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奧爾罕•帕慕克

2020-12-17 騰訊網

提起奧爾罕·帕慕克,很多人會想起伊斯坦堡、諾貝爾文學獎、土耳其文學巨擘這些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如果撕掉這些標籤,通過文字去觀察帕慕克,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帕慕克,一個局外人帕慕克。

帕慕克的寫作生涯起點很高,一出手就是大長篇《傑夫代特先生》,很厚,六百七十頁,寫得也很結實,有點像託馬斯·曼的《布登布洛克一家》。一九八三年,奧爾罕·帕慕克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說《寂靜的房子》,多聲部敘述,很容易讓人想到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之後出版的《白色城堡》《黑書》《雪》《我的名字叫紅》幾部小說,華麗又騷氣,展示了他作為小說家的傑出才華,讓他獲得了國際名聲。

《雪》是一部很迷人的小說。從德國回到伊斯坦堡參加母親葬禮的流亡詩人卡,借了臨時記者證,前往卡爾斯城採訪,他想了解真正的土耳其。卡爾斯的大雪下得無休無止,通往外部的一切交通都被割斷,殺人的槍聲在舞臺上響起,這座城鎮陷入了一場軍事政變。很不幸,卡捲入了這場政治風暴。帕慕克寫了卡四天的生活,愛情故事、恐怖謀殺案、歷史糾葛及政治衝突,都濃縮到這本四百多頁的小說中。

這本小說對政治的介入非常直接,就像巴爾加斯·略薩的《世界末日之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單刀直入。帕慕克說過:「一個小說家的政治觀與他所屬的社會、黨派和集團毫無關係,或者說,與他從事的政治事業毫無關係。一個小說家的政治觀,來自於他的想像,來自於他把自己想像成他人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他可以探討以前無人注意到的人類真相。這使他成為那些無法表達自身利益、憤怒沒人理睬、聲音被壓制者的代言人」。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在小說中讀到帕慕克的批判和思考,但我們也記得卡爾斯的雪,記得雪夜坐在餐桌旁聊天,把菸灰彈進橘子殼裡的人們。這種感覺很奇怪,像觀看一場演習,或者坐在防彈車裡參與戰爭,總是隔著一點,有種疏離感。

至於《我的名字叫紅》,這本書連帕慕克自己都繞不過去。這部集歷史小說、偵探小說、愛情小說於一身的超綜合小說,探討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和裂痕。

帕慕克自身也存在這種文明的衝突,他借人物之口說道:「我善變的心啊,當我身處東方時,我渴望西方;當我身處西方時,渴望東方。」這種衝突是對立,也是交融,是共同存在。不管作者態度如何,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他們在小說裡同時存在。這也就是他的一部分書在西方受人歡迎,而另一部分書在東方被人熱愛的原因。

就像喬伊斯之於都柏林,卡夫卡之於布拉格,帕慕克已經緊緊的與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綁在了一起。在《伊斯坦堡》一書中,帕慕克寫出了一部個人和城市的歷史,也寫出了一座城市的落寞和淡淡的憂傷。這本書之後,「呼愁」成為帕慕克的專用詞彙,讀者們聊起他,不提「呼愁」這個詞都不好意思。

伊斯坦堡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蹟的城市。帕慕克在書中這樣寫道:「奧斯曼帝國瓦解後,時間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堡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一個廢墟之城,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

昔日的奧斯曼帝國是如此輝煌,但輝煌屬於君斯坦丁堡,屬於伊斯坦堡的,只有貧窮、破敗和孤立。生於斯長於斯的帕慕克,每天穿行在帝國的廢墟間,他筆下的落寞和憂傷,也具有了沉甸甸的力量。

帕慕克的呼愁,是對文化、對記憶呼而不得的落寞。城市在變化,記憶在消逝,帕慕克只能用文字記下這一切。他把伊斯坦堡搬到紙上,但紙上的城市還是原來那座城市嗎?

帕慕克當然明白這一點,他也敏銳地意識到,這種記錄讓他獲得了一種局外人的角度。因此,他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開始回憶自己:「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便相信我的世界存在一些我看不見的東西:在伊斯坦堡街頭的某個地方,在一棟跟我們家相似的房子裡,住著另一個奧爾罕,幾乎是我的孿生兄弟,甚至我的分身。」

面對伊斯坦堡,他融入其中又抽身出來打量,他始終保持著某種疏離,不試圖介入,也不盲目追隨,遠遠觀望,把故鄉變成他鄉。他的這份姿態,讓伊斯坦堡這座城市變得格外迷人。

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寫得出這樣的伊斯坦堡,也不是所有住在伊斯坦堡的作家都能成為帕慕克。

在《別樣的色彩》這本三十六萬字的散文集中,我們可以窺見帕慕克的生活和閱讀,得知帕慕克為什麼成為帕慕克。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帕慕克展示出來的那種孤獨的局外人的姿態。

帕慕克在書中回憶,他和別的作家去澳大利亞訪問,主人為客人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晚會,但他只是站在陽臺上,透過樹丫去觀賞。他寫道:「我是個作家……對我而言,從遠處觀看晚會,表明了一個作家對生活的態度。」

帕慕克在書中寫道:「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寫進書本而存在」,而作家必須要做的就是:「放棄其他一切,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

不管是對於政治,還是對於文化和生活,帕慕克都採取了一種局外人的態度,他不做奴隸,也不做敵人。他戴著眼鏡觀察世界,隔著手套觸摸世界,融入其中又抽身出來。這是一個小說家的智慧和修養,只有這樣,文學才能起飛。

土耳其和中國有些相像,這兩個國家都抱著沉甸甸的傳統,對於西方和現代化,都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委屈。帕慕克寫出了這種變化中的委屈,他比大多數中國作家看得遠寫得深。

帕慕克對政治的勇敢,對東西方文化的吸收,對傳統和現代的接納,都能給我們很多啟示。這不是曖昧,也不是矛盾,他只是把自己變得多元,並由此讓小說潛得更深,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帕慕克說文學就像遷徙的鳥,在世界範圍內飛來飛去。他自己不好意思說也沒必要說的是:他的文學早就從從伊斯坦堡起飛,飛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大益文學

文學 | 品位 | 經典

相關焦點

  • 莫言書話帕慕克小說《雪》
    好大一場雪  ―――帕慕克長篇小說《雪》賞析  兩年前,讀完《我的名字叫紅》之後,即對帕慕克先生嫻熟的文學技巧讚賞不已。因此可以說,先有了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然後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說。」這段話被多家報刊引用,我自己也頗為得意。但讀完了他的《雪》之後,我感到慚愧,因為那段看起來似乎公允的話,實際上是對帕慕克創作個性與藝術技巧的忽略。
  • 帕慕克哀悼震災:我推薦《雪》和《黑書》
    5月27日17時,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做客新浪網站,與網友進行在線溝通,在談到中國當前所面對的地震災難時,這位曾親身經歷過地震的作家認為:「面臨如此巨大的悲痛,我們不應該逃避,而要試著去理解,去面對,去豐富自己,使自己成長。」
  • 莫言與帕慕克、基蘭•德賽的對話
    應中國社會科學院邀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攜2006年布克獎得主基蘭・德賽於2008年5月21日訪問中國。2008年5月27日晚,中國作家莫言邀請帕慕克、德賽進行單獨會晤,探討文學、藝術、人生等問題。
  • 奧爾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堡攝影
    圖片來源:Orhan Pamuk's archives編者按: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作品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讀者遍布全世界。本文摘自2017年10月出版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珍藏版)的序言。*1962年,我的父親給我買了一臺照相機。我哥哥兩年前已經收到一臺了。他的相機有點像個暗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黑色金屬盒子,一側安著鏡頭,另一側是玻璃屏幕,從屏幕上可以看到投射到相機裡的圖像。
  • 諾獎得主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新版面世
    書名:《我的名字叫紅》分類:文學 / 外國文學著者:[土耳其] 奧爾罕【專業評論】「從帕慕克到伊斯坦堡和他的文學世界」:用整整10天的時間,看一個人的小說,這在我生平還是第一次。這10天,我在精神上像貴族一樣富足而充裕。帕慕克先生不僅是個了不得的作家,還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導遊。
  • 帕慕克的「罪與罰」
    別樣的色彩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一個小說家,如果為民族主義的傲慢情緒所左右,喪失了自己清醒的判斷,那才是最為悲哀的事情。□ 思鬱3月25日,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被伊斯坦堡民事法院裁定有罪,他必須為自己關於亞美尼亞人和庫德人在土耳其遭到屠殺的言論,向六名原告每人賠付1000土耳其新裡拉(約合人民幣4217元)。關於此事的淵源,新近出版的帕慕克新作《別樣的色彩》一書中有過介紹。
  • 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
    □ 天寧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2009年愛情小說《純真博物館》(2010年出版中文版)中所記載的真實博物館——純真博物館在現實中已經開放。
  • 帕慕克的記憶之城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奧爾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堡是一座建立在記憶之上的城市。它的誕生是對羅馬帝國記憶的追溯,它的繁盛儼如羅馬記憶的再現,而它的衰落則衍生了新的記憶和沉浸在新的失落裡的人群。在這人群裡,就有帕慕克的家族。
  •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陽臺看出去
    20世紀60年代開始,帕慕克拍攝了伊斯坦堡的街道,並將其用於繪畫。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這本書的前言裡,帕慕克詳細講述了自己拍攝照片的故事。1962年,帕慕克擁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臺相機。在當時,拍攝照片是一件極為神奇的事情,因此帕慕克將拍照的瞬間,稱為一個「特殊」的時刻:每次拍照前,都需要經過一番思考,一番「不知道這是否合適」的推理。
  • 陽臺上的伊斯坦堡:諾獎得主帕慕克的攝影展
    近日,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汗·帕慕克(Orhan Pamuk)在家鄉伊斯坦堡舉辦了一場攝影展,展出他於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間從伊斯坦堡的自家陽臺上拍出的照片。帕慕克說:「這些風景反映了我自己的心理狀態,揭示了流淌在我身上、難以言喻卻又深刻的情感。」
  • 帕慕克:我的伊斯坦堡回憶都被毀了
    奧爾罕·帕慕克「我不喜歡伊斯坦堡現在這個樣子,我的回憶都被毀了。」帕慕克說。「今天這個城市更富裕了,但更不自由了。建築和經濟都發生了變化,我喜歡的老房子被拆掉了。」他補充道。義大利《新聞報》標題是:他們殺死了我愛的伊斯坦堡。「好多年來我一直在收集伊斯坦堡的舊照片。
  • 帕慕克:向著記憶深處,一路挖掘
    這句話出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的新書《紅髮女人》,非常精準地涵蓋了這本小說的幾個關鍵詞:史詩、父子關係、重大糾紛,還有,悲劇的色彩。  《紅髮女人》是帕慕克繼《我腦袋裡的怪東西》出版兩年後的全新作品。有「最好讀的諾獎作家之一」之稱的奧爾罕·帕慕克,將這個故事在心中醞釀了30年。
  • 莫言號召作家向帕慕克學習
    莫言號召作家向帕慕克學習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0-26 9:09:06 ·來源:新京報《我的名字叫紅》研討會召開《白色城堡》與《雪》將分別上市  本報訊(記者姜妍)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帕慕克作品研討會昨日在土耳其駐華大使館召開。
  • 帕慕克因政治小說《雪》惹爭議
    去年,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受到讀者歡迎。日前,帕慕克的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堡》和其政治小說《雪》的簡體中文版先後出版。  出版於2002年的《雪》是帕慕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政治小說,出版後飽受爭議。
  • 土耳其帕慕克無懸念問鼎今年諾貝爾文學獎
    10月12日晚上7點,瑞典皇家文學院將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現年54歲的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Pamuk)。去年帕慕克就以自傳性作品《伊斯坦堡》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所以帕慕克今年的獲獎在國內出版界和文學界看來並無太多懸念。    出生於伊斯坦堡的帕慕克成為土耳其獲此殊榮的第一人,他曾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
  • 開卷有益|帕慕克:呼愁,一種籠罩著整個伊斯坦堡的情緒
    為什麼這本書對於理解帕慕克及其作品具有重要作用?我們請該書的編輯來給大家解讀。帕慕克和攝影師阿拉·古勒【解讀書籍】《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何佩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松寧獎
    獎金100萬丹麥克朗,帕慕克獲松寧獎  即將邁入花甲之年的土耳其大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本周二(5月15日)獲得了哥本哈根大學頒發的著名的松寧獎(Sonningprisen),並獲獎金100萬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110萬元)。
  • 閱讀街區|帕慕克路過滇池路
    那年帕慕克偶然走進了滇池路,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淡定從容。早些年,某著名作家獨自行走在上海的外灘,忽然間被落日餘暉下的一條小馬路所震撼,幽暗深邃中恍如一腳踏入了自己歐亞混血的故鄉伊斯坦堡。嘆為觀止之餘,他牢牢記住了這條馬路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