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不夠重視文學翻譯,是錯誤的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昨天,首屆中坤國際詩歌獎在京頒獎。中國詩人翟永明、法國詩人博納富瓦分享了中、外詩歌原創獎項;中國翻譯家綠原、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因為詩歌譯介卓有貢獻而摘取了翻譯獎。顧彬接受採訪時說:「目前中國對文學翻譯重視不夠,是錯誤的。」

  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在受獎時說:「中國當代詩歌,在80年代焰火般燦爛之後,留下了新世紀的落寞。作為詩人,也許我們的寫作,比任何一代都更困難。」

  比照當下中國詩歌的困境,顧彬說,詩歌在德國是活著的。「在德國,公眾會非常清楚誰是當代最重要的詩人。德國有日報每天都堅持發表詩歌。」

  顧彬是最早向西方介紹中國當代詩歌的人,迄今已譯介了包括李白、杜甫、北島、顧城、歐陽江河在內的50多位中國詩人的作品。他說,最初,自己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就是因為這些詩歌有德語譯本。「所以,翻譯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中國對文學翻譯重視不夠,是錯誤的」。他坦陳,文學翻譯的窘境並非中國才有。他接觸過許多職業翻譯家:「他們熱愛文學翻譯,渴望翻譯優秀作品,卻為生活所迫,去翻譯大量沒有文學價值的暢銷書。暢銷書常使人在翻譯中感到無聊。」

  儘管如此,據顧彬透露,現在德國有名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或曾經是翻譯家。「這在德國是從歌德開始的。通過翻譯,一個作家可以找到自己的聲音。那些語言的內在衝突,有助於形成作家的個人風格。」(朱玲)

相關焦點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顧彬(Wolfgang Kubin)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顧彬,系德國著名漢學家、詩人和翻譯家,1966年起學習神學,之後又轉學漢學,兼修哲學、日耳曼學及日本學,並於1973年以《論杜牧的抒情詩》一書獲波鴻魯爾大學博士學位。1981年在柏林自由大學以《空山——中國文人自然觀之發展》一書獲得教授資格。
  • 李白的那首詩改變了我的人生——對話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顧彬
    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波恩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特聘教授。他一生致力於漢學研究,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翻譯過100多部中國作品,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等。對話背景73歲的顧彬有很多身份:漢學家、翻譯家、教授、學者、詩人、作家等。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學者顧彬是德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作為詩人獲得了2007年中國獎金最高的詩歌獎。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德國漢學家顧彬:莫言講的是荒誕離奇的故事
    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Kubin)撰寫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被視為一部權威性著作。在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後,德國之聲記者與在北京的顧彬進行了電話聯線。德國之聲: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文學獎授予莫言。
  • 德國漢學家炮轟中國當代文學:他們不知人是什麼
    德國讀者大部分不看德國文學。在德國出版的文學作品,70%都不是德國文學。德國讀者喜歡看美國小說和中國小說。為什麼呢?因為1945年以後,歐洲的小說家不再寫什麼真正的故事,對小說而言,不再是講故事的時代。唯一還寫故事的作家是美國人和中國人。這也是美國和中國小說受德國讀者歡迎的原因。但這些讀者不包括知識分子,也不包括漢學家。這些讀者的文學素養和文化水平都是比較低的。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漢學家面前的文學「貨架」上,每年都有如此數量等級的新鮮「果醬」上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書籍市場。其中有多少中國文學能翻譯成外文出版?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生態如何?記者採訪了參加本次研討會的世界各主要語種翻譯家。
  • 顧彬:莫言小說冗長無趣 他能獲獎翻譯居功至偉
    5月2日,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舉辦「五四現代文學講座」,陳思和、顧彬、許子東、劉劍梅、王曉明、梅家玲和鍾玲共六位學者齊聚一堂,發表專題演說。李歐梵、劉紹銘、陳清僑等學者參加圓桌論壇。  當天下午的講座幾乎成為莫言研究的專場。陳思和回顧了莫言領取諾貝爾獎時的演講稿,解讀莫言文學的理想傾向。
  • 【我說】顧彬:對於中國當代作家,傳統不存在-搜狐文化頻道
    編者按:  「中國當代文學垃圾論」,「莫言太保守」,「高行健不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棋王》太保守」……德國漢學家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可能是因為他直接使用他的第二語言漢語進行表述,在某種程度上會有點偏頗。劉再復也發表過《駁顧彬》的文章。
  • 顧彬:阿城太傳統 餘秋雨不夠勇敢
    顧彬像 李媛 繪見到顧彬先生這天,他剛好完成了《中國戲曲史》。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於是我們小酌了幾杯。新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發表,顧彬每天都有採訪,問他怕不怕說錯話,他說不怕。您的新書題目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這個「二十世紀」的概念用的是陳平原、黃子平提出的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為一個整體、打通現當代文學,還是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顧:只是一個時間概念。
  • 外國學者批中國文學是垃圾 內地作家群起反擊
    回訪顧彬 中國作家缺乏Public Spirit     2006,中國作家四面楚歌     顧彬最近接受「德國之聲」採訪,這位素以嚴肅嚴謹著稱的德國漢學家矛頭直指中國當代文學,坦率地批評中國當代文學價值不高,存在種種弊病,諸如作家不敢直面現實,「膽子特別小,而且互相看不起」,中國作家缺乏自己的聲音等等
  • 李雪濤: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下旬的一天,顧彬教授邀請漢學系的同事一起在中餐館吃飯,我也在被邀之列。那天晚上,顧彬拿了一瓶他珍藏多年的五糧液,向我正式介紹了他的「精神導師」陶德文:「他是歐洲最好的漢學家,根本不是之一。」(他當時好像說的是德語)就這樣,我跟陶德文算是正式認識了。
  • 專家談法蘭克福書展:中國對於西方的意義
    除了作家的外語能力外,我也希望中國的日耳曼學家們,能儘量多地把德國最新出版的詩集、小說、散文集翻譯成中文,中國作家馬上能通過這樣的譯本了解到德國文學最新的發展,與他們進行交流。  中國文化走出去  顧彬:相對於中國來講,德國是一個小國,我們人口不多,一個漢學家的能力是有限的。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的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他喜歡詩歌,所以毫不吝嗇地讚揚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可惜,在中國他很少被問及詩歌與詩人的問題。  3月8日,德國語言與文學創作學會將 2013年的約翰·海因裡希·沃斯翻譯獎授予了顧彬,該獎項是德國最高榮譽的翻譯大獎,還第一次頒給了漢語翻譯者。一年的時間,顧彬至少有8個月在中國大學裡上課,北京、汕頭、杭州、青島,比起許多中國教授,他顯得要忙了許多。
  • 德國學者顧彬:莫言英文版小說應該有兩個作者
    他喜歡詩歌,所以毫不吝嗇地讚揚中國當代詩人的作品,可惜,在中國他很少被問及詩歌與詩人的問題。3月8日,德國語言與文學創作學會將 2013年的約翰·海因裡希·沃斯翻譯獎授予了顧彬,該獎項是德國最高榮譽的翻譯大獎,還第一次頒給了漢語翻譯者。一年的時間,顧彬至少有8個月在中國大學裡上課,北京、汕頭、杭州、青島,比起許多中國教授,他顯得要忙了許多。
  • 漢學家預測諾貝爾文學獎歸屬 曾痛批莫言
    因對中國當代文學提出過激烈批評,德國學者顧彬在很多人眼中是另類,甚至被稱為「帝國主義分子」,更奇葩的是,一些門戶網站還設有專門回罵顧彬的專題。  事實是,很少有漢學家能像顧彬先生這樣,對中國文化充滿敬意與愛,努力向西方譯介中國作品,並將域外的新觀點介紹給中國讀者。假如顧彬沒有對文學美的忠誠,沒有對中國文學的負責精神,他又何必責之切呢?
  • 德國漢學家隱居6年翻譯全本《三國演義》
    11日電(記者田穎)《三國演義》首個德文全譯本譯者、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埃娃·舍斯塔格(中文名尹芳夏)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部著作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經典」,能夠用6年時間翻譯這部作品感到榮幸和快樂。
  • 中國當代文學出口乏力 翻譯讓資深漢學家都發憷
    羅季奧諾夫介紹,「翻譯逆差明顯,達到了20倍,俄羅斯的80後和90後根本就不知道當代中國文學是什麼,他們只了解西方文學。」王健說,加拿大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不少,但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輕視中國當代文學,包括他自己,作為葉嘉瑩的學生,也更喜歡翻譯古詩詞。  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翻譯家達西安娜·菲薩克,在上世紀80年代就翻譯了大量的巴金、錢鍾書等名家的作品到西班牙。她也直言中國當代文學在西班牙的境況不樂觀。  為什麼?
  • 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想學外語太愚蠢
    但是他們上來就直接說要我們中國的小說,文學類的。所以我想這些變化,很有可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帶來的效應。」據統計,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僅前三天的版權輸出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其中,文學作品版權的大幅輸出,成為今年中國圖書版權輸出量大增的主要原因。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蕭紅《馬伯樂》
    9月16日,「跨越世紀的書寫——《馬伯樂》完整版文學沙龍」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舉行。《馬伯樂》續寫者,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馬伯樂》續寫部分的譯者、翻譯家等時隔五年後又到北京,帶來了他們共同的新作——蕭紅《馬伯樂》的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