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白髮,白得沒有一根雜質,精神矍鑠,步履矯健;在厚厚的玻璃鏡片後,有一雙睿智而含笑的眼睛。他有著北歐人的身材和長相,卻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包括四川方言。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Malmqvist)教授。
近日,在哥德堡號造訪廣州期間,馬悅然教授參加了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歐文化接觸與交流———紀念高本漢學術研討會」。前天,利用研討會的間隙,記者對馬悅然進行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別把諾貝爾文學獎
看得太重
記者(以下簡稱記):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
馬悅然(以下簡稱馬):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實沒那麼重要的,它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選出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但不能說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們只是認為這個人寫的東西是個很好的作品,就這樣而已。現在這個世界上有500個作家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每年只能一個人獲獎。
記: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不同的文化,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如何做到公正?
馬:這是不可能的。標準很苛刻,作品文學價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觀念。
文學作品翻譯得不好
如同「謀殺」
記:你雖然一再強調這個獎並不是那麼重要,但事實上,一些中國作家仍然很在乎。
馬:我現在每個月至少會收到15封信,有人給我寄稿子,要我把書稿翻譯成瑞典文、出版,給他們弄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那你幫助他們了嗎?)當然沒有!因為我翻譯的是我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喜歡的作品。
記:有一種說法,中國作家走向世界的一個障礙是缺少好的翻譯家。你怎麼看?
馬:一個中國人,無論他的英文多麼好,都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要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需要一個英國人,文學修養很高的一個英國人,他通曉自己的母語,知道怎麼更好地表達。現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學外語的中國人來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這個糟糕極了。翻譯得不好,就把小說給「謀殺」了。
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
記:你最近可有翻譯一些中國作家的作品?
馬:這段時間我在翻譯山西作家曹乃謙的《到黑夜想你沒辦法》,譯本在瑞典馬上就要出版了。這部小說寫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農民在「文革」時候的生活,他是用農民的語言來寫作,非常動人。
記:許多人都知道你致力於研究、傳播中國文學,卻不知你也關注中國的社會現狀。
馬:是的,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的鄉愁。(據《南方都市報》)
連結
馬悅然簡介
國際知名漢學家,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上世紀四十年代追隨歐洲著名漢學家高本漢學習中國古典音韻學、先秦文學以及《詩經》《左傳》等。馬悅然是中國文學面向西方世界的重要推手,曾翻譯過《西遊記》《水滸傳》等經典,也將沈從文、高行健、北島、李銳等人的作品譯介到西方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