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適合翻譯中國文學作品

2020-12-13 搜狐網

  滿頭白髮,白得沒有一根雜質,精神矍鑠,步履矯健;在厚厚的玻璃鏡片後,有一雙睿智而含笑的眼睛。他有著北歐人的身材和長相,卻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甚至包括四川方言。他就是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Malmqvist)教授。

近日,在哥德堡號造訪廣州期間,馬悅然教授參加了在中山大學舉行的「中歐文化接觸與交流———紀念高本漢學術研討會」。前天,利用研討會的間隙,記者對馬悅然進行專訪。「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

  別把諾貝爾文學獎

  看得太重

  記者(以下簡稱記):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

  馬悅然(以下簡稱馬):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實沒那麼重要的,它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們選出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但不能說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們只是認為這個人寫的東西是個很好的作品,就這樣而已。現在這個世界上有500個作家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每年只能一個人獲獎。

  記: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不同的文化,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如何做到公正?

  馬:這是不可能的。標準很苛刻,作品文學價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觀念。

  文學作品翻譯得不好

  如同「謀殺」

  記:你雖然一再強調這個獎並不是那麼重要,但事實上,一些中國作家仍然很在乎。

  馬:我現在每個月至少會收到15封信,有人給我寄稿子,要我把書稿翻譯成瑞典文、出版,給他們弄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那你幫助他們了嗎?)當然沒有!因為我翻譯的是我自己感興趣的、自己喜歡的作品。

  記:有一種說法,中國作家走向世界的一個障礙是缺少好的翻譯家。你怎麼看?

  馬:一個中國人,無論他的英文多麼好,都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要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需要一個英國人,文學修養很高的一個英國人,他通曉自己的母語,知道怎麼更好地表達。現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學外語的中國人來翻譯中國文學作品,這個糟糕極了。翻譯得不好,就把小說給「謀殺」了。

  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

  記:你最近可有翻譯一些中國作家的作品?

  馬:這段時間我在翻譯山西作家曹乃謙的《到黑夜想你沒辦法》,譯本在瑞典馬上就要出版了。這部小說寫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農民在「文革」時候的生活,他是用農民的語言來寫作,非常動人。

  記:許多人都知道你致力於研究、傳播中國文學,卻不知你也關注中國的社會現狀。

  馬:是的,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是我的鄉愁。(據《南方都市報》)

  連結

  馬悅然簡介

  國際知名漢學家,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上世紀四十年代追隨歐洲著名漢學家高本漢學習中國古典音韻學、先秦文學以及《詩經》《左傳》等。馬悅然是中國文學面向西方世界的重要推手,曾翻譯過《西遊記》《水滸傳》等經典,也將沈從文、高行健、北島、李銳等人的作品譯介到西方社會。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翻譯自己的作品="謀殺"?
    近日,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教授隨哥德堡號來到中國。馬先生在提醒中國作家不要太看重諾貝爾獎的同時,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說法:中國人不要翻譯文學作品。馬先生說:一個中國人,無論英文多麼好,都不應該去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要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需要一個英國人,文學修養很高的英國人,因為他通曉自己的母語,知道怎麼更好地表達。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稱中國人不應翻譯本國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記者:「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馬悅然:我想告訴中國的作家們,不要把這個獎看得太重要了。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當代中國人經驗世界、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回顧中國文學作品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翻譯、推介與接受的歷程,不僅有利於促進翻譯界、出版界和學術界的溝通,加強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讀者的對話與交流,還能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思考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學走進國外讀者的閱讀視野與內心世界。
  • 他不懂外文,卻翻譯了170部外國作品,開創中國文學翻譯先河
    作為一名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通過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譯了一百七十餘部外國作品,開創了中國文學翻譯之先河,對中國文學的繁榮與興旺,功不可沒。林譯小說在清末民初風行大江南北,深受讀者喜愛,影響深遠,不僅扭轉了當時國人的小說觀,提高了小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改變了中國小說發展的軌跡,同時對國人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的英文作品,為何沒人覺得彆扭或想罵人?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非常彆扭,說是「中國人的英文作品」,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中國人翻譯的英文作品,到底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如果一句話要把這件事情將清楚,豈是30個字能滿足的?真相應當是: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的中文版本,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彆扭,或者想罵娘?
  • 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一個翻譯問題
    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一個翻譯問題 2014年01月24日 11: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謝天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文學;翻譯
  • 文學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
    我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獲得者莫言的成功,也是得益於他的作品被國外多種文字翻譯出版。翻譯功不可沒。  翻譯中國文學作品因為熱愛  文化的力量體現在創作和傳播兩個環節中。而傳播特別是國際傳播,翻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國文學翻譯者的故事
    拉嫡娜現已完成一系列中西、中保作品的翻譯,涉及白樸、洪昇、蒲松齡、馮夢龍、蔣韻、北島、郭敬明、許立志等作家的作品,以及7部中國電影。「我從13歲開始在保加利亞米蓋爾•塞萬提斯學校學習雙語課程,最初希望在將來能夠從事保-西文學翻譯工作」,拉嫡娜說, 但這個計劃在她20歲就讀於索菲亞大學東方文學系時被改變,那時她的兩位恩師帶她認識了中國文學。
  • 「學而」講壇:文學大省的文學翻譯
    陝西著名作家路遙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被拍成電視劇在各大衛視熱映,文學作品的翻譯再次成為學者們討論的話題,講座開始,胡教授向大家提問道:學習外語有什麼用?中國人怎樣學習外語?他認為,學習外語並不是為了做專職翻譯,而是為了看懂外文,進而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出去,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只有國家的強大才能為我們提供後盾。 如何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
  • 外國漢學家聚焦中國文學作品 悟「中國式幽默」
    ,與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性建議。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而不斷湧現的新詞語和新概念、一些漢語中的冷幽默和語言遊戲等,給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帶來了困擾,特別是漢語中的冷幽默,要想準確翻譯出其中的幽默意味,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
  • 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承辦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在北京、天津兩地舉辦,包括杜光民在內的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41名出版翻譯界代表、出版家和漢學家,在為期6天的研修活動中與中國作家、出版商、學者圍桌共話,共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鋪路架橋。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
    根據網上數據,截至2017年10月底,中國作協有團體會員約50個,個體會員1萬餘人,其中不乏新型網絡寫手加入這個傳統作家協會;而以不同形式在網絡上發表作品的中國人高達2000萬,註冊網絡寫手200萬,通過網絡寫作獲得經濟收入的人數10餘萬,職業或半職業寫作人超過3萬。
  • 讓華人翻譯家為中國文學國際化加速(文學聚焦·海外華人作家看中國...
    可在這個龐大的寫作人群中,作品被譯介到海外的僅200餘人,這個數字無疑會與前面的一系列大數據形成巨大反差,這一反差昭示出中國文學的國際化進程與當代中國繁榮的文學寫作現實極不相配,需要加快。   關於「如何走出去」,有人認為應從作家作品、翻譯、評論及編輯幾個方面入手,克服語言和意識形態障礙,運用合理的傳播機制和技術,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立項,成立對外翻譯與傳播機構,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使中國文學更加國際化。這些看法和做法都很好。要想更快看到預期效果,優秀的文學翻譯是實現這些預期目標的最關鍵因素,而這件事,華人翻譯家可以挑起大梁,為中國文學國際化進程出一份力。
  • 多部中國文學作品將翻譯成馬來文在馬來西亞出版
    新華社吉隆坡4月18日電 中國浙江出版聯合集團、馬來西亞國家翻譯與書籍局、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18日在吉隆坡籤署聯合協議,多部中國文學作品將被翻譯成馬來文在馬來西亞出版發行。根據協議,共有9部不同領域的中國文學作品將被翻譯成馬來文,包括沈石溪的長篇小說《狼王夢》、麥家的長篇小說《解密》、潘天壽編著的《毛筆的常識》等。
  • 中國翻譯文學的發生及翻譯觀的嬗變
    「翻譯文學由於進入了另一種文化語境,在另一種語言結構中,並且通過個人的思想和語言習慣來表達,這就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學——翻譯文學」[1]1。中國翻譯文學「應該是指中國人在國內或國外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2]15。翻譯文學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沒有文學翻譯,中國的社會形態、文化文學形態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都不可能現在這個樣子。中國翻譯文學的發生並不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翻譯一本書花費15000歐元並不少見,但是往往只能賣出3000冊;其次,德國出版商認為,中國作家出國旅行較少,因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不高,人脈關係不夠;同時,德國出版界對中國文學的歷史缺乏了解,不懂中文,所以往往無法鑑賞評估要翻譯的中文書。  「好在,現在中國有一群處在上升期的作家,漸漸被國際社會所關注。」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在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介紹給世界的「金字塔」裡,葛浩文排在頂尖位置,被譽為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  在ILLY咖啡館,與葛浩文聊天。他說:「我天生就愛翻譯,翻譯是我的愛好。對我而言,翻譯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翻譯,我就不能生活。」
  •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伊萬·謝緬年科憑藉翻譯作品《孟子》獲得古典文學翻譯獎,瑪麗婭·謝緬紐克因翻譯《長恨歌》摘得現當代文學翻譯獎。詩歌翻譯獎獲得者為娜塔莉婭·奧勒洛娃,其獲獎作品為《白居易百絕句》。出版社獎花落俄羅斯文本出版社。  「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由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於2015年設立,旨在鼓勵那些在翻譯和出版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詩歌作品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俄譯作品和譯者。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一方面,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歷史、哲學、文學和文化,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希望把自己的文學和文化介紹給外部世界,把中國文學作品和人文研究的成果翻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然而由於中外文化、社會和思想意識各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成功翻譯和傳播中國文化,並非易事,而且會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如何了解和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 中國網絡文學走紅泰國 字幕組翻譯中國電視劇
    儘管這些書都被翻譯成泰文版本,但封面設計依然保留中國特色,並印有中泰雙語書名。資料圖為什麼中國網絡文學在泰國如此受歡迎?其他中國流行文化,如電視劇、電影等在泰國的知名度如何?《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就此採訪了泰國詩納卡寧威洛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娜哇拉帕迪坎,她的中文名字是陳碧玉。陳碧玉畢業於泰國第一所開設中文系的大學宋卡王子大學,此後還在中國南開大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