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
雪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著
沈志興 等 譯
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信息
ISBN 978-7-208-06840-7/I·378
開本:32開(140mm×203mm)
定價:28.00元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關於本書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 最受爭議的政治小說。
此書出版之後,土耳其舉行了焚燒書籍的活動,不同的舉辦者焚燒《雪》的不同部分。這部小說所引發的政教爭議,令帕慕克遭到一些同胞的憎恨,甚至受到生命威脅,他成了一個被獵捕的人,幾乎不能在自己的國家安全地散步。正是因為這本書,帕慕克流亡到了美國。
內容簡介
1.詳細版:
《雪》是帕慕克的第七本小說,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一九九二年。小說開始時,陰鬱但吸引人的詩人卡在法蘭克福政治流亡,為了母親的葬禮,他在12年後重歸伊斯坦堡。在他去卡爾斯--一個虛構城市--的路上,一場暴風雪降臨了。(土耳其語"卡"(KAR)是"雪"的意思,於是我們得到了一個層層嵌套的信封。)卡聲稱自己是個記者,對近期的市長謀殺案及由於學校強迫去除頭巾所引發的幾位年輕女子的自殺事件感興趣。但是,這並不是他的全部用意,他前往卡斯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聽說他年輕時所鍾情的伊珮珂與丈夫離婚了,卡意識到自己仍然深愛著她,希望能說服她一起回德國。卡下榻於雪宮旅館,這個旅館的主人是伊珮珂的父親,她與妹妹及父親也都住在這裡。
被雪切斷了逃脫的路,卡徘徊在這個被顯赫的過往縈繞的城市:那裡有曾經輝煌的奧託曼帝國的建築遺蹟;有空空如也的亞美尼亞大教堂,是當年屠殺教徒的證據;有俄國統治者的鬼魂和他們過於奢華的慶典、阿塔圖克的照片,他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創始人,無情的"現代化"運動的始作俑者,這運動包括了禁止女子圍戴頭巾。摘頭巾還是戴頭巾,現代化還是保持傳統,不信教還是信奉極端的伊斯蘭教,這些衝突把卡斯鎮的人們分為兩極,整個小鎮的氛圍充滿了壓抑,憤怒,陰謀和暴力。
卡作為記者的身份使帕慕克得以展示一系列的觀點。那些並非活在式微的帝國遺蹟中的人也許很難想像這種混雜的情緒:包括怨恨的權利(我們本該強大的!),羞愧(我們做錯了什麼?),責怪(這是誰的錯?)和身份焦慮(我們究竟是誰?)。這些問題佔據了此地大部分淨空。
卡想要進一步調查有關自殺女子的更多事實,但是受到各方面的阻力。伊斯蘭教的信徒們指責他是無神論者,不信教的政府也不希望他寫關於自殺女子的文章,便衣們跟蹤著他,他所遇到的人對他充滿懷疑。一個伊斯蘭教極端分子在一家小飯店中槍殺教育學院院長,因為不信教的院長曾經驅逐不願摘頭巾的女學生,卡正好和伊珮珂在場。卡沒有通報警察,反而來到伊珮珂前夫的辦公室,他們倆一起被帶到警察局,卡目睹了前夫在警察局裡受到的折磨,也看到了非宗教的政府的殘酷。他也秘密見到神藍,這位謀殺的幕後策劃人,神藍年輕英俊,能言善辯,眼睛如夜色般深藍,富有個人魅力。
當晚同時在劇場裡演出的,還有一出題為《我的祖國和我的頭巾》的阿塔圖克年代的反宗教的劇作,反對女子配戴頭巾。年輕狂熱的宗教學校的學生大聲嘲笑這齣話劇,整個劇院裡宗教情緒高漲,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獲得選舉的勝利,為了制止庫德人的民族主義,不信教的官方決定以武力鎮壓,士兵衝向舞臺向觀眾開槍。觀眾開始還以為這是話劇的一部分,等到他們意識到真正發生的事情,已有二十多位宗教狂熱分子被槍殺,許多的人被逮捕。這場軍事政變後,卡爾斯鎮陷入軍事管制的恐怖之中,以後的兩天裡,更多的伊斯蘭教徒和庫德人被逮捕,監禁,折磨或是被謀殺,其中包括神藍。
在這樣的環境裡,卡的詩歌創作的靈感仍如泉湧,他幻想著與伊珮珂的未來,他們一起在法蘭克福的生活,幸福只是一步之遙。然而,藍被官方逮捕,因為伊珮珂的妹妹卡迪菲是藍的情人,唯一能讓伊珮珂不再掛念父親和妹妹,安心和他同回德國的辦法是救出藍。卡和劇院經理蘇納伊達成協議,蘇納伊願意通過他的關係幫助神藍越獄,條件是卡說服對"頭巾女子"極有影響力的卡迪菲在蘇納伊的新戲中擔任主角,卡迪菲必須在戲中摘下頭巾,露出她的頭髮,此戲沒有劇本,唯一的情節是摘頭巾,而且將在電視上實況轉播。
卡迪菲之所以由一位摩登女演員變成不願露頭的"頭巾女子"的首領,並不是因為她的宗教狂熱,而是因為她對神藍的愛情。所以,為了救出神藍,她願意上臺演出。神藍越獄成功,躲藏在一秘密地點,卻叫卡帶信給卡迪菲讓她拒絕演出;秘密警察找到卡,要他說出神藍的藏身之處,卡拒絕,秘密警察向他透露伊珮珂也曾經是藍的情人,卡陷入沉默。大雪開始融化,卡斯鎮通往外界的道路又要開通,卡安排好了車票,要把伊珮珂帶到德國,伊珮珂在整理自己的行裝,準備學會好好愛卡;結局似乎圓滿。然而,神藍的藏身之地被軍隊發現,神藍和他的另一個情人被亂槍殺死;卡迪菲得知消息時正在舞臺上演出,劇情弄假成真,她摘下頭巾後用手槍在舞臺上打死了蘇納伊;卡在火車站苦苦等待伊珮珂而不得,等來的只有他自己的手提箱;伊珮珂決定與家人一起留在卡爾斯鎮,因為她相信,是卡出賣了神藍,將神藍的藏身之地告訴給秘密警察。四年後,卡在法蘭克福被暗殺,有人說,那是神藍的追隨者們的報復。
2.簡略版:
《雪》是帕慕克的第7本小說,故事發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裡。主人公卡,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借著記者的身份在土耳其偏遠小鎮卡爾斯城遊逛。現代與傳統,政治與宗教……這些衝突把卡爾斯城的人們分為兩極,整個小鎮的氛圍充滿了壓抑、憤怒、陰謀和暴力。
大雪封途,卡爾斯通往外部的一切交通都被割斷。大雪下得無休無止,殺人的槍聲響起在舞臺上,卡爾斯陷入了軍事政變的恐怖之中。愛情故事、恐怖謀殺案、歷史糾葛及政治衝突,都濃縮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城鎮中。在荒誕和悲劇性的曲折情節中,幻想和現實令人難以分辨。
作者簡介
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學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曾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於2005年榮獲德國書業和平獎,200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已經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
編輯推薦
《雪》是2002年出版一部神秘、精美、動人的政治小說,2004年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大好書之一,2005年獲法國美第奇獎的外國小說獎。
1. 最有爭議的政治小說:
此書出版之後,土耳其舉行了焚燒書籍的活動,不同的舉辦者焚燒《雪》的不同部分。這部小說所引發的政教爭議,令帕慕克遭到一些同胞的憎恨,甚至受到生命威脅,他成了一個被獵捕的人,幾乎不能在自己的國家安全地散步。
2. 帕慕克本人最鍾愛的小說
3. 文學評論家最關注的小說,也是文學意象最豐富,已有評論解讀最多的小說
意象:雪,頭巾,
相關評論
帕慕克很有天賦,善於運用輕快、荒誕主義的手法,拖長鬧劇的情節,甚至暗示在這個冷漠、混亂的世界裡,任何情節都是可笑的。他熱衷於劇場表演中非真實的現實,虛假的真實,而《雪》在其政治含意方面,以卡爾斯國家劇院兩個夜晚的演出為支點,真真假假,幻覺和現實攪成一團,令人難以分辨。--約翰·厄普代克
《雪》是帕慕克長期計劃中的最新一筆:通過敘述,令其國家存在。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世紀文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