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街區|帕慕克路過滇池路

2020-12-17 新民晚報

那年帕慕克偶然走進了滇池路,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淡定從容。

早些年,某著名作家獨自行走在上海的外灘,忽然間被落日餘暉下的一條小馬路所震撼,幽暗深邃中恍如一腳踏入了自己歐亞混血的故鄉伊斯坦堡。嘆為觀止之餘,他牢牢記住了這條馬路的名字。他在之後的採訪中說這條馬路是他在上海捕捉到最迷人的細節,是外灘的神來之筆。這條小馬路就是滇池路。

滇池路東起中山東一路,經圓明園路、四川中路,西迄江西中路。這條短短的馬路闢築於1899年,因英商仁記洋行遷至此路西端而得名「仁記路」,1943年改今名。資料顯示,民國時期的中國銀行、中央信託局就開設於此。此外,上海國民銀行、中孚銀行、上海工業銀行等都在此設立營業機構,故有「中國的華爾街」之稱。

滇池路東段夾在和平飯店大樓和中國銀行大樓之間。和平飯店建築外牆用花崗石砌築,中國銀行大樓整個外牆則鑲以平整的金山石,在垂直線條陰影的籠罩下,步入滇池路,整個視線就被一幢幢異軍突起的大樓填滿。滇池路100號的仁記洋行大樓與滇池路120號的原英商業廣地產有限公司大樓,是典型的安妮女王時期建築風格;滇池路81至85號,原上海國民銀行曾設立於此,為歐式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滇池路97至103號的中孚銀行大樓,則是7層鋼筋混凝土建築。滇池路以十足名門望族人家的筆觸,敘事婉約,對白精緻,在東方氣氛的烘託下,折射出西方美學理性的神韻,把外灘的典雅描摹得淋漓盡致。

那位順手拈出滇池路的作家叫奧爾罕·帕慕克,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是細節的捕手,2008年,他遊覽了上海,就在那年,出版了他最柔情的小說《純真博物館》。帕慕克常說愛情是人生的細節。在創作《純真博物館》的同時,帕慕克竟也建了一家純真博物館。小說裡痴情的主人公在博物館裡保存著他收集的心上人摸過的所有物品,帕慕克在現實中還原了這些人生中愛情的痕跡:鹽瓶、小狗擺設、頂針、筆、發卡、菸灰缸、耳墜、紙牌、鑰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針……甚至她吸過的4213個菸蒂。專寫情愛的作家渡邊淳一說得明白,寫偵探小說,犯罪小說都不需要有經驗,但寫愛情小說,你必須得有戀愛經驗。

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純真博物館(來源:網絡)

在一檔訪談類節目中聽到過一個故事。當年演員姜文和嶽紅搭檔演一個小品,他們演一對要分手的小情侶,到小飯館分東西。倆人沒錢吃飯,各自點了瓶汽水。汽水3毛一瓶,退瓶返還1毛。喝完,姜文拿著倆空瓶子要去退,嶽紅不給,把自己面前的那個瓶子擦了擦,裝進了包裡。姜文一愣,想了想,也把自己的瓶子擦乾淨放書包裡,走了。姜文的中戲師弟史航看後,說這是姜文很細的地方:男孩是被女孩生生地教會了什麼叫留下點東西。

有細節的人生應該不會是乾巴巴的。那年帕慕克偶然走進了滇池路,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淡定從容,他應該會想起自己建在伊斯坦堡的純真博物館,深邃的歷史化成了觸手可及的細節。「睹物思人」,一切的細節把牽絆著的點點時光都收來織夢,迷幻了我們的情感。(文:沈琦華 攝影:蔡瑾)

相關焦點

  • 280餘件美術作品扮靚融創滇池後海特色街區
    此次作品展不僅是獻給昆明融創滇池後海的周年禮物,更是一次大學生參與的弘揚民間藝術、傳承非遺文化的展覽。 △共舞斑斕」美術作品展 12月18日,在昆明融創滇池後海周年慶典上,文華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帶來了280餘件展覽作品,為滇池後海慶生。
  • 莫言與帕慕克、基蘭•德賽的對話
    帕慕克:但沒有翻譯成土耳其文,我感到內疚。莫言:這個任務讓帕慕克先生來完成。帕慕克:好啊。(大笑)莫言:在網上讀到您在北京大學的演講很成功,學生評論非常好,只可惜禮堂太小了。帕慕克:我在過去三年間一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我不是願意在大學教書,而是因為在土耳其有很大的政治壓力,只是想離開土耳其幾個月。我教得越多,就說明我越危險。
  • 局外人奧爾罕•帕慕克
    提起奧爾罕·帕慕克,很多人會想起伊斯坦堡、諾貝爾文學獎、土耳其文學巨擘這些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如果撕掉這些標籤,通過文字去觀察帕慕克,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帕慕克,一個局外人帕慕克。帕慕克的寫作生涯起點很高,一出手就是大長篇《傑夫代特先生》,很厚,六百七十頁,寫得也很結實,有點像託馬斯·曼的《布登布洛克一家》。
  • 帕慕克的記憶之城
    ——《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奧爾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堡是一座建立在記憶之上的城市。它的誕生是對羅馬帝國記憶的追溯,它的繁盛儼如羅馬記憶的再現,而它的衰落則衍生了新的記憶和沉浸在新的失落裡的人群。在這人群裡,就有帕慕克的家族。
  • 昆明融創,滇池後海街區富有特色的建築,大家都去過嗎?
    昆明融創滇池後海1.6公裡長的街區上,以富有雲南特色的少數民族建築為主,雖然這裡是一個為周邊房地產開發的城市綜合體,但是在規劃設計上的確獨具特色。圖1,是哈尼族風情特色的哈雅街,石牆草頂的蘑菇房樸實又不失雅致。
  • 帕慕克的「罪與罰」
    別樣的色彩 【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一個小說家,如果為民族主義的傲慢情緒所左右,喪失了自己清醒的判斷,那才是最為悲哀的事情。□ 思鬱3月25日,諾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被伊斯坦堡民事法院裁定有罪,他必須為自己關於亞美尼亞人和庫德人在土耳其遭到屠殺的言論,向六名原告每人賠付1000土耳其新裡拉(約合人民幣4217元)。關於此事的淵源,新近出版的帕慕克新作《別樣的色彩》一書中有過介紹。
  • 莫言書話帕慕克小說《雪》
    好大一場雪  ―――帕慕克長篇小說《雪》賞析  兩年前,讀完《我的名字叫紅》之後,即對帕慕克先生嫻熟的文學技巧讚賞不已。因此可以說,先有了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然後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說。」這段話被多家報刊引用,我自己也頗為得意。但讀完了他的《雪》之後,我感到慚愧,因為那段看起來似乎公允的話,實際上是對帕慕克創作個性與藝術技巧的忽略。
  • 莫言號召作家向帕慕克學習
    莫言號召作家向帕慕克學習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0-26 9:09:06 ·來源:新京報《我的名字叫紅》研討會召開《白色城堡》與《雪》將分別上市  本報訊(記者姜妍)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帕慕克作品研討會昨日在土耳其駐華大使館召開。
  • 開卷有益|帕慕克:呼愁,一種籠罩著整個伊斯坦堡的情緒
    為什麼這本書對於理解帕慕克及其作品具有重要作用?我們請該書的編輯來給大家解讀。帕慕克和攝影師阿拉·古勒【解讀書籍】《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 何佩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
  • 錦慧金融中心即將啟動開發 滇池路新增一座商業綜合體
    經查,錦慧金融中心正是位於滇池路的原「雲璽天階廣場」項目,看來上海人壽獲得土地後,項目的前期工作推進是相當順利。相關閱讀:雲南城投雲璽天階地塊二次轉讓成功 上海人壽保險殺入昆明樓市錦慧金融中心位於滇池路沿線資料顯示,錦慧金融中心位於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區度假區海埂街道管理處,滇池路與廣福路交叉口西南側,與地鐵5號線相連,
  • 公交遊2路:全程18個站 滇池邊景點盡收眼底
    此外,在滇池度假區還有不少景點,比如雲南民族村、海洪溼地公園(盤龍江入湖口西側)等,為了方便乘客觀鷗、遊玩、出行,公交三公司開通了公交遊2路,票價3元,一趟車就可直達海埂片區的各景點,坐在車上還可觀賞沿路美景。不少市民表示「既方便又舒適,還能看風景,非常不錯」。
  •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得松寧獎
    獎金100萬丹麥克朗,帕慕克獲松寧獎  即將邁入花甲之年的土耳其大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本周二(5月15日)獲得了哥本哈根大學頒發的著名的松寧獎(Sonningprisen),並獲獎金100萬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110萬元)。
  • 帕慕克的純真博物館
    □ 天寧   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2009年愛情小說《純真博物館》(2010年出版中文版)中所記載的真實博物館——純真博物館在現實中已經開放。
  • 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
    新華社塞拉耶佛6月30日電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新華社記者張修智「我有一個圖書室,專門放中國山水畫冊。這些書對我很重要,我經常翻看。」67歲的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精神矍鑠,談話時目光隨時照顧到在場每個人。「中國山水畫藝術是人類藝術瑰寶,曾經影響過中東地區繪畫。」日前做客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的帕慕克在歐洲大酒店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曾就讀於伊斯坦堡大學建築系的帕慕克,酷愛繪畫,對東方古典藝術尤為傾心。
  • 凰家漫遊記:我和滇池有個約會
    全國有批雲候鳥,一年跑好幾次昆明,菌海森林的菌,驢香園的石鍋魚,拿著麵包屑餵海鷗,在滇池邊住民宿,GET到各種度假的打開方式。雲候鳥們的運動半徑,幾乎圍繞著滇池。昆明滇池也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居住環境,在近幾年成為旅居、投資的熱土。而每一次約會滇池,都好像去約會愛情,也像去約會一座城市的未來。
  • 雲南昆明滇池!最全面的滇池旅遊攻略,想來滇池看這裡就夠了!
    雲南昆明滇池雲南昆明滇池景點分布 滇池風景名勝區內主要景點有:石器時代遺址、盤龍古寺、官渡金剛塔、海埂湖濱公園、西園別墅、龍門村、觀音山、雲南民族村、雲南民族博物館雲南昆明滇池門票滇池免費,不過坐船就收費了,遊船有手划船、機動船和快艇,價格都在幾十元上下,可自行選擇,海埂公園:門票:10元/人。
  • 諾獎得主帕慕克是中國迷:我會帶魯迅書去他故居
    昨天下午,來自土耳其的作家帕慕克在與中國讀者網聊時,披露了他對中國文學的偏愛,「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上世紀40年代,我就閱讀了土耳其文有關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讀到了魯迅的《吶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國,在那我讀到了英文版的《紅樓夢》。」這些中國書籍都曾讓他愛不釋手。
  • 奧爾罕·帕慕克談近作《紅髮女人》 「我不處在文明的衝突中,我...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帕慕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2018年5月28日的專訪中,66歲的作家幾次深情感謝父親。帕慕克的父親岡杜茲·帕慕克於2002年12月過世。在200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演講詞中,帕慕克從父親裝滿手稿和筆記本的手提箱開始追憶他——一位熱愛文學、最終一事無成的富家公子,繼而深入到自己的文學長路如何意外地從兼具熱忱和疏離的父子關係中萌芽生長。
  • 昆明融創滇池後海啟動周年慶系列活動
    人民網昆明12月19日電 (木勝玉)12月18日,昆明融創滇池後海周年慶典活動在積善廣場正式啟幕,系列活動將在12月18日—12月21日輪番舉行,屆時遊客到昆明融創滇池後海可享受周年特惠門票,暢遊海世界、雪世界,打卡「創·音樂節」,共享10米長超大生日蛋糕等慶典活動。
  • 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陽臺看出去
    20世紀60年代開始,帕慕克拍攝了伊斯坦堡的街道,並將其用於繪畫。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這本書的前言裡,帕慕克詳細講述了自己拍攝照片的故事。1962年,帕慕克擁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臺相機。在當時,拍攝照片是一件極為神奇的事情,因此帕慕克將拍照的瞬間,稱為一個「特殊」的時刻:每次拍照前,都需要經過一番思考,一番「不知道這是否合適」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