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信息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2016-08-19 16:21:08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2016年08月19日 16:21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西方國家譯者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時普遍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然而這樣翻譯到底好不好,成了西班牙漢學家達西安娜·菲薩克一直思考的問題。如莫言《紅高粱》裡的餘佔鰲和戴鳳蓮,兩個人物的名字都有中國傳統神話意義。餘佔鰲被翻譯成Zhan'ao Yu,戴鳳蓮被譯為Fenglian Dai,就失去了原有的韻味。

  除了人名、地名外,一些中文專有名詞也讓漢學家、翻譯家們犯難。瑞典漢學家伊愛娃說,中醫成分的翻譯是漢語翻譯裡最難的地方之一。「有的植物、動物或魚類只在中國或亞洲存在,運氣好的時候能找到它的拉丁語名字,但仍然有可能沒有一個合適的目標語言詞語。」

  日益豐富的漢語語彙也讓一些漢學家傷透了腦筋。韓國漢學家金泰成表示,當代漢語的擴展變化也造成翻譯的困境,比如「忽悠」「山寨」等詞語如不加注釋就不容易翻譯。

  面對中國文學作品中出現的「520(我愛你)」「065(原諒我)」「847(別生氣)」等由數字代替文字,以及「BB(寶貝)」「BT(變態)」等由英文字母代替漢語詞語的表達方式,如果不加入注釋就很難準確翻譯,但加了注釋又會讓作品顯得零碎,這讓漢學家們感到很為難。

  此外,一些漢語裡的笑話和語言遊戲都給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帶來了困擾,如何準確翻譯其中的幽默意味甚至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調侃話語,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

  不過,面對這些困境,漢學家們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在人名、地名翻譯問題上,達西安娜·菲薩克認為,漢學家、翻譯家都必須重新評估並認真考慮漢語拼音在人名、地名翻譯中的局限性問題,以準確傳達作者意圖為宗旨,出色完成文學翻譯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推進中國文學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的認知度及欣賞度。

  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漢語語彙,金泰成等漢學家認為,翻譯者可以採用的唯一的辦法是儘量接觸新生或變化的語言表現,保持與語言變化的同步性。

相關焦點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外國漢學家聚焦中國文學作品 悟「中國式幽默」
    ,與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性建議。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而不斷湧現的新詞語和新概念、一些漢語中的冷幽默和語言遊戲等,給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帶來了困擾,特別是漢語中的冷幽默,要想準確翻譯出其中的幽默意味,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
  • 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
    翻譯家趙振江:中國詩詞最好交由外國漢學家翻譯11月2日,80歲高齡的北京大學西語系博士生導師、著名翻譯家趙振江在第六屆中國詩歌節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翻譯中國傳統經典《紅樓夢》的故事。趙振江表示,截至2010年,國內翻譯出版的《堂吉訶德》多達80餘種,前後十多位中國翻譯家曾翻譯過這本西班牙名著;但與之相比,在整個西班牙語世界卻只有一個版本的《紅樓夢》,「我雖然是研究西班牙語文學的,也百思不得其解。」
  • 淺談漢語新詞語發布的詞彙學意義
    ,因此,漢語新詞語絕不等於流行語。下面通過對新詞語兩個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漢語新詞語的發布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利於對現代漢語詞彙進行深入研究;二是有利於對未來漢語詞彙發展進行科學預測;三是可以為漢語詞典的修訂提供依據。
  • 英美漢學家經典著述:助推漢語教學和漢學研究
    大會在開設「國際漢語教材資源展」的同時,強調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各國本土教材開發」,要求國際漢語教材主動順應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交融趨勢,在充分考慮各國社會文化差異基礎上,使中華文化為國外漢語學習者接受與認同。近代一些著名漢學家編寫的經典書籍,正契合了這一議題,同時也順應了國家對孔子學院未來發展方向的要求。
  • 晚清傳教士翻譯新詞語之洋式
    在晚清時期,隨著傳教士來華,出現了很多由傳教士翻譯引入的新詞語。這些詞語,日本關西大學的沈國威教授有著深入的定量、定性研究,並在研究成果中列出了相應詞語的清單。其中,「洋式」就是由傳教士的翻譯過來的新詞語。但是,目前還不清楚這個詞最初使用是在哪個文獻之中,有待於進一步的查證。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盲文;英文譯本;西方漢學家;漢語;課本 內容摘要: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明清以來的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們積極翻譯、借用這一中國人熟悉的文本,中為西用,推陳出新,在《三字經》的版本發展史上留下了極有特色的一筆。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典作品的?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20世紀初的西方人,從報刊上讀到的中國消息不是戰爭就是饑荒,但讀者從書架上取出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集時,裡面所展示的則是另一個道德、文明、慈悲、誠實及社會準則的東方樂園。
  • 漢語考試到底有多難?難倒美國學生,韓國學生的答案「笑破肚皮」
    很多初學漢語的老外,都在一堆堆近義詞、同音詞、反義詞、同義詞、多音詞,一語雙關、延伸意義上被難倒,這讓思維耿直的老外們學習漢字變得困難了許多。很多人說,外國人學習漢語很難,是因為他們缺乏使用漢語的環境。就像我們學習英語一樣,因為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只有在考試和上課中才能接觸了解,這才造成了學習外語的不容易。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俄語翻譯家:  漢語熱升溫助推中國文學翻譯發展    對文學稍有涉獵的國內讀者,都知道普希金、託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俄羅斯文學在國內的影響力可見一斑。那中國文學在俄羅斯呢?  俄羅斯翻譯家林雅靜曾在上課時問學生們:「你們讀過哪些中國作家的作品,喜歡哪些書?」
  • 30位外國青年漢學家「畢業」了,漢學家職責是促進文化溝通
    9月22日下午,2017「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在上海社科國際創新基地舉行結業儀式。經過為期三周的學習與交流,來自世界各地29個國家的30名青年漢學家「畢業」了。豐富的研修項目深入中國社會本期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經過20多天學習與考察調研,完成了規定的學習計劃。研修期間,各國青年漢學家通過滬上名家集中授課、研修導師一對一指導論文、上海市內與周邊主題參觀考察、研修成果交流研討會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進一步拓展了對中國認識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 漢學家,用外語寫作「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撰寫的法語版漢語教材在歐洲產生強烈反響,英國漢學家麥可•狄龍出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印度漢學家狄伯傑不僅撰寫《中印情緣》、翻譯中國古籍,還在中國找到屬於自己情緣。
  • 35國41名翻譯家漢學家北京研修文學出版翻譯合作
    35國41名翻譯家漢學家北京研修文學出版翻譯合作 2018-08-他下一步將著手翻譯餘華的作品。  20日在北京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開班儀式上,他坦言,作為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外國翻譯家,有責任將中國文學與文化更加豐富、完整、準確、全面地介紹給讀者,讓讀者們能夠看到真正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近年來的發展變化。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出於工作需要韋利開始自學漢語,1917年韋利翻譯出版了《170首中國詩歌》。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
  • 漢學家談漢學
    康蓬博士(Dr.Thomas Kampen):現在海德堡大學做研究工作,曾在德國柏林大學以及英國倫敦大學學習,研究重點為中國共產黨史、中國政治以及外國著作的中文翻譯情況等。   密特勒博士教授(Prof.Dr.Barbara Mittler):現任海德堡大學中文系教授,曾在臺灣及英國牛津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漢學和日本學。
  • 表人流行新詞語試析
    表人流行新詞語不僅滿足了當前社會指稱各類人群精細化的需求,而且豐富了現代漢語表人詞彙系統,是當前大眾語文生活中一種鮮活、引人關注的語言現象。「閨蜜」是通過簡稱(閨中密友)及諧音(閨密)兩種方式創造出來的,「草根」和「炮灰」是通過隱喻產生的「舊詞新義」,「粉絲」是音譯外來詞,並和漢語已有詞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詞語中,有兩種詞語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詞語模造詞和借用外來詞。
  • 年度十大新詞語、十大流行語、十大網絡用語權威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2月20日北京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聶北茵)在今天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騰訊公司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19」揭曉儀式上,2019年度十大新詞語、十大流行語、十大網絡用語最終發布。
  • 【雙語趣】那些讓漢學家「臉綠」的中國文學語言(後傳)
    翻譯中國文學的漢學家是翻譯中的戰鬥機(請見上圖)上文書咱們說到文學作品中髒話的翻譯問題。烏克蘭漢學家娜佳認為,雖然罵人這個行為不文明,但罵人的話還算是文化現象,其背後常常有特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需要仔細推敲。美國漢學家桑稟華(Sabina Knight)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她翻譯中國作家劉恆的《狗日的糧食》,書名就是一個挑戰。最後她將書名翻譯為《Dogshit Food》。
  • 徐敏慧:漢學家視野與學術型翻譯:金介甫的沈從文翻譯研究
    現有研究大多論及漢學家的具體翻譯策略, 鮮有學者探討漢學家的研究與其翻譯的關係, 而從整體、宏觀角度審視漢學家的研究對其翻譯活動的影響是準確、全面、理性評判漢學家譯介活動的基礎。本文通過考察美國漢學家金介甫出版的三本沈從文作品英譯本/文集, 以描寫的方法呈現並分析文本選材、譯者前言和序言以及具體的翻譯方法三大方面, 探究金介甫作為漢學家兼史學家的研究視野和治學方法對其翻譯活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