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寫在《三國演義》卷首盡人皆知的名句,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漢英對照版《三國演義The Three Kingdoms》中由虞蘇美教授譯為:
「Waves upon waves the Yangtze River rushes on its eastbound way, Its white crests wash away all the heroes, valiant and brave.Right or wrong, triumph or defeat, all is forgotten in the bl ink of an eye. What remains only are the hills, so green And the glow of the sunset, so red. 」
如此貼切、雅致、流暢!
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近日在中山北路校區舉行了「虞蘇美先生『為人、為師、為學』座談會」,深切緬懷虞蘇美先生的卓越成就與高尚品質,學習先生嚴謹治學、謙遜處事的高貴精神。
虞蘇美先生於2019年離世。她曾是華東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教授。1940年生,浙江鎮海人。虞蘇美先生將其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英語教學與研究事業,深受學生推崇與愛戴,她編寫出版的多種大學英語和英語專業教材,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譽。
退休後,虞蘇美先生依然潛心教研,筆耕不輟,主編的《大學英語·聽說教程》入選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她傾盡全力精心打造的《三國演義》(The Three Kingdoms)漢英對照版,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翻譯的120回《三國演義》全本。
華東師大外語學院英語系、翻譯系主任陳弘教授稱讚其匠心獨具、高屋建瓴的筆勢將這部「跨時代、跨民族、跨國度」的鴻篇巨著生動地重現給了廣大讀者,為促進漢譯外事業和中國文化大踏步「走出去」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華東師大外語學院院長、翻譯家袁筱一教授高度評價了虞蘇美先生所譯著的《三國演義》全譯本在《三國演義》譯著史上獨一無二的影響力,「這麼多年,虞蘇美教授做出了如此多的貢獻,但她幾乎一直是『隱身』的。翻譯,從某種程度上說可能就有『隱身』的概念,這也是華東師大外語學院教授們一種特別的氣質。」
華東師大外語學院前英語系主任、復旦大學前外文學院院長曲衛國教授是虞先生的學生與同事。曲衛國認為,虞蘇美先生在學問上的造詣堪比陸谷孫教授,但虞先生為人極為低調,使得先生的成就很少為世人所知,然而虞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語言積累、平易近人的處事之風卻讓自己以及同學們印象深刻,終身難忘,大家都將虞先生視為自己的楷模,深懷敬仰之心。
華東師大英語系王改娣教授對虞蘇美先生《三國演義》的譯本做了深入的專業解讀。王改娣指出,翻譯有歸化與異化兩種方法,歸化強調翻譯儘量向目的語靠攏,增加譯文的可讀性,容易被讀者所接受,例如,國外漢學家的《三國演義》譯本往往就對其中一些特有的中國文化現象做歸化處理,將「麒麟」譯成「獨角獸」,將「鳳凰」譯成「孔雀」,但這種翻譯方法卻丟失了蘊含於這些概念中的中國文化。異化強調翻譯儘量向源語靠攏,但這種方法可能會使讀者難以理解譯著的某些內容。虞先生的譯本在歸化與異化中達成了極好的平衡,她的翻譯既尊重原著,保留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又以注釋的方式對這些概念進行了闡釋,使得讀者既能理解作品的涵義,又能獲得中華文化的薰陶。
虞蘇美先生的同學與好友李慧琴、吳稚倩、陳美芳紛紛回憶了與虞先生共事的歲月,追憶了記憶中先生為人、為師、為學的點點滴滴。與虞先生一起編寫《大學英語·聽說教程》的李慧琴教授,回憶起與自己相知60年的「閨蜜」與搭檔,幾度哽咽,泣不成聲。吳稚倩教授朗讀了她與虞先生共同的精讀老師熊家韞所書寫的「憶蘇美」一文,並追憶了虞先生的治學精神。
在虞先生的同學與好友的心目中,虞先生是德才兼備的「女神」,在學識上才高詠絮,漢語英語造詣皆高,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治學上精益求精、極致嚴謹,「她修改教材從來不留情面,甚至改到只剩下原文的兩個字」;在為人處事上又高風亮節,恢廓大度,不圖名利,低調謙遜,「我和蘇美那麼親,卻是在報上看到新聞才知道,她翻譯了《三國演義》」;但對於老師、對於學生、對於親人,甚至陌生人,虞蘇美先生都會體恤關懷,出手相助,「當我們得知蘇美不幸離去,同學們紛紛在群裡面回憶蘇美對於自己的幫助,這麼多人都視蘇美為自己的好友,都受到過蘇美的幫助,實在令人驚訝!令人感動!令人敬佩!」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雲 編輯:小真)