12-11 18:32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2017-09-05 07:16 來源:
  • 諾獎得主帕慕克:我不是土耳其的流亡者(圖)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賴納·特勞貝(Rainer Traube)的專訪,談及政治、土耳其與歐洲、個人生活,以及他的新書。土耳其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視帕慕克為賣國賊,一度謀劃除之而後快。帕慕克承認,這種威脅影響了他的生活。「我差不多就是和保鏢們一塊兒過,而和保鏢一起生活可不是什麼樂事。」他在9月7日刊出的採訪中說,「不過,我每年會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一個學期的課,我的書也要出版了,所以我很願意到外面去開個會啥的。
  • 行天下|諾獎得主帕慕克:人性並沒有變得膚淺
    等了許久,電梯門才顫顫巍巍地打開,卻發現只能容得下4人,為了趕時間,組裡許多健壯的工作人員只好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爬上樓去。站在龜速上升的電梯裡,不免讓人心生雜念:難道堂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住在這裡嗎?2006年,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直到走進帕慕克的家門,一切豁然開朗。
  • 【盤點】那些有記者經歷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編者按】諾貝爾獎官網於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晚上7點)公布,白俄羅斯女記者、紀實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摘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雖然諾獎稱她為作家,但美聯社稱這是諾獎首次頒給記者。人民網通過梳理發現,創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多世紀以來至少16次頒給有記者經歷的作家。梳理如下:
  • 那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孩子們寫的兒童文學作品
    本版選取多部由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為讀者一一介紹。這些大家寫的童書,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沉澱為難以逾越的經典,為無數讀者的成長插上了翅膀。這些故事,無論古老還是新鮮,無論憂傷還是歡樂,無論平實還是瑰麗,都散發出令讀者怦然心動的力量。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童書」是一個恰到好處的話題。這個話題既富有瑰麗的想像,也不乏現實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