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出口乏力 翻譯讓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2021-01-10 搜狐網

  在昨天舉行的一場「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上,面對採訪的幾位國外翻譯家表示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外的翻譯出版很不樂觀,他們毫不留情地用「太差了」、「沙漠」、「怪怪的」等來形容中國當代文學在西方的處境,令記者感到意外。

  怎麼了?

  俄羅斯曾經三年沒出版   一本中國當代文學書籍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常務副主任羅季奧諾夫很形象的控訴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的「慘狀」:「與政治經濟的熱相比,中國文學在俄羅斯不能說是冷的,但至少是涼的。」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

  據他統計,1990年到2005年這15年間,中國當代文學在俄羅斯一共只出版了8本書,平均兩年一本,「簡直是沙漠」,2005年到2008年因為有合作項目,出版了幾本書,2008年金融危機後到2010年的3年間,一本書也沒有,2011年出版了1本,才賣出去1000冊,2012年好一點,出版了2本,一共賣出去8300冊。

  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教授、漢學家Jan Walls痴迷中國文化,不但給自己起了個地道的中文名字王健,還會表演數來寶。「我注意到,2013年我們的作家門羅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中國的出版社出版了9本她的小說,而2012年莫言得了諾獎後,卻沒有同等的待遇,加拿大並沒有因為莫言得獎就多出版他的書。」王健說,加拿大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不少,但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輕視中國當代文學,包括他自己,作為葉嘉瑩的學生,也更喜歡翻譯古詩詞。

  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翻譯家達西安娜·菲薩克,在上世紀80年代就翻譯了大量的巴金、錢鍾書等名家的作品到西班牙。她也直言中國當代文學在西班牙的境況不樂觀。

  為什麼?

  中國當代作品的翻譯  連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對於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不被國外接受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跨文化的翻譯過程讓作品失去了其魅力。土耳其安卡拉大學中文系主任歐凱帶著幾個中文流利的博士生來中國交流,他指了指自己的學生,「土耳其目前中國文學的大部分譯者都是我的學生,我不應該這樣直接批評我的學生,但我必須要說,翻譯得太差了,很多錯誤。」

  歐凱的手機裡面存著許多張圖書的圖片,每一張裡都有用紅色筆圈出來的字句。歐凱向《北京晚報》記者展示這些他隨時翻看的翻譯作品,其中有鐵凝的《永遠有多遠》,歐凱很喜歡鐵凝的文字,「可是你看,這本書的名字就翻譯錯了,還有王剛的作品《英格力士》,書名直接翻譯成《英語》了,這怎麼能一樣呢。」歐凱又翻到一本莫言的作品,其中的「八路」翻譯成了「第八大道」:「他們不了解中國文化,不了解創作背後的含義,如果我是普通讀者,到書店裡拿起這樣一本書翻一下,根本不會去買。」

  這種翻譯的困難有時也並不只是年輕的譯者中文水平有限所致,而是中西文化差異過大。菲薩克告訴記者,儘管已經有三十年的翻譯經驗,但是在翻譯當代作品時還是發憷:「翻譯當代的文學作品有些困難,大部分都是通過英文和法文的譯本再翻譯成西班牙文。」這樣就造成了二次轉述中和原文更大的誤差。她還提到,中國曾經組織了一批西班牙語好的外語人才,將中國作品翻譯到西班牙。「我不認為這種做法可行,因為我看了書以後,覺得語言都是怪怪的,讀者看過之後可能更覺得中國是個距離遙遠的文化了。」

  怎麼辦?

  這事兒需要政府牽引  靠個人力量肯定不行

  歐凱的建議很直接,希望土耳其政府和中國政府共同為翻譯作品的質量把關。「政府必須介入,之前的翻譯都是很個人的事情,喜歡哪本書,跟出版社說,就開始翻譯,根本無法保證翻譯的質量。」歐凱認為,可以成立一個委員會,監督和審查翻譯的質量,為作品嚴格把關,「這件事情肯定要政府去做,靠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羅季奧諾夫則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希望俄羅斯的孔子學院和中國作家協會合作推出翻譯項目,「不但要翻譯,更要推廣,不是把書出版就行了,還要大力推廣,比如莫言和餘華這樣一批有名氣的中國作家,完全可以走商業宣傳的方式。」羅季奧諾夫也敏感地提出,在翻譯作品時要特別注意本土讀者的接受程度:「我發現很多在中國特別受歡迎的作品,俄羅斯人很不喜歡,甚至還會反感,引起對於中國人的誤解,挑選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很關鍵。」

  菲薩克一直以來擔心的西班牙「缺少真正懂中文的人」的人才不足問題,隨著2008年西班牙大學開始招收本科漢語專業的學生有了很大改變,可以寄希望於後輩:「目前已經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漢學家,真正在搞翻譯,真正因為喜歡中國文學才會做這件事。」

  同樣為人才擔心的加拿大學者王健也說,別看加拿大面積大,但是人口還不及雲南省的人口,翻譯人才就更少了。「現在有一個現象,是中國移民到加拿大,在大學繼續學習中國文學的學者們,有這樣一批中青年學者在從事翻譯工作,都是自發的。」王健說。 本報記者 陳夢溪

http://cul.sohu.com/20141030/n405597089.shtml cul.sohu.com false 綜合 北京晚報 http://bjwb.bjd.com.cn/html/2014-10/29/content_228693.htm report 2417 在昨天舉行的一場「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上,面對採訪的幾位國外翻譯家表示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外的翻譯出版很不樂觀,他們毫不留情地用「太差了」、「沙漠」、「怪怪

");}

相關焦點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每個學者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或許正因為學者的見解紛紜,才給讀者一個判斷選擇最終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機會。對於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先在了解言論提出者、提出原因、提出後的影響的基礎上,看這位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思考中國當代文學價值重估、媒體與文學等。顧彬是誰?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漢學家面前的文學「貨架」上,每年都有如此數量等級的新鮮「果醬」上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書籍市場。其中有多少中國文學能翻譯成外文出版?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生態如何?記者採訪了參加本次研討會的世界各主要語種翻譯家。
  • 德國漢學家炮轟中國當代文學:他們不知人是什麼
    德國讀者大部分不看德國文學。在德國出版的文學作品,70%都不是德國文學。德國讀者喜歡看美國小說和中國小說。為什麼呢?因為1945年以後,歐洲的小說家不再寫什麼真正的故事,對小說而言,不再是講故事的時代。唯一還寫故事的作家是美國人和中國人。這也是美國和中國小說受德國讀者歡迎的原因。但這些讀者不包括知識分子,也不包括漢學家。這些讀者的文學素養和文化水平都是比較低的。
  • 「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在京舉行
    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 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如何翻譯當代中國文學」文學對談活動日前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行。捷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李素、愛理,著名作家、批評家寧肯、梁鴻,作為對談嘉賓,共同探討當代中國文學活動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中國文學在捷克和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李素與愛理是來自捷克的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翻譯家。李素翻譯過張愛玲、蘇童、劉震雲、王小波、梁鴻等作家的二十多篇中短篇和七部長篇小說,2016年榮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愛理曾長期生活在法國和中國。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不夠重視文學翻譯,是錯誤的
    中國詩人翟永明、法國詩人博納富瓦分享了中、外詩歌原創獎項;中國翻譯家綠原、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因為詩歌譯介卓有貢獻而摘取了翻譯獎。顧彬接受採訪時說:「目前中國對文學翻譯重視不夠,是錯誤的。」  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在受獎時說:「中國當代詩歌,在80年代焰火般燦爛之後,留下了新世紀的落寞。作為詩人,也許我們的寫作,比任何一代都更困難。」
  • 讓翻譯中國文學的傳統代代相傳
    繁花五月,孟子的真知灼見、白居易的瀟灑詩韻、王安憶的長篇小說,讓來自莫斯科、聖彼得堡、符拉迪沃斯託克、赤塔、梁贊等地的俄羅斯漢學家、翻譯家們齊聚一堂,共品中國文學之美。  5月29日晚,第三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在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我現在正在翻譯《蛙》,接下來還應該會去翻譯一些此前未能觸及的他較為早期的作品。」  2  文學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思考  陳安娜說,在中國當代小說家中,作品被譯介到國外數量最多的人就是莫言。目前,他的大部分長篇都被翻譯成外文,版本之多高達46種。其中《紅高粱家族》就有16種譯本。
  • 當代文學集結"出海" 釋放中國故事影響力
    中國書寫正持續釋放著文學魅力———前不久落幕的哈瓦那國際書展,主賓國中國在古巴颳起東方旋風,收錄了鐵凝、蘇童、王安憶、遲子建等當代著名作家中短篇代表作的「中國文學叢書」,呈現了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面貌,向古巴輸出西班牙語版;麥家 《解密》被列入「史上最傑出20本間諜小說」榜單,繼推出33個外語版後又添法語版;劉慈欣 《三體》 斬獲包括雨果獎在內的六項國際幻想文學大獎,西班牙語版日前獲伊格諾特斯獎最佳國外長篇小說獎
  • 中國文學翻譯者的故事
    在拉丁美洲的西語國家,中國文學的西班牙語譯作還比較少。但是對於海外的一些青年譯者們來說,翻譯中國文學既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是值得為之付出青春年華的事業。說起與中國文學的結緣,他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獨特的故事。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表情在地球的全家福中綻開,這是伴隨著經濟發展,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近期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儀式,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隨之舉辦。從翻譯到傳播,從本土經驗到民族特色, 我們看到學界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努力。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譯論||翻譯家的選擇與堅守——杜特萊譯介中國當代文學之路
    法國著名翻譯家、漢學家杜特萊是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法譯者之一,對中國當代文學在法語世界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做出了突岀貢獻。本文擬從翻譯家的選擇出發,結合"翻譯什麼"和"如何翻譯"這兩個中國文學譯介領域的根本性問題,探析杜特萊30多年來致力於譯介中國當代文學的發現、選擇與堅守之路。
  • 英國翻譯家韓斌:中國當代文學多樣性、高質量讓我一直翻譯
    韓斌則用她的翻譯作品證明,文學翻譯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這一「任務」還可以完成得很好。(本文後附一個片段以饗讀者)        3月29日,韓斌在北京老書蟲書吧與另外一名翻譯家參加了一場活動,討論賈平凹等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的翻譯。之後,中國網記者就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等問題對她進行了郵件採訪。
  • 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
    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
  • 當代精品直通世界 文學翻譯溝通心靈
    麥家對中國文學「走進」海外的前景滿懷信心。《解密》就是由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第一期所資助的作品。可以說,翻譯工程的實施,為中國優秀當代作品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強大支撐,讓更多的名家名作得以乘此東風,遠涉重洋,颳起一股「中國旋風」,讓更多國外讀者得以領略中國當代文學的魅力。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從「中國作家應該沉默20年」、「中國作家當編劇很墮落」「中國當代作家慷慨激昂讓人受不了」,到「中國小說在德國是遭排斥的庸俗文學」,再到2013年因為批評莫言而引發和劉再復的論戰,儘管其中充滿不少誤讀和曲解,但是仍然可以明確看出,顧彬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總體上是持批評態度的。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西方國家譯者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時普遍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然而這樣翻譯到底好不好,成了西班牙漢學家達西安娜·菲薩克一直思考的問題。如莫言《紅高粱》裡的餘佔鰲和戴鳳蓮,兩個人物的名字都有中國傳統神話意義。
  • ...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
    影像中國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