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罕·帕慕克簡介(圖)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一家

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已經被譯為40多種語言出版。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和他的兒子們》得到《土而其日報》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的房子》,並於1991年獲得得到歐洲發現獎,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1990年出版《黑書》是一個裡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法文版獲得了法蘭西文化獎。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

1997年《新人生》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獲得2003年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10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2年作者發表小說《雪》。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同年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

作者最近還獲得了地中海外國文學獎和理察·胡高獎。

他的作品已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託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託·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 (世紀文景供稿)

相關焦點

  •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奧爾罕·帕慕克的自傳
    《伊斯坦堡》中譯本《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二〇〇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大約五十歲時的作品,出版於二〇〇三年。在描寫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的同時,奧爾罕·帕慕克也講述了自己在二十二歲前,即決定放棄畫畫而立志成為作家前的成長經歷,因而也是一部自傳。
  •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松寧獎
    獎金100萬丹麥克朗,帕慕克獲松寧獎  即將邁入花甲之年的土耳其大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本周二(5月15日)獲得了哥本哈根大學頒發的著名的松寧獎(Sonningprisen),並獲獎金100萬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110萬元)。
  • 諾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展出了他在家中陽臺上拍攝的伊斯坦堡
    2 月 6 日,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攝影展在伊斯坦堡 Yapi Kredi 文化中心開幕,展出將持續至 4 月 27 日。此次展出的攝影作品皆來自他於 2018 年出版的攝影集《陽臺》(Balkon)。
  • 奧爾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堡攝影
    圖片來源:Orhan Pamuk's archives編者按: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作品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讀者遍布全世界。本文摘自2017年10月出版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珍藏版)的序言。*1962年,我的父親給我買了一臺照相機。我哥哥兩年前已經收到一臺了。他的相機有點像個暗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黑色金屬盒子,一側安著鏡頭,另一側是玻璃屏幕,從屏幕上可以看到投射到相機裡的圖像。
  • 博斯普魯斯海峽之光:奧爾罕·帕慕克的攝影作品集《陽臺》
    奧爾罕·帕慕克的攝影作品全都拍攝於那些特殊而且反覆出現的時刻。這些照片不僅捕捉了土耳其伊斯坦堡具有標誌性的地理位置­——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入海口金角灣一帶時刻變幻的微妙景色,還記錄了作家被美妙風景吸引而放下手頭的寫作離開書桌的時刻。這些照片都拍攝於他對自己的寫作感覺不滿意的時期(也許那時作家正處於創作的瓶頸期),照片裡拍攝的景象與作家的小說創作存在著一些隱約的潛在聯繫。
  • 奧爾罕·帕慕克談近作《紅髮女人》 「我不處在文明的衝突中,我...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世紀文景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8年6月7日《南方周末》)「命運是我們被賦予的、能定義我們的東西。大多數時候,命運是我們的國家認同、文化遺產,歷史和傳統的重量,這些放在我們肩上的重擔。」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通常每周見女兒一兩次。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新作 《紅髮女人》:看奧爾罕·帕慕克的野心與回歸
    對奧爾罕·帕慕克而言,陳述、敷演與重構古典故事,並站在它們的邊緣說出新的寓言,無疑是他最為熟稔的寫作姿態之一。從《白色城堡》到《我的名字叫紅》,對民族傳統與傳說的再發現——特別是將西方視角引入其中——為帕慕克贏得了世界性的名聲。
  • 奧爾罕·帕慕克出了一本新小說,故事有點類似於《俄狄浦斯王》
    8 月底,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新小說《紅髮女人》(The Red-Haired Woman)出了英文版。據《衛報》報導,小說以近乎痛苦的方式探討了父子關係這一主題。主人公 Cem elik 的父親是個激進左派,為躲避政治迫害,經常失蹤。
  • 奧爾罕·帕慕克:作家要做的,就是發現我們心中隱痛
    奧爾罕·帕慕克可是,我甚至不敢碰它一碰,為什麼?當然是因為藏在箱子裡面的東西有著一份神秘的重量。這份重量代表什麼?這份重量代表的,是一個人閉門伏案,遠離塵世,以紙筆進行的傾訴——它代表的是文學。我不敢碰父親的書箱,更沒有勇氣打開它,但裡面有些本子我是知道的。
  •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陽臺看出去
    本文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ID:ibookreview)記者何安安撰文諾獎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奧爾罕·帕慕克:陽臺」攝影展,於2月6日在位於伊斯坦堡Stiklal大街的Yap_Kredi文化與藝術中心開幕。
  • 開卷有益|帕慕克:呼愁,一種籠罩著整個伊斯坦堡的情緒
    【編者按】《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一部自傳性作品,2007年就有中文版推出。近日,世紀文景又推出了該書的新版。新版與舊版有什麼不同?帕慕克和攝影師阿拉·古勒【解讀書籍】《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何佩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 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
    □ 天寧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2009年愛情小說《純真博物館》(2010年出版中文版)中所記載的真實博物館——純真博物館在現實中已經開放。
  • 奧爾罕·帕慕克《雪》:每一片雪花都是落向世界的一道光
    編者按:2017年,法國斯特拉斯堡國立劇院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雪》搬上舞臺。今年6月,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先後在中國上海和天津上演。在話劇版《雪》在國內上演之際,我們一起來讀讀帕慕克的這部代表作。《雪》講述的是一個土耳其詩人的故事。
  • 諾獎得主帕慕克6年後再出新作,主角是街頭小販
    對中國讀者來說,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並不陌生。       12月9日,這位土耳其本土作家經過六年的蟄伏後,新作A Strangeness In My Mind(《我意識裡的怪癖》,奧爾罕·帕慕克自己將新書翻譯為Peculiarity in My Mind)在土耳其正式上市。此前一天,這一好消息已經公布。
  • 帕慕克的「罪與罰」
    別樣的色彩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一個小說家,如果為民族主義的傲慢情緒所左右,喪失了自己清醒的判斷,那才是最為悲哀的事情。□ 思鬱3月25日,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被伊斯坦堡民事法院裁定有罪,他必須為自己關於亞美尼亞人和庫德人在土耳其遭到屠殺的言論,向六名原告每人賠付1000土耳其新裡拉(約合人民幣4217元)。關於此事的淵源,新近出版的帕慕克新作《別樣的色彩》一書中有過介紹。
  • 開卷八分鐘:奧爾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
    但是我想到的是,在最近十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裡面跟政治發生爭議的實在不在少數,其中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這個禮拜我要跟大家介紹的帕慕克,土耳其的小說家奧罕帕慕克,他是200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先來跟大家談一談他的爭議在哪裡?
  • 帕慕克:我的伊斯坦堡回憶都被毀了
    > 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最近在接受義大利《新聞報》採訪時表示,他沒法在政治意義上繼續生活在伊斯坦堡了,言語之中滿是對於這座城市過去15年裡所發生變化的失望。
  • 帕慕克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雪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   雪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著   定價:28.00元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關於本書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
  • 帕慕克:向著記憶深處,一路挖掘
    這句話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新書《紅髮女人》,非常精準地涵蓋了這本小說的幾個關鍵詞:史詩、父子關係、重大糾紛,還有,悲劇的色彩。  《紅髮女人》是帕慕克繼《我腦袋裡的怪東西》出版兩年後的全新作品。有「最好讀的諾獎作家之一」之稱的奧爾罕·帕慕克,將這個故事在心中醞釀了30年。
  • 帕慕克最愛的攝影師阿拉·古勒去世,生前被譽為「伊斯坦堡之眼」
    帕慕克最愛的攝影師  實際上,由臺灣攝影師阮義忠創辦的《攝影家》雜誌早在1994年6月號上,就專門介紹過土耳其攝影家阿拉·古勒。然而,阿拉·古勒的名聲依舊只存在於攝影界。很多中國讀者知道阿拉·古勒,是因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在《伊斯坦堡》一書中,帕慕克選用的照片也大部分是阿拉·古勒的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