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漢學家馬淑芬談「漢語熱」背後的泰國教育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14日訊(實習記者 楊芳) 近年來,在漢語全球熱的大背景下,泰國的漢語學習更是熱潮不斷。在泰國,漢語熱已經持續了10多年。泰國也是孔子學院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據悉,學習漢語的泰國學生已從2006年的20多萬人增長到現在的100多萬人。為了更深入了解泰國漢語的教學情況,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2015「青年漢學研修計劃」學者馬淑芬。
漢學家馬淑芬
青年漢學家馬淑芬是2015「中國漢學家研修計劃」中唯一的一個泰國人。她是第四代華裔,祖籍為廣東潮州,談話中帶著潮汕話的腔調。她畢業於泰國最賦盛名的高等學府——朱拉隆功大學。畢業之後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她來到廈門大學深造,就讀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回國之後,馬淑芬致力於泰國漢語教育事業,然而在「漢語熱」的背景下,她看到了泰國漢語高等教育背後存在的系列問題,如師資良莠不齊,教材複雜多樣……
泰國「漢語熱」背後
在泰國,漢語熱已經持續了10多年。在此前,漢語在泰國並不受關注,甚至是被忽略的。「小時候,我父母並不同意我學中文,可能是因為當時正處於排華時期。即使在家裡,大家都不會說漢語。大概到我高中的時候,漢語熱就開始了。大家都覺得中國以後會是一個大國家」,馬淑芬說。20世紀50至80年代,由於諸多因素,泰國漢語教育長期斷層,90年代泰國漢語教育開始高速發展。
2001年,漢語已經替代日語成為泰國人第二熱衷語言。泰國也是孔子學院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據悉,學習漢語的泰國學生已從2006年的20多萬人增長到現在的100多萬人。隨著中國影響力的逐年遞增以及漢語推廣的力度加大,漢語熱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泰國幼兒園,擁有中文教學師資力量成了學校的主要優勢之一。「現在泰國幼兒園裡都在打廣告,我們可以提供三種語言教學——泰語、英語、漢語,但是泰語和英語已經很普遍了,漢語就成了幼兒園的競爭因素」,馬淑芬說。
對於就業來說,泰國年輕人認為學習漢語有利於他們到華人或中國人的企業裡就職。「學漢語就業率會很高,因為英語大家都好,已經不是什麼優勢了。而漢語教師卻處於緊缺狀態,如我們學校也經常發給我發公函,應聘中文老師」,馬淑芬說。
除了中國影響力日益增大的因素,中國赴泰遊客的增多趨勢也帶動了泰國漢語熱。也是外國旅遊市場是泰國創收的一重要經濟來源。旅遊業是泰國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下滑衝擊各行業市場,尤其是對政治和社會穩定尤為敏感的旅遊業,更是首當其衝。泰國旅遊業面臨著新的挑戰,英國、德國、美國、西班牙、義大利、澳大利亞及伊朗等原主要客源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發生變化,出現市場飽和,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赴泰國遊客人數突飛猛進。目前,中國遊客是泰國最大的海外遊客來源。而隨著泰國對華旅遊業不斷擴大,漢語教育規模也隨之擴大,在這背景下也對漢語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良莠不齊:泰國漢語教育現狀
「漢語熱」使得泰國漢語教育,漢語教育的師資力量建設也迅速提上日程。泰國漢語教育雖然發展迅速,但漢學水平參差不齊、教材不統一和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制約了泰國漢語教育的發展。「雖然國家有要求小學、初中、高中的漢語教學內容和目標。但是很多學校都不按照規定來教學。有些學校初中就開始教漢語,而有些學校高中才開始。而且各個學校選用的教材也不一樣,有用北大的,有用北語的」,馬淑芬說。針對此問題,為此馬淑芬所在的皇太后大學漢學院採取了分班制。在大學入學時讓學生進行統一的漢語考試,根據成績進行分班,每個班按照不同的教學計劃進行。「成績好的學生可以越過漢語第一階段的學習,直接進入到漢語第二階段。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從零開始」,馬淑芬說,「然而『分班對待』也是治標不治本。」
師資力量缺乏是泰國漢語教育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為了支持泰國的漢語教育,國家漢辦每年會招聘大量志願者前往泰國支教,中國和泰國合作的一些高校也會派一些優秀學員赴泰國支教。「應該說,這些支教老師分擔了一些師資壓力。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支教活動一般是9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之後他們都會回國。學生可能適應老師了,老師就走了。這種斷斷續續的教學不利於學生學習。我們需要的是培養更多的本土老師,這也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馬淑芬說。
為了能夠提高泰國漢語教育水平,就讀師資專業的泰國學生在最後一年都會去各中學、小學實習。「在泰國,大學師範專業課程安排共五年。前四年為理論教育,最後一年為實踐課。通過面對面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這對他們以後的就業會有幫助」,馬淑芬說,「考察中也發現一些問題,比如這個小學學校不允許教漢字拼寫。這些問題我們也沒辦法解決。泰國漢語雖然普及度較高,但是官方是不承認中文作品的,如教授評職稱,中文作品必須翻譯成泰語或者英語才能被認可。」
對於未來的教育規劃,馬淑芬談到將和暨南大學開展交換生合作項目。「在大四第二個學期讓學生到暨南大學上課。通過學習、體驗中國的對外漢語教育來提高他們的漢語教育水平。」除此之外,學校還舉辦各種各樣的漢語朗誦比賽、毛筆比賽。每逢中國傳統節日,學校都會舉辦相關活動。「在泰國,中國傳統節日非常受歡迎。比如我家,我們甚至比一些中國家庭還要重視這些節日,每次過節都會祭拜祖先。」馬淑芬說。
談到此次來華進修的目的,馬淑芬說:「將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和泰國皇太后大學漢語師範本科專業為例,對兩所學校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對比與分析和課程分布及分析進行深入調研。通過對中泰高校漢語師範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對比研究來改善泰國漢語教育。」
相關連結:
馬淑芬(Panthipa Asavatheputhai)個人簡介:泰國皇太后大學漢學院中文系講師;2009-至今 泰國皇太后大學漢學院中文系講師;完成的研究:「發展與支持青年的外語與技術能力對於清萊省跨界經濟發展計劃的幫助」。2015「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研究課題:中泰高校漢語師範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對比研究——以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與泰國皇太后大學漢語師範本科專業為例。大綱:一、 培養目標;二、 課程結構對比與分析;三、 課程分布及分析。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