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展出了他在家中陽臺上拍攝的伊斯坦堡

2020-12-17 好奇心日報

2 月 6 日,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攝影展在伊斯坦堡 Yapi Kredi 文化中心開幕,展出將持續至 4 月 27 日。

此次展出的攝影作品皆來自他於 2018 年出版的攝影集《陽臺》(Balkon)。這些攝影作品都由帕慕克在他伊斯坦堡家中的陽臺上拍攝,記錄了伊斯坦堡的歷史與現狀。

出生於 1952 年的奧爾罕·帕慕克一直被視為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包括《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等。2006 年,奧爾罕·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陽臺》收錄了 500 多副帕慕克的攝影作品。2011 年底,帕慕克因缺乏寫作靈感而離開寫字桌,並在之後的 5 個月裡,在家中陽臺上拍攝了約 8500 張照片。

帕慕克攝影作品。圖片來自:Yapi Kredi

《陽臺》是帕慕克的第一部攝影集,由德國著名出版商格哈德·史泰德出版。作為以出版高端作品集而聞名的出版商,史泰德全程策劃了帕慕克的攝影集和攝影展。

在光線昏暗的展館裡,觀眾可以看到書中照片的細節。帕慕克拍攝了伊斯坦堡的全景、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入口、四周的山脈、遙遠的島嶼、城區裡東方的一面和西方的一面。在一張照片中,一隻鳥棲息在清真寺的頂部,背景則是摩天大樓和若隱若現的起重機。

帕慕克攝影作品。圖片來自:Yapi Kredi

《藝術新聞》評論稱,在昏暗的冬季光線中,照片呈現出柔和的色彩,這個擁有超過 1500 萬居民的城市,也因此顯得平靜。在 2005 年出版的《伊斯坦堡》中,帕慕克曾寫道,他喜歡冬天的城市。冬天讓所有不完美之處成為一片模糊,並顯現出一種憂鬱的氛圍。

有趣的是,在《陽臺》中,讀者很難看到伊斯坦堡混亂的一面。而伊斯坦堡社會的不穩定,正是帕慕克小說的關鍵元素之一。

帕慕克攝影作品。圖片來自:Yapi Kredi

根據《藝術新聞》報導,《陽臺》不是帕慕克在視覺藝術領域的第一次嘗試。2012 年,帕慕克開設了實體純真博物館,把小說《純真博物館》帶進現實。2015 年,他的素描在伊斯坦堡雙年展上展出。他曾說過,自己的寫作都是先有畫面,再有文字。

帕慕克已經進行了數十年的攝影。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反思自己拍攝照片的原因,並找尋寫作和視覺之間的聯繫。帕慕克曾說:「我在試圖寫作時拍攝了這些照片……攝影會影響我小說家的身份嗎?會改變我的小說嗎?它不會完全改變我的寫作,但一定會產生一些影響。一切都會相互影響。」

題圖來自:Yapi Kredi

相關焦點

  • 陽臺上的伊斯坦堡:諾獎得主帕慕克的攝影展
    近日,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汗·帕慕克(Orhan Pamuk)在家鄉伊斯坦堡舉辦了一場攝影展,展出他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間從伊斯坦堡的自家陽臺上拍出的照片。帕慕克說:「這些風景反映了我自己的心理狀態,揭示了流淌在我身上、難以言喻卻又深刻的情感。」
  •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陽臺看出去
    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記者何安安撰文諾獎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於2月6日在位於伊斯坦堡Stiklal大街的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開幕。
  •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奧爾罕·帕慕克的自傳
    《伊斯坦堡》中譯本《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二〇〇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大約五十歲時的作品,出版於二〇〇三年。在描寫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的同時,奧爾罕·帕慕克也講述了自己在二十二歲前,即決定放棄畫畫而立志成為作家前的成長經歷,因而也是一部自傳。
  • 博斯普魯斯海峽之光:奧爾罕·帕慕克的攝影作品集《陽臺》
    奧爾罕·帕慕克的攝影作品全都拍攝於那些特殊而且反覆出現的時刻。這些照片不僅捕捉了土耳其伊斯坦堡具有標誌性的地理位置­——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入海口金角灣一帶時刻變幻的微妙景色,還記錄了作家被美妙風景吸引而放下手頭的寫作離開書桌的時刻。這些照片都拍攝於他對自己的寫作感覺不滿意的時期(也許那時作家正處於創作的瓶頸期),照片裡拍攝的景象與作家的小說創作存在著一些隱約的潛在聯繫。
  •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澎湃訊 2014-12-11 18:32 來源:澎湃新聞
  • 奧爾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堡攝影
    圖片來源:Orhan Pamuk's archives編者按: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作品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讀者遍布全世界。本文摘自2017年10月出版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珍藏版)的序言。*1962年,我的父親給我買了一臺照相機。我哥哥兩年前已經收到一臺了。他的相機有點像個暗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黑色金屬盒子,一側安著鏡頭,另一側是玻璃屏幕,從屏幕上可以看到投射到相機裡的圖像。
  •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松寧獎
    獎金100萬丹麥克朗,帕慕克獲松寧獎  即將邁入花甲之年的土耳其大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本周二(5月15日)獲得了哥本哈根大學頒發的著名的松寧獎(Sonningprisen),並獲獎金100萬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110萬元)。
  • 帕慕克最愛的攝影師阿拉·古勒去世,生前被譽為「伊斯坦堡之眼」
    他的攝影作品也被當時的著名作家當做插圖來使用,並在世界各地的攝影展中獲得展出邀請,同時也刊登在各種國際雜誌上。1968年,他的作品已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德國科隆Photokina博覽會上展出。兩年後,他在德國出版了自己的攝影專輯《Türkei》。此外,1975年,阿拉·古勒還指導了一部以一戰期間把土耳其捲入戰場的德國巡洋艦為主題的紀錄片《英雄的終結》。
  • 奧爾罕·帕慕克簡介(圖)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一家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已經被譯為40多種語言出版。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和他的兒子們》得到《土而其日報》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
  • [大陸]諾獎得主帕慕克新書《純真博物館》中文版即將上市
    2008年5月,北京,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首次抵達中國,在他的第一場媒體見面會上,帕慕克志得意滿地當庭宣布:「我剛完成了一部長達600頁的小說!」1975年的伊斯坦堡,有婚約在身的30歲富家公子凱末爾愛上了自己的窮親戚、18歲的清純少女芙頌。凱末爾最終決定與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決裂,他毅然拋棄了婚約,卻發現芙頌已離他而去。凱末爾追隨著少女的影子和幽靈,深入另一個伊斯坦堡,穿行於窮困的后街陋巷,流連於露天影院。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雪》被搬上話劇舞臺
    一個88年的老戲院,一場諾獎得主催生出的「大雪」,相遇在夏天的上海,傳遞出一座老戲院立志逆襲的決心。上周五,修復如初的中國大戲院迎來首臺國際大戲——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大幕正式拉開,田沁鑫、劉恆、過士行、金宇澄、毛尖、路內、史依弘等京滬知名作家、學者、戲劇人等都趕來見證這個老戲院的華麗轉身。
  • 帕慕克:我的伊斯坦堡回憶都被毀了
    > 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最近在接受義大利《新聞報》採訪時表示,他沒法在政治意義上繼續生活在伊斯坦堡了,言語之中滿是對於這座城市過去15年裡所發生變化的失望。
  • 諾獎得主帕慕克:我不是土耳其的流亡者(圖)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接受了德國之聲記者賴納·特勞貝(Rainer Traube)的專訪,談及政治、土耳其與歐洲、個人生活,以及他的新書。他表示,兩年來,諾貝爾獎的確改變了他的生活,「它讓我更出名了,帶給我許多新讀者,也帶來小小的麻煩——出乎我的意料,它讓我做的每件事都變得更為政治化了。」土耳其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視帕慕克為賣國賊,一度謀劃除之而後快。帕慕克承認,這種威脅影響了他的生活。
  • 帕慕克的「罪與罰」
    別樣的色彩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一個小說家,如果為民族主義的傲慢情緒所左右,喪失了自己清醒的判斷,那才是最為悲哀的事情。□ 思鬱3月25日,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被伊斯坦堡民事法院裁定有罪,他必須為自己關於亞美尼亞人和庫德人在土耳其遭到屠殺的言論,向六名原告每人賠付1000土耳其新裡拉(約合人民幣4217元)。關於此事的淵源,新近出版的帕慕克新作《別樣的色彩》一書中有過介紹。
  • 開卷有益|帕慕克:呼愁,一種籠罩著整個伊斯坦堡的情緒
    【編者按】《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一部自傳性作品,2007年就有中文版推出。近日,世紀文景又推出了該書的新版。新版與舊版有什麼不同?帕慕克和攝影師阿拉·古勒【解讀書籍】《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何佩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 行天下|諾獎得主帕慕克:人性並沒有變得膚淺
    ——奧爾罕·帕慕克《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第三集拜訪帕慕克,是《鏘鏘行天下》在伊斯坦堡的一個重要約會。劇組一行驅車前往伊斯坦堡老城區,七拐八繞,停在一幢不起眼的黑褐色居民樓前。走進不算敞亮的門廊,一位懶洋洋的保安正坐著看書,看見我們來了,緩緩起身幫著按下電梯。等了許久,電梯門才顫顫巍巍地打開,卻發現只能容得下4人,為了趕時間,組裡許多健壯的工作人員只好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爬上樓去。站在龜速上升的電梯裡,不免讓人心生雜念:難道堂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住在這裡嗎?
  • 帕慕克因政治小說《雪》惹爭議
    去年,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受到讀者歡迎。日前,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堡》和其政治小說《雪》的簡體中文版先後出版。  出版於2002年的《雪》是帕慕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政治小說,出版後飽受爭議。
  • 早戀的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當年是一所私立學校最優秀的男生。他俊秀儒雅,與伶俐可愛的依絲米忒——伊斯坦堡皮草大王的女兒陷入情網。奧罕的異常舉止,讓父親察覺兒子一定有心上人。奧罕怔了片刻,如實相告。 父親說:「還是到此為止吧,聽爸爸的話。」「爸爸,是她主動……」奧罕辯解。「你還太小。」「太小?爸爸,我是19歲的男子漢了,你當年17歲就和媽媽好上了。」「你說的沒錯。可是你知道嗎?我17歲的時候已經在葡萄酒作坊當釀酒師,每月能拿兩萬裡拉。我是說,我當時已經能夠為愛情埋單。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2008年05月28日 10:22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昨天下午,來自土耳其的作家帕慕克在與中國讀者網聊時,披露了他對中國文學的偏愛,「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上世紀40年代,我就閱讀了土耳其文有關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讀到了魯迅的《吶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國,在那我讀到了英文版的《紅樓夢》。」這些中國書籍都曾讓他愛不釋手。
  • 諾獎作家帕慕克經典改編 法國原版話劇《雪》來渝上演
    這是文學巨匠帕慕克的作品首次在中國舞臺呈現。作為出生於伊斯坦堡的土耳其作家,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一直在用憂傷的文字記述盛極一時的土耳其今時的國家身份,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命運。帕慕克曾表示,《雪》的初衷是想尋訪城市的美麗和它的白雪,探討一個地跨東西方國家的複雜身份。故事發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裡,主人公卡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他被伊斯坦堡一家報社聘請,前往卡爾斯專職調查蒙面女性的自殺事件,而他的大學同學伊貝卡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