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

2020-12-13 中國僑網

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

11月2日,80歲高齡的北京大學西語系博士生導師、著名翻譯家趙振江在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翻譯中國傳統經典《紅樓夢》的故事。

趙振江表示,截至2010年,國內翻譯出版的《堂吉訶德》多達80餘種,前後十多位中國翻譯家曾翻譯過這本西班牙名著;但與之相比,在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卻只有一個版本的《紅樓夢》,「我雖然是研究西班牙語文學的,也百思不得其解。」

趙振江認為,由於漢語與印歐語系在語言學上有巨大的差別,所以中國詩詞外譯,最好是交由外國的漢學家來翻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譯,那要先看看他是否會用西班牙語寫詩。」

趙振江回憶,他曾看過一本西班牙女詩人翻譯的《王維詩選》,「我隨手翻開一頁:樹枝上的荷花!荷花怎麼會開在樹枝上呢?」原來西班牙詩人將「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中的芙蓉花誤認為是荷花(水芙蓉),就順手讓荷花「上了樹」。趙振江向西班牙詩人解釋這段詩,西班牙詩人告訴他,她以為王維這麼寫作是一種超現實主義,「(這個理解)讓我吃了一驚」。

外語版本的中國傳統詩歌集裡鬧的笑話還有很多,比如,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將「城春草木深」譯作「三月,綠潮淹沒了街巷和廣場」。

「連帕斯本人都說:好詩人,不一定是好譯者,」趙振江認為,中國的文學經典要翻譯成外文,要靠高水平的漢學家。但是目前,尤其在非通用語種國家,高水平的漢學家稀缺。權宜之計,只能先以英譯本或者法譯本為底本,再轉譯成小語種,「這樣既可保證譯文質量,又可避免誤譯。」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相關焦點

  • 魯獎翻譯家專訪丨趙振江:《堂吉訶德》有上百個中文譯本 而《紅樓...
    很多詩人都是讀他翻譯的詩作,獲得重要的詩歌營養。趙振江對自己的翻譯有高標準的要求,同時也是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封面新聞:中國新詩剛剛走過詩百年。關於翻譯西方詩歌的話題,爭議一直比較多。為什麼?趙振江:新詩跟譯詩有直接的、密切的關係。
  • 趙振江:人民詩歌的翻譯家
    2017年,為紀念中國新詩誕生一百周年,中國詩歌萬裡行組委會發起百年新詩貢獻獎評選活動,趙振江榮膺百年新詩翻譯貢獻獎。  1964年留校任教,四十年來,趙振江兢兢業業,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工作,「不問收穫,只求耕耘」。在他臨近退休的那一年,卻被評選為全國模範教師,這是對他四十年來教學生涯的褒獎。
  • 魯獎翻譯家 趙振江 「不寫詩」的詩人用西語翻譯《紅樓夢》
    這種說法,用在像趙振江這樣一流的詩歌翻譯家身上,是貼切的。身為資深西語詩歌翻譯,在過去幾十年裡,趙振江將包括聶魯達等在內的西班牙語重要詩人詩作翻譯成中文,詞準意達,詩意盎然,讓很多國內詩人以及廣大文學讀者受益。他對語言的見解,也帶給很多詩人啟發。如果說,詩人使用語言,是在用語言的花朵部分工作,詩歌翻譯家琢磨語言,是在語言的根部工作。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參與互動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
  • 拉美文化之旅 中國西班牙文翻譯家趙振江拉美之行
    新華網布宜諾斯艾利斯10月16日電(報導員悠揚 記者馮俊揚)北京大學西班牙語系教授、著名翻譯家趙振江先生與阿根廷很有緣分,他大學時代就開始翻譯的第一部西語著作就是阿根廷的著名史詩《馬丁·費耶羅》。
  • 聽聽北大西語教授、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趙振江怎麼說
    詩就是翻譯不出來的那部分等等。但實際上,不同語種的詩歌翻譯一直都在進行,也產生了足夠多的精品譯作。比如從事幾十年西語詩歌翻譯,在文學翻譯界享受盛譽的詩歌翻譯家趙振江,就是從事中外詩歌翻譯的佼佼者。以他的豐富經驗看來,詩歌翻譯到底是如何可能的,有哪些具體的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也是廣大文學愛好者關注的話題。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典作品的?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20世紀初的西方人,從報刊上讀到的中國消息不是戰爭就是饑荒,但讀者從書架上取出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集時,裡面所展示的則是另一個道德、文明、慈悲、誠實及社會準則的東方樂園。
  • 外國漢學家聚焦中國文學作品 悟「中國式幽默」
    ,與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性建議。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而不斷湧現的新詞語和新概念、一些漢語中的冷幽默和語言遊戲等,給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帶來了困擾,特別是漢語中的冷幽默,要想準確翻譯出其中的幽默意味,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 中國大使會見秘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吉葉墨
    中國大使會見秘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吉葉墨   中新網4月2日電 據中國文化部網站消息,3月27日,中國駐秘魯大使黃敏慧在使館會見秘魯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吉葉墨(Guillermo Dañino Ribatto)。
  • 漢學家閔福德的翻譯人生
    騰訊文化 蘭達 發自香港「閔福德」這個名字,是英國漢學家John Minford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時,知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宋淇先生為他起的。他極為喜歡,一直用到今天。在近半個世紀的時光中,閔福德在中國內地和臺灣教過書,更曾先後六次暫居香港,任香港理工大學翻譯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等職,並主持由香港作家也斯牽頭髮起的香港文學外譯項目。少年時求學於英國名校溫切斯特公學,後在牛津大學學習西方哲學並轉學中文,精通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年近六十的閔福德被學界視為不可多得的漢學家。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俄語翻譯家:  漢語熱升溫助推中國文學翻譯發展    對文學稍有涉獵的國內讀者,都知道普希金、託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俄羅斯文學在國內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那中國文學在俄羅斯呢?  俄羅斯翻譯家林雅靜曾在上課時問學生們:「你們讀過哪些中國作家的作品,喜歡哪些書?」
  • 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解讀詩歌翻譯:二度創作
    圍繞詩歌翻譯,一直有很多爭論探討,比如有人會說,詩是不可譯的,甚至說,詩就是翻譯不出來的那部分。實際上,不同語種的詩歌翻譯一直都在進行,也產生了足夠多的精品譯作。詩歌翻譯家趙振江,就是從事中外詩歌翻譯的佼佼者,他從事西語詩歌翻譯幾十年,在文學翻譯界享有盛譽。趙振江以他豐富的經驗,解讀了詩歌翻譯存在的具體困難,以及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
  • 李白的那首詩改變了我的人生——對話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顧彬
    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波恩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特聘教授。他一生致力於漢學研究,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翻譯過100多部中國作品,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等。對話背景73歲的顧彬有很多身份:漢學家、翻譯家、教授、學者、詩人、作家等。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國語文學研究院教授張熠、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力、臺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英語和日語的學術翻譯這一議題,先後就學術翻譯的選材及其相關的學術對話問題
  • 翻譯家許淵衝:把中國智慧翻譯到西方
    「以詩譯詩」的獨特才華使他成為全世界將中國詩詞譯成英法韻文的唯一專家。2010年,許淵衝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把中國智慧翻譯到西方——訪著名翻譯家許淵衝  他從小喝牛奶長大,有一股牛勁。7歲時,他仿佛預見到要等70歲才能出人頭地。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