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學家隱居6年翻譯全本《三國演義》

2020-12-14 網易財經

(原標題:德國漢學家隱居6年翻譯全本《三國演義》)

新華社柏林8月11日電(記者田穎)《三國演義》首個德文全譯本譯者、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埃娃·舍斯塔格(中文名尹芳夏)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部著作是「超越時代和地域的經典」,能夠用6年時間翻譯這部作品感到榮幸和快樂。

  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尹芳夏。(圖片由尹芳夏提供)

《三國演義》首個德文全譯本於2017年初由德國菲舍爾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中已有兩部德文全譯本,另外一部是2016年出版的《西遊記》。

尹芳夏從2011年起正式接受出版社委託翻譯這部文學巨著。在之後的6年中,她幾乎過著隱居的生活。在位於瑞士阿爾卑斯山麓的「樓仁譯者之家」,尹芳夏幾乎從翻譯之外的一切事物中脫身,除了在書房伏案工作,主要的休閒就是山中徒步。

「翻譯一部如此重要、地位如此之高的中國文學經典帶給我責任感,也帶給我挑戰。」她說。尹芳夏因為對中國古文的喜愛而走上漢學之路,曾在慕尼黑、南京、蘇黎世、臺北等地學習漢學。「我上第一節古文課時,就被這種語言的優雅、簡潔和客觀而深深吸引。」

提到將《三國演義》譯為德文的原因,尹芳夏說,《三國演義》講述的故事是四大名著中最古老的。在語言方面,這部小說也是四大名著中最「古雅」的。但德國一直沒有該書全譯本。德國漢學家弗蘭茨·庫恩在20世紀中期僅翻譯了《三國演義》120回中的35回。

  這是 8月8日在德國柏林杜斯曼書店拍攝的《三國演義》德譯本。(新華社記者田穎攝)

《三國演義》這樣一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能被德國讀者理解並喜愛嗎?尹芳夏認為它是一部超越時代和地域的經典,「從古至今,對至高權力的爭奪始終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在尹芳夏看來,書中用於克敵制勝或戰勝競爭對手的策略、招賢納士的做法,以及對諸如忠誠、識時務等價值觀的討論都使得《三國演義》可以引起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共鳴及興趣。

提到小說中的人物,尹芳夏認為,雖然羅貫中因受儒家思想影響而尊劉貶曹,但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血肉豐滿,一方面陰險狡詐剛愎自用,另一方面對真正的對手懷有敬意。與依靠軍師的劉備相比,曹操是更加獨立的政治家和軍閥。

翻譯中也曾遇到看似難以逾越的困難,尹芳夏曾被「諸葛亮造木牛流馬」這一部分難住。在她看來,原文中講述木牛流馬製作方法的文字,如密碼一般,實在很難解釋清楚。

但這時德國人特有的認真發揮了作用。負責對譯稿進行初讀的專家克裡斯蒂安·瓦岑格按照尹芳夏提供的字面翻譯,試圖通過畫畫和計算來理解這部分的工程原理。在他的幫助下,尹芳夏才突破了這一段的「技術」難題,順利將其譯成德文。

德文版《三國演義》出版後引起德國媒體關注。《法蘭克福匯報》在介紹這部小說時說:「這本書中有關英雄的概念不是簡單的善惡兩分。劉備軍師諸葛亮雖神機妙算、智慧超群,但一樣也會犯錯,這讓人想到戲劇中的悲劇英雄。」

亞馬遜網上書店有數條德國讀者對此書的書評,有人評論「這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讀此書可以更好地了解亞洲歷史」;有評論說,「書中提到的很多軍事謀略至今還在全世界的軍事院校教授」,「翻譯中文經典作品是多麼艱巨的工程,脫帽致敬!五星好評!」

(原標題:德國漢學家隱居6年翻譯全本《三國演義》)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德國漢學家:現代企業可借鑑《三國演義》戰術謀略
    德國翻譯家尹芳夏(Eva Schestag)(圖片來自德國之聲網站)據德國之聲1月7日報導,尹芳夏是德國漢學家、翻譯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文學2009年,中國是法蘭克福書展的主賓國。在這次書展上菲舍爾出版社推介了一套四卷本的中國古典文學文選。菲舍爾出版社(S. Fischer Verlag)是一個以世界經典文學為重點領域的出版社。尹芳夏從2006年就開始與這個出版社合作了,並且參與編寫了出版社展出的中國哲學卷和中國古典詩歌卷。
  • 她是第一位英譯全本《三國演義》的中國人 滬上學界追憶虞蘇美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2月27日報導:她是第一位英譯全本《三國演義》的中國人,她也是《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的編者。德高望重的翻譯學者、華東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教授虞蘇美先生近日逝世。為緬懷虞蘇美先生高尚品質與卓越成就,外語學界與出版界的專家學者、英語系歷屆校友、青年教師與學生於26日舉行座談會,追思虞蘇美先生的「為人、為師、為學」。
  • 她是第一位英譯全本《三國演義》的中國人
    虞蘇美先生於2019年離世。她曾是華東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教授。1940年生,浙江鎮海人。虞蘇美先生將其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英語教學與研究事業,深受學生推崇與愛戴,她編寫出版的多種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教材,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 她是第一位英譯全本《三國演義》的中國人 華師大追思虞蘇美
    虞蘇美先生於2019年離世。她曾是華東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教授。1940年生,浙江鎮海人。虞蘇美先生將其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英語教學與研究事業,深受學生推崇與愛戴,她編寫出版的多種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教材,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 首個由中國人翻譯的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全本問世,漢英對照版...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日前推出漢英對照版《三國演義The Three Kingdoms》,這是首個由中國人翻譯的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全本,同時標誌著該社漢英對照版四大名著全部出齊。,2011年,《水滸傳》(漢英對照版)問世。
  • 中國人翻譯120回《三國演義》問世 四大名著漢英對照版出全
    首部由中國人翻譯的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全本問世四大名著漢英對照版出全了三卷本漢英對照版《三國演義The Three Kingdoms》,近日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至此,凝聚了國際一批知名譯者畢生精力的漢英對照版四大名著全部出齊,重現了中國古典名著的神韻。
  • 這位漢學家90多年前的不懈努力,讓英語世界第一次了解三國
    Brewitt Taylor)的英國漢學家就將《三國演義》全本翻譯成為英文,讓英語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中國這段歷史。隨後他開始翻譯各種中文小說和其他著作,並發表到英文雜誌上去。從1885年開始,鄧羅開始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翻譯《三國演義》。
  • 通訊:德文版《三國演義》讀書會擦出中德文學交流的火花
    新華社柏林11月29日電 通訊:德文版《三國演義》讀書會擦出中德文學交流的火花新華社記者田穎《三國演義》首個德文全譯本今年初在德國出版。當地時間28日晚,該書譯者、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埃娃·舍斯塔格(中文名尹芳夏)來到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為德國讀者介紹這一中國文學經典。當晚,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圖書推介會現場座無虛席,走廊裡也坐滿了聽眾。該中心主任陳建陽告訴記者,這場推介會原本有40多人報名,現場卻來了70多名聽眾,德國讀者的熱情超出預期。
  • 西方漢學家對《三字經》翻譯、仿寫與推廣
    《中國文學課程》中《三字經》的出版時間為1879年(根據翟理斯1910年《三字經》英譯本序言),距離羅明堅翻譯拉丁文《三字經》約有兩百年的時間。總的來說,明清西方漢學家的《三字經》譯本中,以英譯本最多,參與翻譯的漢學家分別隸屬於英國、法國、美國等不同國家。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的問題在於母語不夠好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從「中國作家應該沉默20年」、「中國作家當編劇很墮落」「中國當代作家慷慨激昂讓人受不了」,到「中國小說在德國是遭排斥的庸俗文學」,再到2013年因為批評莫言而引發和劉再復的論戰,儘管其中充滿不少誤讀和曲解,但是仍然可以明確看出,顧彬對於中國當代文學總體上是持批評態度的。
  • 因為這個「會隱身」的老太太,《三國演義》200年英譯史上才有了最...
    ……」她發信表示祝賀,卻被終身低調的虞蘇美說了一通:「你怎麼也來這套……」享年80歲的虞蘇美,退休過了20年,成了第一位將《三國演義》120回全本翻譯成英語的中國人,讓《三國》200年英譯史上有了最完整的中國聲音。
  • 德國漢學家顧彬:中國不夠重視文學翻譯,是錯誤的
    中國詩人翟永明、法國詩人博納富瓦分享了中、外詩歌原創獎項;中國翻譯家綠原、德國漢學家沃爾夫岡·顧彬因為詩歌譯介卓有貢獻而摘取了翻譯獎。顧彬接受採訪時說:「目前中國對文學翻譯重視不夠,是錯誤的。」  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在受獎時說:「中國當代詩歌,在80年代焰火般燦爛之後,留下了新世紀的落寞。作為詩人,也許我們的寫作,比任何一代都更困難。」
  • 漢英對照版《三國演義》面世 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漢英對照版《三國演義》面世 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2017年09月06日 13:54   來源:文匯報
  • 李白的那首詩改變了我的人生——對話德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顧彬
    □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通訊員謝小琴商丹對話時間10月20日對話人物 Wolfgang Kubin顧彬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通訊員吳卓鈺攝人物簡介 沃爾夫岡·庫賓(Wolfgang Kubin),中文名顧彬,1945年生於德國
  • 四種主要語言區漢學家談中國文學翻譯現狀——
    一次放了6種果醬,另一次擺了24種。品嘗6種的人更容易決定要買哪種,也很快就買了。當有24種果醬時,人們花了很長時間的品嘗和考慮,最後大部分人一種果醬也沒買。  24種果醬已經太多,那如果是四五十萬份果醬呢?漢學家面前的文學「貨架」上,每年都有如此數量等級的新鮮「果醬」上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書籍市場。其中有多少中國文學能翻譯成外文出版?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生態如何?
  • 漢學家顧彬:中國翻譯者最大問題是中文功底不好
    德國漢學家顧彬來滬  與復旦德語系教授對談翻譯的重要意義及中國翻譯現狀  顧彬對中國當代文學總體持批評態度,他認為中國當代年輕作家外語不好和年輕翻譯者中文功底不好是兩個重要原因。  雖然不止一次在各種場合澄清過「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說法系被誤讀,但「垃圾論」仍幾乎成為德國漢學家顧彬的身份標籤。  但顧彬並沒有放棄針對中國當代文學持續發聲。
  • 德媒稱《三國演義》對歐洲具借鑑意義:合久必分
    德媒稱《三國演義》對歐洲具借鑑意義: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參考消息網1月14日報導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月7日刊登對《三國演義》首個德文全譯本的譯者尹芳夏的專訪,訪談摘編如下:  德國之聲:您是如何產生翻譯《三國演義》的想法的?
  • 《三國演義》傳到美國靠了這批人,最早在19世紀晚期就有翻譯作品
    這些傳教士也就成了美國的第一批漢學家,他們既傳播美國文化,同時也開始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在這種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成了極為重要的方式,而從那時起,《三國演義》就開始被翻譯成英文,並漸漸介紹到了美國。19世紀傳教士的漢學研究是美國漢學研究的起步階段,其中,裨治文是來華的第一位美國傳教士。
  • 漢學家芮效衛:30年翻譯《金瓶梅》 堅持「完整呈現」
    [摘要]芮效衛版5卷本《金瓶梅》英譯本第一卷出版於1993年,如今出版的完整英譯版共3000多頁,4400個詳細註解。這是年近80歲的美國漢學家芮效衛用30年時間完成《金瓶梅》最後一卷《死亡》的翻譯。美國漢學家芮效衛為翻譯《金瓶梅》製作了數萬張索引。
  • 漢學家談漢學
    漢學家們對中國都有一些什麼觀感?抱著這些問題,一位中國留學生近日訪問了一些知名的德國漢學家。他們的看法和經歷有助於我們了解另一種對中國文化的視角。本刊特刊發這次訪談以饗讀者。   ―――編者   每兩年一次的歐洲漢學學會第15次學術年會2004年8月25日~29日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