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2020-12-17 貴陽新聞網

  部分漢學家、中國作家合影留念。 謝大鵬/攝

  ①

  ②

  ③

  ④

  本報記者 鄭文豐

  8月15日舉行的第五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一位漢學家講了一個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說,科學家做了個實驗:在超市裡擺了一個品嘗果醬的攤位。一次放了6種果醬,另一次擺了24種。品嘗6種的人更容易決定要買哪種,也很快就買了。當有24種果醬時,人們花了很長時間的品嘗和考慮,最後大部分人一種果醬也沒買。

  24種果醬已經太多,那如果是四五十萬份果醬呢?漢學家面前的文學「貨架」上,每年都有如此數量等級的新鮮「果醬」上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書籍市場。其中有多少中國文學能翻譯成外文出版?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生態如何?記者採訪了參加本次研討會的世界各主要語種翻譯家。

  德語翻譯家:

  中國科幻小說成了上升的國際明星

  

  生在德語區國家的奧地利翻譯家科內莉亞提供了一組數據:截止到2014年,中文德譯本總共只有380種在德國出版(不包括課本及專業書),覆蓋了中國各個朝代的詩歌和經典書籍。

  「在小說方面,只有47位作家的作品被翻譯。」科內莉亞介紹說,這些書的主題,三分之一是愛情、婚姻和家庭,三分之一涉及社會和政治歷史,其餘20%是神話、童話,另20%是漫畫。2014年以前,奇幻、科幻、犯罪小說方面的書幾乎沒有。

  一邊是中國巨大的文學市場,一邊是在德國稀少的翻譯市場佔有率。造成這種局面,自然有其歷史原因。但令科內莉亞感到疑惑的是,到了21世紀,為什麼中國文學在德語文學市場依然微不足道呢?

  通過詳細調查,她找到幾點原因:首先,把中文書籍翻譯成德語比較貴。翻譯一本書花費15000歐元並不少見,但是往往只能賣出3000冊;其次,德國出版商認為,中國作家出國旅行較少,因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不高,人脈關係不夠;同時,德國出版界對中國文學的歷史缺乏了解,不懂中文,所以往往無法鑑賞評估要翻譯的中文書。

  「好在,現在中國有一群處在上升期的作家,漸漸被國際社會所關注。」科內莉亞注意到,2013年,美國紐約的一個出版社出版了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全球成功,並得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讚賞。在德國,一個新的文學雜誌刊物創刊,完全是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的。在她看來,「中國科幻小說成為了上升的國際明星。」

  科內莉亞說,國際文學市場其實就是被一些大腕支撐,他們跨越各種文化邊界找到讀者,名揚四海,成為品牌。「他們可能是一個人,例如村上春樹;也可能是一群人,如瑞典的犯罪小說作家們,由此形成獨特的文學品牌。所有人都愛這種愛與被愛、生死起伏的普世作品。」

  在德國漢學家郝慕天看來,除了中國的劉慈欣外,莫言在德國也已成為「品牌」。他說,早在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前,作品《紅高粱家族》便被張藝謀拍成《紅高粱》並斬獲1987年柏林金熊獎,莫言因此在德國聲名鵲起。在德國,有很大一批人一直都很狂熱崇拜這部電影,過了一二十年依然如此,許多電影院辦回顧影展,都想邀請莫言參加。「等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德國出版商趁著這一熱點翻譯莫言的作品。有的甚至要出版莫言所有的作品,展示一位國際性的、絕對一流的作家。他們還準備花大價錢邀請莫言做讀者旅行活動。」

  

  俄語翻譯家:

  漢語熱升溫助推中國文學翻譯發展

  

  對文學稍有涉獵的國內讀者,都知道普希金、託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俄羅斯文學在國內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那中國文學在俄羅斯呢?

  俄羅斯翻譯家林雅靜曾在上課時問學生們:「你們讀過哪些中國作家的作品,喜歡哪些書?」學生十有八九會說沒讀過,即便讀過,也只是幾個華裔華僑的作品。問他們有沒有人讀過莫言、賈平凹、餘華,回答一般也是「沒有,太難!」林雅靜說,對俄羅斯受過教育的讀者而言,中國文學是「陽春白雪」的存在,連文學家和批評家都不太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

  另外一方面,俄羅斯翻譯家數量以及譯介的中國文學作品數量在不斷攀升。漢學家羅季奧諾夫博士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他所在的東亞系,是俄羅斯譯介中國文學的重鎮。此次參加研討會,他詳細梳理了近二十五年來俄羅斯漢學家的中國文學翻譯變化趨勢。他說,1992年到現在,中國現當代小說在俄羅斯的譯介經歷了三個階段:1992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09年,2010年至今。第一階段期間,俄羅斯只翻譯出版了4部中國現當代小說集,參加翻譯工作的有10位專家,其中有學者身份的佔7位,翻譯水平都很高。對這一時段的譯者而言,文學翻譯沒有任何經濟好處,有時譯者不僅沒收到多少報酬,甚至還投入自己的經費或靠各種關係自助出版。這一階段翻譯隊伍和活動的特點是:漢學家少,質量高,報酬低,翻譯量小。第二階段,俄羅斯翻譯出版18本現當代文學文集,收入60位作家的133部小說。被翻譯最多的是王蒙、馮驥才、賈平凹、張潔。他們的作品之所以翻譯得最多,不只是因為寫得好,而且也因為譯者專門研究他們的創作。有40位專家參加翻譯工作。其中37位有學者身份。這一時段的中國翻譯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譯者一般會得到較好的報酬,但文學翻譯項目少,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沒有一位專職的中國文學翻譯。

  「2010年至今,大概出現了95位作家的167部新譯本,由55位翻譯家完成。其中29位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非學者身份的翻譯家明顯增多。這一階段的最大特點,是絕大部分譯本後面有政府在資助。突出現象是,除了正規的翻譯出版外,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不少人士發表的譯作或對中國文學的評論。」羅季奧諾夫博士說,尤其是2013年啟動的「中俄經典與現代作品互譯出版項目」,總計推出一百部圖書,大大推動中國文學的譯介進程。

  他總結說,過去二十五年,俄羅斯中國文學翻譯活動的總趨勢是:翻譯家隊伍的人數從少到多,翻譯量從小到大,出版方式由翻譯家自己資助出版到獲得較高的翻譯費,從學術行為到完成國家訂單。

  「蘇聯末期,全國只有七八所高校設漢語專業,到2009年增加到五十多所,會漢語的人數大量增加,高校漢學家的人數也大幅增長,漢語熱不斷升溫。這些群體在有需要的時候,會轉化為翻譯隊伍。」另一位俄羅斯翻譯家科羅博娃不無擔憂地說,老一輩學者型翻譯家多已過世,年輕一代翻譯家水平參差不齊,出現了一批不合格的譯作。「但隨著俄羅斯漢語熱進一步升溫,中俄兩國的人文交流進一步加強,俄羅斯的中國文學翻譯事業也會不斷成熟和發展。」

  

  日語翻譯家:

  中國暢銷文學作品更容易翻過日本出版的高牆

  

  「談到日本對中國當代作家的譯介,不能不提到雜誌《季刊中國現代小說》。該雜誌是由日本的中國研究者和愛好者創辦的,以介紹中國當代小說為主的純文學雜誌。」在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等課程的飯塚容先生,從純文學角度對中國文學在日本的傳播進行觀察。

  據他統計,這本雜誌從1987年5月到2005年7月的18年間,共翻譯介紹了中國130多位作家的300多篇小說,「我覺得這本雜誌最能反映日本漢學家選擇中國文學的審美標準。」

  「中國的文學作品,除非是宣傳得較好的暢銷文學,否則再怎麼好也很難成功出版日語翻譯版。」日本翻譯家泉京鹿女士說。她提及了自己在日本翻譯中國文學「暢銷書」的親身經歷:「為了說服日本出版社出版中國文學作品,我們翻譯人員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數據和資料,比如『在中國上市後銷量馬上達到五十萬冊』等一目了然的銷量信息,以及『全球好多國家已經決定出版翻譯本』等翻譯信息。無論多麼優秀的作品,沒有這些客觀易懂的數字和信息,也很難翻過日本出版這堵很厚很高的牆。」

  泉京鹿女士大學專業是日本文學,選擇的第二外語是漢語。大學二年級時,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學漢語短期留學班,首次前來中國。留學歸來,她很想通過文學作品來了解中國,閱讀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於是去了東京市中心的大型書店。「書店裡,中國翻譯書的書架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這很小的書架裡大部分的書是古典文學。我沒有遇到自己想要的書。」

  後來,她在日本的報紙《朝日新聞GLOBE》開設了一個名叫《從北京的書店》的專欄,連續十年介紹世界各地暢銷書的欄目。每次介紹中國暢銷書的時候,她和編輯部那邊都收到不少的讀者來信。這些信上說:「欄目上介紹的中國的書還沒出日語版嗎?」「非常想看日語版!」等等。

  「說實在的,我感到在日本的中國文學的讀者粉絲越來越多。想了解更多有關中國的事情、中國人的想法、中國人的喜怒哀樂的人確實越來越多。很多愛看中國文學作品的日本人去中國旅遊,會選擇到作品裡面寫的故事發生地,以及跟作家有緣的地點旅遊。看到這種情形,我再次感受到更多中國作品翻譯成日文後,所形成的文學的力量。我相信對於閱讀這些作品併到訪中國的日本人來說,中國文學能幫助他們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國。」泉京鹿說。

  

  英語翻譯家:

  希望幫助中國兒童文學被世人欣賞

  

  「作為一名英國大學教授,從實際角度看,翻譯工作並不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選擇。」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翻譯家藍詩玲女士說。

  藍詩玲在英國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擔任教授職務。「我們的學院和政府在評估我們的研究內容時,譯文發表遠不如專題、研究類論文受重視。」

  藍詩玲的話,得到了美國明德大學中文系教授穆潤陶的回應。他說,在美國一個學者的學術之路,從助教、副教授到教授,翻譯作品並不被看重。「我將翻譯項目當作學術計劃申報給學校時,負責人通過時往往會說:『好啊,你可以輕鬆一年了。』」

  即便如此,1994年起便在大學教書的穆潤陶,幾乎每年都開一兩門中國當代文學課,找有英文譯本的優秀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當作學生的閱讀材料。藍詩玲也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投身於與她所研究的中國歷史文化相匹配的翻譯工作。她發現,她所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包含了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認識,對於一個歷史學者而言,這些是無價的原始資料;同時,文學翻譯也在文化交流中充當著至關重要的媒介作用。

  美國翻譯家吳鈞從事著他喜愛的兒童文學翻譯工作。他翻譯了中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劉先平、沈石溪、楊紅櫻等人的作品。他說,孩子們能通過兒童文學的寓意來了解世界和理解萬物,以及學會怎么正確地應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當一個孩子接觸到不同國家的文明,且明白不同國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道理和邏輯時,他會變得更加包容。

  「但我注意到,美國學校的課本裡沒有中國的故事,孩子們很難接觸到極有價值的中國文化。我就想為美國孩子填補這個空缺,儘可能地把中國好的理念和價值譯介過來,幫助中國兒童文學走出中國並被世人欣賞。」吳鈞說。

  ①德國漢學家郝慕天。

  

  ②俄羅斯漢學家羅季奧諾夫。

  

  ③日本翻譯家泉京鹿。

  

  ④日本中央大學教授飯塚容。

相關焦點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中國文學課程》中《三字經》的出版時間為1879年(根據翟理斯1910年《三字經》英譯本序言),距離羅明堅翻譯拉丁文《三字經》約有兩百年的時間。總的來說,明清西方漢學家的《三字經》譯本中,以英譯本最多,參與翻譯的漢學家分別隸屬於英國、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
  •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海外譯者在翻譯中國現當代文學時,對於中國文化的「輸出」又持有怎樣的觀點?近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主辦,《今日中國文學》編輯部、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中國文學翻譯檔案庫」、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協辦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譯介與接受」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評論家Kam Louie在一篇探討當下中國小說英譯本的現狀的文章中,引用知名中國小說家同時也是作品多有譯本的作家劉索拉的話說:「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完全理解中國文學——不管譯者多麼技巧純熟,外國人依然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中國作品,因為他們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抗日戰爭,也沒有經歷過近幾年來的改革開放政策。」
  • 中國當代文學出口乏力 翻譯讓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王健說,加拿大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不少,但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輕視中國當代文學,包括他自己,作為葉嘉瑩的學生,也更喜歡翻譯古詩詞。  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翻譯家達西安娜·菲薩克,在上世紀80年代就翻譯了大量的巴金、錢鍾書等名家的作品到西班牙。她也直言中國當代文學在西班牙的境況不樂觀。  為什麼?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不夠重視文學翻譯,是錯誤的
    中國詩人翟永明、法國詩人博納富瓦分享了中、外詩歌原創獎項;中國翻譯家綠原、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因為詩歌譯介卓有貢獻而摘取了翻譯獎。顧彬接受採訪時說:「目前中國對文學翻譯重視不夠,是錯誤的。」  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在受獎時說:「中國當代詩歌,在80年代焰火般燦爛之後,留下了新世紀的落寞。作為詩人,也許我們的寫作,比任何一代都更困難。」
  • 外國漢學家聚焦中國文學作品 悟「中國式幽默」
    ,與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性建議。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而不斷湧現的新詞語和新概念、一些漢語中的冷幽默和語言遊戲等,給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帶來了困擾,特別是漢語中的冷幽默,要想準確翻譯出其中的幽默意味,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
  • 丹麥漢學家正在翻譯《金瓶梅》 每天僅翻譯三頁
    在4月20日下午由省作協舉行的中外文學交流座談會上,易德波就如何看待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解放區文學現象、中國話本藝術與小說藝術的相互影響話題與參會的河北作家進行了交流探討。易德波透露,目前她正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因為《紅樓夢》、《水滸傳》等已經翻譯到了丹麥等北歐國家,所以她選擇翻譯《金瓶梅》,而《金瓶梅》的藝術價值也是她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去做的主要原因之一。
  • 譯見||美國漢學家威廉·萊爾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譯介觀
    在此語境下,特別是受益於莫言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輻射效應,作為中國文化重要部分的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迎來了研究熱潮。縱觀中國翻譯史可以看到,幾百年來,海外漢學家以其學識與熱情 , 致力於漢學研究乃至翻譯事業,推動中國文化與文學走入異域國度。因此學界對海外漢學家的關注日漸增多。以漢學家的譯介實踐與觀念為切入點審視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究,不失為一條有益和可行的探索路徑。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每個學者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或許正因為學者的見解紛紜,才給讀者一個判斷選擇最終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機會。對於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先在了解言論提出者、提出原因、提出後的影響的基礎上,看這位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思考中國當代文學價值重估、媒體與文學等。顧彬是誰?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作為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代表,他從理雅各、阿瑟·韋利等漢學前輩手中接過漢學薪火併將其引入專業漢學的殿堂。在他看來,英國漢學應該擺脫歷來與宗教、政治和經濟的瓜葛,以學術為本位,秉持人文主義原則,堅持以文學為研究與教學的基礎。  霍克思與中國文學的淵源始自中學時代,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和韋利《猴王》節譯本等促使其萌發對中國和東方事物的濃厚興趣。
  • 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與發展策略 2019年06月24日 09: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玲 字號 內容摘要:在《辭海》中,典籍被定義為「國家重要的文獻,亦統稱各種典冊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自1995年起,顧彬出任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至今,現還擔任汕頭大學文學院講座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德語系首任系主任等職。其研究領域以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及中國思想史為主,著述、譯作頗豐。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同時,顧彬還擔任《袖珍漢學》和《東方·方向》兩份重要德文漢學/亞洲學期刊的主編。
  • 【雙語趣】那些讓漢學家「臉綠」的中國文學語言(後傳)
    翻譯中國文學的漢學家是翻譯中的戰鬥機(請見上圖)上文書咱們說到文學作品中髒話的翻譯問題。烏克蘭漢學家娜佳認為,雖然罵人這個行為不文明,但罵人的話還算是文化現象,其背後常常有特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需要仔細推敲。美國漢學家桑稟華(Sabina Knight)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她翻譯中國作家劉恆的《狗日的糧食》,書名就是一個挑戰。最後她將書名翻譯為《Dogshit Food》。
  • 漢學家閔福德的翻譯人生
    騰訊文化 蘭達 發自香港「閔福德」這個名字,是英國漢學家John Minford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時,知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宋淇先生為他起的。他極為喜歡,一直用到今天。在近半個世紀的時光中,閔福德在中國內地和臺灣教過書,更曾先後六次暫居香港,任香港理工大學翻譯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等職,並主持由香港作家也斯牽頭髮起的香港文學外譯項目。少年時求學於英國名校溫切斯特公學,後在牛津大學學習西方哲學並轉學中文,精通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年近六十的閔福德被學界視為不可多得的漢學家。
  •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繁花五月,孟子的真知灼見、白居易的瀟灑詩韻、王安憶的長篇小說,讓來自莫斯科、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託克、赤塔、梁贊等地的俄羅斯漢學家、翻譯家們齊聚一堂,共品中國文學之美。  5月29日晚,第三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
    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11月2日,80歲高齡的北京大學西語系博士生導師、著名翻譯家趙振江在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翻譯中國傳統經典《紅樓夢》的故事。趙振江表示,截至2010年,國內翻譯出版的《堂吉訶德》多達80餘種,前後十多位中國翻譯家曾翻譯過這本西班牙名著;但與之相比,在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卻只有一個版本的《紅樓夢》,「我雖然是研究西班牙語文學的,也百思不得其解。」
  • 中國人不適合翻譯中國文學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這位82歲的學者思維清晰而敏捷,屢有驚人之語。  別把諾貝爾文學獎  看得太重  記者(以下簡稱記):哪位中國作家有望獲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距離諾貝爾文學獎有多遠?這樣的話題近幾年一直在中國國內爭論不休。你怎麼看待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心態?
  • 翻譯家:中國文學在德不暢銷 《兄弟》僅為讀物
    中國文學在德國基本上沒有暢銷小說,中國來的書籍再好也很難成為暢銷書,在2007圖博會上的「藍色沙發」中德作家交流活動上,德國翻譯家烏爾利克·考茨和著名作家閻連科探討了中國文學在德國的現狀及成因。  曾翻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餘華的《兄弟》、《活著》以及王蒙等作家的書到德國的漢學家考茨,對中國文化十分了解,而他也剛翻譯了閻連科的小說。
  • 35國41名翻譯家漢學家北京研修文學出版翻譯合作
    35國41名翻譯家漢學家北京研修文學出版翻譯合作 2018-08-他下一步將著手翻譯餘華的作品。  20日在北京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開班儀式上,他坦言,作為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外國翻譯家,有責任將中國文學與文化更加豐富、完整、準確、全面地介紹給讀者,讓讀者們能夠看到真正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近年來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