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雪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

  雪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著

  沈志興  等 譯

  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信息

  ISBN 978-7-208-06840-7/I·378

  開本:32開(140mm×203mm)

  定價:28.00元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關於本書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

  此書出版之後,土耳其舉行了焚燒書籍的活動,不同的舉辦者焚燒《雪》的不同部分。這部小說所引發的政教爭議,令帕慕克遭到一些同胞的憎恨,甚至受到生命威脅,他成了一個被獵捕的人,幾乎不能在自己的國家安全地散步。正是因為這本書,帕慕克流亡到了美國。

  內容簡介

  1.詳細版:

  《雪》是帕慕克的第七本小說,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一九九二年。小說開始時,陰鬱但吸引人的詩人卡在法蘭克福政治流亡,為了母親的葬禮,他在12年後重歸伊斯坦堡。在他去卡爾斯--一個虛構城市--的路上,一場暴風雪降臨了。(土耳其語"卡"(KAR)是"雪"的意思,於是我們得到了一個層層嵌套的信封。)卡聲稱自己是個記者,對近期的市長謀殺案及由於學校強迫去除頭巾所引發的幾位年輕女子的自殺事件感興趣。但是,這並不是他的全部用意,他前往卡斯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聽說他年輕時所鍾情的伊珮珂與丈夫離婚了,卡意識到自己仍然深愛著她,希望能說服她一起回德國。卡下榻於雪宮旅館,這個旅館的主人是伊珮珂的父親,她與妹妹及父親也都住在這裡。

  被雪切斷了逃脫的路,卡徘徊在這個被顯赫的過往縈繞的城市:那裡有曾經輝煌的奧託曼帝國的建築遺蹟;有空空如也的亞美尼亞大教堂,是當年屠殺教徒的證據;有俄國統治者的鬼魂和他們過於奢華的慶典、阿塔圖克的照片,他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創始人,無情的"現代化"運動的始作俑者,這運動包括了禁止女子圍戴頭巾。摘頭巾還是戴頭巾,現代化還是保持傳統,不信教還是信奉極端的伊斯蘭教,這些衝突把卡斯鎮的人們分為兩極,整個小鎮的氛圍充滿了壓抑,憤怒,陰謀和暴力。

  卡作為記者的身份使帕慕克得以展示一系列的觀點。那些並非活在式微的帝國遺蹟中的人也許很難想像這種混雜的情緒:包括怨恨的權利(我們本該強大的!),羞愧(我們做錯了什麼?),責怪(這是誰的錯?)和身份焦慮(我們究竟是誰?)。這些問題佔據了此地大部分淨空。

  卡想要進一步調查有關自殺女子的更多事實,但是受到各方面的阻力。伊斯蘭教的信徒們指責他是無神論者,不信教的政府也不希望他寫關於自殺女子的文章,便衣們跟蹤著他,他所遇到的人對他充滿懷疑。一個伊斯蘭教極端分子在一家小飯店中槍殺教育學院院長,因為不信教的院長曾經驅逐不願摘頭巾的女學生,卡正好和伊珮珂在場。卡沒有通報警察,反而來到伊珮珂前夫的辦公室,他們倆一起被帶到警察局,卡目睹了前夫在警察局裡受到的折磨,也看到了非宗教的政府的殘酷。他也秘密見到神藍,這位謀殺的幕後策劃人,神藍年輕英俊,能言善辯,眼睛如夜色般深藍,富有個人魅力。

  當晚同時在劇場裡演出的,還有一出題為《我的祖國和我的頭巾》的阿塔圖克年代的反宗教的劇作,反對女子配戴頭巾。年輕狂熱的宗教學校的學生大聲嘲笑這齣話劇,整個劇院裡宗教情緒高漲,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獲得選舉的勝利,為了制止庫德人的民族主義,不信教的官方決定以武力鎮壓,士兵衝向舞臺向觀眾開槍。觀眾開始還以為這是話劇的一部分,等到他們意識到真正發生的事情,已有二十多位宗教狂熱分子被槍殺,許多的人被逮捕。這場軍事政變後,卡爾斯鎮陷入軍事管制的恐怖之中,以後的兩天裡,更多的伊斯蘭教徒和庫德人被逮捕,監禁,折磨或是被謀殺,其中包括神藍。

  在這樣的環境裡,卡的詩歌創作的靈感仍如泉湧,他幻想著與伊珮珂的未來,他們一起在法蘭克福的生活,幸福只是一步之遙。然而,藍被官方逮捕,因為伊珮珂的妹妹卡迪菲是藍的情人,唯一能讓伊珮珂不再掛念父親和妹妹,安心和他同回德國的辦法是救出藍。卡和劇院經理蘇納伊達成協議,蘇納伊願意通過他的關係幫助神藍越獄,條件是卡說服對"頭巾女子"極有影響力的卡迪菲在蘇納伊的新戲中擔任主角,卡迪菲必須在戲中摘下頭巾,露出她的頭髮,此戲沒有劇本,唯一的情節是摘頭巾,而且將在電視上實況轉播。

  卡迪菲之所以由一位摩登女演員變成不願露頭的"頭巾女子"的首領,並不是因為她的宗教狂熱,而是因為她對神藍的愛情。所以,為了救出神藍,她願意上臺演出。神藍越獄成功,躲藏在一秘密地點,卻叫卡帶信給卡迪菲讓她拒絕演出;秘密警察找到卡,要他說出神藍的藏身之處,卡拒絕,秘密警察向他透露伊珮珂也曾經是藍的情人,卡陷入沉默。大雪開始融化,卡斯鎮通往外界的道路又要開通,卡安排好了車票,要把伊珮珂帶到德國,伊珮珂在整理自己的行裝,準備學會好好愛卡;結局似乎圓滿。然而,神藍的藏身之地被軍隊發現,神藍和他的另一個情人被亂槍殺死;卡迪菲得知消息時正在舞臺上演出,劇情弄假成真,她摘下頭巾後用手槍在舞臺上打死了蘇納伊;卡在火車站苦苦等待伊珮珂而不得,等來的只有他自己的手提箱;伊珮珂決定與家人一起留在卡爾斯鎮,因為她相信,是卡出賣了神藍,將神藍的藏身之地告訴給秘密警察。四年後,卡在法蘭克福被暗殺,有人說,那是神藍的追隨者們的報復。

  2.簡略版:

  《雪》是帕慕克的第7本小說,故事發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裡。主人公卡,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借著記者的身份在土耳其偏遠小鎮卡爾斯城遊逛。現代與傳統,政治與宗教……這些衝突把卡爾斯城的人們分為兩極,整個小鎮的氛圍充滿了壓抑、憤怒、陰謀和暴力。

  大雪封途,卡爾斯通往外部的一切交通都被割斷。大雪下得無休無止,殺人的槍聲響起在舞臺上,卡爾斯陷入了軍事政變的恐怖之中。愛情故事、恐怖謀殺案、歷史糾葛及政治衝突,都濃縮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城鎮中。在荒誕和悲劇性的曲折情節中,幻想和現實令人難以分辨。

 

  作者簡介

  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曾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於2005年榮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0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已經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

  編輯推薦

  《雪》是2002年出版一部神秘、精美、動人的政治小說,2004年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大好書之一,2005年獲法國美第奇獎的外國小說獎。

  1. 最有爭議的政治小說:

  此書出版之後,土耳其舉行了焚燒書籍的活動,不同的舉辦者焚燒《雪》的不同部分。這部小說所引發的政教爭議,令帕慕克遭到一些同胞的憎恨,甚至受到生命威脅,他成了一個被獵捕的人,幾乎不能在自己的國家安全地散步。

  2. 帕慕克本人最鍾愛的小說

  3. 文學評論家最關注的小說,也是文學意象最豐富,已有評論解讀最多的小說

  意象:雪,頭巾,

  相關評論

  帕慕克很有天賦,善於運用輕快、荒誕主義的手法,拖長鬧劇的情節,甚至暗示在這個冷漠、混亂的世界裡,任何情節都是可笑的。他熱衷於劇場表演中非真實的現實,虛假的真實,而《雪》在其政治含意方面,以卡爾斯國家劇院兩個夜晚的演出為支點,真真假假,幻覺和現實攪成一團,令人難以分辨。--約翰·厄普代克

  《雪》是帕慕克長期計劃中的最新一筆:通過敘述,令其國家存在。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世紀文景供稿)

相關焦點

  • 帕慕克因政治小說《雪》惹爭議
    去年,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受到讀者歡迎。日前,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堡》和其政治小說《雪》的簡體中文版先後出版。  出版於2002年的《雪》是帕慕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政治小說,出版後飽受爭議。
  • 莫言書話帕慕克小說《雪》
    好大一場雪  ―――帕慕克長篇小說《雪》賞析  兩年前,讀完《我的名字叫紅》之後,即對帕慕克先生嫻熟的文學技巧讚賞不已。因此可以說,先有了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然後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說。」這段話被多家報刊引用,我自己也頗為得意。但讀完了他的《雪》之後,我感到慚愧,因為那段看起來似乎公允的話,實際上是對帕慕克創作個性與藝術技巧的忽略。
  • 帕慕克哀悼震災:我推薦《雪》和《黑書》
    我沒有辦法去具體的推薦什麼樣的書,即使是最優秀的小說,在這種情況下也是不可能給他們非常有用的慰藉的。」但同時,他也表示:「在十年之前我經歷了伊斯坦堡的大地震,我覺得打動我非常深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我當然看到了很多人的苦難,很多人死去,但是與這些相比,更打動我的是人們的精神,我們會覺得更加團結起來。
  • 在歐洲的注視下——讀帕慕克《雪》
    《雪》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在自己眾多作品中的最愛。相較於他的其他小說,《雪》的敘述手法算不上撲朔迷離,小說重心放在了卡爾斯小城複雜的政治生態上,包括世俗政府、軍方、伊斯蘭極端分子、伊斯蘭政教徒、左翼分子、女權運動者、庫德民族主義者。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小說《雪》被搬上話劇舞臺
    上周五,修復如初的中國大戲院迎來首臺國際大戲——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大幕正式拉開,田沁鑫、劉恆、過士行、金宇澄、毛尖、路內、史依弘等京滬知名作家、學者、戲劇人等都趕來見證這個老戲院的華麗轉身。
  • 局外人奧爾罕•帕慕克
    一九八三年,奧爾罕·帕慕克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說《寂靜的房子》,多聲部敘述,很容易讓人想到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之後出版的《白色城堡》《黑書》《雪》《我的名字叫紅》幾部小說,華麗又騷氣,展示了他作為小說家的傑出才華,讓他獲得了國際名聲。《雪》是一部很迷人的小說。從德國回到伊斯坦堡參加母親葬禮的流亡詩人卡,借了臨時記者證,前往卡爾斯城採訪,他想了解真正的土耳其。
  • 奧爾罕·帕慕克簡介(圖)
    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 06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奧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新生活》等。  資料: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及其主要作品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1952年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
  • 開卷八分鐘:奧爾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
    這個消息出來之後有很多的爭議,這些爭議很簡單,就是圍繞著政治跟文學的關係來談,談到這個政治跟文學的關係,很多人就會追溯,比如說莫言過去的表現怎麼樣,像當年在法蘭克福書展以中國為主賓國的時候,他怎麼樣跟外國記者談到中國的狀況等等。這些東西我覺得可能每一個作家,每個不同國家的作家他有他自己的選擇,甚至個別的作家他有他自己一種態度的表達。
  • 奧爾罕·帕慕克出了一本新小說,故事有點類似於《俄狄浦斯王》
    8 月底,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新小說《紅髮女人》(The Red-Haired Woman)出了英文版。據《衛報》報導,小說以近乎痛苦的方式探討了父子關係這一主題。主人公 Cem elik 的父親是個激進左派,為躲避政治迫害,經常失蹤。
  • 莫言與帕慕克、基蘭•德賽的對話
    我讀過帕慕克三部半作品,《我的名字叫紅》、《雪》、《白色城堡》,《伊斯坦堡》讀了一半。我的一些中國朋友說《我的名字叫紅》和我的拙著《生死疲勞》這兩部作品的開頭有相似之處,這真是一種奇妙的巧合。帕慕克: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共同朋友、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喜歡我們的敘事方式,大江向我推薦了您的作品。我回去之後一定好好拜讀。
  • 帕慕克《雪》話劇版亞洲首演,揭幕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
    開幕大戲是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斯特拉斯堡國家劇院演出的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這也是該劇的亞洲首演。開幕大戲《雪》第一次在中國舞臺呈現帕慕克作品這幾年,法國的舞臺劇作品來國內演出不少。
  • 今晚,中國大戲院「落下」諾獎得主帕慕克《雪》
    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暨國際戲劇邀請展6月22日拉開帷幕,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雪》改編的法國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上演,這是該劇在中國的首演。整個中國大戲院開幕演出季將從6月持續到9月底,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波蘭、立陶宛及中國等9個國家的19部精彩劇目亮相國際戲劇邀請展,演出場次共計50餘場。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新作 《紅髮女人》:看奧爾罕·帕慕克的野心與回歸
    因此我們會讀到《雪》,在帕慕克「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政治小說」中(如今這一自述可以打上一個問號了),政變與宗教衝突被他直率地拋在讀者眼前,對土耳其社會問題的思考也隨著書中主人公的探尋呈現出內在的危機。雖然我們很難以「揭露」或者「呼籲」這樣的詞彙來描述《雪》的寫作意圖,但帕慕克作品中煙雲籠罩的現實關切確實從此明朗了起來。
  • 諾獎作家帕慕克經典改編 法國原版話劇《雪》來渝上演
    酷暑中的重慶,等來了一場特別的《雪》。18日晚,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小說、由法國斯特拉斯堡國家劇院創作的話劇《雪》在重慶大劇院上演。三個半小時法文原版話劇帶來的舞臺呈現,給了山城觀眾別樣的戲劇體驗。
  • 奧爾罕·帕慕克《雪》:每一片雪花都是落向世界的一道光
    編者按:2017年,法國斯特拉斯堡國立劇院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雪》搬上舞臺。今年6月,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話劇《雪,覆蓋下的真相》先後在中國上海和天津上演。在話劇版《雪》在國內上演之際,我們一起來讀讀帕慕克的這部代表作。《雪》講述的是一個土耳其詩人的故事。
  • 莫言號召作家向帕慕克學習
    莫言號召作家向帕慕克學習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0-26 9:09:06 ·來源:新京報《我的名字叫紅》研討會召開《白色城堡》與《雪》將分別上市  本報訊(記者姜妍)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帕慕克作品研討會昨日在土耳其駐華大使館召開。
  • 奧爾罕·帕慕克談近作《紅髮女人》 「我不處在文明的衝突中,我...
    他從不吝於公開表露對女兒的愛意:在匯集眾多生活片斷的《別樣的色彩》中記錄女兒的日常——出生、厭學與鬧情緒,又在《雪》《我的名字是紅》和《純真博物館》等重要作品前都特別註明:「獻給我的女兒如夢」。如夢眼看就要結婚,父女倆見面更頻繁了。2018年5月下旬,她邀父親一起去查看了結婚場地。說起女兒,帕慕克不住地大笑。如夢正在寫自己第一部小說,但一個字都不願意給父親看。
  • [大陸]諾獎得主帕慕克新書《純真博物館》中文版即將上市
    2008年5月,北京,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首次抵達中國,在他的第一場媒體見面會上,帕慕克志得意滿地當庭宣布:「我剛完成了一部長達600頁的小說!」這部土文小說曾在土耳其創下兩天銷售十萬冊的記錄,2009年的10月底,這本592頁的土耳其文小說《純真博物館》的英文版上市,頁碼為560頁(精裝)。記者近日從世紀文景獲悉,《純真博物館》的中文版將於明年1月推出,頁碼為567頁,是帕慕克系列作品中第二厚的小說。
  • 帕慕克:我的伊斯坦堡回憶都被毀了
    > 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最近在接受義大利《新聞報》採訪時表示,他沒法在政治意義上繼續生活在伊斯坦堡了,言語之中滿是對於這座城市過去15年裡所發生變化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