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

2020-12-20 西部網

圖①:莫言作品《紅高粱家族》阿爾巴尼亞語譯本。

圖②:沈石溪作品《狼王夢》阿爾巴尼亞語譯本。

圖③:伊利亞茲·斯巴修。 韓 碩攝

阿爾巴尼亞斯庫臺一景。影像中國

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2017年,他榮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中國人敞開了熱情的懷抱,我就像回家一樣」

1974年,斯巴修作為「友好使者」到中國學習漢語。他回憶道:「初到北京,我很年輕。北京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一個字,大!中國人敞開了熱情的懷抱,我就像回家一樣。不單學習,老師們同樣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令人驚訝的是,當時很多阿爾巴尼亞的歌曲和電影在中國廣為流傳。」斯巴修記憶猶新。

那段時期,斯巴修的漢語水平突飛猛進,短短半年時間,便實現了從零基礎到與中國朋友無障礙交流的飛躍。1975至1978年,斯巴修到北京大學中文系繼續攻讀漢語專業。

1980年,斯巴修返回阿爾巴尼亞,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並著手進行大量翻譯工作。利用語言優勢,斯巴修通過各種渠道關注中國,翻譯有關中國的歷史、政治及經濟類資料,並曾陪同阿爾巴尼亞總統來華訪問。2002年,斯巴修作為阿爾巴尼亞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再次來到北京,這讓他又有了更加近距離觀察、了解中國的機會。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再次來到中國時,北京完全變了,中國呈現出了另一幅景象。不光是國家面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變了,穿的衣服、說話的方式、吃的東西都在變,留學那會兒最愛吃的是包子、餃子、宮保雞丁;如今,處處都是餐館,真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斯巴修談道。

從留學生到翻譯家,從記者到外交官……身份有了變化,但斯巴修與中國的關聯始終未斷。豐富的經歷讓他以多重視角了解並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談起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以及北京這個城市的變化,他如數家珍,不時提及「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代中國應該受到更多關注」

「中國作家莫言的作品引起了我對中國文學的興趣。2013年,收到出版社請我翻譯莫言作品《蛙》的邀約,我當時猶豫不決,擔心無法翻譯出原著的格調與神韻。但讀完《蛙》之後,我頓時有了熱情,也有了信心。」斯巴修談道:「《蛙》的故事在阿爾巴尼亞有著相似的歷史背景,字裡行間充滿了中國的氣息和溫度,令人陶醉其中。」

只用了不到6個月,老先生一氣呵成完成了《蛙》的譯本。在此之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均是通過其他語種轉譯為阿爾巴尼亞語,《蛙》是第一部由中文直接翻譯為阿爾巴尼亞語的中國當代作品。譯本出版後,在阿爾巴尼亞各電視臺和報紙反響熱烈,得到讀者的高度評價,成為當地最暢銷的書籍。

「莫言的作品在描寫方面非常突出,用阿爾巴尼亞語表現出來並非易事。文學作品的翻譯與經濟、政治類作品不同,並不是簡單的『詞對詞』,要儘可能貼近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在尊重作家、保持原意的基礎上,向讀者傳遞更多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信息。」此後,斯巴修本著精益求精的翻譯理念翻譯了莫言的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同樣好評如潮。

第一次見到莫言本人時,斯巴修很激動。「他對我的翻譯作品表示了肯定和感謝,並鼓勵我把更多的中國文學和文化帶給阿爾巴尼亞讀者。」對莫言作品的成功翻譯進一步增加了斯巴修的信心,之後他陸續翻譯了《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書籍。

「翻譯應當涉及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時下,阿爾巴尼亞依然需要更多有關中國、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文學等方面的好作品,當代中國應該受到更多關注。」斯巴修談道。

「我希望將阿中友誼的種子播撒在更多青年人的心田」

2016年,斯巴修協助中國駐阿使館翻譯「一帶一路」阿文畫冊,首次實現「一帶一路」圖書在阿落地。2017年,斯巴修榮獲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斯巴修表示:「能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榮幸。這份殊榮既是鼓勵又是鞭策,我會繼續發揮優勢,努力推動兩國文化、學術、媒體、新聞出版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的彼此了解與友好感情,促進阿中傳統友誼在新時期不斷煥發新活力。」

為發揚阿中之間的友好傳統,通過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兩國關係,2015年,斯巴修與朋友共同創建了阿中文化協會。協會成立以來,翻譯中國圖書、傳播中國文化、推動青年交流,成為培養阿爾巴尼亞青年漢學家的重要基地。

老先生在阿爾巴尼亞孔子學院常年作講座,講述中國故事,還代表孔子學院參加中東歐國家漢學研究和漢語教學研討會。他說:「我希望將阿中友誼的種子播撒在更多青年人的心田。如今,阿爾巴尼亞青年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大大加強,學中文的年輕人非常多,他們畢業後能夠有機會到駐阿中國企業工作。」

老先生回憶去過中國的次數,直言已經數不清了。如今,他每年還是會到中國兩三次,感受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斯巴修的影響下,他的夫人也成了中國文化愛好者,還撰寫了《我在北京和地拉那之間的生活》一書。在許多場合,都能看到二老樂此不疲地講述著關於中國的點滴故事。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
    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斯巴修先生就與中國結緣。近50年來,他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是中國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翻譯的《蛙》《紅高粱家族》《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之路》等中國圖書在阿爾巴尼亞獲得高度評價。
  • 「了解與講述當代中國故事很有意義」(海客談神州)
    圖③:伊利亞茲·斯巴修。韓 碩攝阿爾巴尼亞斯庫臺一景。影像中國見到阿爾巴尼亞著名漢學家伊利亞茲·斯巴修是在地拉那的阿爾巴尼亞—中國文化協會,老先生謙和善談、儒雅大方。從留學生到翻譯家,從記者到外交官……身份有了變化,但斯巴修與中國的關聯始終未斷。豐富的經歷讓他以多重視角了解並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談起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以及北京這個城市的變化,他如數家珍,不時提及「中國夢」「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
  • 《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裡的中國》中英文版新書發布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8月23日,由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主辦的《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裡的中國》中英文版新書發布儀式成功舉辦。  《我的中國故事:海外漢學家視野裡的中國》中文版由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英文版由德國弗雷德出版社出版。此書是中圖公司「外國人寫作中國系列」中的一部重要作品。15位作者來自世界各地,大部分是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獲獎者。他們講述了自己在從事中國圖書翻譯、出版或撰寫有關中國的圖書時的心得和體悟,訴說了他們難以割捨的中國情緣。
  • 漢學家,用外語寫作「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法國漢學家白樂桑撰寫的法語版漢語教材在歐洲產生強烈反響,英國漢學家麥可•狄龍出版《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印度漢學家狄伯傑不僅撰寫《中印情緣》、翻譯中國古籍,還在中國找到屬於自己情緣。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每個學者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或許正因為學者的見解紛紜,才給讀者一個判斷選擇最終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機會。對於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先在了解言論提出者、提出原因、提出後的影響的基礎上,看這位漢學家眼中的中國文學,思考中國當代文學價值重估、媒體與文學等。顧彬是誰?
  • 阿來對話30國漢學家:用故事與世界溝通
    8月21日,在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上,中國當代作家阿來在與30國漢學家對話活動中風趣的開場白,拉近了和漢學家的距離。  「故事溝通世界:阿來對話三十國漢學家」活動由孔子學院總部、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聯合主辦,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支持,整場對話圍繞文學和翻譯展開交流。
  • 文旅中國:漢學家|「健康絲綢之路」有巨大現實意義
    在這全球戰疫的特殊時刻,在駐外文化和旅遊機構總部(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和旅遊部海外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中心)的協助下,我們採訪了幾位漢學家,來聽聽對中國有著更多了解的他們,是怎樣看待這場戰疫,又是怎樣看待未來的呢——交流不會被疫情阻斷講述人:好麥特
  • 德國漢學家炮轟中國當代文學:他們不知人是什麼
    德國讀者喜歡看美國小說和中國小說。為什麼呢?因為1945年以後,歐洲的小說家不再寫什麼真正的故事,對小說而言,不再是講故事的時代。唯一還寫故事的作家是美國人和中國人。這也是美國和中國小說受德國讀者歡迎的原因。但這些讀者不包括知識分子,也不包括漢學家。這些讀者的文學素養和文化水平都是比較低的。在德國,我們把通俗文學作品稱作為火腿。
  • 當代文學集結"出海" 釋放中國故事影響力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何明星告訴記者,此前一段時間裡,國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體系,往往從西方中心視角出發,解讀更多著眼於小說題材的意識形態色彩,甚至戴上了有色眼鏡,忙著在文學作品中刻意尋找「落後的中國」,以契合某些人的偏見或預設。「這就談不上專業的國際文學對話。真正打動人心的,應是故事本身,中國文學有能力以其藝術審美價值徵服世界。」
  • 中國當代文學出口乏力 翻譯讓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王健說,加拿大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不少,但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輕視中國當代文學,包括他自己,作為葉嘉瑩的學生,也更喜歡翻譯古詩詞。  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翻譯家達西安娜·菲薩克,在上世紀80年代就翻譯了大量的巴金、錢鍾書等名家的作品到西班牙。她也直言中國當代文學在西班牙的境況不樂觀。  為什麼?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④  本報記者 鄭文豐  8月15日舉行的第五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一位漢學家講了一個科學家的故事。   故事說,科學家做了個實驗:在超市裡擺了一個品嘗果醬的攤位。  俄羅斯翻譯家林雅靜曾在上課時問學生們:「你們讀過哪些中國作家的作品,喜歡哪些書?」學生十有八九會說沒讀過,即便讀過,也只是幾個華裔華僑的作品。問他們有沒有人讀過莫言、賈平凹、餘華,回答一般也是「沒有,太難!」林雅靜說,對俄羅斯受過教育的讀者而言,中國文學是「陽春白雪」的存在,連文學家和批評家都不太了解中國當代文學的面貌。
  • 辛麗麗:新時代更需要有講述中國故事的芭蕾舞劇
    辛麗麗:新時代更需要有講述中國故事的芭蕾舞劇 2019-08-23    走進紅色芭蕾舞劇《閃閃的紅星》分享會 索有為 攝   中新網廣州8月23日電 (記者 索有為)「新時代更需要有講述中國故事的芭蕾舞劇。」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外漢學家的中國情緣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 史競男) 在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逝世76年後,她的最後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馬伯樂》得以「重生」——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續寫《馬伯樂》,完成了一次跨越語言、文化和世紀的書寫。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好米知時節:碧山09,講述稻米在當代中國的故事
    作為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文明古國,中國不僅擁有超過7000年的稻作史,至今仍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水稻生產與消費國。稻米不僅是13億人的第一主食,也是過億農民的生計所在。因為米展的契機,以尋找重返中國人的傳統家園之路為宗旨的《碧山》雜誌書,以連續兩輯的篇幅來關注這一話題。《碧山08:永續農耕》介紹了全國各地從事有機耕作的團隊和農人,正是他們的工作,開啟了永續農耕在今天的可能性。
  • 《中國讀本》用地道的英語講述中國故事
    叢書以「在英語學習中品味中國文化」為主題,將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傳播與英語語言學習密切結合,面向廣大海內外青少年英語學習者,實現了從國際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在英語學習中品味中國文化的設想。叢書共4輯,分別是「智慧與信仰」「文學與藝術」「科技文明」「民俗風情」(Folk customs)。每輯包括5冊單行本,共20冊,計劃於2019年至2020年分批出版,全球同步發行。
  • 中國故事,我們一道來講
    中外合作編寫文學叢書、教輔教材走進國外中小學、古典音樂飄進國外主流市場……近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類型日漸豐富,渠道更加暢通,畫風愈加鮮活。走出去,既是對世界強烈渴望了解中國的回應,也是主動發出中國聲音的自信表現。今起,本版陸續推出報導,講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故事。
  • 西方人看史景遷了解中國
    從蒙元時期的魯伯克修士、馬可·波羅,到當代的尼克森、基辛格,漢學家史景遷不但寫來華西方人所記的中國經歷,也寫沒來過中國的文人作家如何想像中國。最近,史景遷的重要著作《大汗之國》,由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全新的中譯本。
  • 首屆埃及中國當代小說青年翻譯大賽頒獎儀式在開羅舉行
    新華社開羅11月28日電(記者李碧念 塗超華)首屆埃及中國當代小說青年翻譯大賽頒獎儀式28日在埃及首都開羅中國文化中心舉行,4名埃及參賽選手分獲一、二、三等獎和鼓勵獎。  本次翻譯大賽由開羅中國文化中心和埃及國家翻譯中心合作主辦、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承辦,今年6月正式啟動。
  • 讓俄羅斯了解中國美食,崔岱遠《吃貨辭典》在俄出版
    參加線上首發式的嘉賓有該書作者、著名文化學者崔岱遠,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幹事張洪波,商務印書館版權與法務部主任郭朝鳳,商務印書館美術編輯李楊樺,俄羅斯海波龍出版社社長謝爾蓋,該書另外兩位譯者、俄羅斯著名漢學家羅玉蘭和米珍妮,以及來自中國文著協和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的網友共30人在線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