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白之十分看重研究方法的創新與運用。其譯研所涉領域廣博,從唐詩宋詞到元雜劇,從明傳奇到清代小說,再到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獨到見解。

西利爾·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是飲譽世界的中國文學專家與翻譯家,專攻中國話本小說、古典戲曲及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他對明清戲曲的研究,執西方漢學界之牛耳。

白之生於英國蘭開夏郡,並在英國完成了所有階段的學習,畢業後供職於母校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長達12年(1948—1960)之久。白之在英國為自己一生的漢學生涯打下了堅實基礎,歐洲漢學對白之有著十分深遠的學術影響。白之的漢學生涯恰好見證了英國完整的漢學專業時代,他是一位較為典型的成長於英國、由學院式漢學逐步向專業漢學過渡的漢學家,並成為《斯卡伯勒報告》第一批受益學者之一。無論其身處英國還是美國,他始終以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的身份,親歷了英國專業漢學發展流變歷程。在漫長的譯研路上,白之始終恪守以學術為本位的原則,所有漢學成果均由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文化而取得。

在1960年移居美國之前,白之作為英國少數幾位中國話本小說研究專家,首開中國古典戲劇研究新局面。其博士論文《古今小說考》是英國第一部關於《古今小說》(又稱《喻世明言》)的專著(內含小說的譯文、論文長達499頁);1958年刊行的《明代短篇小說選》使其成為最早將中國神仙志怪小說翻譯到西方的人。移居美國之後,白之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學術精神,其編譯的《中國文學選集·第一卷》(1965)和《中國文學選集·第二卷》(1972)是將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文本匯集並譯介成英語的選本文集,成為許多美國大學的指定教材,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進中國代表著作系列。他還是第一位將《牡丹亭》進行全本譯介的漢學家,其《牡丹亭》全譯本(1980)的譯介水準被學界視為無人能出其右,對中國古典文學在海外的傳播發揮了重大作用。他編撰的《中國文學流派研究》(1974)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與哈羅德·阿克頓、陳世驤合譯的《桃花扇》(1976)為西方讀者呈現出了最優秀的英譯本;其晚期譯作《明代精英戲劇選集》(1995)被列入《亞洲經典翻譯系列叢書》,學界視其為「歐美漢學史上首部較為詳細地介紹中國明代古典戲劇的著作」。白之《嬌紅記》全譯本(2001),首次為西方讀者揭開了「為愛而死」的主題。除此之外,他還選譯過《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鏡花緣》等其他諸多中國文學經典。從中國元明巨製到20世紀新文學,白之皆予以專文探究。

白之在畢生摯愛的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領域筆耕不輟,浸淫於斯,在西方漢學史上具有代表性意義。20世紀的中國,文學創作在歷經社會動蕩的洗禮與淬鍊之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在文學形式與創作技巧等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碩果。面對中國文學的林林總總,白之始終表現出極高的學術旨趣,無不竭力研究,可謂窮盡畢生之力。

白之作為學術主體,是中西文學文化雙向闡發,以及互識、互鑑、互補的極好範例,很好地響應了「將漢學的發展演變放在各國社會與思想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李學勤語)的學術呼籲。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他作為一名兼具歐美雙重學術背景的漢學家,且受日本漢學影響,其學術個性是基於民族歷史、個人成長環境及其本人對文學審美的追求等因素共同鑄造而成,也由此決定了他在世界漢學中不可替代的價值及意義。

白之的漢學評論與譯研致力於跨文化的比較視域和方法創新。自20世紀40年代白之選擇中文作為自己專業的那一刻起,他便與漢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寫下不少書評,多刊於《亞洲研究》《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報》《美國東方學會會刊》《中國季刊》等有著重大影響力的海外漢學研究刊物。其評述往往精練、客觀公允,並能適時提出建設性學術建議。他十分重視對海內外漢學研究學術前沿的把握,及時向西方世界評介中國優秀漢學著作,為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打開了另一扇重要窗口。

縱觀其漢學生涯,白之堅持譯研結合,在跨文化的比較視域下,始終以文學為中心來開展漢學譯研活動。白之十分看重研究方法的創新與運用。其譯研所涉領域廣博,從唐詩宋詞到元雜劇,從明傳奇到清代小說,再到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他均有獨到見解。

首先,從其譯研內容上看,以中國文學為基礎,主要涉及明清白話小說研究,代表作有《明代短篇小說選》等譯著,以及被西方學界視為首篇從結構形式角度切入、系統研究中國白話小說的《話本小說的形式特點》等著述。在中國古典戲劇研究方面,代表作則有《牡丹亭》全譯本、《桃花扇》合譯本、《明代精英戲劇選集》選譯本、《嬌紅記》全譯本等譯著,以及《元明戲劇的翻譯與移植:困難與可能性》等論文。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方面,代表作有《「五四」時期的小說》等文章。

其次,從方法論上看,白之作為專業漢學家有著與前輩學者不盡相同的研究路徑。他的研究在西方傳統文獻方法的基礎上,注重從思想比較視野闡釋學術文獻的意義,實現了對前輩學者史跡考察研究範式的轉向。值得關注的是,白之在中國文學研究過程中,綜合藉助文獻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研究方法,對中外學者也不啻為一大啟發。

1960年,白之攜妻帶子移居美國,供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直至1990年榮休。榮休之後,他繼續任該校榮譽教授,雖退出教學一線,實際上卻是退而不休,繼續進行漢學研究。經修改完善的《中國神話傳說》(2000)及《明代精英戲劇選集》《嬌紅記》全譯本(2001)等譯著皆是其晚年力作。

白之長期活躍於漢學教育教學一線,誨人不倦。其為人為學對英語漢學界的學術思想抑或對眾多漢學新秀的精神涵育,都起到了積極的激發和影響作用。

2018年10月30日,94歲的白之在英國安然離世。縱觀其一生的漢學之路,從中國古典文學到中國新文學,皆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譯研對象,其各類漢學研究成果及長期堅守的一線教學活動,為中國文學與文化在英語世界的傳播作出了傑出貢獻。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晴 葛桂錄

精彩推薦:

融通中外翻譯學術話語體系

清末民初兒童文學翻譯探究

嘔心瀝血的翻譯家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伊萬·謝緬年科憑藉翻譯作品《孟子》獲得古典文學翻譯獎,瑪麗婭·謝緬紐克因翻譯《長恨歌》摘得現當代文學翻譯獎。詩歌翻譯獎獲得者為娜塔莉婭·奧勒洛娃,其獲獎作品為《白居易百絕句》。出版社獎花落俄羅斯文本出版社。  「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由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於2015年設立,旨在鼓勵那些在翻譯和出版中國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以及詩歌作品中湧現出來的優秀俄譯作品和譯者。
  • 香港書展名家講座:中韓作家暢談文學翻譯和創作
    第27屆香港書展首場名家講座邀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得者金仁順和韓國著名翻譯家金泰成,以「歷史的虛構化——中國作家的韓國歷史記憶」為題,分享他們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感悟。  金泰成:中國講故事的力量強大,中韓文化同根  金泰成,畢業於韓國外語大學及研究生院,從事翻譯工作將近30年,期間將100多本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到韓國,代表作包括顧城《我是任性的孩子》、舒婷《致橡樹》、北島《城門開》等,以及今天一同講座的金仁順的代表作《春香》。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然而漢學和中國研究畢竟不是歐美學術的主流,自身難免有其局限性。近三十多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香港城市大學的著名學者張隆溪以《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為題作了演講。
  • 「文明交流互鑑:蒙古文學研究與中國文學翻譯新書發布會」在...
    人民網烏蘭巴託8月31日電(記者霍文)由北京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蒙古國立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亞洲研究室、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聯合舉辦的「文明交流互鑑:蒙古文學研究與中國文學翻譯新書發布會」在蒙古國立大學成功舉行。 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新星出版社資助出版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鑑,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策·達木丁蘇倫蒙古文學研究》在此間發布。
  • 中國現當代文學如今在海外的翻譯、傳播現狀是怎樣的?
    包括國際知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教授在內的130餘名海內外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學、外國語言文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海外的翻譯、傳播和接受現狀,共商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經典化的有效途徑。
  • 中國翻譯文學的發生及翻譯觀的嬗變
    「翻譯文學由於進入了另一種文化語境,在另一種語言結構中,並且通過個人的思想和語言習慣來表達,這就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學——翻譯文學」[1]1。中國翻譯文學「應該是指中國人在國內或國外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2]15。翻譯文學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沒有文學翻譯,中國的社會形態、文化文學形態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都不可能現在這個樣子。中國翻譯文學的發生並不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當代中國人經驗世界、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回顧中國文學作品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翻譯、推介與接受的歷程,不僅有利於促進翻譯界、出版界和學術界的溝通,加強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讀者的對話與交流,還能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思考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學走進國外讀者的閱讀視野與內心世界。
  •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啟動,文學翻譯和舞臺影視表演翻譯可參評
    2019年初,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5位市政協委員提出了「關於設立翻譯獎,打響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議」的提案(0858號),呼籲在上海成立文學藝術翻譯獎。近代以來,上海就是中外文藝交流的「大碼頭」,在文學上更有「外國文學翻譯搖籃」的美譽,擁有傅雷、戴望舒、孫大雨、草嬰、方平、錢春綺等眾多名家及作品。
  • 文學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
    如果說圖書是認識一個國家的地圖和心靈密碼,那麼翻譯是一項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工作。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評論家譚五昌認為,沒有優秀的翻譯家把作家作品翻譯成外文,很可能影響到作品在國外的傳播性和影響力。
  • 德語文學的中國翻譯之路
    三位作家的人文、美學思維影響中國當代作家「文革」期間,中國的德語文學翻譯也留下了十年空白。但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新局面、新成就庶幾可以彌補這10年的損失。改革開放之後,資格最老的《世界文學》充當了我國外國文學開放的主要窗口和陣地。筆者當時恰好在編輯部工作,是見證者,更是直接參與者。開放的第一個步驟是「破禁」。
  • 中俄文學翻譯家齊聚莫斯科 《中俄文學名著翻譯》國際研討會隆重開幕
    人民網莫斯科12月16日電 (記者 華迪 屈海齊) 在即將告別2014年之際,莫斯科大學孔子學院於12月16日在莫斯科舉辦了《中俄文學名著翻譯》國際研討會。這是一次文學翻譯家的盛會,來自中國、俄羅斯和以色列的文學翻譯名家悉數出席,彰顯出本次國際研討會的規格和水平。
  • 【新聞】當代英美文學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浙江大學順利舉辦
    範教授還談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守正」和「創新」,認為翻譯者應持守自身立場,對文學翻譯應有更多研究。 李玉瑤女士對《世界文學》和《外國文藝》進行了對比,指出《世界文學》大都翻譯經典作家的作品,而《外國文藝》更為強調率先引入一些不知名的國外作家,但是想要拓寬社會的關注面,使作品抵達到更多讀者手中,還必須得到學術界的幫助,與學術界搭建橋梁。柳明曄女士對浙江文藝出版社做了簡要介紹,該出版社有兩條產品線,第一條是以江浙為主的名家經典小說,第二條是外國文學翻譯。
  • 中國文學翻譯者的故事
    從保加利亞到墨西哥在墨西哥有這樣一位特殊的漢學家:她是保加利亞人,卻能夠從事中國和西班牙語之間的文學翻譯,她叫拉嫡娜(Radina Plamenova Dimitrova),目前是在墨西哥學院亞非研究中心博士生。
  • 中國當代文學出口乏力 翻譯讓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王健說,加拿大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不少,但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輕視中國當代文學,包括他自己,作為葉嘉瑩的學生,也更喜歡翻譯古詩詞。  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翻譯家達西安娜·菲薩克,在上世紀80年代就翻譯了大量的巴金、錢鍾書等名家的作品到西班牙。她也直言中國當代文學在西班牙的境況不樂觀。  為什麼?
  • 中國網絡文學走紅泰國 字幕組翻譯中國電視劇
    儘管這些書都被翻譯成泰文版本,但封面設計依然保留中國特色,並印有中泰雙語書名。資料圖為什麼中國網絡文學在泰國如此受歡迎?其他中國流行文化,如電視劇、電影等在泰國的知名度如何?《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就此採訪了泰國詩納卡寧威洛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娜哇拉帕迪坎,她的中文名字是陳碧玉。陳碧玉畢業於泰國第一所開設中文系的大學宋卡王子大學,此後還在中國南開大學學習。
  • 李堯:紮根澳大利亞文學翻譯的一棵「老樹」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尼古拉斯·周思(Nicolas Jose)也留意到李堯對澳大利亞原住民文學和兒童文學的偏好。作為「中國通」以及作品的輸出方,周思心裡對中國譯者們的翻譯偏好有大致的掌握。「不少譯者都在翻譯派屈克·懷特,獲獎作家的書和有名望的嚴肅作家的書是被翻譯得最多的,大家現在對現實主義派和社會主義派作家也很感興趣」,他說,「現在澳大利亞文學翻譯的範圍很廣泛,詩歌和非小說類的都在被翻譯之列。」對於澳大利亞文學的譯者群體,周思也同樣清楚:譯者之中有一個核心群體,其中大部分人與中國各個高校的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有密切聯繫,他們的譯著一般也會受到澳大利亞資金方的支持。
  • 福田公墓名人錄丨文學、科技名家薈萃,有沒有你熟悉的TA
    俞平伯:清代經學大師俞樾曾孫,「姑蘇五老」之一,與胡適並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精通古典文學,歷任上海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除了上述名家大師,埋葬在這裡的還有語言學家、目錄學家、古典文獻學家餘嘉錫;著名學者柯劭忞;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錢玄同;著名藏書家、版本學家、目錄學家傅增湘。
  • 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
    「學得小課堂」中國現代重要作家及作品【補充】:中國文學名家作品人物形象教師資格證單選題有關「文化素養——文學素養」高分秘笈1.1魯迅(《吶喊被稱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 代表作品有:《第七條獵狗》《獵狐》《再被狐狸騙一次》《狼王夢》《白 象家族》《斑羚飛渡》《最後一頭戰象》《一隻獵雕的遭遇》等例7:魯迅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都有貢獻,並有相關作品結集流傳後世。下列屬於其小說集的是( B )。 A.
  • 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我縣舉行
    寧海新聞網訊(記者章莉) 10月23日,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葉水夫先生百年誕辰座談會在我縣舉行。寧波大學副校長樂傳永,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崔唯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秀高參加。
  • 文學翻譯質量,「一代不如一代」?
    我覺得當下展開翻譯評論的最大問題或者說困難所在,就是衡量文學翻譯質量,缺少客觀、全面、與時俱進的評價體系。以刻板印象籠統判定翻譯質量有失公允對於翻譯質量的指責和投訴,在大眾媒體上屢見不鮮,我本人也接受過很多這樣的採訪。在綜合考量的基礎上,我並不認為文學翻譯的總體質量在下降,甚至某些單項還有提升。那麼,為什麼會給讀者造成這樣一種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