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

2020-12-17 新華社

新華社塞拉耶佛6月30日電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

新華社記者張修智

「我有一個圖書室,專門放中國山水畫冊。這些書對我很重要,我經常翻看。」67歲的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精神矍鑠,談話時目光隨時照顧到在場每個人。「中國山水畫藝術是人類藝術瑰寶,曾經影響過中東地區繪畫。」

日前做客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的帕慕克在歐洲大酒店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曾就讀於伊斯坦堡大學建築系的帕慕克,酷愛繪畫,對東方古典藝術尤為傾心。2008年5月21日,他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來中國進行11天的文學交流活動。在北京,帕慕克飽覽故宮、長城、頤和園;流連於琉璃廠文化街,購買了中國古典繪畫圖冊。它們全都是沉甸甸的大厚本,裝滿6個大紙箱,郵寄回伊斯坦堡。

帕慕克認為,中國山水畫非常獨特,傳承幾千年,通過對山川、河流、湖泊的描繪,反映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國古典山水畫與中國文學的關係很密切。畫家的故事,以及畫家與皇帝的關係,也非常有意思。他透露,在其代表作之一《我的名字叫紅》中,他曾經借鑑過這些故事。

「如果再有機會去中國,我很願意與中國讀者分享我對中國山水畫的心得。」帕慕克開心地說。

紹興魯迅紀念館是帕慕克中國之行記憶中的另一個閃光點。當時他將一本出版於1968年的土耳其語版魯迅著作捐贈給魯迅紀念館。帕慕克說,他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閱讀魯迅作品,紹興魯迅紀念館的規模與考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政府如此對待一個作家,讓我很感動。」

中國讀者對文學的熱情和中國閱讀市場的規模,讓帕慕克驚喜。他說,他的作品迄今在全球銷售了1500萬冊,而中國佔了十五分之一。

各國讀者對他的作品不同的閱讀喜好也為帕慕克所津津樂道。他說,在中國,最暢銷的是《我的名字叫紅》;在歐洲大多數國家是《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在瑞典是《黑書》;在美國是《雪》。

帕慕克非常欣賞孔子的人生態度。在他看來,孔子是一個溫和、簡約的人,踐行的是一種對生活不苛求很多而看重人際和諧的人生價值。

「在資本強勢的時代,人類仍然需要孔子的思想。」他強調。(完)

相關焦點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雪》被搬上話劇舞臺
    一個88年的老戲院,一場諾獎得主催生出的「大雪」,相遇在夏天的上海,傳遞出一座老戲院立志逆襲的決心。上周五,修復如初的中國大戲院迎來首臺國際大戲——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大幕正式拉開,田沁鑫、劉恆、過士行、金宇澄、毛尖、路內、史依弘等京滬知名作家、學者、戲劇人等都趕來見證這個老戲院的華麗轉身。
  • 土耳其帕慕克無懸念問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
    10月12日晚上7點,瑞典皇家文學院將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現年54歲的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Pamuk)。去年帕慕克就以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堡》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所以帕慕克今年的獲獎在國內出版界和文學界看來並無太多懸念。    出生於伊斯坦堡的帕慕克成為土耳其獲此殊榮的第一人,他曾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
  • 06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在頒獎詞稱「他在對家鄉憂鬱靈魂的探求中發現了文化衝突與融合的新象徵」。他將獲得137萬美元的獎金。奧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新生活》等。  資料: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及其主要作品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1952年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
  •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陽臺看出去
    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記者何安安撰文諾獎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於2月6日在位於伊斯坦堡Stiklal大街的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開幕。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
  • 怎樣應對來自瑞典的中獎電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第一時刻
    每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頒布,都不啻為整個文藝界與新聞領域內的盛事。各大博彩公司發布自己的賠率榜,似乎標杆著對當年得主的預測,而在坊間也不斷流傳著各種文藝批評家的獨到解說,紛紛攘攘,好不熱鬧。但對於每個得主來說,突然而至的榮譽倒成了某種「意外驚嚇」。聚光燈「不合時宜」卻又不由分說地打在他們身上,以致總會記錄下一個最原生態的時刻。
  • 土耳其作家獲2006諾貝爾文學獎 曾因寫作被起訴
    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本報記者 夏榆 實習生 馬寧寧  10月12日下午1點,身材高大、滿頭棕發的瑞典學院秘書長霍雷斯·恩達爾像往年一樣走出自己的辦公室,穿過甬道,進入演講廳,面對等候在那裡的眾多記者宣布:本屆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
  • 諾獎得主帕慕克:我不是土耳其的流亡者(圖)
    帕慕克在其小說新作《清純博物館》德文版上市前夕,土耳其大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賴納·特勞貝(Rainer Traube)的專訪,談及政治、土耳其與歐洲、個人生活,以及他的新書。
  • 早戀的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當年是一所私立學校最優秀的男生。他俊秀儒雅,與伶俐可愛的依絲米忒——伊斯坦堡皮草大王的女兒陷入情網。奧罕的異常舉止,讓父親察覺兒子一定有心上人。兒子,我一直認為,一個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歲甚至50歲,都不配談戀愛,談了就是早戀……」 奧罕·帕慕克被一語驚醒,從依絲米忒身邊安靜地走開,儘管他為此承受了半年的痛苦。經過努力,他考上土耳其最好的國立大學——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奠定了日後事業,其實也是戀愛的基礎。
  • 帕慕克作品研討會舉行 莫言:中國作家無諾貝爾情結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昨天,在土耳其駐華大使館舉行了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帕慕克作品《我的名字叫紅》的研討會,這是他目前在內地惟一一本中譯本圖書。  座談會上,所有與會作家學者都對帕慕克給予了慷慨的讚揚,不少人表示要向帕慕克致敬。
  • 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因言獲罪(圖)
    >從納澤姆·希克梅特到阿齊茲·奈辛,從艾麗芙·沙法克到赫蘭特·丁克,眾多土耳其作家的不幸遭遇表明,奧爾罕·帕慕克遠非受害最深的一個,卻因他的國際聲望而最受關注文/康慨土耳其大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終於因言獲罪。
  • 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是誰你知道嗎?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爾瑪·拉格洛夫(瑞典)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德)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裡斯·梅特林克(比利時)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蓋哈特·霍普特曼(德)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帕慕克《雪》話劇版亞洲首演,揭幕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
    這座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劇場,也是在國內僅有兩座帶有「中國」名稱的歷史性老劇場。開幕當天,該劇院的國際戲劇邀請展正式拉開帷幕。開幕大戲是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斯特拉斯堡國家劇院演出的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這也是該劇的亞洲首演。
  •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澎湃訊 2014-12-11 18:32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諾獎得主帕慕克新作《紅髮女人》出英譯本:一本次要的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2017-09-05 07:16 來源:
  • 諾獎得主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最新中文版上市
    新華社北京4月4日專電(記者白瀛)為紀念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市1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出版了其最新版本,除更換封面外,還增添了兩張細密畫,末尾處還增添了「大事記」。
  • 9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經典名言,哪一位打動你的心?
    莫言莫言莫言,中國小說家,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品:《鐵皮鼓》、《貓和鼠》。諾貝爾授獎詞: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 開卷八分鐘:奧爾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
    鳳凰衛視11月19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本來我應該在這個節目裡面好好跟大家談一下莫言,但幸好在我放假的時候,馬家輝兄代替我已經給大家講了一整個星期的莫言的小說,莫言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中國籍的作家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
  • 行天下|諾獎得主帕慕克:人性並沒有變得膚淺
    站在龜速上升的電梯裡,不免讓人心生雜念:難道堂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住在這裡嗎?2006年,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直到走進帕慕克的家門,一切豁然開朗。帕慕克:小說的藝術性,在於寫你自己的經歷,從一個可以看到全部的視角。我的故事講的是我自己的事,但是在阿根廷,在加拿大或者在中國,都有讀者能懂我。不是因為我知道你們在做什麼,而是因為我知道你的心,我知道我以一種準確而真誠的方式,講述我的故事,我也在講全人類。我們不可能了解全世界,但是文學在全世界傳播就像遷徙的鳥,我們人類不論在哪裡,其實都是相通的。
  • 【盤點】那些有記者經歷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編者按】諾貝爾獎官網於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北京時間晚上7點)公布,白俄羅斯女記者、紀實作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摘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雖然諾獎稱她為作家,但美聯社稱這是諾獎首次頒給記者。人民網通過梳理發現,創始於190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一個多世紀以來至少16次頒給有記者經歷的作家。梳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