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帕慕克偶然走進了滇池路,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淡定從容。
早些年,某著名作家獨自行走在上海的外灘,忽然間被落日餘暉下的一條小馬路所震撼,幽暗深邃中恍如一腳踏入了自己歐亞混血的故鄉伊斯坦堡。嘆為觀止之餘,他牢牢記住了這條馬路的名字。他在之後的採訪中說這條馬路是他在上海捕捉到最迷人的細節,是外灘的神來之筆。這條小馬路就是滇池路。
滇池路東起中山東一路,經圓明園路、四川中路,西迄江西中路。這條短短的馬路闢築於1899年,因英商仁記洋行遷至此路西端而得名「仁記路」,1943年改今名。資料顯示,民國時期的中國銀行、中央信託局就開設於此。此外,上海國民銀行、中孚銀行、上海工業銀行等都在此設立營業機構,故有「中國的華爾街」之稱。
滇池路東段夾在和平飯店大樓和中國銀行大樓之間。和平飯店建築外牆用花崗石砌築,中國銀行大樓整個外牆則鑲以平整的金山石,在垂直線條陰影的籠罩下,步入滇池路,整個視線就被一幢幢異軍突起的大樓填滿。滇池路100號的仁記洋行大樓與滇池路120號的原英商業廣地產有限公司大樓,是典型的安妮女王時期建築風格;滇池路81至85號,原上海國民銀行曾設立於此,為歐式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滇池路97至103號的中孚銀行大樓,則是7層鋼筋混凝土建築。滇池路以十足名門望族人家的筆觸,敘事婉約,對白精緻,在東方氣氛的烘託下,折射出西方美學理性的神韻,把外灘的典雅描摹得淋漓盡致。
那位順手拈出滇池路的作家叫奧爾罕·帕慕克,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是細節的捕手,2008年,他遊覽了上海,就在那年,出版了他最柔情的小說《純真博物館》。帕慕克常說愛情是人生的細節。在創作《純真博物館》的同時,帕慕克竟也建了一家純真博物館。小說裡痴情的主人公在博物館裡保存著他收集的心上人摸過的所有物品,帕慕克在現實中還原了這些人生中愛情的痕跡:鹽瓶、小狗擺設、頂針、筆、發卡、菸灰缸、耳墜、紙牌、鑰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針……甚至她吸過的4213個菸蒂。專寫情愛的作家渡邊淳一說得明白,寫偵探小說,犯罪小說都不需要有經驗,但寫愛情小說,你必須得有戀愛經驗。
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純真博物館(來源:網絡)
在一檔訪談類節目中聽到過一個故事。當年演員姜文和嶽紅搭檔演一個小品,他們演一對要分手的小情侶,到小飯館分東西。倆人沒錢吃飯,各自點了瓶汽水。汽水3毛一瓶,退瓶返還1毛。喝完,姜文拿著倆空瓶子要去退,嶽紅不給,把自己面前的那個瓶子擦了擦,裝進了包裡。姜文一愣,想了想,也把自己的瓶子擦乾淨放書包裡,走了。姜文的中戲師弟史航看後,說這是姜文很細的地方:男孩是被女孩生生地教會了什麼叫留下點東西。
有細節的人生應該不會是乾巴巴的。那年帕慕克偶然走進了滇池路,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淡定從容,他應該會想起自己建在伊斯坦堡的純真博物館,深邃的歷史化成了觸手可及的細節。「睹物思人」,一切的細節把牽絆著的點點時光都收來織夢,迷幻了我們的情感。(文:沈琦華 攝影:蔡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