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漢學家經典著述:助推漢語教學和漢學研究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今年是孔子學院創立10周年。近日在廈門舉辦的全球孔子學院大會,提出要加快孔子學院本土化,促進融合發展,適應各國社會和文化環境,從簡單的你來我往向深層次的漢學研究、國別研究和經典互譯方向發展。大會在開設「國際漢語教材資源展」的同時,強調國際漢語教學中的「各國本土教材開發」,要求國際漢語教材主動順應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交融趨勢,在充分考慮各國社會文化差異基礎上,使中華文化為國外漢語學習者接受與認同。近代一些著名漢學家編寫的經典書籍,正契合了這一議題,同時也順應了國家對孔子學院未來發展方向的要求。

  在近代,不少漢學家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執著,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紮根於中國文化土壤之中,克服重重困難編寫了許多深受當時國外讀者歡迎的書籍。有些書一經出版便廣為流傳,被視作經典,經受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檢驗。其中,馬禮遜《華英詞典》近年來的重印,衛三畏《中國總論》時隔一個多世紀又被翻譯出版,足以證明這些著作價值之重要。

  隨著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國外漢語學習者迅速攀升至1億人,漢語被61個國家和歐盟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對漢語教材,尤其是國際本土教材開發的需求激增。所謂國際本土教材,就是外國人根據本國漢語學習者的思維方式與文化習慣編寫的漢語學習教材。開發出真正適合不同國家漢語學習者的教材是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幸,早從近代開始,就有許多傑出漢學家出於對中華文化的推崇或是其他實際需求編寫了很多漢語學習或是介紹中華文化的書籍。這其中的佼佼者如:英國漢學家馬禮遜、理雅各、翟裡斯以及美國漢學家衛三畏等人。從近代漢英詞典的編撰,到介紹中國的優秀書籍,再到對中國傳統儒釋道典籍的翻譯與研究,都能覓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編寫的書籍出版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深受國外漢語學習者歡迎,一度被當作漢語教科書,今天對國際漢語教材本土化開發仍有重要借鑑作用。搜集關於這些書籍的出版信息可以為書籍再版提供便利,以期待更多近代漢學經典得到重視與重印,為當前國際漢語教材本土化開發提供參考。

  馬禮遜的《通用漢言之法》

  與《華英詞典》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英國漢學研究的開拓者,於1807年來華。鑑於當時西方漢語學習者缺乏可用的漢語學習資料,馬禮遜一直致力於漢語教材與工具書的編撰,其中比較著名的是《通用漢言之法》與《華英詞典》。

  《通用漢言之法》於1815年在塞蘭坡出版,現在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網頁上仍可以找到該書的電子版。在書的序言部分馬禮遜特別強調漢語初學者學習漢語時要注重漢字並勤加練習,了解漢語容易但真正掌握漢語還是很有難度,然而漢語學習並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就像世上其他困難一樣,只要勤奮努力和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克服困難。該書篇幅雖小,卻涉及了漢語的總體特徵,比如漢字的部首與標點、名詞、數詞、形容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和感嘆詞的具體用法以及方言句法與詩歌韻律。全書套用了英語語法的框架,雖未必能夠完全正確地反映出漢語的語法特點,但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們通過這種套用、類比與遷移可以更快地理解並掌握漢語規則,該書一度成為西方人學習和研究漢語必不可少的工具書之一。《華英詞典》是馬禮遜歷經十幾年編寫而成的一部詞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漢英、英漢詞典,該詞典以《康熙字典》為基礎,分為《詞典》、《五車韻府》、《英漢詞典》三部分,一共五千多頁,可謂是皇皇巨著。該詞典從1815年至1820年由澳門東印度公司出版社陸續出版。《華英詞典》給日後歐美漢語學習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也是其他詞典編寫者的可靠參考,例如美國漢學家衛三畏曾坦言他編寫的《漢英韻府》,摘取了《華英詞典》中他認為所有有用的東西。

  理雅各的《中國經典》

  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認為要想了解中華民族的特質就必須鑽研中國古代的經典,在王韜等人的協助下,理雅各對中國的經典著作進行了翻譯。他始終堅持在忠實的翻譯原則上對原文進行直譯,在翻譯過程中貫徹著嚴謹的治學態度,旁徵博引,持之有據,決不主觀臆斷,並且將自己考證與論述的內容加到注釋中,方便讀者理解文本的背景,此外在每本譯文前還附有長篇的序言和詳盡的注釋,向歐美國家讀者介紹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根本。

  《中國經典》在理雅各傾注幾十年的心血後才得以完成,譯文質量極高。第一版《中國經典》第一卷收錄的譯文包括《論語》、《大學》和《中庸》,第二卷為《孟子》,第三卷分為《尚書》和《竹書紀年》,第四卷為《詩經》上下兩部分,第五卷是《春秋》與《左傳》,近年來又被增補到七卷,分別是《禮記》與《易經》。然而,當時類似於《中國經典》這樣的學術著作,對英國出版機構而言沒有多少利益可圖,出版伊始,理雅各對出版書籍的經費較為憂慮,雖然他反對鴉片貿易,但最後該書卻不得不在鴉片商查頓的贊助下出版發行。第一版的《中國經典》自1861年至1872年在香港出版。《中國經典》的陸續出版為理雅各贏得了無數榮譽,並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無論是從漢籍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英翻譯,還是英國漢學研究來看,其影響都是曠日持久的。

  翟裡斯的《中國文學史》和《華英字典》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是英國駐華外交官、著名漢學家、劍橋大學第二任漢學教授,他一生都在為傳播中國文化努力,在許多著作中都表現出了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深切的敬仰之情,令外國讀者能夠看到中國的重要性,同時,對中國翔實的描述使得當時流傳在西方世界關於中國的謠言不攻自破。

  翟裡斯編寫的《中國文學史》於1923年和1958年分別由紐約阿普爾頓公司和叢樹出版社出版,該書首次從史學的角度出發介紹了中國文學發展歷程,幾乎都是從西方讀者的興趣和價值觀來評判作家與作品。該書按照春秋戰國、漢朝、魏晉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順序,系統地介紹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用西方讀者所熟悉的詞彙對中國文學進行了描述,還對一些經典的著作進行了翻譯。

  翟裡斯最引人矚目的成就當屬《華英字典》的出版。《華英字典》影響了幾代外國漢語學習者,在這部著作中,翟裡斯對威妥瑪的漢語拼音系統進行補充和修訂,促進該漢語拼音系統在西方漢學界的推廣,直到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採用中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後才被停用。字典在1891年初版,後來上海別發洋行又進行第二次修訂後再版。別發洋行是著名的英語書籍出版公司,1876年成立,目前僅在香港作為專門藝術書籍的小連鎖店存在。翟裡斯的許多著作均由該出版社出版,比如《中國文學作品選珍》(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1884),《漢言無師自明》(Chinese without a Teacher,1872),《中國概要》(Chinese Sketches,1876),《有關遠東問題的參照詞彙》(A Glossary of Reference on Subjects Connected with the Far East,1878),《古今詩選》(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1898),《中國繪畫史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1905),《中國笑話書中的妙語》(Quips from a Chinese Jest Book,1923)以及翻譯的《莊子》(Chuang Tzu, Mystic, Moralist, and Social Reformer,1926)。翟裡斯的其他著作則是他後來回國後在執教劍橋期間出版,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於1902年出版的《中國與中國人》等。

  衛三畏的《拾級大成》與《中國總論》

  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是1833年來華的美國新教傳教士,享有「美國漢學之父」的稱號。在他看來,漢語並不比別的語言難學,要想說得明白,寫得清晰,讀得自在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麼艱巨無比,當然也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另外,他還認為漢字是「一種神秘的文字」、「是人類最聰明,最有價值的勞動成果」、「中國語言文字的知識是取得中國人民信任的護照,外國人一旦學會了,當地人就會卸下偏見與歧視」。

  像其他漢學家一樣,衛三畏在中國生活期間留下了大量著作,比較著名的有《拾級大成》、《英華韻府歷階》、《英華分韻撮要》、《漢英韻府》、《中國總論》等。在國內,除了專門研究衛三畏的學術著作外只有《中國總論》和衛三畏的兒子衛斐列 (Williams Frederick Wells)編寫的《衛三畏生平與書信——一位來華傳教士的心路歷程》在書店有售,其他書籍尤其是在19世紀所印的第一版在國內一些舊書網上被高價出售,一般可以獲得的版本幾乎都是國內一些非正規機構的影印版。

  《拾級大成》(Easy Lessons in Chinese,1842)最初是在《中國叢報》發行處印刷出版,該書是美國人在中國編印的第一部漢語教材,其中包括漢字、會話、閱讀和翻譯,還針對漢語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的語言技能展開了專門的訓練,循序漸進,拾級而上,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是不可多得的漢語學習教材。書的中文頁上寫有「香山書院梓行」的字樣,「香山書院」可能是衛三畏主持的《中國叢報》印刷所的漢語稱呼, 或者是印刷所的駐地名稱。同樣在《中國叢報》處印刷發行的還有《英華韻府歷階》(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in the Court Dialect,1844)和《英華分韻撮要》(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anton Dialect,1856)。《漢英韻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則於1874年由上海美華書院出版,該書就像一部簡明百科全書,內容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地理、科學、哲學、宗教、政治、風俗、習慣、禮儀、商業、中西貿易等。衛三畏最著名的著作《中國總論》自第一版後不斷再版,並被翻譯成西班牙語、德語等多種語言。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國總論》的中文版。在這1200多頁的書中,衛三畏全面而細緻地介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是數代美國人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根據,其中的片段也一度成為英美一些教育機構的教材,在西方影響巨大。

  研究這些經典著作,無論是對研究漢學家的個人漢學經歷,還是研究世界漢學史或是對普通西方讀者學習漢語、了解中華文化都具有一定作用。如果這些書籍可以再版,對於漢語教學或是漢學研究都將會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劉海豔)

相關焦點

  • 沈衛榮︱「非驢非馬」的漢學家和「半吊子」的區域研究
    薛愛華大家知道,薛愛華是美國著名漢學家,是研究中國中古時期中西物質文化交流史的一位專家,他的名作《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的外來文明研究》是西方漢學研究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Edward H.它們要求其從業者們從學習這些地區、民族、國家和宗教的語言、文字開始,通過對它們遺存的文本的收集、整理、翻譯、解讀,來對它們的歷史、社會、宗教和文化做出符合西方人文學術(語文學)規範的研究和構建。而漢學無疑是這類東方學分支學科中的典型,西方早期的漢學研究主要就是對古代漢語語言和文獻的研究,是對大量漢語文文獻的整理、翻譯、解釋和研究。
  • 劍橋大學漢學研究的見證人——訪英國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
    1月31日下午三點三十分,在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一樓會議室,我有幸聆聽了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的主題演講:漢代的「孔子」與「儒生」。這是我初到劍橋出席的首場學術講座。看著眼前這位98歲高齡的演講者,我心中很是感慨和感動。自1990年退休以來,魯惟一教授就這樣孜孜不倦於自己的漢學研究,樂而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大衛·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成長在英國漢學逐步轉型的二戰時期,是斯卡伯勒報告的第一批受益者。作為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代表,他從理雅各、阿瑟·韋利等漢學前輩手中接過漢學薪火併將其引入專業漢學的殿堂。
  • 理雅各:由宣教士到漢學家,用一生架起中西方的橋梁|理雅各|漢學|...
    理雅各(James Legge)是第一個系統研究、翻譯中國古代經典的人,從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間,將《四書》、《五經》等中國主要典籍全部譯出,共計28卷。其多卷本《中國經典》、《法顯行傳》、《中國的宗教:儒教、道教與基督教的對比》和《中國編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漢學界佔有重要地位。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總的來說,明清西方漢學家的《三字經》譯本中,以英譯本最多,參與翻譯的漢學家分別隸屬於英國、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明清時期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的翻譯、仿寫和推廣,使得這一中國傳統兒童啟蒙讀本在傳播過程中呈現出豐富化、多樣化的特點,也反映了《三字經》在這一時期,尤其是晚清之後逐漸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的傳播歷程。
  • 作為漢學家,理雅各英譯中國古代典籍,陸續翻譯出版中國經典
    作為一名傳教士出身的漢學家,理雅各的主要貢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之英譯。從19世紀40年代中期起,理雅各開始研究和英譯中國古代典籍的工作。從1861年出版《四書》的第1捲起,在此後25年間,陸續翻譯出版的典籍有《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書經》、《春秋》、《禮記》、《孝經》、《易經》、《詩經》、《道德經》、《莊子》等名著,取名為《中國經典》。
  • 2019年國內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18]這篇文章以細緻的實證研究、翔實的史料、嚴密的邏輯分析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歷史這一研究問題提供了研究典範。在民國史研究上,元青《民國時期海外中國學人與域外漢籍文獻資料建設》一文討論了民國時期在海外的中國學人對域外圖書館漢籍文獻的貢獻,包括擴大圖書館漢語種類及數量、編寫圖書館書目、協助分類等,為民國時期海外華人研究提供新視角、新材料。
  • 印度漢學研究的百年流變及前景展望(1918-2018)
    內容提要:從1918年加爾各答大學開設以東方學①研究為導向的漢語課程至今,印度漢學研究已歷經百年發展,其間交織著世界歷史中的中國移民潮、大國關係以及地緣政治等複雜因素。雖然早期的印度漢學研究與歐陸東方學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的因素使得印度漢學研究呈現出獨特的走向與特點,而我們也可在此基礎上對其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
  • ...專訪著名漢學家、國家漢辦高級顧問、歌德學院(中國)前院長阿克曼
    今日中國:跟其他國家的語言教學比,您覺得中國的漢語教學處於一個怎樣的水平?阿克曼:總得來講,水平還不錯。漢語的發展跟中國的發展一樣快。漢語確實很熱。在德國,學漢語的人數增加了很多,甚至在一些中學也開設了漢語教學。
  • 李宇明:語言學習需求與對外漢語教學
    這些新生的優勢學科和藝術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為了到中國學習,需要學習漢語。   E.研究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大國,研究中國不僅是中國人的任務,也是世界學人的任務;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昂首邁進的正在走向強大的國家,不僅學者要研究它,政界、經濟界、外交界等等也要研究它。過去,幾百年間在東洋和西洋形成了"漢學"或"中 國學",其影響延綿至今。
  • 中文寫作一堆錯字病句,為何能成漢學大家?
    據此,不少讀者疑惑,這些北美漢學家連中文都寫不利索,其漢學研究能靠譜嗎?又或者反過來,為何恰恰是這些中文寫作如此粗疏的海外漢學家們寫出了如許令人讚嘆的中國研究著作呢?漢學研究需要漢語聽說讀寫四項全能嗎?
  •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白之的漢學生涯恰好見證了英國完整的漢學專業時代,他是一位較為典型的成長於英國、由學院式漢學逐步向專業漢學過渡的漢學家,並成為《斯卡伯勒報告》第一批受益學者之一。無論其身處英國還是美國,他始終以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的身份,親歷了英國專業漢學發展流變歷程。在漫長的譯研路上,白之始終恪守以學術為本位的原則,所有漢學成果均由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文化而取得。
  • 李雪濤: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
    陶德文告訴我,由於受納粹德國的影響,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相比於法國和英美歷史學界,西德的史學研究依然非常落後。費舍爾出版社希望用分析學派的方法編寫一套三十六卷本的世界史讀本,所找的編者大都是諳熟英美或法國史學方法的德國歷史學家—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更多是詢問歷史認識是什麼,而不再是歷史本身;更多是人們是如何認識歷史運動的,而不再是歷史自身。
  • 校友薦書 西方如何看中國:《漢學典範大轉移》
    她發現,西方漢學家對中國的研究,與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識,是從非常不同的角度出發的。想當然耳,西方漢學家想要了解中國,就必須到中國來取經;他們必須明白中國人如何理解自己的文化,以驗證自己的研究是否與中國人的自我認識相符。這是否意味,我們中國人去研究西方的漢學,乃是多此一舉呢?
  • 李明濱 | 「親愛的米沙」:俄國漢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季塔連科
    有時候隔年一次,堅持不懈,並匯集論文出版,參會者除俄中兩國學者外,還有其他國家的漢學家。這項創舉近20年來既推廣了中國改革的世界影響,又使遠東所贏得巨大的國際聲譽。季氏以漢學研究和實踐的新突破而於1997年和2003年接連當選為科學院通訊院士和院士。
  • 德國《華裔學志》轉向關注更全面的漢學研究
    近期,筆者有幸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華裔學志漢學研究所訪學,該研究所是德國漢學研究重鎮,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認為,與過去編輯部成員主要為有天主教背景的波蘭籍學者相比,如今多位德國籍漢學家的加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德國漢學研究的世俗化和傳統化傾向有所加強。毋庸諱言,華裔學志漢學研究所主要成員的學術研究都與中國有關,他們都有在中國長期遊學的經歷,其學術道路均曾受過中國學人或者華裔學者的影響。
  • 漢學家談漢學
    歐洲漢學大會落幕了。什麼是漢學?漢學研究什麼?漢學研究對東西方交流在產生什麼影響?漢學家們對中國都有一些什麼觀感?抱著這些問題,一位中國留學生近日訪問了一些知名的德國漢學家。他們的看法和經歷有助於我們了解另一種對中國文化的視角。本刊特刊發這次訪談以饗讀者。
  • 耿昇|薪火相傳二百年——法蘭西學院「漢學講座」回望
    他們既是法國漢學界薪火相傳的掌舵人,又培養了許多日後名揚漢學界的新星,還組織撰寫出版了大量譽滿學術界的漢學刊物和漢學名著,創建了多所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創新價值的漢學研究機構,積累了豐富的澤被後人的漢學研究資料,為西方漢學的發展和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而不群的貢獻。
  • 漢學家馬淑芬談「漢語熱」背後的泰國教育
    泰國也是孔子學院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據悉,學習漢語的泰國學生已從2006年的20多萬人增長到現在的100多萬人。隨著中國影響力的逐年遞增以及漢語推廣的力度加大,漢語熱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泰國幼兒園,擁有中文教學師資力量成了學校的主要優勢之一。「現在泰國幼兒園裡都在打廣告,我們可以提供三種語言教學——泰語、英語、漢語,但是泰語和英語已經很普遍了,漢語就成了幼兒園的競爭因素」,馬淑芬說。
  • 英國漢學六百年——以英國漢學的發展看中英文化文學之交流
    歷史上中國文化與域外文明的交流、碰撞與會通,也正是其他國家、民族從不同渠道認識中國、研究中國和理解中國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有中外文化從初識接觸到彼此互動的方向、規模與程度,也引發了跨文化交往中國文化形象的生成、接受與解讀。從學術上來看,自近代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域外各國漢學研究的萌芽、生長、發展歷史相互勾連彼此影響,這使得中國的思想、知識和文化開始呈現出一種世界性學問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